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域人無姓,但龜茲王姓的來源,曾引起專家的辯論

2020-12-12 新疆人文風物

在新疆久了,熟悉了很多事物之後,會對一些不能理解的東西感到疑惑。特別是對維吾爾族人的風俗覺得好奇與新鮮,因為這些與內地的漢族及其他民族有很多不同之處,自然就會引起人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從秦漢時期,史籍中開始對西域有了記載,而之前的歷史幾乎無史籍,大都是通過考古挖掘來推斷,以此來研究古代的西域歷史。今天,我們就通過闡述新疆民族姓氏問題,來追溯古代的龜茲王族為何有姓氏,為何如今的維吾爾族人卻無姓氏了呢?

01維吾爾族人名字的組成

縱觀歷史,要是追溯維吾爾族人的族源,恐怕一時難以說清,必須至少要從漢代說起,無論是從回紇,還是改稱後的回鶻延續下來的民族,都可以籠統地說,今天的維吾爾族是從古代民族演變而來的。這一點,歷史上記載的很清楚。

今天的維吾爾族人名字,有著自己的規律,就是由父親的名字加自己的本名,之後才是自己名字的全稱,可以說沒有固定的姓氏說法。所以,當我們知道了一位維吾爾族同胞的名字很長的時候,心裡就感到疑惑,更覺得很好奇。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奇的,只是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已。

比如一位維吾爾族叫買買提·艾買提,他的父親叫艾依提·買買提,他的爺爺叫庫爾班·艾依提。由此看出,前面的名字是父親的名字,後面的才是自己的本名,這樣以此類推,「無窮匱也」。

據湖南歷史研究所專家何光嶽所編著的文章《維吾爾族的歷程何姓氏》,他就論述了維吾爾族姓氏的淵源,說維吾爾族的姓氏比較複雜,大約有十五種之多。此外在我國的湖南、河南、北京、廣西、四川、甘肅等省區,已經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伊朗等國也有維吾爾族。

經過歷史的發展與演變,很多維吾爾族原來的姓氏也隨著演變,比如,姓呂氏的是回紇王姓,乃出自唐朝漢族的呂氏之後,但大部分都是九姓之一。但有一個魯氏的族別,是當時的畏吾爾人,迦魯納答思之子,以父名為氏。

但後人是不是當時的姓氏延續,我們不得而知,至少現在新疆的維吾爾族人的姓氏都是以父名為氏的,一直被延續了幾百年的歷史。關於今天新疆的維吾爾族人的姓氏,我們也無法從歷史中查出最終的結果。

如果說新疆的維吾爾族沒有姓氏的話,那麼古代的龜茲(今庫車市)王族怎麼會有姓氏呢?再說龜茲曾是西域時期的城郭大國,核心地位不言而喻,漢代的西域都護府和唐代的安西都護府都曾在此設立,可見龜茲在西域佔有重要地位。

02龜茲王族在西域的地位

早在西漢之前,龜茲地區就已建立了城郭國家,但早期歷代龜茲王的姓名都沒有記載於史籍。西漢漢宣帝時,有個龜茲王叫絳賓的,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娶了解憂公主的女兒弟史的龜茲王。他的姓名是載入文獻的第一位龜茲王。

隨後絳賓的兒子丞德即位。東漢光武帝時,莎車王賢攻殺龜茲王弘,並滅了他的族人,就立了他的兒子則羅為龜茲王。誰知幾年後,龜茲人就把則羅給殺了,匈奴就把龜茲貴人身毒扶上了龜茲王位。身毒之後的建和尤利多兩位貴族也是匈奴人所立的龜茲王。

公元91年,班超就把龜茲貴族曾是漢朝質子的白霸立為龜茲王,他就是著名的龜茲白氏王朝的首任國王。此後,「白」姓就成為了龜茲國王姓,除了個別短暫的時段外,直到唐朝後期的七百餘年間,白氏王朝基本上是綿延不絕,屢見於歷朝的史籍。

比如,唐朝名將白孝德,就是龜茲王族出身,但他卻成為了唐朝軍隊中有名的將領,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並落戶長安,世代繼承了他的爵位。

