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改走進深水區,非專利藥進入微利時代,在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中,中國市場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2019年,儘管帶量採購讓跨國巨頭們不得不面對「專利懸崖」,但是藥品審批速度加快和醫保動態談判準入,也為其創新產品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從結果看,15家跨國藥企中,至少有7家在華業績增長幅度高於全球業績增速,中國成為驅動力量:
默沙東全球營收同比+11%,在華業務營收同比+58%;羅氏全球營收同比+11%,在華業務營收同比+36%;阿斯利康全球營收同比+15%,在華業務營收同比+35%;諾和諾德全球營收同比+9%,在華業務營收同比+14%;諾華全球營收同比+9%,在華業務營收同比+13%;賽諾菲全球營收同比+2.8%,在華業務營收同比+8.8%;輝瑞全球營收同比-4%,在華業務營收同比+7%。
「一石激起千層浪」,默沙東、羅氏、AZ在華增速位居前三
在跨國藥企耀眼的收入背後,來自政策和市場的影響已經發生作用。在帶量採購、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醫保談判等政策倒逼之下,部分原研藥不是價格大跳水,就是市場萎縮,甚至二者同時到來。
至此「專利懸崖」正式成為常態,跨國藥企在中國「超國民時代」的日子宣告結束。為了適應發展需要,減少衝擊給業績造成的影響,巨頭們的戰略調整越來越頻繁了。
默沙東、羅氏、阿斯利康在華營收增速排名前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中國市場,默沙東2019年銷售同比+58%,其核心驅動產品包括可瑞達、佳達修、與阿斯利康共同開發的PARP抑制劑利普卓(奧拉帕利)、甲狀腺癌療法樂衛瑪(侖伐替尼)。
另外,默沙東在2019年有4款藥物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包括艾爾巴韋格拉瑞韋片、泊沙康唑口服混懸液、利奧西呱片、西格列汀二甲雙胍片,涵蓋了C肝、真菌感染、肺動脈高壓和糖尿病四大治療領域,放量明顯。
默沙東首席商務官Frank Clyburn說,「公司在華業務增長的除了PD-1(可瑞達)、HPV疫苗(佳達修),納入醫保的艾爾巴韋/格拉瑞韋等也都起到了主要的驅動作用。」
在宣布財報後,默沙東董事會主席兼 CEO 福瑞澤(Kenneth C. Frazier)還表示:「將會把女性健康、專利過期品牌和生物類似藥的經營權剝離出來,成立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NewCo。」
分拆之後,默沙東優化運營,集中於突破和創新的模式為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前景。
羅氏在中國市場,去年兩次擦身「4+7」,卻通過進醫保補位「4+7」所帶來的市場空缺,另闢蹊徑,奪得市場。
其旗下四款靶向藥物赫賽汀、安維汀、美羅華、厄洛替尼分別降價64.8%、61.4%、48.3%、57.6%,全部列入國家醫保目錄。
另外,面對近年三大單抗營收有下滑趨勢,羅氏新產品「後浪推前浪」。
其重心押注多發性硬化、血友病、癌症領域,推動中國上市,進一步打開市場,2019年,多款重磅推動增長:
多發性硬化藥物Ocrevus營收23.53億瑞士法郎,同比+58%;血友病藥物Hemlibra藥物營收2.24億瑞士法郎,同比+516%;PD-L1藥物Tecentriq營收7.72億瑞士法郎,同比+143%;
阿斯利康兩次進入「4+7」,並且在中國開啟了新的模式 —— 將中國納入新藥的早期研發布局,推動新藥研發邁入「全球同步研發」的新格局。
從2019年財報可以看到,阿斯利康在加緊在中國本土新藥研發的進程,以中國為立足點,推動創新藥的上市:
2019年下半年,阿斯利康有6款新藥可能獲得監管批准,其中有4款有望在中國獲批,並且已為8款產品遞交監管申請;2020年上半年,阿斯利康有3款新藥有望在中國獲批……
▲阿斯利康2019下半年~2020年新藥研發申報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利康雖是2019年全球跨國藥企TOP 10中的新貴,但其研發投入比卻在十強中位居榜首。
不止如此,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輝瑞普強與邁藍合併,賽諾菲做業務組合,拜耳重組研發中心、裁員,以及多名高管集中辭職等,都在輪番上演。
重心押注,中國成跨國藥企研發重心
隨著中國市場與經濟的發展,跨國藥企逐漸將研發重心設立在中國,加速本土新藥研發進程。
