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電影編劇張冀:我們的故事最需要突破和創新

2020-12-12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我們的故事最需要突破和創新

講中國故事,特別是用大片講好中國故事,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角度需要關注。

「中國故事」,內容不可分拆

要尊重電影類型的創作規律。電影創作規律不能輕言逾越,不能動輒輕視,把中國故事這個詞拆開,中國重要,故事也同樣重要,不能為了突出中國就忽視故事規律。故事規律是什麼?就是類型創作的經驗和技術,它是經過不同國家的電影人、不同時代的幾代人、不同的電影體系,大家共同錘鍊出的一種普遍性的基本規律,它可以給我們提供創作的基本價值體系、基本結構、敘事技巧、人物創作方式、情節等,更重要的是,它在觀眾一端獲得過驗證,雙方形成了觀賞默契,不尊重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尊重並不意味著禁錮或是盲目取悅觀眾。

創作規律是經驗值,是基本安全區,有了安全區才可以談發展和超越。因此,作為創作者仍然不能懈怠,不能忽視對各種類型技巧的訓練和積累,這個工作還是要不斷去做,甚至每天去做,這是一項漫長的、活到老學到老的工作。比如我們說中國屬性重要,編劇屬性同樣重要。以前有一個時期,在很多中國編劇那裡,強調的不是編劇,而是中國,但中國編劇本身就應該是中國本土和類型故事技巧的結合,中國式主流商業大片也應該是當代中國的主流精神價值和類型電影的結合,兩者等量齊觀。比如我創作的《奪冠》,它首先是體育類型的電影,必須符合體育片的三幕結構,該電影的第三幕一定是一場盪氣迴腸、能夠揭示主題和展示人物成長的比賽,觀眾離座時最核心的感受應該是「燃」,在這些需求上滿足觀眾是這個類型必須首先完成的,才能去談下一步深度主題的挖掘和與其他類型敘事的融合。

講中國故事,核心是本土化

講中國故事,真正的核心還是本土化。這十幾二十年間,中國電影蓬勃發展,在創作、製作、發行、營銷、終端放映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創作方面主要是類型創作取得了顯著進步。新一代電影人這些年不斷地寫、不斷地拍,跌跟頭,爬起來,有時候頭破血流,不斷地反省、修正、調整、磨合、改變,不斷地在市場上跟觀眾面對面碰撞、觀察他們,真誠地跟他們交流,積累了大量的一線經驗,包括認知經驗、行動經驗,這些經驗都是新鮮的不可替代的,電影人也在這一進程中普遍養成了類型創作意識、理念、技巧。雖然在創作上我們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必須看到這方面我們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我看來,類型電影學習的第一步已基本完成,接下來更重要的任務也是更艱難的任務是實現類型電影的本土化。

本土化不是指過去那種簡單的本土化改造,比如說拿一個好萊塢的電影文本,把它改成中國的情境,使用本土方言,加一點網絡流行語,或者拿一個韓國的犯罪片、愛情片簡單粗暴地改過來,這些都談不上本土化。真正的本土化必須得是從裡到外地打出來,擲地有聲地打出來,創作者必須實打實地給出本土的、民族的人物、價值和情感,才能徵服觀眾,感動觀眾。現在觀眾看的電影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挑剔,對國產電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麼,如何轉變?首先,創作者不能僅限於鑽研類型技巧,我們說要尊重類型電影的基本規律,但並不等同於永遠被禁錮在類型創作的窠臼和套路裡,學習套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反套路,反套路最厲害的是什麼?就是真實,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情感,真實的質感。本土價值的核心是什麼?也是真實。

因此,為了寫出真實感,創作者不能每天關在家裡看電影,要從小房間裡走出去,從筆記本電腦和微信朋友圈走出去,到生活中去,到現場去,到微觀社會裡去,去尋找真實事件,去接觸真實人物,找到最新鮮生動的細節。雖然這樣會很辛苦,要花大量的時間,但只要對生活心存敬畏,用心觀察和與人交流,你就一定能找到需要的素材。久而久之,創作者本身的氣質也會改變,會有煙火氣,會變得有趣,寫的人物會有質感。本土化絕不是靠耍嘴皮子或抖機靈出來的,必然是從內到外生長出來的,要生長就必須有耐心,要給它時間去生長,把根扎在土壤裡生長。我們以前總說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但也許更實際的態度是面向世界。面向世界,你不用離開,腳還是踩在本土上的,根是扎在中國的泥土裡的,而姿態是面向世界的,保持開放的。

