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敬畏野生動物!疫情把傳統中餐推到風口浪尖,埃及記者:不要老想著...

2020-12-15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埃及、巴西、日本、美國、法國、秘魯記者 黃培昭 李曉驍 蔣豐 侯健羽 姚蒙 孟可心】「新冠肺炎焦慮症重創紐約華人旅遊餐飲業」「從中國來的食材會不會傳染病毒」「中國客戶取消180噸龍蝦訂單後,紐西蘭計劃將它們放回大海」……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中國的餐飲業和傳統飲食文化也推向風口浪尖,成為各國媒體和民眾熱議的話題。從《環球時報》駐美國、法國、日本、埃及、巴西、秘魯等國記者近日的調查和採訪看,中國飲食文化仍備受推崇,但各國民眾希望的是,為了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健康風險,中國人應切斷經營野生動物的牟利鏈條,政府應嚴格管理甚至叫停銷售活物食材的「溼貨市場」。

美國媒體:加強政府監管是根本

在美國,很多人因為聽說有中國人和韓國人吃貓吃狗,就諷刺「亞洲人野蠻,什麼都吃」。《環球時報》記者幾年前剛到美國時,發現很多人關注廣西玉林狗肉節的消息,並被問及:「中國人都吃狗肉嗎?」好在,在國外,通常當地百姓在了解中國人並非什麼都吃後,也就不再追問什麼。

在和美國民眾交流中,記者也總結了幾類美國人不能接受的中國食材。一是貓狗這類離人們生活比較近的動物,美國的心態頗像我們古代哲學家孟子所說的「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二是動物的內臟、血液、皮膚、五官、手足等。記者曾特意留意過幾家美國知名快餐店的炸雞,真的是沒有雞皮。但也有例外,有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生的美國老人曾告訴記者,小時候因物資匱乏,也吃過雞皮、豬皮、豬鼻子、豬臉肉,而這些老人的子女聽到這些家族史時都會渾身起雞皮疙瘩,但也說「可以理解」。記者還發現,有的家庭感恩節時會把火雞皮專門留給老人。三是可能存在寄生蟲、化學汙染、來源不明的食材。記者所在的克利夫蘭市鄰近伊利湖,近些年亞洲鯉魚泛濫,但當地人不吃鯉魚,理由是「鯉魚是雜食動物,體內可能會有很多寄生蟲和重金屬」。

由於現場宰殺動物需要清洗,經常是動物血水、排洩物、內臟和泥水混在一起,因此,國外把這類菜市場通常稱為「潮溼的市場」或」溼貨市場」。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文說,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民眾要重新審視傳統菜市場,過去那種強調「新鮮」而現宰現殺的情況,在今天看來是「傳統社會遺留的陋習」。著有《逼近的瘟疫》等專業書籍的美國防疫專家勞麗·加勒特近日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也呼籲,相關亞洲國家應儘快叫停出售「供食用的活野生動物和家畜的溼貨市場」。她還提到一些與動物相關的傳染病,如眾所周知的與駱駝有關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以及與果子狸有關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

美國人喜歡到當地正規超市買大型食品公司封裝好的肉類、魚類,這些食材通常經過檢驗檢疫。美國正規超市幾乎見不到野味。但同樣,也有例外的情形。美國森林覆蓋率高,平時在高速上常看到被撞死的鹿、獾、松鼠等動物,儘管有的州規定,誰開車撞死的鹿誰可以帶回家去,但記者來美國多年,幾乎沒聽說誰把死鹿帶回家裡吃了。美國有私人獵場,有的獵物可以帶回家吃。因此,理論上來說,也存在著安全隱患。鑑於此,一些美國人認為,一味批評中國人什麼都吃也是「雙重標準」,更不能因為這次疫情就任由排華情緒在社交媒體上蔓延。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文稱,這次病毒暴發,其他族裔不能因華人所吃的食物而厭惡歧視華人,因為其他族裔也有很多不能被別人接受的食材。文章強調應尊重文化多樣性,特別是中國地域間飲食習慣也有差異,美國人應了解中國的複雜性。但文章也強調,「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才是更本質的問題」,像華南海鮮這樣的「溼貨市場」今後應加強管理。

