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西 讀歷史】遊回望遠古,八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

2020-12-14 澎湃新聞

【遊山西 讀歷史】遊回望遠古,八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

2020-10-09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崑崙縣圃,其凥安在?」兩千三百年前,楚三閭大夫屈原發出天問。崑崙丘究為何地、究為何山,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2019年8月,《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在京首發,科學推定出「中華文明八千年,王屋山區的山西省陽城縣析城山即遠古崑崙丘(崑崙虛),是中華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是中華文明發祥聖地」這一崑崙丘文化研究的全新成果。

晉城,這顆太行山上的明珠,閃耀著更加璀璨的歷史文化光輝,綻放於世人面前。

今年8月,初秋之際,記者一行前往析城山景區採風。

析城山景區位於陽城縣西南35公裡處橫河鎮境內,中條山脈東端,王屋山腹地,晉豫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1889.5米。總面積五百多平方公裡,核心景區聖王坪近十平方公裡屬亞高山草甸。

▲北門遺址

析城山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石永樂是記者此行的嚮導。從北門遊客中心而上,行至半山坡,路邊用石塊堆砌的高約3米的建築引起了記者注意。「這是析城山北門。」石永樂說,析城山四周崖壁似城,中間凹陷如盆,形如偃盆,是座廣約10平方公裡的天然城池,有東、南、西、北四門分析,故稱析城。

250萬年前形成的北方罕見的典型喀斯特地貌,令析城山擁有獨一無二的地質文化資源。「你看那塊石塊,像不像一群正在吃草的羊?」沿著石永樂的指引,記者在山坡上看到了一片裸露在外的石頭,標識牌上顯示:「石群裸露經數千年風化,石面形成奇特紋理,或山川鳥獸,或銘鼎古文,或銀鉤鐵劃。」《竹書紀年》載:「伏羲……造書契,作甲歷。」相傳文石為伏羲造書契的遺蹟。

在石永樂的帶領下,記者一行沿著土路繼續向南,聖王坪上的唯美仙境徐徐展開。雲霧從山間升起盤旋,變幻莫測,遠處群山莽莽蒼蒼,天地渾然一體,坪上青草蔥蘢,遍地祥花。「聖王坪上花期長達五六個月,每年從四五月一直開放到八九月。」聖王坪上最為著名的是胭粉花,雖然花期已過,但坪上仍開有一簇簇胭紅粉白的胭粉花,一簇數百枝。「五六月花朵怒放之時,賞花遊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胭粉花

雲霧漸漸散盡,太陽就要露頭了。陽光透過薄霧映照在聖王坪上,就像魔術師的手指划過,光影變幻無常。不遠處傳來鈴鐺聲,一群牛甩著尾巴在娘娘池邊吃草,一旁古老商湯廟也被陽光照得更加神聖。

▲悠閒的牛群

析城山聖王坪與歷山舜王坪不同,雖然都是高山草甸,但記者發現,聖王坪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像「漏鬥」一樣的圓形低凹地。「這就是老百姓說的平底鍋,這樣的鍋有360個之多。」石永樂告訴記者,聖王坪上有72眼「獨龍窩」、120個「鬼推磨」、360口「小鐵鍋」,大大小小的天坑漏鬥密布,與天上的星鬥遙相呼應,構成了自然界最神秘壯美的景觀,在中國這樣的地質結構也是僅此一地,令人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路在坪上走走停停,歷史文化遺存俯拾皆是。「我們現在站在聖王坪天中地中,能看到東面的山上的石頭,就是伏羲六峜。古人在這裡觀看日出,以此確定節氣,告民農時,指導農耕。」石永樂進一步解釋道,「六峜」是伏羲壘砌的六座石臺,東城垣五座,天地元一座。《管子》記載:「伏羲作,造六峜,以迎陰陽」,可確定冬至、立春(立冬)、春分(秋分)、立夏(立秋)、夏至八個節氣,這裡是伏羲創立的世界最早觀象臺,早於英國索爾茲伯裡巨石陣3500年,說明他們那時已經開始由「採摘狩獵」「進入定居農業時代」。

「析城山聖王坪雖然沒有列入下川文化遺址,但也發現有與下川遺址同一時期的細石器。」石永樂介紹說,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聖王坪發現一處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50米,分布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文化遺址。該遺址地質年代為上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前地面散落大量細石器,當時採集標本多達100餘件,原料以黑色燧石居多,另有脈石英及石英,類型有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狀器等。2016年,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析城山南門附近,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繩紋泥質紅陶片。下川遺址發現者與考古調查者三巨頭之一的陳哲英在他的《陽城考察記》中專門有一章節寫「析城山的考古發現」:「細石器通常認為是一種以漁獵、採集經濟為主的文化。可以想像在一萬多年以前,析城山一帶有著人類物質文化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筆。」

