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輝瑞、賽諾菲等全球頂級藥企共同的供應商,剛剛科創板上市...

2020-12-17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胥帥 陳星 每經編輯:盧祥勇 杜恆峰 王嘉琦

輝瑞、賽諾菲、GSK/葛蘭素史克、強生、武田製藥——它們都是響噹噹的全球前二十強制藥企業,但他們都願意與一家成都公司做生意。

這家公司便是成都先導。今天上午,隨著「3、2 、1!」倒數的結束,一聲鑼響,標誌著主攻藥物領域的成都先導(688222,SH)在科創板上市,實現西南地區科創板上市交易「零的突破」。

4月16日9時15分,在成都先導的科創板上市儀式上,公司董事長李進表示,成都先導上市離不開政府打造的良好營商環境以及投資者的關注和肯定。在未來的發展中,公司將立足市場需求,以技術研發為驅動,繼續鞏固在新藥發現領域的優勢定位。

成都先導發行價格20.52元/股,今日開盤大漲94%,截至午間收盤,漲幅129.48%,報47.09元。

頗受頂尖藥企們青睞的背後,因為成都先導的核心技術也被視為「黑科技」。公司依靠核心技術——DNA編碼化合物庫(DEL)的設計、合成及篩選,為客戶提供早期藥物發現階段的研究服務。DEL技術近年又被視為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的尖端技術之一。成都先導與全球前二十大藥企做生意,且還把毛利率做到了80%以上。

如何理解DEL技術?沒看過《2012》,也應該看過《流浪地球》,電影裡都有人類最後希望的植物種子庫或者細胞庫。

成都先導實驗室

成都先導已有對外公布的全球最大小分子化合物庫之一,目前已有超過4000億種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這可稱之為藥物種子庫,可幫助創新藥企縮短研發時間。

成都先導成功上市背後,其所擁有的核心技術為何被視為生物醫藥領域的最牛「黑科技」之一?為何公司會受全球最頂尖藥企們的青睞?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找到答案。

劃重點:藥物發現領域「黑科技」公司上市

載著地球生物基因以及種子的飛行艙飄蕩在太空,尋找下一顆宜居星球。因為《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電影,我們見到儲存著全世界所有植物種子的種子庫。它們如人類基因庫、細胞庫一樣,孕育繁衍物種,傳遞生命的希望。

而在科幻之外的現實之地,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已為治療疾病等開發出眾多的「種子庫」。

成都先導的藥物「種子庫」,這樣的「種子」就存放在佔地10餘平米房間中的一個個電冰箱內。現場,「種子庫」被嚴防死守,一般人不得入內,每一個冰箱被一把鎖鎖住。

成都先導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有嚴格的內控規範,開鎖取樣都要一一登記記錄」。存放的不僅是成都先導貴重的資產「DNA編碼化合物庫」,也可能是未來數個新藥產品的「胚胎」。

成都先導實驗室

成都先導的主要業務為DNA編碼化合物庫(DNA Encoded Compound Library,簡稱DEL)的設計、合成和篩選。這一技術的主要功能和任務,就是從上千萬個編碼化合物中尋找出那些對疾病靶點最有效的藥物「種子」——先導化合物,將它進行優化培育,並將「種子」送到新藥孵化環節。

在人類2萬餘個基因中,破譯生老病死密碼,針對那些引起病變的基因及其對應的蛋白,找出最能攻克它們的「精兵強將」,這是成都先導要幹的事。

2013年底,成都先導藥物就合成了3億個DNA編碼化合物。目前,先導庫擁有超過4000億種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通常跨國製藥企業高通量篩選平臺中的化合物分子結構為百萬級),這是目前已對外公布的全球最大小分子化合物庫之一。成都先導計劃,到2020年,將庫分子結構提升到萬億量級。

成都先導系李進2012年在成都高新區創立,目前其仍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按照李進的解釋,平臺分子數量級越高,對特定靶標或作用環節具有初步活性的化合物的發現機率就可能越大,特別是對於一些在傳統意義上極具挑戰性的靶點。

