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古名陽溫暾,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更名「河順」,後取「士和民順」之意。
和順古鎮位於雲南省騰衝縣城西南3公裡處,是雲南最早的跨國貿易的誕生地。騰衝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和順是這條路上的一顆明珠。西南絲綢古道就是從這裡一直往西,最終連接了西亞和南亞。
和順古鎮四面火山環繞,全鎮住宅從東到西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公裡。古樸、原生態的各種建築面向小河依山而建,這裡的建築還保留著明清時代的韻味。
和順村頭有兩座石拱橋跨河而建,形似雙虹臥波,故名雙虹橋。東邊的橋頭是「文治光昌」牌坊,西邊橋頭是貞節牌坊 。
荷花池中的雨洲亭是鄉人為了紀念首任和順益群中學校長、後任雲南大學副校長的寸樹聲先生而建的。這荷花池就是當年寸先生帶領師生為學校挖的遊泳池。
和順圖書被讚譽為「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於1924年由華僑集資興辦。圖書館中藏書萬餘冊,其中尤以許多古籍最為珍貴。和順明清兩朝共出了8位舉人,403個秀才,可以說是文化之邦。
和順小巷在圖書館的下角,這裡是騰越文化、和順文化的縮影。和順小巷是仿古建築,非常精緻有味,傳承著和順的歷史特色。
艾思奇故居,已成為他的紀念館,內有艾思奇及其家族的詳細介紹,他的故居也是一座宏大的建築,中西結合,非常有特色。
宗祠文化也是和順重要的文化特徵。 和順共有8個大姓,分別是寸、劉、李、尹、賈、張、釧、楊姓。這八大姓都建於自己的宗祠,莊嚴大氣,各有特色。
中天寺是和順最大的佛寺,求福保平安。財神殿顧名思義是供奉財神的, 和順自古出門行商,求財是必須的。
和順人世世代代外出闖蕩,都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穀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存方式。
大馬幫博物館展示了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大馬幫生活場景。馬幫不僅馱去了 中國 的物質與文化,也馱來了世界的物質與文化。
和順的男兒只要到了十幾歲,就開始「走夷方」了。和順人走夷方帶來很多洋玩意,在上個世紀初就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和順民間當年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 羅馬的鐘、 英國 的門、 捷克的燈罩, 德國的盆。」
「千手觀音古樹群」,由七棵大樟樹組成,大樹長出許多枝條,仿佛是伸出來千手,才有千手觀音樹之名。古樹下有一段保存完好的茶馬古道。
在和順,就這樣隨心所欲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