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跨國藥企去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健識局

文 | AI財經社健識局 陳廣晶

編 | AI財經社健識局 嚴冬雪

本文來源於AI財經社旗下醫療大健康品牌「健識局」,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在關注抗擊疫情的進展之餘,陸續發布的跨國藥企成績單也是讓業界關心的大事兒。

據健識局統計,2月10日以來,已有至少15家跨國藥企發布了2019年財報。輝瑞、羅氏、諾華名列前三,其中輝瑞的銷售額518億美元,羅氏495.9億美元,諾華474.5億美元。

根據上述數據,羅氏、默沙東、GSK、BMS、阿斯利康的銷售額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中,百時美施貴寶增速最快,達到16%。

從業績增長情況看,至少默沙東、羅氏、阿斯利康等企業在華市場表現仍然可圈可點,甚至可以說,中國市場是跨國藥企業績增長的重要貢獻者。

受到新冠肺炎,以及醫改持續推進帶來的影響,分析人士認為,跨國藥企2020年業績增長恐怕會受到影響。這些企業要想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還需要做出更多改變。

事實上,在跨國藥企耀眼的收入背後,來自政策和市場的影響已經發生作用。

2019年中國的醫藥衛生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帶量採購、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倒逼之下,過專利期原研藥不是價格大跳水,就是市場萎縮,甚至二者同時到來。至此「專利懸崖」正式成為常態。跨國藥企在中國「躺著賺錢」的日子宣告結束。

為了適應發展需要,減少原研藥受衝擊給業績造成的影響,巨頭們的戰略調整越來越頻繁了。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輝瑞普強與邁藍合併,默沙東、GSK做業務拆分,拜耳重組研發中心、裁員,以及多名高管集中辭職等,都在輪番上演。

業內人士指出,所有這些改革實際上都指向瘦身業務,聚焦專利創新藥。

毫無疑問,挑戰也會帶來了機遇,在醫保談判、帶量採購動態進行之下,跨國藥企的創新藥、質優價廉的過專利期藥品,也將實現大放量。在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中,中國市場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大品種進醫保

多家企業中國市場增速較快

2019年,在醫改持續推進中,儘管帶量採購讓跨國巨頭們不得不面對「專利懸崖」,但是藥品神評審批速度加快和醫保動態談判準入,也為其創新產品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從結果看,15家跨國藥企中,有7家在華業績實現增長,且幅度高於整體業績增速,成為驅動力量。默沙東在華業務增幅甚至達到58%。羅氏和阿斯利康的增幅也超過了30%,分別是36%、35%。

根據默沙東首席商務官Frank Clyburn所說,該公司在華業務增長的「基礎很廣泛」,很大程度上來自創新產品組合。除了PD-1(可瑞達)、HPV疫苗(佳達修),納入醫保的艾爾巴韋/格拉瑞韋等也都起到了主要的驅動作用。

可以看到,默沙東的C肝治療藥物艾爾巴韋/格拉瑞韋已經進入了醫保目錄,未來將實現更大放量。

羅氏和阿斯利康也都是醫保談判的大贏家。

羅氏早在2017年已經有利妥昔單抗、厄洛替尼、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等王牌進入醫保。其中曲妥珠單抗還曾因需求量忽然增加造成斷供。2019年其銷售額13.9億瑞士法郎,同比增長45%,中國市場功不可沒。

在2019年的醫保談判中,羅氏的阿來替尼、帕託珠單抗、奧瑪珠單抗也進入了醫保,市場可期。

基於喹硫平、替格瑞洛等藥物,阿斯利康2019年在中國的收入達到49億美元,增長35%,貢獻全球業績的21%,挽回了在歐洲市場失利,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而在奧希替尼、奧拉帕利、羅沙司他、達格列淨等新一批核心產品納入醫保基礎上,阿斯利康確實有理由認為2020年又一個將取得不少重大進展的年景。