話說回來,那麼「白」姓是怎麼來的呢?為何今天的新疆庫車市的維吾爾族沒有繼承「白」姓呢?這個問題,還是要有專家來闡明。

03龜茲王姓氏的來源與辯論

龜茲國的王姓「白」,有時又稱為「帛」姓。關於龜茲國「白」姓的來源,目前還是我國學術界的一個懸案。尚沒有取得較為一致的意見,但主要四種代表性的觀點,大家可供參考。

一是著名學者向達和馮承鈞兩位先生的觀點:

最初,向達認為「白」姓,源於漢唐史籍中提到的龜茲境內的「白山」。他說「龜茲國北面的白山,即今天的天山,就是《漢書·西域傳》中所指之北山。白山橫亙西域之中,以前的西域諸國,對此具有絕大的神秘……白山為其國內惟一之大山,重以汗騰格里山即在其境內,故龜茲對於白山,實無異於清朝之於長白山,為其鎮國之神山。因即取白為氏,蓋至為近理之舉。」

對此,馮承鈞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反駁,認為向達所謂的「白山」在漢文史籍中稱為「阿羯田山」。他說:「『阿羯』想是突厥語的Ak(此言白),『田』字或者是Tagh(此言山)的變音。」故「白」姓與白山無關。

馮承鈞進一步提出,龜茲「白」姓可以從梵文中探源。《舊唐書·西域傳》中曾提及一位名叫蘇伐勃駛的龜茲王,應據梵文Suvanapuspa節譯而來,意譯為「金花」。梵文Puspa,意為「花」,龜茲的「白」姓,當由此詞音譯而來。最後向達轉而支持馮承鈞的觀點。

二是著名學者周連寬先生的觀點

他認為龜茲「白」姓,源於印度古代傳說中的英雄Arjuna的名字,Arjuna在印度古語中意為「光明」,可轉訓為「白」之意。

三是專家陳世良先生的觀點:

他認為,龜茲「白」姓的對音應該來自龜茲語,「龜茲白(或帛)姓的白(或帛)就是龜茲文Pudnakte」的音譯,意為『佛天』,是對佛陀的一種變形的尊稱。龜茲王族和佛教高僧把它寫在名字的前面表示一種信仰。後來,有可能是漢人,也有可能是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龜茲人,如白霸等,將Pudnakte省譯成『白』,作為姓氏。以後,轉相沿襲,遂成定製。

四是著名史學專家蘇北海先生的觀點:

他認為「白」姓,應從龜茲本族中尋找根源,應來源於本族的部落名稱,即古代的「僕骨」部落。「僕骨」在古代可簡譯為「白」、「僕」。這兩個字,實為同音異議。

以上四種觀點各有各的根據,也各有各的道理,但總體而言,他們所依據立論的史料都不是直接明確地與龜茲「白」姓來源有關,都是推理得出的觀點,所以都存在不足,不能說是非常正確的解釋。

