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將電極植入人腦,修復開關

2020-12-12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9月14日訊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這句成語形象比喻了飽受帕金森病折磨的張先生疾病症狀。

  他的身體仿佛安裝了一個開關:打開時,手腳控制不住地劇烈抖動;關上時,身體僵硬得連手指頭都無法彎曲。

  張先生是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已經患病8年。浙大二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朱君明說,這種 「開關現象」說明患者的病情嚴重惡化,只有通過腦深部電刺激(DBS)才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9月1日,神經外科醫生操控著一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將電極精準地植入了張先生的大腦。這臺手術在線上同步直播,醫學界同行和公眾一起觀看了人機之間默契的配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是浙江省神經外科的發源地及臨床、教學和科研中心,浙江省醫學重點學科、浙江省中醫藥局重點學科和浙江省醫學創新學科,是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綜合實力位居國內第六,華東第二。在腦血管病外科領域,率先在國內開展符合我國國情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規範化診治流程,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組建了我省第一個多學科參與的「膠質瘤中心」,使膠質瘤患者實現規範化個性化治療;在國內首個倡導並成立了集臨床與基礎研究為一體的「癲癇中心」,提高了複雜性癲癇的診治水平;在顱腦創傷救治領域,科室實現了院前會診、急救、監護及康復等一體化綜合治療;率先在國內開展脊柱脊髓微創治療。此外科室與浙大工科團隊合作開展的腦機接口臨床轉化研究,牽頭獲「863」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居國內領先水平。

  後半夜藥物失效

  直挺挺躺到天亮

  張先生查出帕金森時58歲,臨近退休。原本想像中遊山玩水的退休生活,被逐漸加重的運動障礙徹底打亂。

  一開始是下肢無力,平地上走路都經常摔跤。後來坐下就很難自己站立起來,站起來也邁不開步子。拿著水杯,手抖得半杯水都會灑出來。

  病情前期,帕金森患者一般通過吃藥來緩解症狀,但藥效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減弱。張先生剛服藥時,半片吃下去能控制四五個小時,但現在1片只能維持1小時。

  後半夜是他一天中最痛苦的時段,睡前吃下的藥物失效了,而他往往失眠睡不著。漫漫長夜裡,他睜著眼睛,直挺挺躺在床上,連翻身都翻不了。

  朱君明說,患病的前5年是帕金森患者的「藥物蜜月期」,藥物治療能比較好地控制病情。但過了這個階段,藥效就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患病8年的張先生早就過了「藥物蜜月期」,還出現了「開關」及「異動」現象,一吃上藥,肢體就不聽使喚地亂動;藥效一過,身體僵硬得完全無法動彈。

  朱君明介紹,「帕金森病的發病原理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DBS手術在大腦植入電極,可以刺激大腦深部的神經核,恢復神經遞質的平衡,從而減輕症狀。」

  機器人三維精準定位

  誤差達到零點幾毫米

  9月1日,張先生被護士從病房推進手術室,不同於以往的DBS手術,他的頭上沒有罩著一個堅硬的鐵框架。

  朱君明說,以前患者需要在術前就戴上一個鐵質的立體定向框架,它的作用是協助醫生精準定位,防止植入的位置發生偏差。另外,手術過程中患者保持清醒狀態,以便測試電極的刺激是否有效,從而進行調整。

  想像一下,手術室無影燈強烈的燈光下,腦袋被固定得一動不能動,還能清醒地感知到醫生往大腦深處插入電極,光想想就頭皮發麻!所以,被緊張和恐懼包圍的帕金森病患者,有時候抖得比平時還要厲害。

  但張先生這次沒有戴定向框架,且全程處於全麻狀態,這是因為醫生們準備了一個秘密武器——手術機器人。

  張先生被推進手術室時,手術機器人已經恭候多時。它由一個大塊頭的身體和一隻靈巧的機械手臂組成,眼睛則是一塊能觀察到大腦內部電活動波形的電子屏。別看它是「新員工」,手上功夫可比資深的外科醫生還要穩。去年神經外科完成的國內第一例植入式腦機接口電極植入也是依靠這款手術機器人完成,達到了精準植入。

  朱君明說,電極植入的部位叫做丘腦底核,它位於間腦和中腦的過渡區,與運動能力密切相關。丘腦底核一般寬度只有3~4mm左右,手術時要求電極植入的誤差不能大於1毫米,十分考驗外科醫生的技術和經驗。而手術機器人的三維立體定向技術,可以把誤差縮小到0.2~0.5毫米。

  在醫生的操作下,手術機器人迅速、精準地找到了丘腦底核,將電極植入其中,手術的切口只有2~3釐米。4周後,醫生將啟動埋在張先生胸口處的脈衝發生器,電極就會24小時持續不斷地刺激神經核,發揮功效。