圖/ 視覺中國

還有一家值得一提的企業是輝瑞,雖然其2019年營收較上年縮水約4%,但是中國市場卻增長了7%。輝瑞核心醫療集團總裁黃瑋明(Angela Hwang)在Q4財報電話會議上曾表示,該公司的13價肺炎疫苗沛兒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且還有市場潛力。

作為新興市場業務驅動因素之一,輝瑞的自體免疫疾病藥物託法替尼也通過於去年年底通過談判納入醫保,2020年預計將給輝瑞的業績帶來更多促進。

窮則思變

跨國藥企戰略調整頻繁

2020年1月以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了最受關注的問題。而在春節假期結束後,各行各業全面復產復工卻仍然有待時日。

儘管對中國的發展有信心,當談及2020年中國市場銷售目標時,對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視的跨國藥企,還是表達了業績會受到不利影響的預判。

而在這種影響下,跨國藥企更大規模的戰略調整已經開始了。

圖/ 視覺中國

2月12日,賽諾菲宣布改組公司管理層,4位高管將離職,其中包括醫療和數字官Ameet Nathwani、基礎保健業務負責人Dieter Weinand、業務轉型負責人Dominique Carouge和對外事務負責人Kathleen Tregoning。

在此基礎上,賽諾菲向Hudson匯報的執行委員會,將從14名成員縮減至10名成員,並將圍繞特藥(免疫、罕見病、血液、神經、腫瘤)和疫苗業務任命更具針對性的管理人員。通過業務精簡和管理層重組,賽諾菲承諾,到2022年運營成本或將降低20億歐元。

同一天,拜耳宣布將旗下400名研發員工轉移到一個「成熟的研究中心」就任。而這個中心將由德國CRO 企業Nuvisan在柏林建立,將專注於跨越藥物發現周期的小分子研究。

2月6日,默沙東已經宣布將剝離其女性健康產品,成熟產品和生物仿製藥產品,並成立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新公司暫被成為「NewCo」,其業務範圍涵蓋皮膚,疼痛,呼吸,優選過的心血管產品,及其餘默沙東涉及領域的產品。

幾乎同時,GSK也宣布在未來兩年內該公司將分為兩個實體,將分別專注於藥品和藥物開發和消費者醫療保健產品。

通過此次拆分,到2022年,預計GSK每年可節省7億英鎊,並從2022年起改善運營績效。同時,GSK也啟動了比利時疫苗業務的重組計劃,預計裁員720名。此外,GSK也為大規模的消費者醫療保健業務分拆做好了準備。

當然,即便不是疫情影響,無論跨國藥企還是本土藥企,在中國醫改進入深水區,非專利藥進入微利時代,創新藥大利好的政策、市場導向下,要想承接利好,實現快速發展,梳理現有產品線,提升運營效率,重組架構,都必須是重頭戲。