李進

這意味著,隨著成都先導「DNA編碼化合物庫」的壯大,發現新藥的土壤也就越來越肥沃,將有更多新藥的「種子」在成都發現、孕育、培育並輸送到全球各個藥企及患者手中。

「分子結構是藥物的起點,但它與種子的區別是它不會自己生根發芽,必須靠後天擴充與培育。」李進雖然區分了分子結構和種子的異質性,但不妨礙它們在哲學意義上的共性,即「種子」的生命源啟示。畢竟在分子結構設計裡,理論上有無窮多的可能。

「20餘年前,組合化學開始在工業上投入運用,其目的主要在於在短時間內合成大量的、多樣性的化合物,並從中發現藥物分子。而在眾多的組合化學方法中,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一直備受重視並在工業中得到廣泛運用。」知名跨國藥企默沙東歐洲化學部的一位高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實際上,自2012年開始,DEL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全球範圍內開始呈上升趨勢,眾多基於該技術的新藥研發成果及大型交易合作,以及從事該技術的公司也更多出現。

到目前,DEL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藥企所認可。數據顯示,全球排名前20大藥企中已有18家在應用該項技術,DEL技術正逐步成為製藥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獲得苗頭化合物的標準方法之一。

話發展:成都高新區的產業環境、營商環境助力公司快速發展

成都先導則是亞洲首家擁有全球最大DNA編碼小分子實體化合物庫之一的公司。

目前,成都先導的辦公地點位於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到目前,生物城所在的成都高新區在研Ⅰ類新藥73個,同比增長40.4%,其中27個進入臨床階段,佔全省比重超60%。2019年,高新區生物產業規模首次突破500億元,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43億元,連續三年保持近20%的增長率。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夜景 圖片來源: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供圖

據了解,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由成都高新區與成都市雙流區合作共建。經過四年建設,目前生物城「4鏈條1社區1體系」產業生態圈不斷健全,公園城市建設已具規模。

今年2月,成都市出臺《關於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實施方案》,將形成「一源雙核四帶」生產力布局。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作為雙核之一,將建成前沿創新核心引擎,強化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支撐作用,加快聚集世界一流創新平臺、科研機構、研發團隊和人才,打造國際創新高地。

目前該生物城在金融支持、產業支持、人才支持、配套支持、招商獎勵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及優惠。不只是天府國際生物城,李進還表示,企業發展過程中,高新區也從各個方面支持了企業。

成都先導文化牆

「我們從2012年兩三個人到現在幾百個人,這就反映出高新區創新創業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李進表示,高新區對公司的支持令他印象深刻,從開始跟他們接觸到最後落地,高新區都是非常專業,「政策各方面都非常明朗,而且一些政務服務非常到位。」

李進還認為,現在成都和高新區打造生物醫藥的產業功能區,這個也是非常好,未來發展空間還非常大。

成都先導登陸科創板,這意味著這家紮根成都、服務全球的創新藥「種子庫」企業成為西南科創板「第一股」。

然而成都先導的上市並非一蹴而就,董秘耿世偉仍記得公司最開始那段時間,「公司在2012年剛成立時,基本都在做研發、打基礎,沒有什麼商業收入」。

2016~2019年,成都先導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42.91萬元、5321.87萬元、1.51億元和2.64億元,對應的淨利潤分別為-2297.42萬元、-2308.07萬元、4496.05萬元和1.2億元。

成都先導實驗室

耿世偉表示,一直到公司建立起一定客戶群後,公司的財務指標才相對而言比較好看。

然而根據當時的財務指標,公司還無法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成都先導一度想去境外。

「按照上市的標準要求,我們最開始選擇的上市地是美股納斯達克,也想過去港股上市,主要是跟隨政策變動來選擇上市地。」耿世偉說,隨著科創板的推出,成都先導決定衝擊A股。

成功上市,意味著成都先導將藉助資本力量擴大自己的創新藥「種子庫」,也能讓更多客戶和投資者了解成都先導的「黑科技」優勢。

說客戶:強生、輝瑞、賽諾菲,全球「王炸藥企」的共同供應商

成都先導藥物「種子庫」可謂高大上,但它的產業鏈定位於創新藥企的外包服務。通常理解之中,外包服務行業就是錢少、事多、經常被老闆「靈魂砍價」。比如富士康等蘋果產業鏈的代工廠,這類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並沒有太高的毛利率。