法國名廚:兩國食材都很廣泛

在法國,一些社交網絡上也有個別言論,直接將疫情歸罪於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如《費加羅報》有關疫情的報導後面留有網民的評論,有人表示「只有中國人這樣喜歡吃各種各樣的野味怪物,這樣的飲食習慣非常可怕」。《世界報》相關報導的留言中,有網民表示「這樣的野蠻飲食習慣危害了全人類」。在法國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病例後,有法國孩子居然跑到中餐館問:「你們提供蝙蝠湯嗎?」但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這些言論只代表了一小部分法國人的偏激想法,法國主流媒體呼籲不要因為疫情就歧視華人。

中國和法國是世界聞名的「烹飪王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餐飲在法國是個巨大的產業。中餐館在法國非常「火」,僅巴黎地區就有上千家。2019年1月,法國哈裡斯民意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2/3的法國人每個月都至少吃一次亞洲餐,其中主要是中餐。隨著中餐館越來越多,法國人的中餐口味也發生變化:過去中餐主要是廣東菜、浙江菜,現在川菜、雲南菜也很受歡迎,法國人對香辣口味開始來者不拒。

專門報導美食的法國同行蒙沙告訴記者,法國人口味很開放,特別喜歡亞洲與中國的飲食文化,只是不習慣吃中國人喜歡的鴨脖、海參、皮蛋,更不用說各種奇奇怪怪的野味。她還強調:「法國人並不歧視中國人過於廣泛的食材,除對吃狗肉有特別的不滿外,我們還是理解中國人飲食習慣的。」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最早發現的病例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除了網傳華南海鮮市場野味售價表,據曾在該市場附近生活的民眾說,那裡「髒亂差」,經常飄著腥臭味。蒙沙說,中國超市有殺活魚的,有的菜市場常賣活雞活鴨,而這樣的現象在法國很難看到,因為法國的食品供應鏈都是準工業化的。她提醒記者:「自己宰殺家禽、牲畜甚至野味,難免直接接觸到細菌病毒,而工業化宰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樣的危險。」

巴黎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廳的主廚和《環球時報》記者談到東西方飲食文化時表示,法國人其實是歐洲人中食材最雜的,如豬牛羊的下水、鴨肝鵝肝都吃,連許多人不習慣的蝸牛甚至都是法國美食的之一,這充分說明法國人與中國人一樣,「到處尋覓可以入口的美食食材」。在美食歷史研究者德巴艾克的筆下,法國的飲食文化建立在法國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各地差異性明顯、貴族王室和上流社會講究生活情趣上,這與中國菜式的豐富性道理有相似之處。

日本學者:不應借「野味」牟利

一位日本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他在中國留學時看到中國人吃羊肉串,覺得沒什麼「違和感」,但後來看到中國人吃小龍蝦,就感到很驚訝。他拍照後寄給家裡人看,結果他的家人說:「你不知道嗎?中國人什麼都吃的。」但在中國居住、工作多年的青樹明子看來,也有中國人不理解日本人為什麼要吃生魚片,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有差異本身無可厚非。

很少有人提及的是,在中日兩國交往的歷史中,存在著一個所謂「野蠻與文明之爭」。日本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時,就把這場戰爭定位為「文明戰勝野蠻的戰爭」。在他們看來,中國人不講衛生,隨地吐痰,食品上也存在問題,是極其不文明的。1907年,山方香峰曾出過一本名為《衣食住——日常生活》的書,書中提到日本人不喜歡中餐湯汁過濃、中餐裡面的燕窩和魚翅對日本人來說是「珍味」但不是「美味」、中餐主要是豬肉而日本人主要吃牛肉等細節。

日本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浜田和幸近日在接受《日刊現代》的採訪時表示,儘管日本人對有些地方的中國人吃蛇、蝙蝠、烏龜、小老鼠以及喝蜘蛛酒無法理解,但這是他們代代相傳的飲食傳統,比如有的認為這樣能滋補身體。不過,這樣的飲食文化讓一些不良商販為了賺錢,抓捕、出售野生動物,從中牟取暴利。

