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陝西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看到草帽、草鞋、草蓆的身影,而這些家居用品都是勞動人民利用麥秸稈、玉米皮或者蘆葦等自然原材料編織而成。每一個草編看起來簡單樸素,但卻能夠在颳風下雨、烈日當頭的天氣裡為人們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人們會在不農忙的時候給孩子們編織出惟妙惟肖的動物草編。如此一來,草編不僅是人們生活上的好幫手也是小孩子們喜愛的玩具。
現如今,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得草編也在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然它也多了一種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身份。
我國的陝西地區是草編文化盛行的地方,因為黃河流域曾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孕育出了上千年的農業文明。有了農業基礎才有了草編等與農業相關行業的發展。陝西的陝北、關中、陝南三個區域均有傳統草編技藝的流傳。從陝北草蓆到關中草帽、杯墊再到陝南的草鞋、棕襪子等物品都有著極強的地域風格。這也使得陝西草編技藝成為了我國諸多草編文化中頗具特性的一部分。所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陝西傳統草編技藝中蘊藏的魅力文化。
陝西草編的歷史淵源
陝西草編的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考古人員曾在發掘西安半坡遺址的時候發現了許多帶有「纏結、棋盤格、八字紋」等紋路的陶器物件。同時在半部分陶器的底部還還發現了帶有編織物的印痕。我們可以看到新石器時代的陝西先民們就已經開發出了利用草木秸稈、藤條來編織物品或圖案的技能。西周時期的《禮記·典禮下》中有記載寫到:「天子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利用草木來製作物品,已經成為一種專業的技能並被統治者所肯定。秦漢時期,農業社會進一步發展編草的技藝也開始增多,陝西漢中市的洋縣蓑衣編織技術便是起源於此時。另外在《說文解字》中另有「蒲翦可以為薦, 藺草可以為席」的說法。可見當時以草為編的日用品種類開始增加。進入隋唐時期,經濟發展推動了民間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草編技藝得以進一步擴展。詩仙李白《魯東門觀刈蒲》中有「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鬚,織作玉床蓆,欣承清夜娛。」的句子,便是對當時草編技藝的描寫。可見在當時草編是一種社會上很普遍的手工藝,另外在當時的都城長安等地都出現了專業的草編物品生產中心。
到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促使專業的草編物品作坊出現。至今享譽全國的「陝西鳳翔草編技藝」便是誕生於北宋時期。明清時期,陝西草編技藝整體成熟化發展,產品種類大多為鞋帽、席墊等家居用品。等進入晚清,個體化的草編經營開始大量出現,一時間在有的地方有一整條街道都是從事的草編、竹編等生意。直至工業化的發展流行起來,新的商品才逐漸代替原有的草編製品。陝西草編技藝也開始慢慢的淡出人們的家庭,開始以一種傳統民俗手工藝的方式來傳承。
陝西草編在題材、造型、色彩上的特點
陝西草編通常選用的是玉米皮、麥秸稈、蘆葦等純天然原材料,在品類上早期多以帽子、杯墊、盒子等家庭常用物品為主。到後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物品的需求和形式有所改變,才出現了掛件、擺件等工藝品草編。雖然產品在變化,但陝西草編在題材、造型和色彩上的特徵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
起源於民間的陝西草編在題材選取上一方面融合的是陝西地區濃厚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則與傳統的民間習俗相關。在現當代有草編老藝人常常會以陝西的名勝古蹟為題材,編織出具有濃重陝西特色的草編藝術品。另外,常見的題材還有以文字或圖案的形式表達吉祥的寓意,比如十二生肖,梅蘭竹菊等。
在造型上陝西草編也是多種多樣,造型的設計也是依據所要編織的物品來定的。像常規的家居日用品,在造型方面就比較簡單,方形或圓形均可。當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複雜的造型,比如球形、三角形甚至多角形。所要編織的物品越複雜,涉及到的造型也就越多。例如草編雪花、孔雀或其他動植物形象,這類草編都是要利用多種造型來完成。這剛好也證明了陝西草編在造型上體現出的多樣性。
色彩方面,陝西草編主要有自然色和裝飾色兩大特徵。自然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素色」即保持了原材料本身的色彩,追求的簡單、古樸的氣質。裝飾色簡而言之就是會用到一部分染色原料,為的是使物品造型更形象。通常陝西草編使用到的顏色為紅色、紫色、綠色、金黃色等搭配起來視覺衝擊力比較強烈的顏色。
陝西草編在傳承過程中的價值體現
追溯至歷史起源,陝西草編已經傳承發展了幾千年。雖說現當代草編製品在家庭生活中已經不常用了。但是其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代又一代傳承的過程中依舊能夠彰顯出其本身的價值。
我們都知道工業化的生產,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其在生產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環境問題。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草編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其從生產的每一個環境都是純天然的,整個過程並無環境問題產生。正所謂「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如果我們能用草編製品代替家居日用品中的而一部分,也是我們個人對環保的貢獻。傳承草編技藝不僅傳的是一種工藝也是一種現當代的「環保理念」,這便是陝西草編在傳承過程中的社會價值。
每一種草編都來自民間,它都是勞動群眾生產智慧的體現。它的存在不僅方便了群眾生活也成為了大家寄託願望的載體。在陝西民間有小孩過滿月、有老人過壽都可以送上編有富貴平安或健康長壽圖案的草編製品。手巧的家長還會給孩子在豐收後用麥秸稈或玉米皮編出田間地頭的小動物,用來給孩子玩耍。新年到來草編上會有年年有餘或福字的形象或者編一個生肖放在家裡。民間生活是多彩多姿的,而這豐富的生活也都融合在了人人都愛的陝西草編裡。透過這些草編,我們能夠感受到人們在生活上的樂趣與追求。這樣的「民俗文化價值」在陝西草編裡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陝西草編雖然說是來自民間的傳統手工藝,但是其「美術價值」不可小覷。選取的材料雖然簡單但是其在編織手法、造型等方面也有複雜之處。現在草編類的工藝美術品個個經典,例如草編孔雀,草木在手藝人的手中來回彎折,不同動物部位使用不同的折法會有不同的紋路肌理產生,一步百步千步都不會出現錯誤。就是在這樣的手法下,一個象徵吉祥,逼真的草編孔雀就誕生了。陝西草編的編織技藝是歷史上一代代傳承者總結、積澱而來其中蘊含的是人們在編織方面的思考與智慧。通過這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陝西,看到的不僅是用處更是物品背後手藝人的審美價值和美術想法。如今,陝西草編也如同繪畫、雕塑一樣成為一種實用的美術。
現在,雖然我們能夠看到純粹的陝西手工草編越來越少了,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繼續做草編技藝的傳承工作。傳統手工藝是一門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以前它或許僅僅只是人們生活的技能但現在它更多承擔的是傳統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