▲文石群

析城山上究竟有多少神話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7個中國古代神話,有6個源出晉城,其中4個源出陽城。」石永樂難掩驕傲地告訴記者,「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源出高平,「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愚公移山」都源出析城山地區。盤古揮斧,轟隆隆一聲巨響,析城山酷似半個蛋殼的獨特地貌橫空出世;女媧娘娘斬神龜的四足頂天之四極,鰲背山亙古永恆,煉五彩之石補蒼天之缺,五彩河百世流芳;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的傳承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此外,鑽木取火、嫘祖養蠶、商湯禱雨、周穆王巡遊等析城山的神話數不勝數,這些上古神話故事反映著遠古時代人類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包含著大量極其珍貴的歷史信息,反映了中國人民勇於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

▲繩紋泥質紅陶片

行走在析城山間,飽覽高山草甸奇觀、巖溶漏鬥地貌,瞻仰聖王先賢遺蹟、探尋遠古人類發展歷史,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了起來,深深地銘刻在記憶中。

(來源:太行日報)

原標題:《【遊山西 讀歷史】遊回望遠古,八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遊山西運城 讀華夏歷史 品關公故事
    該曲目由《義結桃園》《勇冠三軍》《夜讀春秋》《忠貫日月》四個樂章與引子《贊》、尾聲《頌》構成,曲目柔美與激昂並存,舒緩與高亢兼具,涵蓋了關公立身、成功、輝煌、敗亡的悲壯一生。 此次《關公頌》亮相國家大劇院,就是用藝術的語言講述運城故事,用時尚的方式表達傳統文化,擴大山西文化、運城文化的影響力。
  • 【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城牆遺址陳列館:讀懂厚重封土中的歷史文化...
    【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城牆遺址陳列館:讀懂厚重封土中的歷史文化密碼 2020-12-07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遊山西 讀歷史】郭峪古城:漫步古城 一夢千年
    【遊山西 讀歷史】郭峪古城:漫步古城 一夢千年 2020-10-15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遊山西·讀歷史 | 千秋家園炎帝陵
    9月24日下午,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太行線的記者、編輯來到山西炎帝陵旅遊景區,探尋炎黃子孫共有精神家園。 在聖殿中徜徉 走進關聖殿,這裡供奉的是關公。
  • 遊山西·讀歷史——走近于成龍故裡 感受一代廉吏正氣
    在他23年的從政生涯中,曾跨越廣西、湖北、福建、直隸、兩江等地,從七品知縣做到封疆大吏。于成龍愛撫民眾、懲治腐敗、平冤獄、整吏治,深受百姓擁戴和朝廷讚譽。位於呂梁市方山縣的于成龍故居。彭可兒攝康熙二十三年,久病纏身的于成龍病逝於南京總督衙署,身後僅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別無他物。
  • 甘肅文化八千年歷史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厚,在全國屈指可數,在全球影響巨大!甘肅文化可說就是華夏文化的代表,歷經八千年歲月,是中醫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傳說始祖伏羲、女媧和皇帝皆是誕生於甘肅。56個民族有54個在甘肅留下足跡。甘肅還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 薦書|回望一個偉大帝國的文明餘暉
    讀史使人明智,筆者作為一個歷史的愛好者,深深地為文明浸染的歷史著迷;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部歷史類的書籍-《拜佔庭帝國:拯救西方文明的東羅馬千年史》;本書作者拉爾斯
  • 【遊山西 讀歷史】 登太行之巔 賞雄奇險峻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有珍貴歷史資料和革命文物,館區主展區包括八路軍簡史陳列廳、八路軍將帥廳、日軍侵華暴行廳。遊覽區包括八路軍遊擊戰術演示廳、八路軍抗戰紀念碑、八路軍雄風碑林、徐向前元帥紀念亭等。 1937年7月,八路軍軍工部遵照指示,將榆次韓莊的修配所遷到這裡。在黃崖洞水窯山建立兵工廠,建廠初期只有200多工人,經半年邊生產、邊建設發展到近700人,取名「軍工所一所」,受軍工部直接領導,對外稱「流動工作團」,後改稱「兵工營」。主要生產步槍、手榴彈、馬尾彈、五零炮等。每年所生產的武器可裝備十六個團,是當時八路軍的主要兵工基地。
  • 「遊山西·讀歷史」老頂山: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
    記者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走進公園,再次聆聽那來自遠古的傳說,果然感受頗深,隱藏其中的歷史故事更是耐人尋味。早在遠古時代,華夏先祖炎帝神農氏的部落在這裡首先完成了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這一重大歷史發展階段,開創了農耕文明。炎帝嘗百草、得稼穡、教民農耕的傳說在這裡廣為流傳。
  • 遊山西·讀歷史|延太行血脈 挺民族脊梁