但藥物發現的外包不同於上述外包,成都先導有點不一樣。

因為它的客戶集齊了全球創新藥的「王炸天團」:

輝瑞,全球前二十強制藥企業之一,一家全球性生物製藥公司;賽諾菲,全球前二十強制藥企業之一,全球知名的醫藥健康企業;武田製藥,全球前二十強制藥企業之一,非處方藥及準藥物消費的跨國藥企;GSK/葛蘭素史克,全球前二十強制藥企業之一,全球著名藥劑集團;強生,全球前二十強制藥企業之一,全球領先的醫療健康企業。

除開創新藥企之外,它的客戶還有支持新藥研發的基金會(蓋茨基金會)以及非藥物領域公司(巴斯夫)等。

出於成本和效率考慮,很多藥企會儘量整合產業鏈或供應鏈。但這些全球最頂尖的藥企,要把藥物研發的某個階段外包給成都先導,背後邏輯是什麼?

「CRO的成本優勢和效率優勢」,李進說。

CRO(合同研究組織,是指通過合同形式,為製藥企業的藥物研發,提供專業化外包服務的組織或機構)節約的最重要的一項成本,是研發的時間成本,這正是創新藥企的承受之重。一項新藥,當排他性保護期結束後,就意味著站在「專利懸崖」邊上。重金研發的藥物將接受邊際報酬遞減法則支配,最暴利階段宣告結束。而CRO將縮短創新藥企的研發時間及人力成本等。

李進

在李進看來,這是醫藥市場現代工業化過程中,不同比較優勢導致的分工細化。而傳統CRO的一些技術篩選速度卻還遠遠不夠。

如大型製藥公司建立和維持一個高通量篩選化合物庫,需要花費數十億美元,篩選也通常需要一對一進行,篩選500萬個分子需要9~18個月時間,時間成本巨大。

成都先導種子庫的容量更大、篩選效率更高,比現有CRO領域的一些技術能更快縮短藥企研發時間和降低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即便放在全球,成都先導種子庫都具有稀缺價值。

歐美各大藥企均有自己大型的高質量化合物庫,中國藥企只能望而興嘆。

李進表示,DNA 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合成與先導化合物篩選創新平臺建立了我國首個以此為基礎的「藥物種子庫」,填補了原創化合物篩選的空白。而且由於其核心技術大大縮減了新藥發現階段的時間與成本投入,其得到了國內外製藥業的充分肯定,成為新藥創製的「新引擎」。

「擴展了化合物的多樣性、縮短了藥物發現周期、大幅降低了藥物發現成本、節省了化合物優化階段的時間和成本。」成都先導研發化學中心副總裁萬金橋言簡意賅地點出了成都先導DEL技術在創新藥領域的效用。

從成都先導前五大客戶收入權重來看,全球頂尖的藥企逐漸認可這一技術。以輝瑞為例,成都先導2017年對其銷售收入僅為1627.91萬元,到了2019年,這一收入已變為3786.15萬元;同期,對默沙東實現的收入從245.46萬元增加至2019年的4418.82萬元。

除了國外知名藥企,近年來,隨著國內從仿製藥向創新藥的轉型過程,國內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型藥企也已開始使用DEL技術。

「特別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大型企業,前20大藥企中已有18家在應用該項技術,DEL技術將會逐步成為製藥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獲得苗頭化合物的標準方法之一。」李進說。

而隨著成都先導DEL技術被全球客戶發現產業鏈價值,公司的市場地位也在提升。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在DEL技術行業內從事相關研發服務的公司超過10家,已形成規模化服務收入的公司主要為3家左右。公司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在行業內排名相對靠前,屬於行業內第一梯隊企業。」公司董秘耿世偉稱。