  朱君明介紹,之前的兩位術後手術病人,完全停藥也沒問題了。

  帕金森有年輕化趨勢

  最年輕患者才30出頭

  據統計,全球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1%患帕金森病。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帕金森患者的人數也在不斷擴大。

  浙大二院神經外科主任兼腦科中心主任張建民告訴錢報記者,目前中國大約有200~300萬帕金森病患者,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將佔到全球總數的一半。

  「一般老百姓認為,帕金森病是老年病,老年人才會得。帕金森病患者確實以老年人多見,但現在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他舉例說,浙大二院神經外科曾經接診過一個30出頭的年輕人,他3年前被確診為帕金森病,病情快速進展,肢體抖動幅度很大,藥物已經失效……最後,他也做了DBS手術,植入了電極。

  張建民說,帕金森病確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遺傳、年齡、環境、氧化應激等都可能造成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對這個年輕患者來說,最大的可能性是環境因素,他在工作中長期接觸除草劑。

  張先生此次手術,以直播的方式在線上分享,不僅同行能觀摩、學習神經外科最高精尖的技術,普通公眾也能從中了解帕金森病和最新的治療手段。

  張建民說,公眾對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等退行性腦病的認識還不足,很多人覺得行動不便、頭腦糊塗、記憶力減退等是人老了之後的正常表現,殊不知背後隱藏著疾病。