    本文轉自【山西新聞網】;峭壁樹影,碧水清幽,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炮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9月23日下午,「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活動首日,來自太行線路的全國三十餘家媒體記者、編輯走進紅色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感受太行英雄捨生忘死抗擊日寇的偉大情懷
  • 遊山西·讀歷史|磧口古鎮:九曲黃河第一鎮,古今往事笑談中
    明清至民國年間,憑藉黃河水運,這裡一躍成為北方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也是晉商發祥地之一。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黃河線的腳步來到呂梁山下、黃河東岸,走進寫滿故事的磧口古鎮。「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 文旅專家齊聚山西,打造「遊山西·讀歷史」線路產品
    遊山西就是讀歷史。而如何把三晉大地歷史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吸引力轉化成旅遊產業的生產力則是實現樓陽生書記「九遊九讀」講話的關鍵所在。12月22日,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邀請全國知名旅遊企業和旅遊產品設計專家分赴山西各地市進行為期六天的實地考察,開啟「遊山西·讀歷史」旅遊線路產品優化提升項目和產品設計定向邀請賽兩大項目,從主題、創意、內容、體驗、包裝、營銷等方面對「遊山西·讀歷史」線路產品提出優化升級建議;並與山西各地市景區聯動,共同設計打造一批「遊山西•讀歷史」高質量旅遊線路產品。
  • 遊山西,讀歷史!運城有一條這樣的河!
    2020年11月12日,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蒞臨白沙河調研,對夏縣白沙河將生態環境與雕塑藝術結合彰顯「遊山西,讀歷史」這一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開啟了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生活,被後世尊為「人文女祖」。
  • 揭秘:遠古四大文明帝國
    大約4萬年前,青帝部族已經進入農耕文明時期,羲和帝國開始出現。即後世人們所云「穆裡亞」、「姆大陸」、「姆帝國」。與此同時期進入農耕文明的還有「大西洲」的「阿特蘭蒂斯帝國」、「大洋洲」的「利莫裡亞帝國」和中原的「神農帝國」。除了「炎皇」創立的「神農帝國」屬於大陸性國家外,其餘三個帝國均屬於「海洋帝國」。這「四大遠古文明」,屬於同源同種文明。
  • 「運城惠遊卡」升級啦!快來一起樂享輕度假!
    山西運城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德孝文化起源地舜帝陵到慈善世家萬榮李家大院,無一處不充滿時光厚重的氣息。山西運城懷抱著鬼斧神工的大好山河,從七彩鹽湖到神潭大峽谷,無一處不是山川秀美的自然風光。為加速疫後文化旅遊市場復甦,落實山西省廳旅遊發展要求,促進消費回暖,提振消費信心,山西運城與攜程集團共同推出的"運城惠遊卡"升級啦!
  • 「我從遠古走來」走進中國龍城——美麗柳州
    8月29日,由一帶一路網、中外交流網主辦,一帶一路網西南管理中心聯合主辦,一帶一路文化藝術傳播中心西南中心柳州分中心承辦,一帶一路文化藝術傳播中心西南中心、柳州市中華文化促進會協辦的2020第二屆」我從遠古走來
  • 「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
    如意甘肅,一個多彩多姿的省份,一個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故裡省份,一個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華夏文明與西戎文明、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多元交融的開放省份,一個長江與黃河奔流、弱水三千入流沙的乾旱省份,一個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與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兩大沙漠碰撞匯集的獨特省份。
  • 杭州這個古村落已有八千年的歷史,傳說是孫權的後裔,就在湘湖邊
    在杭州有一個比良渚遺址還早的遺址,這裡據說是孫權的後裔,這裡就是湘湖邊的一個小村莊,名叫下孫。這裡見證了湘湖千年來的發展,這裡發現的下孫遺址據說已經有八千年了,比六千年的良渚遺址還要更加早兩千年,比河姆渡文化早1000年,把浙江的文明史推進到了8000年前。
  • 【遊山西·讀歷史】解州關帝廟 一部忠義文化的歷史教科書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聖人,文聖人是孔子,武聖人是關羽。關羽作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敗走麥城被孫權斬於臨沮之後,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裡。山西解州作為關羽的故鄉,解州關帝廟就是關羽,民間尊為關公的魂歸之處。解州關帝廟,一部寫滿關公忠義仁勇的教科書,展示出彪炳日月的浩然之氣。
  • 品讀丨王鶴與她的她們:傳奇和回望的多重動人
    讀到此處,我黯然神傷。這個飽受磨難、沒活過31歲的女人,曾對好友聶紺弩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她看到了困境和局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飛了多高。也不知道,若能好好珍愛自己,一定還能飛得更高。時光流逝,那些長大了也不能「好」的困境和艱難,生生不息。帶著稀薄羽翼的蕭紅們,依然在種種局限裡,頑強又執著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