看行業:5年複合增長率可達30%

雖然DEL技術商業化應用時間尚短,但由於其明顯的比較優勢,不少國際巨頭和國內CRO龍頭企業都先後在DEL領域進行布局。

成都先導的可比公司包括X-chem(美國)、Nuevolution(丹麥)和國內CRO龍頭企業藥明康德。在與這三家同類企業對比時,成都先導的合作模式最為豐富。包括篩選、定製庫和項目轉讓等,在2015年至2019年8月的對外公布合作數量中,成都先導的數量也在4家企業中居第一位。

巨頭們的爭相布局顯現出對DEL行業發展前景的正向預期,但也彰顯著潛在的激烈競爭。

安信證券醫藥分析師馬帥表示,CRO行業的高景氣度主要是來源於國內創新藥的蓬勃發展和全國產業鏈的國內轉移帶動。而無論是國內創新藥發展帶來的CRO服務需求,還是國外創新藥企業將更多業務委託給國內企業來做,都對國內CRO企業的服務能力、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藥物發現CRO企業全國約一百家左右,整體呈現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創新特色發展局面,其中大型藥物發現CRO通過與企業在藥物發現階段建立源頭合作,提供藥物發現一體化服務。

成都先導實驗室

類似成都先導的CRO企業則過特色技術平臺或服務構建核心競爭力,在各個細分領域實現突破。也有業內人士預計,至2022年中國藥物發現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20億元,2018至2022年複合增長率約為30%。

當然,成都先導面臨來自DEL技術內部和外部競爭的挑戰。其一,先導庫規模的擴大並不一定代表公司 DEL 庫綜合質量會隨之提升;其二,DEL技術發現的新藥最快仍處在臨床二期階段,需要時間觀察。

正如李進所說,「DEL技術真正成熟的時間還相對比較短,只有10年左右,而主流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技術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了。」

談未來:「不滿足於生產『螺絲釘』,加大自有新藥研發」

李進坦言,作為企業來講,必須考慮長遠。一個是保證業務不脫離主線,二是考慮主營業務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拓展。「不能說我生產一個螺絲,我就永遠只生產一個螺絲。」

創新藥的產業鏈延伸是成都先導上市後重點考慮的事情。

成都先導上市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為「新藥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將構建起高標準的新藥研發平臺,創新藥物的研發實力將得到顯著增強。公司目前內部在研新藥項目20餘項,其中:有2項已進入臨床Ⅰ期,其餘項目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規劃,預計會在2020年將IL-17A項目推進至臨床前研究,將CD155項目推進至苗頭化合物優化階段。

成都先導做創新藥的方向是市場潛力巨大的小分子藥。

從長期趨勢來看,小分子藥物仍然會長期佔據藥品市場的主要份額,預計2018至2023年的小分子化學藥市場的平均複合增長率約為3.5%,其市場規模將有望在2021年突破1.1萬億美元。

李進表示,根據公司的業務定位,對於新藥項目的研發主要目的是在臨床前及臨床階段進行項目轉讓,但不排除在條件成熟及資金允許的情況下,繼續向臨床後期推進至成功獲批上市。公司新藥研發項目轉讓業務目前有多個項目正在進行商務談判,其中部分項目潛在受讓方正在進行盡調工作,但由於新藥項目的複雜性、研發周期長以及不確定性高,因此轉讓過程時間較長。