其次,本土化的敘事焦點還是要落在普通人身上,我們銀幕上的普通人不是那種自輕自賤,對什麼都冷嘲熱諷、玩世不恭的人,也不是極端的邊緣人,他們應該是有魅力的普通人,他們的性格經由選擇形成,他們的內心通過跨越障礙成長,他們就是我們。觀眾是通過代入普通人去體驗故事的,他們會看見自己,會獲得身份認同,會在笑與淚的情感中收穫思考和啟示,最終獲得價值認同。

顯而易見的是,僅僅追求娛樂性的電影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中國的主流商業大片除了讓觀眾獲得強技術的視覺體驗和情節觀賞,更要讓他們獲得身份認同、價值認同和強烈的情感體驗,這是比過去更有挑戰性當然也是更有價值的創作目標。

尋找突破,挑戰新、強類型

講中國故事,現在創作者最需要的是什麼?是真誠,是認真,是到生活中去,當然這些都是,一直都是,而我個人認為,目前最需要的是突破和創新。具體而言,突破和創新除了深度和廣度,還要上難度。突破主要是指敢於挑戰新類型、強類型,《流浪地球》的硬科幻類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奇幻動漫類型,《八佰》的戰爭大片類型,《奪冠》的體育+國家敘事類型,這些都是以往國產電影不大涉足的,主要因為以前有成本上、技術實現上的限制,但現在這些條件漸漸都具備了,這些強類型做起來肯定難,但難才是價值的體現,一旦做成,其輻射影響力能跨圈,三年不賣貨,賣貨不只吃三年。現在做一般的題材或類型,面臨的競爭其實更多更大,觀眾的新鮮感也缺乏,不如在新類型上找突破,科幻、神話改編、動漫、歌舞、戰爭史詩、體育等這些類型還是有很大突破空間的。

創新主要是指創作要摒棄陳詞濫調,拒絕套路,不要寫大家都在用的橋段和情節,不能按照慣性僵化地去寫人物,要在尊重類型規律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拍觀眾沒見過的新鮮的東西,價值和情感不可能創新,它們本身就是傳統,創新不是摒棄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石上探索出新。

