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戰士二式膝關節不要內扣,要調整膝關節朝向腳尖處。這句口令是不是很熟悉?
但是很多人照做了,膝關節卻更疼了,逐漸發現,不同身體條件情況不同,口令解決不了體式練習的問題,口令只是程序化的話術。落實到練習本身,你得了解身體情況,找到解決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屈髖屈膝站姿體式時,膝關節內扣是腳踝、髖關節不正反應出來的現象,膝關節在承受上下關節的扭轉力。
腳踝和髖關節出現了什麼問題,膝關節在背鍋?
一、足外翻,腳底內側壓實地面。
上圖:膝關節相對於踝關節向內傾斜,但是實際問題在腳底,腳底內側塌陷,導致身體力量向內偏移,大腳趾外翻,其餘的四個腳趾試圖用力摳地板,並傾斜。
要想調整膝關節回正,朝向腳趾方向,把膝關節向外展。需要從腳底上調整,要把腳底內側抬離地面,五個腳趾都要伸展張開壓實地面。
上圖:第一張圖片是足外翻,相對於正常足底,踝關節向腳底內側偏移。如果長期在步行或站立姿勢中,保持這種姿勢,大腳趾也會隨之發生變型。而且為了避免腳踝關節之間長期扭轉牽扯而出現疼痛感,小腿會隨之出現內扣。
所以做瑜伽體式,屈髖屈膝下蹲體式,別上來就直接把膝關節向外推,膝關節正在承受來自踝關節之間的扭轉力。
上圖:當足底內側抬離地面,足弓抬高,小腿才會外旋,膝關節朝向腳尖處。
調整方法:
練習者把腳趾伸展張開,向上翹起來,有意識地把大腳趾球向下推向地面,腳底內側向上抬離地面,然後把腳底重心從內向外移動,使踝關節正位。
保持足弓上提的力量,把腳趾依次壓實地面。
當腳踝關節調正,再去調整膝關節。這時要把腳底力量穩住,踝關節外側力量向內推,腳後跟向下踩實地面,膝關節內側向外展。
上圖:踝、膝關節位置傾斜
上圖:踝、膝關節正位
二、髖關節內側過緊,處於內旋狀態,膝關節外展也會受到限制。
膝關節內扣,是因為大腿內旋了。也意味著腿外側和臀部的肌肉力量啟動不夠,在曲腿下蹲的姿勢中保持時,身體為了控制住穩定和平衡,就會把更多的力量施加在膝關節處,膝關節內側會出現擠壓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你強行把膝關節向外展,練習者身體會發晃,甚至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反應。而且為了達到膝關節外展的效果,又要避免膝關節的疼痛,會把力量過多地向外移動,造成足弓內側抬高。
所以不是你的膝關節調正,朝向腳尖處就可以了,你要關注身體的整體現象。
腿內收肌和髖內旋肌群過緊,大腿無力外展和外旋,臀肌力量虛弱,導致膝關節內扣。甚至膝關節替代臀部力量,支撐身體站立。
這時就要伸展大腿內側肌肉,使膝關節遠離髖內側;收緊腿外側肌肉和臀部肌肉,使力量向骨盆集中。
建議先把腿伸直,回到原始姿勢,調整身體關節正位。啟動大腿前側肌肉力量,伸直膝關節,調整膝關節和踝關節穩定。啟動臀部肌肉力量,髖外側穩定收緊。
穩定好骨盆,尤其髖外側肌肉收緊,緩慢屈髖屈膝。
繼續伸展腿內側肌肉,啟動腿外側和臀部肌肉,把力量上提集中到骨盆周圍。
再換個角度看:
髖關節充分伸展打開,並且啟動了臀肌力量,才能使前側彎曲的大腿充分外旋,既避免膝關節壓力,還調整小腿與地面垂直。
三、雙腳之間均衡力量別忽視,後側伸直的腿要有力外展,髖有力外旋。
別只把關注點放在前側腿上,後面伸直的腿照顧不好,它就會懈怠罷工,把更多的力量施加在前側彎曲的腿上。
上圖:後側伸直的腿無力外旋,上身向前方傾斜,並且骨盆一高一低,如此前側膝關節受力過多。
當前側彎曲腿調整好後,後側伸直的腿,要有力向後伸展,腳底外側壓實地面,通過後側腳底外側下壓的力量,啟動腿外側肌肉,把抬高的骨盆向下拉。
髖關節有力外旋,啟動臀肌穩住身體,平衡雙腳之間的力量。
另外伸直腿外側伸展,腳跟下壓地面,腳尖略向內扣,這樣使足弓內側上提。並且通過腳向內扣和髖外旋的力量對抗,伸直腿從腳踝到髖關節出現一股擰毛巾的力量,這股力量作用於腿外側,幫助髖關進一步穩定,並有力外展下沉。
這樣做使兩側骨盆擺正,雙腿之間力量均衡,避免前側彎曲的腿過於用力。
總結:
1、戰士二式前側彎曲的膝關節容易內扣,是因為膝關節替代踝、髖關節出現了傾斜。
2、膝內扣和足外翻、髖內旋有關,要想調正膝關節,必須調正踝和髖關節。
3、前側彎曲的腿過於用力支撐身體,膝關節會出現壓痛。要均衡身體力量,後側伸直的腿要把通過腳內扣,髖外旋的姿勢,啟動腿外側肌肉,使髖下沉,骨盆端正,以及雙腳力量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