  「我們直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揭開神經外科神秘的面紗,讓普通老百姓認識到,原來不能治的病現在可以治了,原來效果不理想的治療現在效果很好,原來風險很高的手術現在是安全可靠的。只有提高公眾對疾病和治療手段的認知,才能實現早診斷、早治療,也推動醫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將電極植入猴子大腦,或有助於幫助盲人找回視力
    猴子大腦內植入電極裝置根據《新科學家》報導,有一組科學家在猴子大腦內植入了一組電極裝置,使猴子在不使用眼睛的情況下就能識別字母的形狀,研究人員聲稱這是在沒有利用視網膜的情況下獲得的最高視覺解析度技術。過去研究小組就有嘗試過用植入的技術,希望能讓受損的視網膜來恢復視力,雖然這是一項令人有所期待的技術研發,但植入技術卻對那些受損的視神經起不了任何作用。
  • 大腦植入1024個電極,我們離「虛擬視覺」還有多遠
    最近,科學家在獼猴大腦中植入電極,通過電刺激神經元,成功地讓猴子感知到視覺信息。當然,這不是什麼瘋狂科學家的邪惡計劃,他們希望這種方式最終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由計算機模擬出的虛擬世界?|《黑客帝國》在大腦中,找到視野的對應點 說到視力,大家會先想到眼睛。
  • 科學家研製半機械昆蟲:向甲蟲肌肉植入電極
    北京時間4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近日通過向甲蟲肌肉中植入電極,從而可以精確地控制甲蟲的行走。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半機械昆蟲可以用於幫助人類完成許多複雜的任務,如間諜偵察、災難搜救等。
  • 馬斯克將發布AI與大腦結合晶片,將修復大腦並擁有精神控制設備
    被譽為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宣布,他將在下個月發表一份關於人類大腦植入的聲明。這位億萬富翁此前曾表示,他的Neuralink公司將在「不到一年」內研製出一種設備。人工智慧共生,今年5月,這位億萬富翁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款設備有朝一日可能會修復「大腦的任何問題」。
  • 晶片植入大腦,人類與AI共存,黑客帝國或將成為現實
    所以,讓人腦和機器連接很重要。腦機接口系統,晶片直連大腦,通過無線連接,我們甚至可以與iPhone上的應用程式互動。這一發明旨在幫助截癱患者通過在大腦中植入設備來控制電腦,並極大地改善人類的思維和交流方式。該方法有三個關鍵部分一是「線」(threads),直徑4微米~6微米,比人的頭髮絲(約75微米)還要細很多。
  • 吊打上司,獨佔女神,馬斯克說一年就將植入人腦的腦機接口有多神
    而前一陣子,他還在一檔節目中宣布,其開發的侵入式腦機接口,將在一年內實現在人腦中植入。「原則上,它(腦機接口)可以修復大腦的任何問題」,包括恢復聽力,使四肢癱瘓的人恢復正常,甚至可以治療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讓患者找回記憶。這個消息一出,也是立時引起軒然大波。
  • 馬斯克預測人腦植入晶片技術可對抗人工智慧篡權
    據英國媒體《每日星報》12月29日報導,科技富豪馬斯克發布講話,稱在人腦內植入人工晶片的技術將於2021年5月正式面世,這意味著2021年或許是更為混亂的一年。拜新冠病毒所賜,2020年已經留給了人們太多痛苦的回憶,在新年之際,未來十二個月我們又將見證什麼呢?
  • 向大腦中植入電極產生光點,盲人將來也能看見世界了
    向大腦中植入電極產生光點,盲人將來也能看見世界瞭然而近日科學家通過向大腦植入電極,徹底顛覆了這一常識。當然,這一研究的實驗對象是猴子。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高清神經假體來觸發猴子對可辨別形狀的感知,這種設備被植入猴子的視覺皮層,使它們看到壓眼閃光(phosphenes)。這些人造點可以以有意義的模式顯示,最終被用來代表現實世界中的物體,這將是治療失明的一個顯著進步。
  • 盲人也能「看到」光幻視 新大腦植入技術或助其恢復視力
    這種植入物被稱為視覺修復植入物,它被放置在視覺皮層上,然後以一種特定的模式刺激大腦,測試者就可以「看到」特定的形狀。研究報告的作者,貝勒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麥可·比徹姆和神經外科醫生丹尼爾·約肖爾表示,這種設備的早期版本可以讓測試者感受到不同的形狀。耳蝸就是通過電極刺激內耳神經,幫助佩戴者增強聽力,升級版的植入物工作原理與之類似。
  • 上海交大學生 用人腦意念 控制活體蟑螂[圖]
    原標題:上海交大學生 用人腦意念 控制活體蟑螂[圖]   科幻電影《阿凡達》虛構了利用「腦—腦接口」技術實現異體生物控制的科學夢想,日前,這一想法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生機電及生物機器人實驗室得以實現。
  • 埃隆·馬斯克說,或許明年他就能往人腦裡移植晶片了
    最近,他在Joe Rogan的播客中透露,他的公司Neuralink可能準備在「一年之內」將一版晶片植入人的體內。Neuralink成立於2016年,是馬斯克的神經技術公司,正在開發一種能直接與人腦相連的植入晶片。馬斯克曾說,開發這種植入晶片的最終目的,是要協助治療腦損傷或其他創傷。「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未來已來,「鋼鐵俠」馬斯克展示的腦機接口技術將在上海得到實際應用
    簡而言之,就是將人腦與外部設備連接,既可以獲取人腦的信息,又可以對人腦施加影響。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好認識人腦、研究神經精神疾病,並且通過腦機接口進行反饋治療。現在通過腦機接口開展物理治療,通過微創手術,將電極晶片植入腦內,用植入腦內的電極晶片直連神經環路,再通過電刺激進行神經調控治療。孫伯民:「要用一個微創手術,把這個電極跟晶片通過立體定向的這個方法精準的植入到患者的跟抑鬱症相關的神經核團裡面去,然後我們用導線連接這個刺激器,儀器裡面主要是一些計算機晶片,還有充電電池。」
  • 生物工程師創造Neurogrid–以人腦為模型的電路板
    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以人腦為模型的電路板,可以實時模擬大規模的神經模型。 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工程師已經開發出了一種以人腦為模型的新電路板,可能會在機器人技術和計算領域開闢新的領域。 儘管計算機非常複雜,但與大腦相比卻顯得蒼白。例如,滑鼠的適度皮質比其功能的個人計算機模擬快9,000倍。
  • 研究人員開發出非侵入性的假肢機器人手臂
    但是,這些機器人手臂需要特殊的大腦植入物才能工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修復機器人手臂,不再需要這些植入物,而需要進行手術來植入它們。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與明尼蘇達大學合作,首次證明了使用非侵入性腦機接口(BCI)來控制機器人手臂。使用這種非侵入性BCI,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不再需要通過手術植入BCI的方式,就可以使這一新技術對更多的患者開放。
  • 馬斯克再創歷史:硬幣大小晶片植入腦中,實時讀取信息
    具體來說,通過一臺小手術機器人,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在腦袋上穿孔,向大腦內快速植入晶片,實時讀取腦電波,無線對外傳輸,並可以用手機控制。1、看吧,這個傳感器設備Link V0.9,直徑23mm,厚度8mm,一個硬幣差大小,植入人們顱頂部位後,與人腦連接。
  • 動態電極繞過眼睛直接刺激大腦,在盲人腦海畫出...
    5 月 14 日,國際頂級期刊《細胞》發表了一項黑科技成果,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Daniel Yoshor 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 跳過眼睛,將視覺信息直接從相機傳遞到植入大腦的電極上,通過動態電流電極刺激大腦皮層,成功在受試者腦海中呈現指定的圖像,他們能夠把刺激正確識別為特定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