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從內心堅信——中國電影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作者系著名電影編劇,代表作有《中國合伙人》《親愛的》《一齣好戲》《我和我的祖國》《奪冠》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電影行業如何破局創新?對於中國電影的未來有哪些期許?
    10年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成長發展始終與中國電影的繁榮發展如影隨形,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電影市場的風向標、新人新作的孵化器、城市文化的金品牌,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影文化交流盛會,受到國內外電影機構、影人、影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喜愛。電影行業如何破局創新?
  • ...奇藝影業總裁亞寧:愛奇藝原創電影布局圍繞現實題材、多元類型...
    8月27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600977,股吧)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內容為王』講好中國故事,主流電影商業化探索」在京舉辦。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編劇張冀,新麗傳媒高級副總裁兼新麗電影總裁李寧,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編劇、製片人龔格爾等嘉賓出席論壇並就主流電影商業化議題進行了探討。
  • 誤殺電影還有第二部嗎 誤殺有續集但編劇換了人
    誤殺電影還有第二部嗎 誤殺有續集但編劇換了人  5月14日晚,恆業發布2020年度片單,去年的黑馬電影《誤殺》的續集《誤殺2》名列其中,但編劇換了人。其他還包括張冀擔任劇本顧問的體育題材電影《中國桌球》、驚悚懸疑片《京城81號3》、落落導演/編劇的劇情片《婚禮的那一天》等。
  • 《李娜》《奪冠》後再添《中國桌球》中國體育電影未來可期!
    近日各公司2020年片單陸續曝光,體育電影值得期待。在聚焦「中國女排」故事的《奪冠》和體育傳記電影《李娜》之後,下一部出現在觀眾面前的體育勵志片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國球」——《中國桌球》。雖然這部電影的導演和主演陣容還沒有公布,但電影劇本顧問已經出爐:中國著名編劇張冀。
  • 一片道盡國乒男隊過往心酸 電影《中國桌球》預計下月開機
    一片道盡國乒男隊過往心酸 電影《中國桌球》預計下月開機 在中國,從來沒有一種球類運動,像桌球一樣令國人驕傲而又尷尬
  • 需要創新和突破
    雖然勒卡雷那一代創作者正在遠去,但間諜片這種古老的電影類型依然活躍在銀幕上,並在好萊塢更熱衷科幻化、動作化以及全球反恐的大旗下,繼續吸引著觀眾。勒卡雷寫實,弗萊明浪漫最早的間諜電影可以追溯至默片時代。當時誕生此類影片的土壤來自歐洲大陸對戰爭的恐懼和臆想。
  • 著名導演劉偉強寄語青年編劇:「中國電影是有前途的」
    8月27日,「2020江蘇青年電影編劇集訓營」迎來了一位大咖講師——曾執導過《無間道》《中國機長》《頭文字D》等眾多叫好又叫座影片的著名導演劉偉強!現代快報訊8月27日,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電影局主辦,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協辦,江蘇省電影創作中心、江蘇省電影家協會承辦,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執行的「2020江蘇青年電影編劇集訓營」迎來了一位大咖講師——曾執導過《無間道》《中國機長》《頭文字D》等眾多叫好又叫座影片的著名導演劉偉強!
  • 如何講一個好故事?好萊塢編劇教父告訴我們的秘密
    如今,到處都在講故事。擴大影響力需要講故事,溝通需要講故事,企業打造品牌需要說故事,沒有故事,讓人感覺寸步難行。如何講一個好故事或者如何講好一個故事?這都需要策略。先來看看專門講故事的好萊塢編劇教父的書《故事》。
  • 日本著名電影編劇橋本忍去世 代表作《羅生門》《七武士》
    橋本忍資料圖片(左二)(圖片來自日本共同社網站)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 日媒稱,曾參與《羅生門》、《七武士》等知名影片製作的日本著名電影編劇橋本忍7月19日上午9時26分因肺炎在東京都世田谷區的家中去世
  • 張藝謀被批拍戲無價值觀 編劇激辯中國電影弊端
    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張曦)他的學生獲得35個奧斯卡獎,164次艾美獎,29次美國作家協會獎,25次導演工會獎;他的《故事》是所有劇作專業乃至寫作故事的人必須研讀的書;他被稱為「好萊塢最受歡迎的編劇領袖」,他的名字叫羅伯特•麥基。  麥基將於12月4日至10日在北京出席首次「編劇創作大講堂」與「2011北京編劇年會」對話活動。
