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痛苦人們選擇了謊言,只有放棄病態的自我,才能回到現實

2020-12-22 三清心理感悟

「這裡不是我的家,我的爸爸媽媽不是在這裡,我只是暫時寄養在這裡的。我的爸爸媽媽非常優秀,他們非常愛我,非常理解我。」我長得特別漂亮,我非常完美,我不但長得美,我的各個方面都非常完美。別人都應該誇獎我和讚美我,即使他沒有當面誇讚我,他也一定知道我是美的,一定能看到我是非常優秀的,只是他不想說出來。」

這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和人格解體患者在我這裡諮詢很久之後,自己發現自己的思想是如此的可笑。可是當時她會覺得這個是理所當然,我就是優秀的,我就是不會犯錯誤的,我做事兒只能是成功的。

一、逃避痛苦,讓人們選擇謊言。不願意放棄病態的自我,是覺得病態的自我很好。

很多人總是說,為什麼神經症患者或者精神分裂患者,他要抱著自己病態的思維,實際上,病態的思維能給自己帶來價值,他是保護自己的,當一個人恐懼的時候,他只是想到讓自己不受傷害。根本忘了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是需要經過很多挫折的。所以一個人活在夢想裡很容易,一個人活在現實裡面就很難。

諮詢中遇到一個精神分裂患者,平時特別有禮貌,無論和家裡人和外人,總是那麼有修養。可是她發病的時候就會打人罵人,很多人說打人罵人能帶來什麼好處?實際上這正是自己壓抑情緒的表達,我已經忍你很久了,你每天給我講大道理,我煩透了。

所以她發病的時候罵的和打的,都是她平時最不滿的人。這個時候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所以每個行為都是被需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她為什麼這樣做,所以諮詢最好是全家的諮詢。父母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動輒就給孩子講道理,去幹涉孩子,父母這邊問題解決了,然後我們再解決孩子的問題。

二、不接納自己的憤怒,才會讓自己變得恐懼。不接納自己的邪惡,才會讓自己變得更邪惡。

為了追求快樂,人會努力,為了逃避痛苦,人就會不擇手段,用謊言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不計後果。只要能避免痛苦,他們認可相信謊言,這樣更扭曲了自己的心靈。由於心靈的扭曲,這些人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他們為了逃避負罪感和良心的譴責,只會把一切責任和痛苦都歸咎於別人。甚至不惜拿別人當替罪羊,所以逃避罪惡感的人就會變成邪惡。

從以上這段兒我們就能了解到,如果一個父母是偽善的父母,他便永遠是對的,孩子永遠是錯的。即使父母迫害孩子,也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很多迫害都是在以我為你好的基礎上進行的,他不會管你需要什麼,他會說你應該這樣,如果不這樣,你就是錯的。在這裡父母變成最大的撒謊者,他不敢承認自己有問題。老師,你快救救我的孩子,我知道我有問題,可是我會慢慢改,實際情況,最應該治療的是這個家長。父母逃避自己的錯,孩子就會鑄成大錯。言傳身教,如果父母能夠承擔起責任,父母承認自己的錯誤,那麼孩子也會敢承認自己的錯誤。

承認自己的缺陷和過錯,人的心靈就會趨向於善。掩飾和逃避自己的缺陷和過錯,人最終會變成邪惡。所以越是不面對自己心中的痛苦和心中的惡,一個人就會對外界投射,外邊的人都是惡的,甚至整個社會都是惡的。然後自己越來越恐懼,因為自己所有的信任都消失了,外人可能隨時攻擊我,更重的就會變成被害妄想。

三、勇敢地表達自己內心的黑暗,黑暗就會消失,越是彰顯積極,越會讓自己消極

如果一個人不受壓抑,能夠表達自己,他就不會用病態的方式來表達。就像上面那個精神病院的孩子,在諮詢中我鼓勵他把不滿表達出來。允許自己對著枕頭打出來罵出來,把多年對父母的不滿表同時也鼓勵她鼓起勇氣對自己的父母說,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自己內心的真話,慢慢的她打人罵人的行為就消失了。

很多被害妄想和幻聽的道理也是如此,都是不敢做真實的自己,甚至壓抑真實的自己想法。有一個女孩子每次上班級,都能聽到班級的女生說她是不正經的,說她勾引男生。上醫院住院吃幾個月藥也沒有什麼效果,到我這裡諮詢。我說你內心是不是壓抑了一個自己想談戀愛,同時又覺得談戀愛很羞恥,很丟人的想法。內心是想的,外表給別人的表現卻是自己不喜歡的。虛偽的自己總是壓抑真實的自己,然後自己才會越來越分裂。乃至最後出現幻聽來批判自己,實際上,正是自己不接納自己,是自己在批判自己。當她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的壓抑,幻聽也就消失了。