由於龜茲王「白」姓的來源,涉及到歷史學、語言學和人種學、佛學等多個層面,目前仍需採用綜合方法開展多方面的研究,才有可能達成較為統一的觀點。

無論如何,新疆古西域的龜茲「白」姓已成為歷史,而「白」姓王族的功績,要遠遠大於其他王族對中國古代中央政權的貢獻,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而關於繁衍到今天的維吾爾族姓氏,也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一種風俗或習慣,對於新疆的姓氏問題,還是交給歷史來回答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西域龜茲裝
    西域傳》:「龜茲能鑄冶、有鉛。"《北史●西域傳》稱龜茲出細氈,鐵、鉛,康皮、氍解……《大唐西域記》稱龜茲「宜糜、麥。有粳稻,出葡萄、石……等。」由於生產力的提高與經濟的發達。使當時的龜茲國進入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 中國的王姓是怎麼來的?四大來源,王姓人過來看看自己是誰的後裔
    在目前的人口普查中,王姓人口佔據中國第一。王姓是中國各大姓中來源最複雜的一個姓。按照各地《王氏族譜》的記載,王姓人有的是姬姓之王,有的是媯姓之王、子姓之王和虜姓之王,共有四大來源。太子晉,約生於公元前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後人,曾避居太原。時人稱其實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因始於太原,故稱太原王氏。後太原王氏遷徙出琅琊王氏。
  • 新疆文化:尋找消失的西域姑墨城
    漢宣帝時,是西域三十六個城邦諸國之一。《魏書》、《北史》稱之為姑墨,《唐書》稱亟墨、跋祿迦(梵語為沙漠),阿拉伯語又稱為撥換。北宋和西遼時期稱末蠻。元、明時期稱阿速。姑墨國的中心,位於現在的阿克蘇市偏東北喀拉玉爾袞一帶,南北朝時並屬龜茲。唐代在這裡設置姑墨州,隸屬於龜茲都督府。
  • 哪個姓的人數最多?王姓5人,李姓6人
    王姓五人,李姓六人。你知道這些將軍是誰嗎?比如著名的政治工作型開國將軍王平,是湖北陽新人。當初,他的名字叫王明。因為他覺得和一個臭名昭著的傢伙重名不太好,就把名字改成了王平。還有一位開國將軍叫王震。他是湖南瀏陽人。他常被稱為王虎子。他是一個不太注重形象,但能打仗,愛軍人的好將軍。每次國家給他安排任務,他都能迅速採取行動,為國家做出了許多歷史貢獻。
  • 王姓的來源 王姓由來是什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王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而且擁有非常多人口的姓氏。那你知道王姓的來源是什麼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王姓的來源有姬姓、子姓、媯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但主要源自姬姓。王姓在全國各地都有所分布,並且根據官方統計,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分布比較多。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
  • 現場|龜茲石窟「搬到」上海青浦,原大復原第38窟
    世人都知道敦煌壁畫,然而,如果對敦煌壁畫的構圖、造型等追本溯源,則不能不提到地處西域,有著著名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等石窟壁畫藝術的龜茲。對於龜茲與青浦的淵源,一位西域研究者對澎湃新聞表示,「龜茲和青浦是發生過關聯的,一千年前的唐朝,青浦為蘇州管轄時曾迎來過詩人白居易,白居易的祖先就是龜茲人,這位龜茲的後裔在蘇州當太守後,曾寫下了『能不憶江南』的名句。」新疆克孜爾石窟   澎湃新聞資料青浦博物館展覽現場,第38窟復原克孜爾石窟外景對於龜茲這個西域古國,許多人比較陌生。
  • 橫掃西域,唐朝疆域極盛的背後
    後來乙毗咄陸又攻破米國(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南),奪取了大量人口與財富,不分給部下,引起部眾怨恨。西突厥五弩失畢及乙毗咄陸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長安,請唐朝廢黜乙毗咄陸,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冊封前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之子為乙毗射匱可汗,乙毗咄陸看到自己眾叛親離,大勢已去,於是逃往吐火羅。雖然唐朝最終擊敗了與其爭奪西域霸權的乙毗咄陸可汗,扶持了乙毗射匱。
  • 你姓王嗎?你知道王姓的始祖是誰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其中,按照人口數量,就全國範圍內,李、王、張、劉、陳是前五大姓氏。其中,就王姓來說,為全國第一大姓氏。那麼,對於王姓的朋友們,你們知道王姓的始祖是誰嗎?王姓的發源地在哪裡呢?
  • 古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大國,龜茲王國的輝煌已不在,只剩幾堆土牆
    從老城區回來,就來到了「龜茲故城」。龜茲古國是古代西域的大國,地處絲綢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傳載東西方的文明,在世界經濟、文化歷史上佔據著重要位置。龜茲故城,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只是保護的不是特別好,在野地上有幾個土堆子佇立在路邊。時光荏苒,歲月悠悠,曾經繁華的都城,如今只剩下了幾垛殘牆斷壁,和一塊寫有「龜茲故城遺址」的石碑。在歷經了無數風雨的侵襲下,眼前所見,牆身已經嚴重坍塌,牆上長出了許多雜草,已經無法想像它的模樣。