在日本,「中華料理」和「中國料理」並存,區別是:「中華料理」是日本本土化的中餐,從選材到廚師都是由日本人負責,味道也是面向日本人的,偏淡偏甜;而「中國料理」是力爭保持原汁原味的中餐,從選材到廚師基本上是由華人負責的,味道偏重偏油。讓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留學生打牙祭,是由日本人帶著去吃「中華料理」,而現在,是中國人帶著日本人吃「中國料理」。一些經營「中國料理」的餐館有紅燒熊掌、熱炒蜈蚣等特色菜餚。有些菜日本人是敬而遠之的。記者有時請日本朋友吃飯,上豬舌、豬耳朵之類的菜時不敢直接介紹給他們,一定要等他們吃了以後連連點頭說「好吃」,才告訴他們這是什麼。有的日本人知道後,臉色驟變。

埃及記者:不要老想著把它們做成菜

「病毒的傳播或與特殊的飲食習慣有關。」巴西媒體在報導中國疫情時常寫到這句話。巴西新聞網站「R7」還以「老鼠、狗和蝙蝠:發現中國最奇怪的菜餚」為標題,配以組圖,展示「中國人特殊的飲食」。在巴西,《環球時報》記者曾被當地人指著一隻小狗問:「你吃它嗎?」這樣的尷尬早在10年前記者在西班牙留學時就遇到過。當時有同學說:「西班牙的中餐館附近沒有狗,這很奇怪。你們中國人都吃狗肉吧……」在不少國家的人看來,「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土裡鑽的」,都是中國人的「盤中餐」。美國史學家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一書中寫道:「在亞洲文化中,對食物一直十分重視,亞洲人強調的不是為了活著而吃,而是為了吃而活著」。他還提到,在古代,對中國、印度等大多數農業國家來說,都周期性地出現食物短缺,而且亞洲國家總的說來,飲食中比較缺少蛋白質……

記者先想的是:中國和巴西在飲食習慣上差異巨大,兩國「吃文化」交流極為有限,普通人難免對中國飲食文化有偏見。但再一想,巴西人也吃豬蹄、雞心之類的食物啊。同樣,烤牛心,也是秘魯高檔餐廳的熱銷菜品。秘魯有一道傳統菜,將雞爪、雞胗、雞腎和蔬菜放一起煮成湯,味道很好。秘魯還有一道佳餚是烤醃製過的豚鼠肉,味道吃起來有點像兔肉。據記載,生活在安第斯山高原的居民已經吃了1000多年的鼠肉。現在,豚鼠肉的價格是雞肉的兩三倍。秘魯人相當推崇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比如,過去很少吃雞爪,但現在當地雞爪價格很貴。秘魯人去中國茶樓,最愛點的是「蒸鳳爪」。

前幾年中東MERS疫情暴發後,衛生健康專家建議,在中東地區要避免生喝駱駝奶和生吃駱駝肉。《環球時報》駐埃及記者曾吃過煮熟的駱駝肉,口感不太好,有點「柴」。駱駝肉是阿拉伯國家招待尊貴客人的首選。據說2015年3月時任韓國總統樸槿惠出訪中東時,在阿聯和卡達分別吃了烤熟和煮熟的小駱駝肉。當記者和埃及房東穆斯塔法聊起駱駝肉時,他卻說:「聽說中國人什麼都吃,真是讓人佩服。」記者聽得出,他和很多阿拉伯人一樣,其實是對此很不理解。2003年SARS疫情暴發期間,曾有埃及同行問記者:「是不是有中國人吃了不該吃的東西,這才招致病毒上身?」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埃及《消息報》國際版記者塔哈說:「中國人應總結教訓,控制欲望,尤其要敬畏野生動物,不要老想著把它們做成菜。」塔哈的觀點在中東媒體上很常見。「中東在線」新聞網近日刊文稱,「從SARS到2019-nCoV,17年過去了,人類並沒有長記性,而是在為自以為是和對野生物種的肆意濫殺付出沉重的代價」。

