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帶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丨道真自治縣平模鎮順河村村民何育江

2021-01-14 天眼新聞

「要想生活好,還是得自己努力幹,我不想只靠政府脫貧。」

我叫何育江,今年57歲,全家5口人。10歲那年的一場意外,導致我視力二級殘疾;30歲時,風溼發作導致我左腳無法正常行走。

我的妻子肖小曲先天性聾啞且患有嚴重甲亢,長期的藥物治療,使我們這個靠地生活的普通家庭陷入貧困。家庭雖然貧困,但我從未開口找組織要過一分錢,我認為命是自己的,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何育江家的新房子

2014年,經村民代表大會評議,我們家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因行動不便,無法再去外面務工,回鄉後買了7頭肉牛,搞起了養殖業。

都說「群眾富不富,產業是支柱」。2017年,村支兩委開始發展花椒。看著村裡好幾戶都種上了花椒,我還擔心自己的牛會破壞鄰裡的產業,於是在2019年4月,一口氣賣掉5頭牛,承包下20多畝撂荒地,也加入到花椒種植行列中。承包下土地開始,我和家屬就開始開始翻地,為種花椒做好前期準備。

何育江飼養的牛

種植花椒是一個長效收益的產業,我想趁我還能做的時候種下去,待花椒長成之後,以後就等著收益了,這樣也為政府減輕了負擔。

之前沒有接觸過花椒產業,我心裡難免沒底,但在國家扶貧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引導下,我有信心發展好這份產業。因為,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鎮村領導和幫扶幹部給我講政策、找思路、想辦法,全心全意給予我幫助,我真的從心裡感謝他們。

何育江給花椒苗修枝

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給我帶來了希望,也進一步激發了我脫貧的鬥志和信心。現如今,我們兩夫婦靠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建起了一棟二樓一底的青磚仡佬民居,有著整潔的院子、明亮的門窗。綠油油的花椒苗挺拔在地裡,為我帶來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

