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銘】「他那優雅而又錯綜複雜的描述定義了冷戰時期的間諜片,為曾被評論界忽視的類型重新帶來聲譽。」對剛剛去世的英國間諜文學大師約翰·勒卡雷,美聯社給予極高評價。雖然勒卡雷那一代創作者正在遠去,但間諜片這種古老的電影類型依然活躍在銀幕上,並在好萊塢更熱衷科幻化、動作化以及全球反恐的大旗下,繼續吸引著觀眾。
勒卡雷寫實,弗萊明浪漫
最早的間諜電影可以追溯至默片時代。當時誕生此類影片的土壤來自歐洲大陸對戰爭的恐懼和臆想。尤其在一戰時期,各方間諜都在為了本國利益暗中爭鬥,神秘懸疑的氣氛在黑白膠片上更加扣人心弦,毫無對白的情節也正應和影片主題的特殊氣質。
1914年,英國人拍攝的《德國間諜佩裡爾》被視為間諜影片鼻祖。而這類電影開始發展和深化,還得益於懸念大師希區柯克。希區柯克在上世紀30年代創作了不少作品,例如《擒兇記》《三十九級臺階》等。當時世界正處於兩戰之間的恐慌期,希區柯克巧妙地抓住觀眾這種心理,加以挖掘與誘導,如今都已成為銀幕經典。
間諜影片和間諜文學最受歡迎的黃金時期,研究界公認是戰後的上世紀60年代,也就是冷戰思維籠罩下東西方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出現大量間諜小說和電影,由於口味通俗、套路可循,其中既有粗製濫造者,也有不少精彩之作成為後世電影樣板。這其中的優秀電影多改編自系列間諜小說,間諜電影也逐漸發展出兩種不同風格:一種是以約翰·勒卡雷《柏林諜影》等作品為代表的寫實派,基於冷峻犀利的現實風格;另一種則是以伊恩·弗萊明的《007》系列為代表的浪漫派,帶有更多幻想色彩和娛樂元素。兩者都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間諜題材由此在通俗文學和電影的碰撞下,碰撞出更多懸念和靈感。
傳統間諜片需要新突破
隨著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束,傳統間諜片作為時代產物也漸漸走向衰退。等到好萊塢製片商在90年代末重新挖掘間諜片時,已經在主題上做出調整:間諜特工們的敵人不是某個國家,而是一些恐怖組織,或者具有野心的大亨、政客;男主角更多依靠個人力量孤軍奮戰,不再有紀律約束,組織和團隊成員也更精簡。
除了傳統的懸疑和解密,新的主流間諜片加入不少科幻、動作甚至喜劇元素,這是現代觀眾的口味所向。因此,勒卡雷這一類寫實派間諜片顯得有些「後繼乏人」,不過這一派也誕生了《諜影重重》系列、《間諜之橋》等優秀作品;相比之下,《007》《碟中諜》等系列商業化程度更好,賦予更多想像力豐富的高科技元素和身手凌厲的動作場面。
好萊塢還衍生出許多「反間諜片」「惡搞間諜片」,觀眾們樂得看到憨豆先生在《憨豆特工》中大搞烏龍,也有麥克·梅爾斯在《王牌大賤碟》中尬舞,以及薩莎·拜倫·科恩在《王牌賤諜:格林斯比》借足球流氓惡搞等。而當人們對純粹的嘲諷和解構再次厭倦之時,這兩年又誕生《王牌特工》這樣主打復古風格和動作設計的新IP。正如片中老特工努力栽培接班人,如今的間諜題材也在為創新和突破絞盡腦汁——「間諜」與「超級英雄」在銀幕上合流的那一天,或許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