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在孟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歷經三百多年的八極拳,經過了歲月的打磨,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說起八極拳,或許大家會有些陌生,同太極拳僅僅一字之差,八極拳的風格似乎較為低調。不僅練武之人,特別在南方聞所未聞。確實,八極拳一直活躍在孟村當中,很少走出村門,但著名的神槍手李書文也曾是一名八極拳高手。
前世
說起八極拳,就不得不說起它的創世人吳鍾。清康熙五十一年,滄縣后庄科村一名嬰兒降世。但是這位嬰兒的出生並未這這個家庭帶來歡喜,孩子一出生就沒了爹,於是孩子的生母忍痛將襁褓中的他送給孟村親戚撫養。就這樣,雖出生在滄縣后庄科村,但吳鍾在孟村長大。
長大了幾歲的吳鍾,痴愛上了武術,於是十五歲拜了多名武術大師,加上天生對武術的天分和刻苦練習,短短幾年,吳鐘的武術功力有了質一樣地提升。和神槍李書文一般,吳鍾就曾一場比試獲得了神槍之名。
還記得是在吳鍾二十三歲少年之時,吳鍾隻身來到福建晉江少林寺,一人打敗多名武僧,並單靠一把大槍三進三出少林寺,令少林寺長老大為感嘆。此後神槍吳鍾名揚五湖四海。
更有一件趣事體現了當時吳鍾技藝驚人,據滄州地方志記載到,曾有一次吳鍾到北京遊玩,恰巧武術愛好者的恂勤郡王也在北京,此王也是一名自幼學習武術的人,更擅長使用大槍。當時的人為了拍拍郡王的馬屁,愣是將他誇成了「天下第一槍」。但恂勤郡王並非傻子,也是一位欣賞高手之人,這聽聞了吳鍾一支大槍挑少林寺的奇事,更在北京遊玩,非常想同其見識見識武功。於是便令人邀請吳鍾進王府。
吳鍾自然是不敢拿真武器傷了郡王,於是便取來木棍,滾上沾上石灰粉,凡是使對方身上沾上粉就取勝。比武正式開始,只見吳鍾迅速抖出大棍,眾人還未反應過來,恂勤郡王的眉間上早就沾上了石灰粉。恂勤郡王不相信,重新比試了一回,結果還是一樣的。這時,恂勤郡王才反應出吳鐘的槍法確實驚人,且自己無法敵過的。
但吳鍾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於經歷了幾十年的嘔心瀝血,創出了具有回族特色的八極拳拳術。當時武術界中還對這種聞所未聞帶有回族特色的新興拳種感到新奇,更被人成為「異術」。
1775年,六十多歲的吳鍾回到家鄉,並在此傳播八極拳拳術。從此孟村成為了八極拳的傳播地,其地位和陳家溝難分上下。甚至在之後的幾百年。孟村成為了八極拳高手的孵化之地,不少近代享有地位的八極拳高手都在孟村學過拳術。
要說八極拳為何是低調的拳種,兩百年後的1982年,孟村的八極拳才被外界世人得知。當時正值中國接待日本武術考察隊,因為孟村(回族自治縣)還未對外開放,村中人對日本人還保持著警惕和敵意,日本武術考察隊是膽戰心驚地考察完。第二年,日本再次訪華考察,中國隨即邀請了八極拳傳人吳連枝和李俊義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武術講學,經過兩次和八極拳接觸,日本花了大量刊物報導八極拳內容。孟村算是打開了世界大門。
今生
而作為八極拳第七代傳人吳連枝,當擺起八極拳起勢之時,72歲的身架仍然渾身有力,原本還是慈眉善目的吳連枝,氣勢一下子變得凌厲無比。
在孟村長大的吳連枝,在八極拳的風俗傳統下長大,據吳連枝自述,從開始會走路之時,自己就開始練習八極拳,特別是在農閒之時,看著大人們打著八極拳,村中處處可見的八極拳身影,讓吳連枝愛上了它。
吳連枝的八極拳啟蒙老師是自己的爺爺,因為每次練功之後,爺爺總會買上好吃的東西給吳連枝補補身體,自然吳連枝更愛上八極拳,在「練拳就有好吃」的誘惑下,八極拳練習成了自己的一種愛好。
直到7歲之後的吳連枝便跟著父親生活,也正是他的父親,吳連枝將八極拳的愛好變成了一種責任。據吳連枝回憶,自己的父親一直堅守著」不以武術盈利「的原則,於是每當父親的徒弟送上錢時,吳連枝的父親總訓斥著:」我是授藝的,不是賣藝的。」
在這般影響之下,吳連枝開始致力於傳播八極拳的事業當中,據現數據統計,他國內外的徒弟已經有300多個,而徒孫已經有了3000多個,在冊的徒重孫也有1000多個,至於徒重重孫就不知道有多少了。他保守估計,世界範圍內,學習八極拳的學員差不多有十多萬人。
而在孟村當中,從小娃娃,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每一個孟村人,仍然深深地將八極拳刻在了自己的生命的軌跡裡,三百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