  • 中國人口最新姓氏排名出爐:此姓最有可能超越王姓,有你的姓嗎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國姓氏的書,主要寫了中國一些姓氏的來源以及發展歷程。一共收錄了五百多個姓氏,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但是《百家姓》不是按照每個姓氏的人口數量多少排列的,百家姓的排序是如何決定的呢?「趙錢孫李」是排在前四的姓。
  • 唐朝對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安西四鎮,焉耆與唐朝和西域的關係
    關於這條出玉門關沿蒲昌海北岸,過臼龍堆、樓蘭,達焉耆、龜茲的「大磧路」,專家們早有討論。這條「大磧路」,或從玉門關出發,不經過高昌,而進入西域北道;或從焉耆出發,不經過高昌,直接進入玉門關、敦煌,這條徑路,在隋末以前,一直暢通。當時,不僅焉耆,西域朝貢使節也均走此路。隋末動亂,此路始閉,焉耆及西域朝貢使節才改走高昌路。
  • 1979年敦煌出土的漢簡,揭示王莽徵伐西域大軍全軍覆沒原因
    政權上打擊,軍事力量上進行分化,王莽的一系列操作引起了匈奴單于的堅決反對。曾經被漢武帝打得落荒而逃的匈奴,經過數年的積澱已經逐步恢復了元氣,勢力也逐漸擴張到了漢朝控制的西域地區。匈奴還在西域設置了南將軍一職,負責監視西域各國和漢朝邊境地區,伺機插手西域事務,想回到漢武帝之前他們在西域的統治地位。
  • 大漢第一勇士傅介子:孤身出使西域,斬殺樓蘭王,打通絲綢之路
    詩中所言這樓蘭國,是西域古國名,國都樓蘭城,最早見於《史記》。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舉世聞名之「絲綢之路」,實現東西方文化的歷史大交流。這樓蘭國,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衝。自從張騫開闢這絲綢之路後,這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並不通暢,平靜。
  • 龍姓的來源_姓龍的名人有哪些
    龍姓的來源何處,姓龍的名人有哪些呢?下面這些百家姓起源對給寶寶起名很有用哦。龍姓家長們不妨參考和借鑑下。龍姓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龍氏的來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大致有六:  1、出自黃帝龍行時。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新鄭)。是為河南龍氏。
  • 民族英雄班超僅憑36人就能橫掃西域?班超:只是祖國強大而已!
    此後雖有朝廷的支援,其支援的漢軍兵力也只有1000人。即便是在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漢明帝在西域恢復西域都護府,並駐軍柳中城、金蒲城,但實際上漢軍的總兵力也就千餘人。班超據史料記載,西域處於地廣人稀之地,人口也不多。在漢朝時期,大國如龜茲的人口約8萬左右,焉耆3萬多人……小國如危須、皮山、精絕等人口僅千餘人。整個西域人口應該在50萬到100萬之間,其總兵力應在10萬左右。
  • 中國第二大姓,王姓的由來!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和「三橫王」。據相關資料介紹,王姓的來源有5處1、源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姓氏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後因為在治水時,主張用地勢引導水,達到治水的目的,不被周靈王採納。後因為忤逆之罪被貶為庶人。太子晉被貶後,仍心憂國事,才識過人,能言善辯,名聲遠揚,其後人因太子晉曾經是靈王太子而改姓王氏。
  • 各省第一大姓,王姓承包16省,陳姓佔據富裕之地,貴州是哪個姓?
    據史料記載:「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意思是說,姓氏祖先的出處,氏是子孫的分支,姓和氏合在一起,並表示的家族血緣關係了。其實,這不夠精確,在中國遠古時期,姓與氏是分開的,姓氏合在一起,標誌著中國文明的一大進步。
  • 歷史上的孫悟空原型,曾親眼見證了大唐在西域的徹底沒落?
    一行人在走長安、河西走廊經過安西都護府、越過蔥嶺進入河中地區。歷時三年之後,使團抵達了罽賓國王的冬季駐地犍陀羅。在這一段時間裡,恰逢唐朝與大食(阿拉伯)在中亞怛羅斯城外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衝突(751年),唐王朝在西域的軍事存在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 投筆從戎的班超,在西域經歷了怎樣的傳奇故事?
    在洛陽城中,班超沒有維生的手段,只能依靠替人抄寫書信來賺取家用。但是班超的志向卻沒有因此而消沉,他提出自己要效仿西漢時的張騫出使西域,建立功勳,不過周圍的人都覺得這只不過是他的說笑而已。上圖——龜茲古國遺址不過班超這樣的做法,讓疏勒和龜茲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惡劣,為了維護疏勒的安全,班超一行人便留在了疏勒國。但好景不長,焉耆國襲擊了西域都護府,並將都護陳睦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