  • 3年4部片,索尼漫威電影宇宙(SMCU)的創新和突破
    從2017年到2019年,索尼拍攝了3部真人超英電影和1部超英動畫電影,初步構建了一個以蜘蛛俠為核心,囊括眾多知名漫威角色的電影宇宙--「索尼漫威電影宇宙」(SMCU),這是好萊塢繼漫威電影宇宙(MCU),DC電影宇宙(DCEU)之後又一個擁有強大超級英雄IP和衍生角色電影的重要電影宇宙之一。
  • 電影《老虎》首播獲贊 高能劇情扣人心弦
    由企鵝影視、好奇心影業出品的犯罪懸疑電影《老虎》已於7月26日在騰訊視頻首播,不同於其他小成本自製電影,《老虎》從主創團隊到演員陣容都以院線電影為標準,電影一上線就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香港資深電影製作人、《美人魚》項目總監蔡仲瓊(中國香港)擔任監製,石桀銳執導,彭蘊睿編劇,如此陣容毫無疑問給影片帶來了強大的品質保證。此次出演女主的演員黃堯,更是突破文藝片女神的形象,首次挑戰一人雙面,成功詮釋了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下的阿琳和麗麗兩個角色。  作為小成本電影,主創團隊拿出了院線電影的品質呈現給廣大觀眾,影片上線前後也收穫了圈內眾多導演、編劇、演員們的強力推薦。
  • 50名網絡電影編劇一覽,看網絡電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事實上,現實中的網絡電影編劇從業者遠多於此,但受困於聲量和作品的式微,他們也遠未被看見——網絡電影行業向好,需要每一環的齊心發力。被開發團隊「策劃」出來,純以市場/觀眾為導向的網絡電影,前6分鐘要緊貼片名,編劇需要秉持製片思維和導演思維,要懂得爆款網絡電影的選題、策劃秘訣,懂網感,知道怎麼做爽點,放棄創作理論的信仰和堅持,並具備敏感的市場嗅覺,對甲方需求有敏銳把握。長此以往,網絡電影編劇們大多淪為資本意志和「產品思維」的執行者,創作空間變小,話語權微乎其微。
  • 特寫中美影視高層論劍:中國電影原創力和編劇水平有待提高 好故事一定能全球化
    (UCFTI EXPO)於當地時間9月29日在洛杉磯會展中心圓滿落幕。作為促進中美兩國影視業合作交流的活動,主辦方邀請了來自好萊塢和中國的眾多業內高管及各環節從業者,就中美影視合作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觀點的交流和碰撞。
  • 主旋律電影飄紅背後
    「只有創作者在情感上與民眾的情感能形成共情,才有可能創作出反映當代人民生活和國家發展的作品。」皇甫宜川說。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不再拘泥於革命歷史題材,草根故事挖掘成為一道新的風景線。在青年導演韓一看來,主旋律電影大熱背後,是越來越多專業化程度高的創作團隊加入其中,以更具深度和寬容度的角度去講述時代的大主題。
  • 《戰爭機器》電影編劇確定《阿凡達》編劇執筆劇本!
    目前,據外媒報導,環球影業聯合微軟公司推出的遊戲改編電影《戰爭機器(Gears of War)》,目前已確定由《阿凡達》系列的編劇之一Shane Salerno執筆劇本。  Shane Salerno是好萊塢著名編劇,他之前的作品包括麥可貝的《絕世天劫》,奧利弗的《野蠻人》。此外雷德裡斯科特的《販毒集團》、卡梅隆的《阿凡達》4部電影續作的編劇也是他。
  • 2020金雞國產電影展新動力電影之夜舉行 大鵬饒曉志等六位導演獲...
    廈門市委常委、自貿區管委會主任、市總工會主席倪超,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任仲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著名導演麥麗絲、萬瑪才旦、巴音,編劇張冀,著名表演藝術家陶玉玲、許還山、塗們、王景春,知名演員閻青妤、居文沛,知名青年演員楊子姍、英澤、劉陸等共聚一堂,為國產電影新動力進行表彰。
  • 主旋律電影飄紅背後 如何奪取票房口碑「雙贏」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不再拘泥於革命歷史題材,草根故事挖掘成為一道新的風景線。在青年導演韓一看來,主旋律電影大熱背後,是越來越多專業化程度高的創作團隊加入其中,以更具深度和寬容度的角度去講述時代的大主題。「例如影片《一點就到家》,通過幾個年輕人從大城市回到家鄉創業的故事,透視社會變化,它既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也可以被視為喜劇電影。」
  • 體育電影熱!鄧超吳京主演 電影《中國桌球》計劃2021年開機
    11月30日綜合消息,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盛會期間,恆業影業發布片單,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愛奇藝影業共同打造《中國桌球》計劃於2021年開機,2022年上映。電影《中國桌球》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92年到1995年之間,那時中國桌球隊在歷史上處於最低谷。蔡振華從國外回國,帶領著五個運動員,丁松、馬文革、王濤、劉國梁、孔令輝,在天津世錦賽絕地反擊。《中國桌球》導演為鄧超,編劇李馮/劉沛,《奪冠》《中國合伙人》的金牌編劇張冀擔任劇本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