相關焦點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抗擊新冠肺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把它們保留在野外的棲息地」「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應儘量減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飼養異寵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無論是否處於疫情爆發地區,飼主都要做好對自己和寵物的防護工作
  •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不是誰的盤中餐!
    2020年一開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上下給人們的生命安全、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不少無辜的人因此喪命代價是慘痛的「拒絕野味管住嘴」2019年5月15日,樂平市森林公安局接到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的舉報,在現場發現有22隻鳥類野生動物被捕獵。經鑑定,被捕獵的22隻鳥類野生動物,其中黃爪隼1隻,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胸翡翠1隻,屬江西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他20隻鳥類野生動物無法鑑定物種及保護級別。經補充鑑定,黃爪隼價值人民幣15000元,白胸翡翠價值人民幣500元。
  • 敬畏自然 友善動物
    【思考者說】    作者:謝陽舉(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仍在蔓延的這場疫情,是對我國醫療衛生水準的考驗,也是對全社會衛生習慣、生態智慧、道德倫理的考驗。人怎樣對待自然,對待自身?
  • 高考作文輔導10:倡議書之「抗擊新型肺炎,拒絕捕食野生動物」
    病情出現時,它們有相似的開頭:一個病人出現,一系列人傳染,由一至百呈「井噴式」增長;回顧病源時,更有相似的起因:國家衛健委指出,病毒是從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所有人都在關注開始肆虐的疾病如何防控,我們也應注意到疾病的由來,以及我們能做些什麼從源頭上遏制病毒。
  • 讀者紛紛倡議拒絕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動物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衛生組織等  製圖:張丹峰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再次讓人們認識到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動物可能帶來的公共衛生安全隱患。拒絕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動物成為社會廣泛討論的話題。
  • 無視野生動物交易禁令,花鳥市場野生鳥類交易暗流湧動
    疫情防控期間,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下發2020年第4號公告,自公告下發日2020年1月26日,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 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作為「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三有動物」,有關暗綠繡眼鳥交易的每一步,都應經過嚴格審批。根據相關規定,疫情期間,所有的野生動物交易行為,都被禁止。鸚鵡店的老闆會視顧客的情況推薦鳥類,他只會跟「有眼緣的人」,才會主動推薦暗綠繡眼鳥。鸚鵡店隔壁的鳥店,主賣鳥類是白燕,這是金絲雀的一種。
  • 打豹英雄孫子成野生動物攝影師:每一張照片都是對生命的敬畏
    如今,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和平相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保護野生動物,也成了牧民們共同遵循的理念,達傑和鄉裡的村民們不僅成為了生態管護員,而且轉型成了野生動物攝影師,拍攝下很多關於野生動物的珍貴照片。野外拍攝的過程中,他們還曾經多次救助受傷的雪豹,包括前些年轟動全國的10歲雪豹「凌雪太后」。
  • 專訪於文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野生動物保護法制之反思
    ◆中國環境報記者王瑋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和食用再遭口誅筆伐,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於文軒教授。他認為,這次疫情可悲地反映了人們在「非典」17年之後,「好了傷疤忘了疼」,在野生動物利用方面一錯再錯,同時也暴露出現行野生動物法方面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 電商平臺還在公然售賣野味 涉及果子狸等高危動物監管部門提醒不要...
    來源標題:電商平臺還在公然售賣野味 涉及果子狸等高危動物 監管部門提醒不要食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洶洶,野味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日前表示,根據流行病學分析,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袁國勇也呼籲稱:「我們都不應該吃野味。」
  • 遵義:應保護野生動物物種受保護率達100%
    6月11日至12日,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遵義市開展野生動物保護「一決定一法」執法檢查。記者從有關座談會上獲悉,遵義市目前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4種,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等措施,做到了應保護野生動物物種受保護率達100%。