在自己弱小的時候自己非常無助,自己無法應對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簡單粗暴和忽視,所以我們心裡需要一個理想的母親形象,也需要一個理想的自己形象。因為自己完美,就不會被自己的家長批判。因為自己的完美,或許還能得到父母的讚揚。在那個階段,自己需要幻想才能活下去。因為自己有希望,自己才能忍受暫時的痛苦。現在我們知道,那個不真實是有價值的,他陪伴我走過這麼多年。是時候需要放下了,因為那畢竟是謊言,是我自己心中編織的一個夢。

如果孩子遭受到漠視,父母卻聲稱自己非常愛孩子,父母永遠正確。孩子的壓力就會永遠存在,孩子體驗不到生的快樂,選擇死亡便容易理解了,不在壓抑中死亡就在壓抑中瘋狂。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心理學家常說看到即療愈,意思是看到就是改變的開始。如果一個人從來沒看到自己的問題,那麼根本沒有改變的可能。

相關焦點

  • 逃避和謊言的後果
    我是一個90後,那是17年發生的事情,自己因為盲目的自信選擇去投資,當時的自己是一個極其浮躁的人,結果很顯然,賠得一塌糊塗欠下了40萬的債務,當時的自己已經崩潰掉了,每天都是渾渾噩噩。在度過了快一個月的時間,自己又做了一個到現在都無法原諒自己的決定,那就是選擇逃避,不去和自己的父母坦誠,也就造成了自己變成了一個不誠實、毫無信任感的一個人。
  • Caligula卡裡古拉:逃避現實的人們VS接受現實的人們
    但是這也反映出了此人在現實中的心態,她在這個虛假的世界之中就是為了逃避現實,因為可以為所欲為,可是一旦失去了歌姬,她就什麼也不是了。,毅然決定回到現實。但是他詢問式島律為什麼想要回到現實的理由,式島律的答案讓他感到很有趣的樣子,讀者們請看動畫了解吧。
  • 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你的問題,是因為謊言扭曲了心靈所致!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面對痛苦,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是很多人總趨向於不願意承受現實,不願意面對問題,而選擇逃避痛苦和問題的方式。這樣反而引發痛苦和問題演變成另一種可怕的面目出現在生活中,讓逃避痛苦和問題的人更加痛不欲生!越是逃避痛苦,越是感覺更加痛苦!
  • 抑鬱讓孩子逃避現實?你忽視了這三點
    2、逃避現實的原因 首先咱們要明白「逃避」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貶義詞,逃避一方面能夠讓人們遠離危險獲得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會讓人們待在舒適區不願意突破自我。家長們既要看到孩子選擇逃避社交、逃避學習所造成的困境,也要體會孩子通過逃避所獲得的心理能量,這些心理能量就是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一個契機。
  • 符號學裡《檸檬》的色彩交織,梶井基次郎的「病態」自我兩重性
    主要以私小說、心境小說為主,內容近散文詩,擅長以象徵的手法及病態的幻想構織出病者憂鬱的世界及理想。代表作有《檸檬》、《泥濘》、《路上》、《雪後》等。《檸檬》是梶井基次郎的短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風格也是從這篇開始確立的,這篇作品中不僅展現了作者本人的「病態」自我兩重性,也深刻地反映出當時日本人所獨有的不安和困惑的心態。
  • 人可以逃避現實,但無法逃避「逃避現實」所帶來的後果
    1逃避現實並非解決問題的方法詩人顧城曾在詩裡寫:「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因為懼怕困難而退縮,因為害怕失敗而逃避,在懦弱中虛度光陰,最終碌碌而為,這樣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嗎?
  •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人生海海,與其逃避現實,不如勇敢面對
    本文將通過安德魯在面試時的撒謊、情感中的自我封閉、工作中產生的孤獨感,最後漸漸走向自我和解的過程,來解讀這本書中給我帶來的思考,在人生的岔路口,生命的唯一真相就是要你親自參與,人生海海,與其逃避,不如坦然面對。
  • 感情世界裡,如果你覺得很痛苦,那就要學會放棄與新生
    只有懂得不斷調整自己情緒,改變生活方式的人才不會在痛苦裡掙扎。那些懂得放棄與新生含義的人,更能在生活裡找到新的方向,開啟自己新的人生。越愛一個人越覺得很痛,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因為自己付出的多而痛苦,而是對方不能給自己回應或者不能愛自己而痛苦。
  • 逃避現實的出遊就是「偽旅行」,更是一種病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知何時開始,現代人越來越喜歡選擇用旅遊來逃避現實。倘若生活不如意,就想去旅行,覺得在外面就能過上舒心的日子;如果工作不順心了,也想去旅行,可以不用面對永遠做不完的煩心工作;人際關係疲倦了,也想要去旅行,省的天天面對彼此尷尬。 總之,在很多人心中,旅行就像是一顆靈丹妙藥,似乎可以解決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
