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這句成語形象比喻了飽受帕金森病折磨的張先生疾病症狀。
他的身體仿佛安裝了一個開關:打開時,手腳控制不住地劇烈抖動;關上時,身體僵硬得連手指頭都無法彎曲。
張先生是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已經患病8年。浙大二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朱君明說,這種 「開關現象」說明患者的病情嚴重惡化,只有通過腦深部電刺激(DBS)才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9月1日,神經外科醫生操控著一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將電極精準地植入了張先生的大腦。這臺手術在線上同步直播,醫學界同行和公眾一起觀看了人機之間默契的配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是浙江省神經外科的發源地及臨床、教學和科研中心,浙江省醫學重點學科、浙江省中醫藥局重點學科和浙江省醫學創新學科,是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綜合實力位居國內第六,華東第二。在腦血管病外科領域,率先在國內開展符合我國國情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規範化診治流程,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組建了我省第一個多學科參與的「膠質瘤中心」,使膠質瘤患者實現規範化個性化治療;在國內首個倡導並成立了集臨床與基礎研究為一體的「癲癇中心」,提高了複雜性癲癇的診治水平;在顱腦創傷救治領域,科室實現了院前會診、急救、監護及康復等一體化綜合治療;率先在國內開展脊柱脊髓微創治療。此外科室與浙大工科團隊合作開展的腦機接口臨床轉化研究,牽頭獲「863」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居國內領先水平。
後半夜藥物失效
直挺挺躺到天亮
張先生查出帕金森時58歲,臨近退休。原本想像中遊山玩水的退休生活,被逐漸加重的運動障礙徹底打亂。
一開始是下肢無力,平地上走路都經常摔跤。後來坐下就很難自己站立起來,站起來也邁不開步子。拿著水杯,手抖得半杯水都會灑出來。
病情前期,帕金森患者一般通過吃藥來緩解症狀,但藥效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減弱。張先生剛服藥時,半片吃下去能控制四五個小時,但現在1片只能維持1小時。
後半夜是他一天中最痛苦的時段,睡前吃下的藥物失效了,而他往往失眠睡不著。漫漫長夜裡,他睜著眼睛,直挺挺躺在床上,連翻身都翻不了。
朱君明說,患病的前5年是帕金森患者的「藥物蜜月期」,藥物治療能比較好地控制病情。但過了這個階段,藥效就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患病8年的張先生早就過了「藥物蜜月期」,還出現了「開關」及「異動」現象,一吃上藥,肢體就不聽使喚地亂動;藥效一過,身體僵硬得完全無法動彈。
朱君明介紹,「帕金森病的發病原理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DBS手術在大腦植入電極,可以刺激大腦深部的神經核,恢復神經遞質的平衡,從而減輕症狀。」
機器人三維精準定位
誤差達到零點幾毫米
9月1日,張先生被護士從病房推進手術室,不同於以往的DBS手術,他的頭上沒有罩著一個堅硬的鐵框架。
朱君明說,以前患者需要在術前就戴上一個鐵質的立體定向框架,它的作用是協助醫生精準定位,防止植入的位置發生偏差。另外,手術過程中患者保持清醒狀態,以便測試電極的刺激是否有效,從而進行調整。
想像一下,手術室無影燈強烈的燈光下,腦袋被固定得一動不能動,還能清醒地感知到醫生往大腦深處插入電極,光想想就頭皮發麻!所以,被緊張和恐懼包圍的帕金森病患者,有時候抖得比平時還要厲害。
但張先生這次沒有戴定向框架,且全程處於全麻狀態,這是因為醫生們準備了一個秘密武器——手術機器人。
張先生被推進手術室時,手術機器人已經恭候多時。它由一個大塊頭的身體和一隻靈巧的機械手臂組成,眼睛則是一塊能觀察到大腦內部電活動波形的電子屏。別看它是「新員工」,手上功夫可比資深的外科醫生還要穩。去年神經外科完成的國內第一例植入式腦機接口電極植入也是依靠這款手術機器人完成,達到了精準植入。
朱君明說,電極植入的部位叫做丘腦底核,它位於間腦和中腦的過渡區,與運動能力密切相關。丘腦底核一般寬度只有3~4mm左右,手術時要求電極植入的誤差不能大於1毫米,十分考驗外科醫生的技術和經驗。而手術機器人的三維立體定向技術,可以把誤差縮小到0.2~0.5毫米。
在醫生的操作下,手術機器人迅速、精準地找到了丘腦底核,將電極植入其中,手術的切口只有2~3釐米。4周後,醫生將啟動埋在張先生胸口處的脈衝發生器,電極就會24小時持續不斷地刺激神經核,發揮功效。
朱君明介紹,之前的兩位術後手術病人,完全停藥也沒問題了。
帕金森有年輕化趨勢
最年輕患者才30出頭
據統計,全球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1%患帕金森病。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帕金森患者的人數也在不斷擴大。
浙大二院神經外科主任兼腦科中心主任張建民告訴錢報記者,目前中國大約有200~300萬帕金森病患者,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將佔到全球總數的一半。
「一般老百姓認為,帕金森病是老年病,老年人才會得。帕金森病患者確實以老年人多見,但現在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他舉例說,浙大二院神經外科曾經接診過一個30出頭的年輕人,他3年前被確診為帕金森病,病情快速進展,肢體抖動幅度很大,藥物已經失效……最後,他也做了DBS手術,植入了電極。
張建民說,帕金森病確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遺傳、年齡、環境、氧化應激等都可能造成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對這個年輕患者來說,最大的可能性是環境因素,他在工作中長期接觸除草劑。
張先生此次手術,以直播的方式在線上分享,不僅同行能觀摩、學習神經外科最高精尖的技術,普通公眾也能從中了解帕金森病和最新的治療手段。
張建民說,公眾對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等退行性腦病的認識還不足,很多人覺得行動不便、頭腦糊塗、記憶力減退等是人老了之後的正常表現,殊不知背後隱藏著疾病。
「我們直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揭開神經外科神秘的面紗,讓普通老百姓認識到,原來不能治的病現在可以治了,原來效果不理想的治療現在效果很好,原來風險很高的手術現在是安全可靠的。只有提高公眾對疾病和治療手段的認知,才能實現早診斷、早治療,也推動醫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