相關焦點

  • 15家跨國藥企2019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者
    據健識局統計,2月10日以來,已有至少15家跨國藥企發布了2019年財報。輝瑞、羅氏、諾華名列前三,其中輝瑞的銷售額518億美元,羅氏495.9億美元,諾華474.5億美元。
  • 最新| 10大跨國藥企業績公布|賽諾菲|默沙東|藥企|業績|-健康界
    達伯舒是禮來中國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今年8月,禮來獲得在中國以外市場開發和商業化達伯舒的獨家權利。達伯舒Q3銷售額達到8440萬美元,同比增長81%,前三季度銷售額突破2.06億美元,同比增長96.6%。
  • 兩家跨國藥企CEO薪酬曝光:安進+6%,Vertex 卸任!
    之前分享過兩期跨國藥企CEO薪酬報告:跨國藥企「打工皇帝」,強生、艾伯維、禮來、AZ、輝瑞、羅氏、塔瓦、GSK、諾華CEO薪酬!KO藥之下,默沙東、BMS掌門人薪酬曝光近日,隨著安進、Vertex 兩家跨國藥企Q1財報的發布,兩家CEO薪酬也曝光!
  • 負債2400萬,這家上市公司投的醫院破產了;13家跨國藥企超2700億...
    29種抗菌素、6種抗癌藥帶量採購結果公布;中藥材價格飆升最高漲幅達116.7%;47家企業口罩不合格;國藥集團邁向5000億時代;華東醫藥2019年工業收入首破百億;首款國產HPV疫苗5月起可預約接種:329元/針;基層醫生漲薪潮來了;13家跨國藥企超2700億美元市值蒸發;多款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被亮紅燈;新冠肺炎DNA疫苗INO-4800美國1期試驗完成受試者招募。
  • 強生、諾華、輝瑞等跨國藥企CEO年薪大比拼 誰增長最快
    隨著各公司年報逐漸公布,一批跨國藥企領導者的最新薪酬也隨之曝光,強生、禮來、阿斯利康、輝瑞、羅氏、諾華、GSK等跨國藥企CEO薪酬陸續公布,其中,強生CEO Alex Gorsky總薪酬最高,達25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諾華執行長Vas Narasimhan年度總薪酬強勢增長59%,羅氏執行長Severin Schwan由於公司薪酬計算方式改變與上年基本持平
  • 跨國藥企紛紛拆分業務,意欲何為?
    來源:健康界為了能夠更好地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更加聚焦,圍繞著特定領域建立更加完善的產品組合,正因如此,將部分業務板塊和研發管線剝離也是企業的必然選擇。2020年開年以來,短短一個月內已有3家跨國藥企宣布了業務拆分計劃。
  • 15家上市銀行發業績快報 八成淨利兩位數增長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15家上市銀行發業績快報 八成淨利兩位數增長證券時報記者 段久惠截至本周二晚間,至少有15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了2019年度的業績快報。這15家銀行營業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有八成的銀行淨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行業整體延續了去年上半年的穩增長態勢。在過去的一年裡,盈利能力回升的同時,銀行資產質量也有所改善。
  • 疫情之下,5家藥企醫藥代表拜訪活動下降最多
    前天,大咪給小夥伴們分享了日本在疫情之下各藥企員工的工作狀況,多家藥企下了更為嚴格的拜訪禁令,昨天,也給大家分享了印度在全國封鎖下,各類型藥品的銷售變化情況。今晚,大咪再給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日本的一些數據,以便更直觀的了解疫情之下藥企的運營和醫藥代表工作方式的改變。
  • 跨國藥企打折季,默沙東、羅氏、AZ在華增速位居第三!
    從結果看,15家跨國藥企中,至少有7家在華業績增長幅度高於全球業績增速,中國成為驅動力量:默沙東全球營收同比+11%,在華業務營收同比+58%;羅氏全球營收同比+11%「一石激起千層浪」,默沙東、羅氏、AZ在華增速位居前三在跨國藥企耀眼的收入背後,來自政策和市場的影響已經發生作用。
  • 微評丨新冠疫苗、跨國藥企數位化創新、首個國產ALK抑制劑
    在當下各家跨國藥企紛紛推進數位化創新之時,億歐大健康也對此事保持長期關注。在前不久的進博會上,億歐大健康聚焦跨國藥企布局,撰寫了跨國藥企的數字醫療「合作經」。與此同時,也通過採訪賽諾菲中國首席數字官賴文德(Ted Lai),試圖窺探賽諾菲在數位化創新布局上的策略。
  • 葛蘭素史克、中國生物、恆瑞製藥等多家知名藥企驚現「離職潮」 或...