眼下,成都先導共有2個腫瘤類藥物進入臨床1期階段,另有多個腫瘤藥物和2個其他類新藥在研。

本文圖片除了署名外,均由王昊毅攝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最新| 10大跨國藥企業績公布|賽諾菲|默沙東|藥企|業績|-健康界
    10大MNC藥企Q3財報出爐:輝瑞、諾華、羅氏、禮來、諾華……10月開始,全球製藥領域巨頭們陸續發布了其2020年Q3業績報告!截止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有10家MNC藥企公布了Q3「成績單」:賽諾菲、禮來、吉利德、GSK、默沙東、諾華、輝瑞、渤健、羅氏、強生。
  • 強生、賽諾菲、葛蘭素史克、武田等巨頭紛紛加注在華投資|跨國藥企...
    期間,跨國藥企發布多項最新在華投資,企業合作項目碩果纍纍。強生(Johnson & Johnson)旗下的楊森製藥公司,與強生創新JLABS上海的一家專注人工智慧藥物發現的入駐企業Insilico Medicine建立合作關係。強生中國肺癌中心通過其附屬的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點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研究合作。強生醫療(上海)有限公司與泰康在線保險有限公司(Tk.cn)籤署協議,攜手開發一款創新運動損傷保險產品。
  • 馳援武漢,藥企在行動!拜耳 艾伯維 BMS 羅氏 輝瑞 AZ 賽諾菲 GSK...
    本土藥企大馳援疫情發生後,本土龍頭挺身而出,馳援武漢!▲數據來源:健識局馳援中國!15家跨國藥企全覽跨國藥企也隨即加入這場「防疫」攻堅戰,伸出援助之手!5羅氏 —— 捐助430萬元1月23日,羅氏製藥與羅氏診斷共同通過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緊急捐贈總額超過430萬元現金和物資,助力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之戰。
  • 強生、諾華、輝瑞等跨國藥企CEO年薪大比拼 誰增長最快
    隨著各公司年報逐漸公布,一批跨國藥企領導者的最新薪酬也隨之曝光,強生、禮來、阿斯利康、輝瑞、羅氏、諾華、GSK等跨國藥企CEO薪酬陸續公布,其中,強生CEO Alex Gorsky總薪酬最高,達25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諾華執行長Vas Narasimhan年度總薪酬強勢增長59%,羅氏執行長Severin Schwan由於公司薪酬計算方式改變與上年基本持平
  • 成都生物醫藥科技企業登陸科創板 系西南地區首家
    圖為上市儀式現場。成都高新區供圖中新網成都4月16日電 (王鵬)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先導」)16日舉行敲鐘儀式,正式宣布登陸科創板。這是西南地區首家登陸科創板的企業。截至目前,成都先導已擁有超過4000億種化合物的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與輝瑞、強生、默沙東、賽諾菲等多家跨國藥物公司及生物技術公司建立了商業合作關係。圖為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 微評丨新冠疫苗、跨國藥企數位化創新、首個國產ALK抑制劑
    此外,先聲藥業宣布其與康寧傑瑞和思路迪醫藥合作的皮下注射PD-L1抑制劑在中國提交上市申請,有望成為全球首款。貝達藥業(300558,股吧)鹽酸恩沙替尼的首個國產ALK抑制劑上市。在當下各家跨國藥企紛紛推進數位化創新之時,億歐大健康也對此事保持長期關注。在前不久的進博會上,億歐大健康聚焦跨國藥企布局,撰寫了跨國藥企的數字醫療「合作經」。
  • 醫藥健聞周刊|歐盟將從強生預定最早批次新冠疫苗;德國政府擬入股...
    來源:全球企業動態本周焦點:IPO/上市消息:中國腫瘤NGS第一股燃石醫學在美上市;上海復旦張江生物在科創板上市;;今年迄今美國最大IPO Royalty Pharma上市。併購方面,諾和諾德21億美元收購Corvidia Therapeutics。
  • 跨國藥企紛紛拆分業務,意欲何為?
    2019年11月,賽諾菲還透露了剝離消費者健康業務的計劃。不僅僅是默沙東、GSK和賽諾菲開啟了業務拆分計劃,多家跨國企業也紛紛將業務拆分或併購整合。業界分析,隨著全球專利懸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重磅藥物將持續降價,醫藥市場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跨國藥企將迎來新一輪的併購潮。
  • 康希諾、復宏漢霖、成大生物等近20家藥企「衝刺」科創板,底氣在哪
    此外,還有成大生物、復宏漢霖等明星藥企紛紛宣告「趕考」科創板,屆時,「A拆A」、「科創板+H」等創新模式也必將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本文發自新浪醫藥,作者為haon;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生物醫藥產業具有高投入、長周期、風險大的特徵,企業在前期需要不斷燒錢,特別是在無產品上市、無盈利能力的階段下,對資本市場存在極大渴望。2018年港交所開閘激發了不少未盈利藥企走向資本市場的決心。而後,2019年科創板問世,先驅性的改革更是進一步為創新藥企帶來融資曙光。
