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歌臺文化:一種華人文化的前生今世

2020-12-14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7月1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歌臺是新加坡獨特的文化,有其特殊意義。新加坡歌臺文化可追溯至上世紀20年代末,那也是許多中國歌舞團南來獻藝的年代。戰亂期間,藝人都無法回國,有些選擇留在新加坡,從而造就歌臺文化的前身。

7月3日,新馬娛樂文史研究者蘇章愷將進行線上講座,主講「舞榭歌臺,前生今世」,他將談到1942年新加坡最早的一家歌臺「大夜會」,並講述新加坡歌臺文化歷史。

研究藝人而認識歌臺文化

蘇章愷過去除了致力於研究潮州戲曲,也持續多年收集莊雪芳、王沙、野峰等新加坡早期藝人的資料,曾經與他人聯合編輯《雪霓芳蹤莊雪芳》,掀起一陣莊雪芳熱。2019年年底,蘇章愷編著的《弟喂!做人阿甲阿甲就好》由潮州八邑會館、南華潮劇社、楊啟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聯合出版,同樣掀起新加坡本地人對「喜劇雙寶」的懷舊熱潮。據了解,他12歲時就開始搜集「喜劇雙寶」的資料,直到2019年才將多年積累的心得整理結集成書。

蘇章愷說,從舊報章的歌臺演出廣告等歷史文物,可尋找到本地舞榭歌臺的前生今世。他本身多年來致力於研究莊雪芳、王沙、野峰等新加坡早期藝人,對早年新加坡歌臺的歷史有一定的認識。

莊雪芳、王沙、野峰都是歌臺出身,更是早年本地歌臺的代表人物。莊雪芳曾在歌臺演唱,十幾歲就在歌臺走紅。王沙、野峰更不在話下,在歌臺文化佔有一席之地。蘇章愷說,因為研究莊雪芳、王沙與野峰的緣故,為了尋找他們三人的資料,從中也找出了很多歌臺的資料,很自然地接觸到本地的歌臺文化,從中了解到,過去的歌臺跟自己成長時期所認識的歌臺原來很不一樣,因此漸漸地成為自己研究的一部分。

本地首個歌臺始於日據時期

一般認為,新加坡本地歌臺最早始於1942年日本佔領新加坡時期,第一個歌臺就是日據期間在大世界遊藝場設立的大夜會歌臺。但蘇章愷認為,由於資料的關係,大夜會歌臺之前是否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歌臺,目前還不肯定。

早年的歌臺一般結合了茶樓、茶館文化,聽眾到歌臺去,在那邊喝杯茶、點個飲料,而歌臺有樂隊和歌手演唱,客人享受歌臺提供的娛樂節目。

蘇章愷說,早年歌臺的陣容並非很大,從舊報刊的資料知道,那時候的歌臺基本上都是四、五個成員組成的樂隊,以及三、四個歌手。大夜會歌臺出現之後,本地後來又出現了名為「安娜食堂」的歌臺,另外還有體育館歌臺、愉園等舞榭歌臺,這些歌臺形成了新加坡最早的歌臺文化雛形。

1945年日軍投降後,大世界遊藝場出現新創辦的仙樂歌臺,這也是新加坡在戰後出現的第—家歌臺。

歌臺文化隨時代改變

歌臺演出在聲色光影下一路走來,從黃金時期走到低谷,又從低谷得到轉機,歷經滄桑變化後,在新時代以新面貌出現。

蘇章愷說,這些年來,本地歌臺文化隨著時代發展一直有所變化,其中經歷了高低起落的發展和變遷,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歌臺文化。例如1950年代初的歌臺,文化底蘊較深,有合唱、大合唱,甚至上演曹禺名劇《雷雨》等話劇,因此吸引了很多文教界人士前去觀賞,觀眾中就包括了報社編輯、學校校長、教師等文化人。

1970年代一度興起流動歌臺,因中元會、商會的邀請而設,因為沒有固定的表演場所,所以稱為「流動歌臺」。八九十年代,隨著甘榜(馬來語:村莊)的大量消失與組屋區的規劃、形成,歌臺又有了不同的變化,形成了草根性較強的表演。

為了迎合小市民,本地歌臺後來漸漸走向通俗化,甚至給人低俗的感覺。21世紀初期,歌臺一度往下坡路走,歌臺藝人在當時也被認為是「路邊攤」藝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有本地導演執導了一部以歌臺為題材的電影,使到人們又關注起歌臺文化,也使到歌臺文化有了轉機,吸引了不同階層的歌臺觀眾。

蘇章愷說,因為疫情的關係,歌臺也進入了攝影棚、直播間,至於在攝影棚錄製的直播秀、直播歌臺會不會成為歌臺的新常態或是新趨勢,這就要請大家拭目以待了。(黃涓)