    據悉,本次集採參與企業共有189家,從中產生擬中選企業125家,擬中選產品191個,擬中選產品平均降價53%,最高降幅達95%。這些擬中選產品擬納入56個品種,涉及300多個品規。最終,此次集採共有55個品種採購成功,藥品品種數量接近前兩批之和。
  • 各大藥企上半年業績披露,幾家歡喜幾家愁,恆瑞、石藥、上海醫藥...
    醫藥雲端工作室:挖掘趨勢中的價值 編輯:子非魚 資料來源:企業公告 彈指一揮間,2020年進入8月底,各大上市藥企也紛紛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財務報告,遭遇新冠疫情及行業結構性調整,幾家歡喜幾家愁。
  • 藥企最新排行榜公布|中國生物製藥|輝瑞|江蘇恆瑞醫藥|研發費用|...
    根據最新的全年藥物收入統計,對50強藥企來說,新冠肺炎導致的財務影響很小。然而前十名的排位卻經歷了幾年以來最大的變動,部分原因是受到大型合併的影響,據了解,羅氏(Rche)銷售收入增長8.3%,上升了一位,結束了輝瑞(Pfizer)連續四年在排行榜上的統治。阿瓦斯汀(貝伐珠單抗)仍是羅氏最暢銷的產品,佔公司總藥品收入的15%。
  • 跨國藥企接連設立網際網路醫療部門,藥企與網際網路醫療之間能產生怎樣...
    創新網際網路醫療服務與這兩者並列,意味著在輝瑞的概念裡,中國的網際網路醫療產業,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足以與院內和院外兩大終端市場相匹配的第三大藥品終端市場。再進一步分析,我們就需要從輝瑞普強的業務上說起了。輝瑞已經在全球藥企收入第一名的位置上保持了很多年。由於其布局廣泛的產品管線,輝瑞也常被業內外人士稱為「宇宙大藥廠」。
  • 賣賣賣,跨國藥企扎堆剝離非核心資產,諾華7.9億元出售蘇州工廠
    諾華公司向健識局表示,諾華高度重視中國市場。目前中國是諾華全球十大市場之一,並在整個新興市場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研發回報下降和競爭加劇,所有的製藥公司正面臨削減開支的壓力。有分析人士指出,跨國藥企剝離非核心資產,可以保持穩定的現金流,聚焦核心業務優勢,但這也意味著成本的消減和進一步的裁員。
  • 海底撈去年營收利潤兩位數增長 但二線城市市場嚴重下滑
    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65.55億元,同比增長56.5%。餐廳經營收入256.09億元。年內淨利潤23.46億元。公司擁有人淨利潤23.44億元,同比增42.44%。公告顯示,海底撈餐廳的經營收入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公司於2019年貢獻總收入的比例為96.3%,金額從2018年的164.91億元大幅上升到2019年的255.88億元,增長了55.2%,主要由於在2019年新開308間海底撈餐廳。截至報告期末,海底撈在營餐廳數量768個。人均消費金額為105.1元,去年同期為101.1元。
  • 臨床試驗不理想就轉給中國,跨國藥企拿患者當小白鼠?
    (Bristol-Myers Squibb)向中國醫藥企業轉讓了一款肝癌新藥布立尼布(Brivanib)的中國境內研發和銷售權利。然而很多看起來無關痛癢的因素,也經常間接(例如通過幹預藥企遞交上市申請的意願)左右著一款藥物的命運。藥物的潛在市場需求:作為企業的一種特殊形式,藥企在研發藥物時也要考慮經濟相關的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一款藥物在目標市場的潛在需求。哪怕一款藥物研發和上市的費用昂貴,甚至是生產較為困難,只要市場需求旺盛,就毫不妨礙藥企將其轉化為上市產品。
  • 18家男裝上市企業2019年營收排行:海瀾之家第一 七匹狼第五
    營業收入指在一定時期內,商業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獲得的貨幣收入。作為企業補償生產經營耗費的資金來源,主要經營成果,取得利潤的重要保障,以及現金流入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 樂高2019財年營收約57億美元 中國市場兩位數增長
    原標題:樂高2019財年營收約57億美元 中國市場兩位數增長   3月4日,樂高集團公布其截至2019年12月的年度財務
  • 74家服飾上市企業成長能力排行榜出爐
    加強營業收入管理,可以促使企業深入研究和了解市場需求的變化,以便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避免盲目生產。▲74家服飾上市企業近五年營業收入 制表:數說商業從近五年營收複合增長來看,有51家企業實現正增長,其中24家企業增幅在兩位數以上,搜於特、錦泓集團、贏家時尚、歌力思、安踏體育等5家企業增幅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