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古稀老匠人痴迷打造微型古建築模型

2020-12-18 瀟湘晨報

當你看見古建築時,或許你會驚嘆於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榫卯結構之間不用一釘,整個建築基本只有木質與石質材料,就能將古建築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石家莊市長安區西兆通鎮就有這麼一位能工巧匠,一堆不起眼的木頭塊,在他的精雕細琢,巧手拼接下,就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微型木質古建築模型,從 16 年前第一件作品 " 雍和宮牌樓 " 問世至今,他就成了 " 木痴 ",中國城牌樓、飛雲閣、故宮角樓、六角樓 …… 這些知名古建築都被他收入 " 囊 " 中。

近段時間,他又悶在自己的個人工作室,潛心製作起 " 世界文化遺產 " 北京天壇的地標性建築祈年殿," 希望用我的巧手,讓更多的人觸摸到中國古建築的魅力之美。" 說這話時,這位古稀老匠人田夢華眼中閃著光。

【現場】

精雕細琢打造祈年殿木模型

田夢華的個人工作室位於他家老宅子——長安區凌透村一處民宅內,推開緊閉的大門,三十多平方米的院落內,觸目所及的是,滿目的古建築模型製作工具和一堆堆長短不一的木板、木塊、木條。

此時,73 歲的田夢華戴著老花鏡,坐在自製的簡易工作檯上,正在用小型電烙鐵,小心翼翼地烙刻著祈年殿木質模型門窗上的三交六碗菱花。(記者註:明清代宮殿建築門窗槅心花紋裝飾之一)

" 祈年殿是個三層重簷的圓形大殿,三層,210 個門窗,如果我不吃不喝,想要做完這些門窗上的裝飾花紋起碼要一兩天時間。" 田夢華抬起頭,瞧了一眼鋪滿工作檯上的這 210 個微型門窗,笑著說,這僅僅是祈年殿微型木質模型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

記者看到,他家堂屋裡,4 個祈年殿微型木質模型已初見雛形,為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每個模型直徑約 0.7 米,高約 0.85 米,塗著紅色油漆。

" 製作祈年殿模型一直是我的夢想,前不久,我剛從圈友中找到祈年殿建築構造的精準數據,然後按照 1:46 的比例,從過年起就宅在這裡,每天潛心製作這個模型。" 田夢華說,相對於實物建築,古建築模型製作更不容易,因為每個零部件都很小,一旦製作時稍有差池,數據不對就前功盡棄。

在堂屋一角的地上,放著一個未刷漆的祈年殿模型半成品," 這是我做的第一個實驗品,由於數據有誤,成了廢品。" 田夢華滿眼可惜。

隔壁的一間屋子是田夢華的設計室,桌上放著一張張祈年殿微型模型的設計稿,桌角下則是一堆堆的木質模型小零件,大的有五六釐米,小的只有黃豆大小。

" 這只是這個古建築模型鬥拱中的一個小零部件,可以說,鬥拱是整個古建築中最精細的一個構件。" 田夢華拿起幾個黃豆粒大小的 " 木豆 " 告訴記者,古建築模型與實物建築是一模一樣的,其中榫卯的規格、各個構件的放線與實體的規格尺度完全一樣。

田夢華說,祈年殿共有鬥拱 192 個," 光這種黃豆粒大小的零部件就需要 5000 多個。說實話,做一個微型木質古建築模型,需要畫圖、下料、刮料、截段、打眼、開嘴、卷殺、淨活、組裝、雕刻、噴漆等十餘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湊合,製作出來的構建更要嚴絲合縫,榫卯間不用一釘,主要靠咬扣和粘合連接方法,牢牢地將古建築固定、還原。這就需要製作者有足夠的耐性和毅力,否則根本做不來。"

看著堂屋桌子上,他傾注了無數心血的 4 個祈年殿模型半成品,笑著說," 再過兩三個月,這些作品就差不多完工了,到時我會把這些藝術品送給我的兒孫,希望他們和我一樣,熱愛中國博大精深的古建築藝術文化。"