  • 命運石之門,正因為不可重來的人生,人才能承擔來訪的不幸和痛苦
    《命運石之門》作為一部極度慢熱的日本動畫作品,很多觀眾在看過幾集之後便草草棄番,殊不知他們錯過的是一部在九年後的2020年依然被人們稱為神作的動畫作品。中二青年遭現實打擊被迫成熟,擔起責任。一次次在兩個人死一個的選題面前二選一,幾近崩潰。
  • 《四月是你的謊言》:謊言有多溫柔,現實就有多殘忍
    四月到了,我再一次挑戰淚點重新刷了一遍《四月是你的謊言》。像我這樣庸俗的人,從不喜歡裝深沉,但是每當看到這個故事時我總會晃了神。故事的開頭總是溫柔的,但同時這也是一個充滿謊言的故事。美麗的謊言貫穿了整個故事,謊言的背後是沉重的現實。謊言有多溫柔,現實就有多殘忍。
  • 為了逃避問題,你不知道我有多努力
    /圖蟲創意不少觀眾表示十分羨慕這樣的關係——沒有愛情,只有婚姻。畢竟,愛情是這個時代的奢侈品,而婚姻,可是能堵住父母親戚「操心」的嘴的最佳「武器」。回到現實,類似的「租個男/女友回家過年」的逃避方式也並不鮮見。
  • 佳萊熊銀河: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能有不敢面對現實的逃避型人格
    雖然每個人都會選擇逃避一些東西,比如令人傷痛的過往、曾經遭遇的挫折和失敗、或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關係等等。但是,當逃避成為一種習慣,它就成了阻礙你成長的最大障礙,因為你通常會在機會來臨的時候,選擇放棄,該解決問題的時候,選擇像「縮頭烏龜」一樣退縮。於是,你的一生都在周而復始的悔恨中度過。明明知道逃避可恥,卻還是控制不了自己。這是為什麼呢?
  • 伊能靜:一個病態的人,需要多久才能活出自我
    母親盲目的承擔婚姻中的錯誤,讓伊能靜討厭著母親為什麼沒有本事把父親留下來的同時,又潛移默化的被這樣病態的愛情觀所影響。好想長大,長大就可以賺錢,就可以彌補自己的錯誤,就可以有個自己的家了。在期望自己能快快長大的童年,只有優秀的功課成績,能讓伊能靜在漫長而孤獨的童年感到一絲安慰。03母親去日本安了營扎了寨,終於有底氣將還在念書的小女兒接到自己的身邊來。
  • 當我們遇到失敗的時候,不要逃避現實,要勇敢地去面對現實
    你要知道,你的快樂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2.長得好看的人說長得好看不好看不重要,有錢人家說有錢不有錢不重要,長得好看的人說胖不瘦不重要,學習不差的人說數數成績不重要。別人不在乎的是自己已經擁有的。別人說假話,你信以為真。當你需要埋頭種田的時候,你誤進了別人的果園,以為收穫了整個秋天,這才是最大的死亡。
  • 逃避是可恥的但有用,真的嗎?
    為了逃避失業問題她選擇了契約婚姻。老李也承認女性由於生理上的問題,在工作上是弱於男性的。老李今年選擇了逃避,暫時擺脫的原先的工作狀態,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考慮之前沒有想到的事情。煩躁的心態得到了暫時的緩解。夫人說,今年是我們結婚20年以來,最和諧的一年。那麼逃避看來暫時還是有用的。但是,如果老李選著不上班在家裡當全職丈夫的話,估計就會是火星撞地球了。
  • 「痛苦原本可以避免,只要你盡力!」心理學家:別再浪費你的機會
    他對那些浪費機會的人說,你現在所經歷的一切痛苦,原本是可以被避免的,因為你心裡清楚,你一直都沒有盡力去成為最好的自己。怎麼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回首往事而不必陷於痛苦和自責?那就是Jordan Peterson教授說的,「停止浪費你的機會,盡力去成為最好的自己!」
  • 「不想上班,想提前退休」:越逃避,越艱難
    《自我與防禦機制》首次提出了一個核心概念:我們會本能地通過一系列防禦性行為來保護自我(我們對自身所期望的樣子)。對這些試圖分擔我們痛苦的行為進行分析的理論,就是防禦機制理論。《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裡提到,英國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Donald Meltzer)用最短小精悍的理論來釋義,在其著作中通篇持有的觀點是:就其本質而言,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 我害怕面對、喜歡逃避,為什麼還過得很爽?
    03、逃避是人的本能事實上,逃避是人的常態,是人的本能。有價值,對人生有用的,我們就去追求,有害的,造成恐懼的,我們就去逃避,這沒什麼可羞恥的。逃避不願意面對的人或事,也是一種自我保護,逃避既不是自卑,也不是懦弱,只不過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選擇。
  • 妄想代理人:逃避可恥但是有用,但一味的逃避現實只會毀滅
    比如關於鷺月子,我們應該反思的不是"我們能不能不像鷺月子一樣逃避",而是"我們能不能不面臨像鷺月子那樣的艱難境地而被逼選擇"。如果她沒有那樣面臨那樣高壓的童年,她不會是一個傾向於逃避和退縮的人。不是說全是父母教育的責任,但是不會沒有。什麼事都只在自己身上找責任、什麼東西都必須讓自己承擔過錯是很痛苦的。直面,但是要知道,你錯的部分沒有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