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經過將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改編成電視劇搬上螢屏後,曹操,劉備,孫權的英勇事跡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曹丕、劉禪、孫亮,年少一輩的三國之主,誰才真不負父輩英名?
很多時候,父輩的大名往往會掩蓋掉子孫的名氣。可以想到,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的壓力是有多大。如何將父輩辛辛苦苦創立的家業守住,並且有所拓展,成了曹丕、劉禪、孫亮們一生的追求。
2曹丕
曹丕的文採和聰慧程度不如早逝的曹衝,以及曹植,但是政治思想卻很優秀。在曹植的影響下,曹丕當選魏國國主還是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的。曹丕寫過一篇《典論》的文章,裡面寫到,夫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以及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話語,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曹丕的判斷力很強,而且對一件事情分析得很透徹。這就是曹丕的過人之處,文韜武略不及自己的父親曹操,但是治國理政的手段和能力是不可小視的。
3劉禪
蜀漢後主劉禪是被人詬病最大的守成皇帝。劉禪的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引發了無數人的恥笑。可以說劉禪是懦弱的君王,宦官黃皓的專權放任不管,姜維寫信也不理,最後導致了蜀國的滅亡,白白的熬死了姜維這樣的英雄。劉禪是個仁德的君王,年紀輕輕就接了後主的大任,在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輔佐下,慢慢的才成長了起來。只能說劉禪是歷練不夠。
4孫亮
孫亮是孫權最小的兒子,孫權死後成為吳國的第二位皇帝。陳壽評價孫亮是,童儒而無賢輔。意思就是孫亮能力可以,是缺少賢能的人的輔佐。在幾個哥哥相繼出事後,孫亮自然成了吳國國主的不二人選。能夠在孫權死後,迅速把控朝政,而且派遣孫峻在淮河打敗了魏國文欽,從側面反映出了孫亮的治國理政能力還是可圈可點。
5對比
曹操、劉備、孫權的光耀遠遠超過了曹丕、劉禪、孫亮。而且,曹操、劉備、孫權離世前,三國魏蜀吳之間的戰爭與爭鬥依然在進行當中,正如金庸先生寫的,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任你有多大的能力,畢竟年齡有限,時間有限。風雲激蕩,變幻莫測的時代,隨時都有滅亡的可能,但是曹丕在控固了其父曹操留下的基業後,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並且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這點是劉禪和孫亮無法與曹丕相比的地方。此外,曹丕的文採能夠流傳於世,繼承了曹操建安風骨的特點,是個了不起的君王。這些地方,劉禪和孫亮與之相比顯然被曹丕甩了不知幾條街。
曹操去世後,曹丕周圍依然有無數的謀士和將軍可供使用,資源相當的豐富。而劉備去世後,劉禪還很年幼,所以一切都要靠丞相諸葛亮的輔助。但是劉禪的特點就是很聽話,這也給了諸葛亮數次北伐的有力保證。而且具有識人之明的特點,姜維辭去大將軍職務後,是劉禪繼續起用姜維的。在亂世之中,好死不如賴活著是劉禪的又一特點,並且最後60多歲才去世。
孫權死後,孫亮同樣存在內憂外患的局勢。而且孫亮任吳國國主的地位不穩定,權力分配不均勻,將軍與謀士各懷鬼胎,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在這種環境下,內部孫亮起用孫峻為丞相,抓住時機穩固政權。外部與魏國抗衡。由於魏國與蜀國故事的廣泛傳播,可能導致我們對吳國後主孫亮的了解不是很深,但是孫亮鮮活的人物形象在吳國的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綜合對比之後,我們發現劉禪是後主當中能力最差的一個,曹丕自然坐了頭把交椅。孫亮也具有帝王之才,為吳國的大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能從孫權手裡成功接下大任並且迅速培植以孫峻為首的自己的勢力,這是孫亮的過人之處。劉禪一直全力支持諸葛亮北伐,並且從來沒有懷疑過,成就了諸葛亮的美名。與曹丕、孫亮相比,劉禪的接任沒有那麼複雜,沒有兄弟們和自己爭位之說。曹丕繼承曹操的魏王位子之後,依然堅持曹操統一的志向,任重而道遠。一生都在為完成這個志願而努力。
6結語
曹丕、劉禪、孫亮三個後主,只有曹丕可能不負曹操的英名,但是能力顯然不及曹操。所以,三位後主很大程度上是不及他們的父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