相關焦點

  • 從遮風避雨、完美的房子、三思而後建,看《建築的故事》前生今世
    從遮風避雨、完美的房子、三思而後建,解讀《建築的故事》前生今世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14億國人蝸居在家數月。趁著午後的暖陽,拿著一本《建築的故事》,享受著書裡精彩的故事和美輪美奐的圖片,驚嘆一座房子從遮風避雨到完美的房子再到三思而後建的曲折和冷暖,走進房子的前生和今世。01一處遮風避雨安全的棲身之所對人類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房子,人類和動物有什麼區別?流離失所,飽經風霜。
  • 前生今世 一瞬間我仿佛看到了前世的你「魔道祖師」漫畫
    前生今世
  •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
    當地時間1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召開第15屆會議,宣布新加坡小販文化等42個申遺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自2015年新加坡植物園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該國第二次申遺成功。
  • 娘惹到底是什麼意思,新加坡的娘惹文化又是怎樣的呢?
    從那時起,許多華人男子移民到東南亞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Baba),女性後代則稱"娘惹"(Nyonya)。有人稱他們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峇峇娘惹的聚集區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以及新加坡。
  • 弘揚今世緣酒業「緣」文化
    近日,蘇州匯雲太網絡有限公司、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織我市優質客戶,前往浙江臨安等地開展拓展活動,大家一起登高望遠,鍛鍊身體,磨鍊意志,進一步弘揚今世緣酒業的「緣」文化。蘇州匯雲太網絡有限公司前身是太倉市雲太貿易有限公司。
  • 一枚被拍成電視劇的郵票——猴票的前生今世
    電視劇《猴票》宣傳海報我想能被當作故事主線拍成電視劇的郵票恐怕目前屈指可數,所以想聊一聊「猴票」前生今世。1.
  • 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何有四種官方語言?
    新加坡總理演講時,每喝一口水就切換一種語言畫面中的李顯龍,分別用英文、中文、馬來語三種語言發表了演講,而且每喝一口水就換一種語言,銜接非常流暢。人們紛紛調侃這杯神奇水:「喝了這杯水就可以擁有三種語言,也太厲害了吧!」
  • 具有足球情結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前生今世
    我們今天就來簡單聊聊他的前生今世。 馬島上的居民普遍傾於英國文化,這在身份認同上讓英國比較佔優勢。儘管我們同情阿根廷的遭遇,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落後不僅要挨打,還會讓民眾離你而去。歷史的經驗表明,大多數時候,在個人利益面前,虛頭巴腦的口號在很多情況下是經不起考驗的。
  • 淺談櫻系武器的前生今世!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CF裡面櫻系武器的前生今世。提起櫻系武器,我想很多小夥伴們,最熟悉的還是下面這把M4A1-櫻了。
  • 紅警的前生今世 帶你探查那些年的RTS遊戲
    《紅色警戒》並不是RTS最元老的作品,今天小編moya帶來《紅色警戒》的前生今世大盤點,帶你領略當年的RTS遊戲風光。
  • 社論: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多重意義
     《聯合早報》12月18日報導:經過新加坡全國上下兩年多的申遺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是新加坡第一個被列為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也是繼新加坡植物園後第二次申遺成功。雖然小販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但入遺的意義重大。
  • 新加坡是由華人組建的國家,獨立後為何不回歸祖國?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於1965年正式獨立。是亞洲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新加坡人口560多萬,當然並不全是華人,其中華人佔75%,馬來人佔13%,印度人佔10%。
  • 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圖文解析:愛麗絲的前生今世
    愛麗絲的「前生」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是根據其英國的童話大師劉易斯·卡羅爾的小說《愛麗斯漫遊仙境》改編。在劉易斯的原版小說中,描寫的是九歲時候的愛麗絲,因為貪玩而跟著一隻兔子掉進了一個兔子洞裡。進而發生了後面一系列的事情。
  • 《野狼Disco》的文化意義:過去的娛樂記憶與如今的生活認同
    當然,這種「土味」仍算是自我創造,有自我肯定的成分在其中,而當時在東北流行的另一種文化,對粵語歌曲和迪斯科(disco)舞廳的推崇,則類似一種「邯鄲學步」,嚮往別人的生活,笨拙而彆扭地學習別人的娛樂方式,這種模仿表現了一種對本土文化的否定。
  • THE DEAD WALKING-活死人的前生今世(中)
    【本文由《遊戲機實用技術》授權17173轉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奈落 >> THE DEAD WALKING -活死人的前生今世(上) 把世間萬物關在一起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 新加坡華人居多,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第一,漢語為何只排第三?
    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所謂第一語言,就是政府公文寫作的通用語言。新加坡常駐人口有560多萬,其中華人佔了人口的74.2%,是個以華人為主導的國家,但是,作為華人的母語漢語,在新加坡仿佛成了「外語」。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為何如此尷尬呢?
  • 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崔瑜 攝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展開海上絲綢之路壯美畫卷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1200年前,從中國南海出發的「黑石號」,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貨物,沉沒於印尼海域。當下,「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來到上海,正在巡展。
  • 重點大學的「前生今世」,從最初6所到今天100多所,變化太大
    以上就是重點大學的「前生今世」,從最初6所到今天100多所,變化太大。
  • 馬來西亞的「娘惹文化」及對東南亞地區的歷史影響
    也有人稱他們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峇峇,娘惹們雖然遠離中國故土,卻很好地保留了中國閩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慣和風俗文化。在"土著華人"裡流傳這樣一段話"華人若不愛護華人的文化,英人不會承認他是英人,巫人不會承認他是巫人,結果,他將成為無祖籍的人",可能正是因為遠離家鄉,植根異土,讓他們更加懷念故鄉,也更加珍惜故土的一切事物。
  • 曾是中國政府取經樣本,新加坡「小販文化」成最年輕世界非物質文化...
    華輿訊 綜合報導 北京時間17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了今年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入選者。中國的太極拳與中國、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龍船」成功入選,這使得中國累計擁有42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另一項與中國頗有淵源的申遺項目:新加坡的「小販文化」獲得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