2020-10-09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崑崙縣圃,其凥安在?」兩千三百年前,楚三閭大夫屈原發出天問。崑崙丘究為何地、究為何山,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2019年8月,《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在京首發,科學推定出「中華文明八千年,王屋山區的山西省陽城縣析城山即遠古崑崙丘(崑崙虛),是中華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是中華文明發祥聖地」這一崑崙丘文化研究的全新成果。
晉城,這顆太行山上的明珠,閃耀著更加璀璨的歷史文化光輝,綻放於世人面前。
今年8月,初秋之際,記者一行前往析城山景區採風。
析城山景區位於陽城縣西南35公裡處橫河鎮境內,中條山脈東端,王屋山腹地,晉豫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1889.5米。總面積五百多平方公裡,核心景區聖王坪近十平方公裡屬亞高山草甸。
▲北門遺址
析城山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石永樂是記者此行的嚮導。從北門遊客中心而上,行至半山坡,路邊用石塊堆砌的高約3米的建築引起了記者注意。「這是析城山北門。」石永樂說,析城山四周崖壁似城,中間凹陷如盆,形如偃盆,是座廣約10平方公裡的天然城池,有東、南、西、北四門分析,故稱析城。
250萬年前形成的北方罕見的典型喀斯特地貌,令析城山擁有獨一無二的地質文化資源。「你看那塊石塊,像不像一群正在吃草的羊?」沿著石永樂的指引,記者在山坡上看到了一片裸露在外的石頭,標識牌上顯示:「石群裸露經數千年風化,石面形成奇特紋理,或山川鳥獸,或銘鼎古文,或銀鉤鐵劃。」《竹書紀年》載:「伏羲……造書契,作甲歷。」相傳文石為伏羲造書契的遺蹟。
在石永樂的帶領下,記者一行沿著土路繼續向南,聖王坪上的唯美仙境徐徐展開。雲霧從山間升起盤旋,變幻莫測,遠處群山莽莽蒼蒼,天地渾然一體,坪上青草蔥蘢,遍地祥花。「聖王坪上花期長達五六個月,每年從四五月一直開放到八九月。」聖王坪上最為著名的是胭粉花,雖然花期已過,但坪上仍開有一簇簇胭紅粉白的胭粉花,一簇數百枝。「五六月花朵怒放之時,賞花遊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胭粉花
雲霧漸漸散盡,太陽就要露頭了。陽光透過薄霧映照在聖王坪上,就像魔術師的手指划過,光影變幻無常。不遠處傳來鈴鐺聲,一群牛甩著尾巴在娘娘池邊吃草,一旁古老商湯廟也被陽光照得更加神聖。
▲悠閒的牛群
析城山聖王坪與歷山舜王坪不同,雖然都是高山草甸,但記者發現,聖王坪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像「漏鬥」一樣的圓形低凹地。「這就是老百姓說的平底鍋,這樣的鍋有360個之多。」石永樂告訴記者,聖王坪上有72眼「獨龍窩」、120個「鬼推磨」、360口「小鐵鍋」,大大小小的天坑漏鬥密布,與天上的星鬥遙相呼應,構成了自然界最神秘壯美的景觀,在中國這樣的地質結構也是僅此一地,令人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路在坪上走走停停,歷史文化遺存俯拾皆是。「我們現在站在聖王坪天中地中,能看到東面的山上的石頭,就是伏羲六峜。古人在這裡觀看日出,以此確定節氣,告民農時,指導農耕。」石永樂進一步解釋道,「六峜」是伏羲壘砌的六座石臺,東城垣五座,天地元一座。《管子》記載:「伏羲作,造六峜,以迎陰陽」,可確定冬至、立春(立冬)、春分(秋分)、立夏(立秋)、夏至八個節氣,這裡是伏羲創立的世界最早觀象臺,早於英國索爾茲伯裡巨石陣3500年,說明他們那時已經開始由「採摘狩獵」「進入定居農業時代」。
「析城山聖王坪雖然沒有列入下川文化遺址,但也發現有與下川遺址同一時期的細石器。」石永樂介紹說,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聖王坪發現一處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50米,分布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文化遺址。該遺址地質年代為上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前地面散落大量細石器,當時採集標本多達100餘件,原料以黑色燧石居多,另有脈石英及石英,類型有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狀器等。2016年,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析城山南門附近,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繩紋泥質紅陶片。下川遺址發現者與考古調查者三巨頭之一的陳哲英在他的《陽城考察記》中專門有一章節寫「析城山的考古發現」:「細石器通常認為是一種以漁獵、採集經濟為主的文化。可以想像在一萬多年以前,析城山一帶有著人類物質文化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筆。」
▲文石群
析城山上究竟有多少神話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7個中國古代神話,有6個源出晉城,其中4個源出陽城。」石永樂難掩驕傲地告訴記者,「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源出高平,「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愚公移山」都源出析城山地區。盤古揮斧,轟隆隆一聲巨響,析城山酷似半個蛋殼的獨特地貌橫空出世;女媧娘娘斬神龜的四足頂天之四極,鰲背山亙古永恆,煉五彩之石補蒼天之缺,五彩河百世流芳;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的傳承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此外,鑽木取火、嫘祖養蠶、商湯禱雨、周穆王巡遊等析城山的神話數不勝數,這些上古神話故事反映著遠古時代人類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包含著大量極其珍貴的歷史信息,反映了中國人民勇於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
▲繩紋泥質紅陶片
行走在析城山間,飽覽高山草甸奇觀、巖溶漏鬥地貌,瞻仰聖王先賢遺蹟、探尋遠古人類發展歷史,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了起來,深深地銘刻在記憶中。
(來源:太行日報)
原標題:《【遊山西 讀歷史】遊回望遠古,八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