  • 對於野生動物我們到底了解多少?義烏林業局答記者問
    圖源視覺中國對於野生動物,我們究竟了解多少?今天(3月12日),記者採訪了義烏市林業局相關專家,就時下熱點及網友關心的問題,進行一一解答。問:花鼠、倉鼠、麝鼠等馴養野生動物,可以吃嗎?答:屬於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不可以食用。問:網傳牛蛙、烏龜、鱉也被列入禁食名錄?
  • 野生動物是隱藏的「病毒庫」
    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迅疾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人類在侵佔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同時,還對野味趨之若鶩,於是,密林深處、汪洋大澤的野味通過偷獵、圈養、貿易等渠道魚貫而出,聚集餐桌,使得本就數量稀少的野生動物更是難覓蹤跡,不少物種甚至被吃得瀕臨滅絕。物以稀為貴,諸如「龍虎鬥」之類的野味,名稱生猛,材料難得。
  • 潮說100|海洋野生保護動物知多少?
    2020年,一場突由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使蝙蝠成為人們關注的眾視之矢。當我國疫情防治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績的關鍵時刻,三文魚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每年的3月3日是國際野生動植物日,但眾所並不周知,對於海洋野生動物保護來說:「保護海洋物種,傳承海洋文明」,同樣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進程中的主題。
  • 保護野生動物,兒童有「畫」說——珠海兒童野生動物繪畫競賽徵稿啟事
    珠海兒童野生動物繪畫競賽,徵稿開始啦!拿起你手中的畫筆,為野生動物發聲。野生動物有哪些?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爭做野生動物「代言人」,讓我們從自身做起,拒食野味,杜絕野生動物交易,減少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侵擾,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瀕危野生動物的呵護,要讓它們在自然界好好地生活下去。保護野生動物,守護生命共同體。兒童以繪畫的方式喊出「保護野生動物」的最強音,傳播保護野生動物理念,共同描繪生態和諧的美麗家園。
  • 「禁野令」下,貴州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如何轉產?聽,專家這樣說!
    如何保證廣大養殖戶、銷售商的切實利益,將社會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確保部分從業者不因「疫」返貧、致貧……成了社會迫切關注的問題。  記者就此專訪了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林業局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長冉景丞,從政策高度和實際情況,深入探討全省應如何做好野生動物轉產(退出),為廣大群眾釋疑解惑。
  • 疫情中的浙江首例非法狩獵野生動物案,老獵人「撞」了槍口
    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及春節期間(農曆十二月廿五至次年正月十五),都是上虞區政府規定的獸類野生動物禁獵期。禁獵期使用禁獵工具獵捕野生動物,莊友生一下子撞上了兩條禁令的槍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暫停野生動物的獵捕和經營。在非法狩獵野生動物的罪名之上,莊友生又多了一個從重處罰的情節。
  • 村民撿到一隻受傷動物 原來是國家瀕危野生動物麂子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牛冬冬) 6月17日晚上,西安藍田縣前衛鎮的劉先生在村頭,遠遠地看到公路中間竟然橫躺著一隻小動物,走進一看,原來是一隻像鹿一樣的動物。當時這隻動物身上多處受傷,已經奄奄一息。現在它怎麼樣了,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 有多少野生動物,是被「吃」到滅絕的?
    野生動物是整個動物世界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之所以稱呼它們為野生動物,是因為他們生活的野外空間,與人類保持了相當的距離。有多少野生動物,是被吃到滅絕的人們想把野生的小動物囚禁起來,變成自己的寵物,比如土撥鼠,蜥蜴、蛇、各種鳥類,被人類捕獲之後,它們開始了自己在籠中陪伴人類主人的囚禁生活。它們原本屬於大自然,現在被迫屬於飼養它們的個人。
  • 廣州江村農貿市場偷賣野生動物當事人已被控制,查獲野生動物143隻!
    涉事者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金羊網訊 記者宋昀瀟、實習生程政錕,通訊員雲宣報導:1月30日,有媒體曝光廣州市白雲區江村農貿批發市場頂風偷賣野生動物事件。金羊網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現場查獲野生動物143隻,當事人已被控制,並已排除新冠病毒感染。
  • 野味獵人講述內幕:一天捕獵幾十隻 野生動物越來越少
    近日,一名常年進山捕獵的獵人向新京報記者講述行業內幕時稱,一天能捕獲幾十隻野生動物,好的一隻能賺上千元,「現在這些動物確實越來越少了。」我國全面禁食野生動物 專家:應出臺政策解決原有養殖戶存量問題。為做成這單生意,張翠花將王富貴叫到自己店裡,與記者面談。王富貴稱自己本來是屠夫,打獵「就像別人打麻將一樣」,當作一種消遣。他告訴新京報記者,獵人抓野生動物,多在秋冬季進行。到了九十月份,就有人開始放夾子,春節前是獵捕的高發期,一是這時捕獵更容易,二是此時市場需求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