  • 全球十大藥企訴訟和解排行公布!強生、拜耳超7億美金只能排第二
    不少藥企已披露過有關該主題的調查,部分已達成和解,以解決面臨的指控,例如United Therapeutics曾在2017年12月支付了2.1億美元的和解金。訴訟顯示,華生公司(之後成為Actavis的控股公司)將其利多卡因仿製藥上市推遲了9個月,以換取價值為9600萬美元的「自由品牌利多卡因」,並且Endo和Teikoku承諾,在華生公司仿製藥上市之後的7.5個月內不發布他們的授權仿製藥。
  • 融資中國:高瓴8輪加持,科創板或將迎來第一家三地上市創新藥企
    此次再次衝擊科創板,意味著百濟神州或將成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港交所以及科創板三地掛牌上市的中國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值得注意的是,成立10年,百濟神州還未賺過一分錢,根據2020年三季報,百濟神州在前三季度淨虧損11.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8億元。
  • 跨國藥企打折季,默沙東、羅氏、AZ在華增速位居第三!
    全球營收同比+9%,在華業務營收同比+13%;賽諾菲全球營收同比+2.8%,在華業務營收同比+8.8%;輝瑞全球營收同比-4%,在華業務營收同比+7%。不止如此,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輝瑞普強與邁藍合併,賽諾菲做業務組合,拜耳重組研發中心、裁員,以及多名高管集中辭職等,都在輪番上演。
  • 科創板上市公司有哪些,科創板上市公司名單
    部分相關上市公司: 1、紫晶存儲(688086):公司以光存儲介質為切入點,融合介質、硬體設備和軟體技術形成面向企業級市場的藍光數據存儲系統
  • 賽諾菲插足愛可泰隆併購案,300億美元太多了?
    不久前,強生剛剛宣布因價格問題無法達成一致,退出與愛可泰隆的收購談判。最新消息是,另外一家製藥巨頭正在與愛可泰隆收購談判進行中,這家公司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在強生與愛可泰隆談判時橫插一槓的賽諾菲。收購價格是強生和愛可泰隆談判崩裂的主要原因,據了解談判時強生的報價為270億美元。
  • 藥企最新排行榜公布|中國生物製藥|輝瑞|江蘇恆瑞醫藥|研發費用|...
    1藥企排名洗牌,羅氏取代輝瑞近日,美國《製藥經理人》公布了2020年全球製藥公司50強名單,且在名單中附上各製藥企業的處方藥年度銷售排名。此外,BMS與輝瑞(Pfizer)合作生產的COVID-19對血液稀釋劑的需求在2020年第一季度將其收入提高了37%,達到26億美元。在研發費用這一指標中,BMS和新基製藥去年的研發費用合計94億美元,僅次於羅氏,強生和默沙東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
  • 會員企業東來塗料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
    會員企業東來塗料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 2020-10-23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輝瑞立普妥專利到期 中國藥企瞄上仿製藥商機
    11月30日,由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輝瑞)生產,曾為輝瑞創下年度最高銷售額達130億美元左右的世界頭號降血脂暢銷藥物立普妥專利到期,這無疑被眾多仿製藥企業視為利好。  而在未來5年內,全球將有631個專利藥到期,其中不乏像立普妥這種「重磅炸彈型」的藥物。
  • 每3.75天就有一家藥企上市,密集布局背後是「資產大挪移」? | 醫線...
    整理 |宇哲本周(2020.7.4-7.10)重要醫療健康事件如下:全國耗材帶量採購;2019年全國查處製售假劣藥品最新通報;一批中藥價格大跌;2020全球最有價值製藥品牌TOP25;2020年上半年,484項新藥臨床首次公示;3.75天一家藥企上市,資本密集布局;賽諾菲
  • 「嘗鮮」科創板累計投標詢價的A+H藥企復旦張江,要打造全球著名光...
    6月19日,生物醫藥創新企業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688505.SH)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當日股價漲幅達313.41%,收報37元,7月9日達近期最高收盤價41.09元,同日港股大漲28.27%收報7.18元,創一年來新高。作為一家老牌港股上市企業,本次成功發行意味著復旦張江實現了「A+H」股雙平臺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