道真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韋 娟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五年堅守 芙蓉江口開出「脫貧致富花」 貴州茅臺持續幫扶道真,探索...
    5月13日,茅臺集團結對幫扶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滿五周年。道真剛於2019年成功「摘帽」,而庚子年的春天一波三折,疫情之後,又逢雹災,穩不穩得住剛剛站住腳的脫貧局面,成為嚴峻考驗。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發布,此時貴州正在全面消除貧困的主場衝刺。一線觀察道真扶貧的茅臺樣本,對於探索產業聯動助推內陸地區均衡發展,有著特殊的借鑑意義。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一意帶領村民謀發展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落...
    我叫黃杰,2016年3月,根據上級部門安排,我被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駐村,2018年3月,我被選派到黑土河鎮落開村擔任第一書記。落開村屬黑土河鎮8個貧困村之一,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低,氣候條件惡劣,交通不便。要致富,先修路。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一線 用心扶貧丨威寧自治縣玉龍鎮新發社區駐...
    我叫陸婷,2017年1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被選派到玉龍鎮新發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新發社區,是玉龍鎮貧困人口最多的社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信息閉塞等綜合貧困因素交錯,群眾思想觀念落後。  扶貧先扶志,我駐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群眾開展思想教育。
  • 香菇成為村民脫貧致富「金扁擔」
    近年來,道真縣大力推廣菌菇種植產業,讓香菇成為村民脫貧致富「金扁擔」!鼓勵農民承租大棚種植菌菇,並享受政策補貼。截至2020年10月,道真縣已建食用菌產業扶貧示範園區8個,建成食用菌大棚近2600多個,累計投入菌棒9000萬棒,實現產值2.5億元,全縣產業發展覆蓋帶動1萬餘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回鄉戰貧 全力攻堅丨道真自治縣河口鎮幸民村駐村...
    接到這個消息時,我既高興又忐忑,高興的是作為道真人,能回到家鄉開展扶貧工作,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倍感榮幸;忐忑的是,我雖然出生農村,但從未接觸過農村基層工作,擔心自己完成不了工作任務,有愧組織。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點亮扶貧路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駐村...
    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中壩村轄4個村民組,全村401戶196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8戶910人,貧困程度深。於是,在第二批通組路申報時,我第一時間將中壩村得實際情況報上去,並圍繞以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積極開展「三化」工程建設。 產業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我結合中壩村實際帶領村裡調減低效農作物,發展特色產業,激活各類資源要素,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組織方式,2019年調整「三白」種植100餘畝,2020年調整馬鈴薯種植200餘畝、辣椒種植100餘畝,有效地帶動了群眾增收。
  • 「決勝2020」我是村裡幸福的庫管員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
    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手術臺到脫貧攻堅戰場丨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
    我李明,三年前,我是黔南州人民醫院的一名口腔外科醫生,整天和病人、手術臺、手術刀打交道。2018年3月,按院黨委安排,我被派到貴州省為數不多的深度貧困縣——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李明幫助村民採摘蓮藕,共享豐收的喜悅  「李書記,拿得起手術刀上得了手術臺,吃的是專業飯。現在,要拿得穩脫貧攻堅的方向盤,他行嗎?」當我下派到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即將帶領導群眾脫貧致富時,許多村民和同事對我充滿懷疑。
  • 「我的扶貧故事」為大家舍小家 村民們都叫我茶葉鄉長丨紫雲自治縣...
    我叫班興坤,是安順市紫雲自治縣壩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從2011年調來壩羊鎮工作開始,今年已經是我工作的第十年了,先後在副鄉長、鄉黨委副書記、鄉人大主任、鎮長等職位工作過。時光荏苒,還記得2011年剛來壩羊工作的時候,那時候壩羊鎮還叫壩羊鄉,當時全鄉2萬餘人,有三分之一是貧困戶,我現在還清晰記得,當時我們下村走訪的時候,當時我們鄉最窮的一家農戶家裡只有一隻老母雞,家裡沒有年輕勞動力,老人家身體也不好,那一幕我現在都還歷歷在目。
  •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村民唐國珍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 ...從此「光明」就在我心中丨威寧自治縣海邊街道大窪塘社區馬關繼
    我叫馬關繼,來自畢節市威寧自治縣海邊街道大窪塘社區。6歲那年,我跟著哥哥們讀了半年書,後來因視力下降,不得不放棄讀書。父母帶著我四處求醫,跑遍了昆明、貴陽等地的大醫院,但先天性角膜病症無法治癒,我不得不開始面對一天24小時的「黑夜」。
  • 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今晚播出第193期
    本報海口8月9日訊(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夢楠)第193期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將於8月10日20時在海南經濟頻道、20時30分在三沙衛視,8月16日16時20分在海南衛視播出。
  • 中國唯一撒拉族自治縣:新觀念代替舊民俗 冷了場面鼓了腰包
    中新社西寧11月25日電 題:中國唯一撒拉族自治縣:新觀念代替舊民俗 冷了場面鼓了腰包作者 李江寧「以前村民幾乎人人身上有債,娶個媳婦臉上是笑的,心裡是哭的。」說起三年前村裡的狀況,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乙日亥村村長韓學軍感慨道。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這裡山大溝深、地處偏遠。「乙日亥」撒拉語意為「遙遠的地方」。在這個遠離城市的小村莊裡,居住著撒拉、回等多個民族,前些年舊民族風俗在這裡慢慢「變了味」,攀比之風日漸加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水稻」支書陳偉臣,讓村民端上脫貧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水稻」支書陳偉臣,讓村民端上脫貧致富「金飯碗」 2020-10-15 21: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關嶺自治縣崗烏鎮谷目村支書龍玉恆:帶領村民讓綠水青山成了『綠色...
    魚兒池中跳,紅桃掛枝頭……走進關嶺自治縣崗烏鎮谷目村,一個個生態農業產業項目拔地而起,釋放著生態系效益和經濟效益。然而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山路狹窄,坡高林深,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山村。 這一切,離不開關嶺自治縣崗烏鎮谷目村支書龍玉恆的努力。
  • 石城這位貧困戶成脫貧致富的行家裡手,還帶領村民增收!她是怎樣...
    但貧困、艱難並沒有打倒這位年輕的媽媽,在駐村幫扶工作組的幫助下,陳有玲積極學習種養技術、發展農業產業,不僅使自己的家庭脫貧過上了好日子,還帶領其他村民們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脫貧致富。陳有玲:工作固定2500一個月,又可以在家照顧孩子,學到技術自己都可以發展產業了,我自己也種了2畝劍花,收益可以,去年有幾千元,有了技術我又種了20畝油茶,現在有收益了。此外,過上了好日子的陳有玲還鼓勵村民發展種植業,並把自己掌握的專業技術傳授給村民,帶領村民發展產業共同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愛清河村的「親人」們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清河...
    我叫文智宏,今年31歲,是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清河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清河村從駐村的第一天開始,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來不得絲毫馬虎。這是我駐村工作中第一次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得到群眾認可,我心裡非常高興。 此前,我在沿河自治縣第四完小工作,對教育行業一些基本業務比較熟悉。田仁安的兒子田海峰今年在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讀大二, 但沒有得到教育資助,我及時和教育局資助中心負責人聯繫,了解教育資助項目情況,經過多方努力,幫他申請了當年的教育資助。
  • 從「羊不走」到「希望之路」:扶貧幹部打通南塘村脫貧致富路
    自此,南塘村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黃埔區扶貧工作隊援建的連州坪公路。劈山修路打掉脫貧致富「攔路虎」一條長約4公裡的小山道,是孫屋村唯一與外界聯繫的陸上通道。小北江依山而流。其中有700米的小棧道被村民稱為「羊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