2019年3月,阿斯利康在江蘇無錫建設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並在上海設立全球研發中心。
阿斯利康目前在全球有三大研發中心:
英國劍橋研發中心 —— 阿斯利康最大的腫瘤研發中心,同時專注於心血管和代謝疾病、呼吸、炎症和自體免疫疾病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瑞典哥德堡研發中心 —— 世界領先的心血管和代謝疾病以及呼吸、炎症和自體免疫疾病的研發中心,負責小分子藥物發現各個階段和各個方面;美國蓋瑟斯堡研發中心 —— 阿斯利康醫學免疫總部,也是其在美國生物製劑研發的主要基地,同時還是全球藥物開發部門和特藥產品團隊的根據地。
8月,拜耳健康消費品在中國研發中心在江蘇開幕,其將支持拜耳健康消費品所以產品類,作為拜耳健康消費品全球四大研發中心之一。
10月,羅氏投資8.63億元,建設羅氏上海創新中心,自此上海成為羅氏即巴塞爾和舊金山後的全球第三大戰略中心。基於中國的B肝現狀,羅氏將率先進行肝病藥物的研發。
11月,諾華宣布將中國作為前三大市場之一,其上海研發中心運營重點轉向擴大早期臨床開發以及後期臨床試驗的規模和領域上。
本土化加劇:研發+合作
其實可以看出,一方面,跨國藥企在華建立全球新藥研發中心,或是對中國區已有的研發中心進行運營戰略的調整。
如羅氏、拜耳就有新的研發中心落成,而諾華則將其上海研發中心的運營重點調整為聚焦於擴大早期臨床開發以及後期臨床試驗的規模和領域上。
另一方面,跨國藥企通過與本土藥企的合作,擴充產品線,同時依靠本土力量加快新藥的審批上市等進程。
如:在去年的進博會上,阿斯利康與德琪醫藥、上海和譽生物醫藥等多個本土創新藥企就多個小分子藥物建立了合作關係,共同推進小分子創新藥在中國乃至全球的研發工作。
安進受生物類似藥和仿製藥的衝擊,全年銷售額同比下滑2%,其中美國地區受衝擊較為嚴重,銷售額同比下降5%。
而面對下劃現狀,安進除了靠自主研發,還通過合作「輸血」。美國以外市場21%的量的增長,使安進將眼光放在中國等新興市場。
安進表示將與百濟神州的合作將進一步加速其在中國區的擴張與布局。
未來,跨國藥企將立足中國,將中國作為新藥上市的巨大動力!
持續本土化,「超越」中國
近期,不少跨國藥企透露在中國的新藥上市計劃。
諾華表示,「公司在加大新產品在中國的上市力度。2015~2019年,諾華在中國境內共25個NDA,在中國推出了13個NME,有22個品種進入中國的醫保目錄。未來4年還計劃做到50個以上的NDA,爭取2024年在中國業績翻倍。」羅氏表示「2019年~2-23年間,預計在中國提交50個新藥申請。」賽諾菲表示「到2025年,將在中國有40個新藥或適應症申報上市」禮來表示「未來7到10年將在中國上市40個新藥或適應症,集中在腫瘤、免疫、疼痛和神經衰退領域。」諾和諾德表示「計劃今後7到8年時間,將有10個創新藥物。」阿斯利康表示「未來5年將會有55個新的產品和適應症引進中國。」
其實,在中國運營的跨國藥企從未停止過對本土化研發模式的探索,特別是在目前中國醫藥產業升級、重構的時段。
另外,創新產品作為跨國藥企未來業績增長的動力來源,跨國藥企在中國與本土藥企免不了要進行激烈的競爭。
而最後誰能從這場爭奪戰中突圍而出,就看其現有的產品布局、銷售能力等了。
超越中國,尋求更大舞臺
跨國藥企中國區掌舵人調整可以說是跨國藥企在重新審視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後做出的反應。
如輝瑞與邁蘭的「聯姻」後,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環境變化,輝瑞普強中國區總經理吳鋒離任,輝瑞普強任命中國區市場部負責人黃海擔任普強中國營運長。
原賽諾菲巴斯德區總裁賀恩霆接替彭振科任賽諾菲中國區總裁;GSK新星市場告急副總裁Fabio Landazabal暫代魏廉昇作為中國區總裁;GSK前中國副總裁陳思淵接替趙萍任中國區總經理;諾華巴西總裁Alexandre Gibim接替戴崇德任諾華腫瘤中國區總裁。
不過,越來越多的中國掌門人開始超越國門,接管中國以外的業務,管理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國際業務,尋求更大的舞臺。
比如,原阿斯利康中國負責人王磊2017開始負責亞洲業務,同年接管負責國際市場,拜耳的江維目前管理著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區業務,而諾華的尹旭東的轄區則包括亞太、中東和非洲。
又是一年春來到,桃紅依舊,竹青如昔 。但隨著疫情來襲,今年的春風在醫藥行業格外的刺骨。
在打折季,跨國藥企進行戰略調整已成常態。不過,如何才能更好的在中國市場更好的存活,需要「變」的不僅是研發模式,還包括營銷和市場進入方式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