從村木匠到古建築研究

緣何痴迷上做微型古建築模型?田夢華笑著說,這和他的木匠出身密不可分。

田夢華是西兆通凌透村人,從小就對木工活感興趣。記得十幾歲時,他到正定隆興寺看展覽,展品中有一件是四合院微型模型," 當時我就想,我要是也能做就好了。"

回到家,他開始跟著村子的老木匠學徒," 古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每每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多是自己琢磨,接觸多了,看得多了,觸類旁通,我也就慢慢掌握了做木工活的要領。"

田夢華越學越痴迷,技藝也是越來越精湛,從製作簡單的桌椅板凳,到複雜的農具、家具,他手到擒來。這期間,鄉裡鄉親誰家蓋房子,誰家做家具,都請他幫忙。慢慢的,田夢華精湛的手藝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在十裡八鄉傳開了。

而真正讓田夢華走上 30 年古建築之路的是他從事古建築研究工作的弟弟。

上世紀 90 年代,田夢華的弟弟在古建築研究所工作,專門從事古建築研究、設計。" 弟弟對我說,古建築堪稱藝術瑰寶,你的手藝這麼好,應該在古建築行業發揚光大。" 弟弟的一席話深深觸動了田夢華的心。

說幹就幹,田夢華從書店買來各種古建築書籍,一門心思刻苦鑽研,看圖紙、學技巧,他沉迷於古建築研究無法自拔," 別人看書做木工活可能會累,可我越看越精神,越看越想動手建個古建築試一試。"

從大牌樓到小模型

上世紀 90 年代末期,鹿泉龍泉寺要進行擴建,建築工程隊負責人找到了田夢華,希望他能參與重建工作,這對于田夢華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 建造古建築稱為『大木』工程,其中最精細的一個構件叫做鬥拱,就是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兩者合成『鬥拱』。鬥拱把屋簷的重量均勻地託住,起到平衡穩定的作用。" 當時,為了讓其他工人能建好鬥拱,田夢華專門製作了一個鬥拱模型,讓大家觸類旁通。3 年的工期結束後,田夢華的好手藝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此後幾年,他先後參與過山西五臺山、承德小布達拉宮、藁城四明樓等地一些仿古建築的施工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施工建築經驗。只是每到冬天,田夢華外出的活兒少了,他待在家中感覺百無聊賴。

於是,他就把地下室收拾出來當成了個人工作間,開始了他的微型古建築模型製作,這一做就是 16 年。

田夢華記得,2004 年,他製作完成的第一個縮小版牌樓,是雍和宮四柱三門九樓牌樓,耗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那時,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去地下室做模型,一天工作 10 個小時,樂此不疲。" 看到第一個古建築模型出爐,他興奮不已。

此後,他一發不可收拾。

模型還原古建築之美

田夢華告訴記者,牌樓模型的製作過程相對簡單,用兩三個月的工夫就能做好,相比之下,閣樓的製作就要複雜得多。這 16 年來,最令他感到驕傲的當數故宮角樓模型。

在田夢華位於香水灣小區的家中,記者見到了他的故宮角樓模型,這個模型跟 " 原版 " 一模一樣,將古建築中對稱均衡、出簷深遠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房屋和閣樓的連接處設計最為巧妙,每一層都能拆分下來,主門如真門一樣開關自如,讓人不由地嘆為觀止。

" 這個模型是我 2012 年做的。當時我在承德修繕古建築,手頭有不少紅松木木料,就想著製作故宮角樓。於是,我工作之餘一邊研究一邊下料,製作了 2 萬多個模型零部件,等工作結束後我全部背回家,一頭扎進地下室,開始廢寢忘食地製作。" 田夢華回憶說,為了製作精準,他多次查閱資料,仔細觀察圖紙上的每個細節,從屋簷翼角到梁柱窗欞,一遇到 " 難處 ",他能琢磨整晚不睡覺。最終,歷時半年之久,這個精雕細琢的故宮角樓終於製作完成,讓他頗有成就感。

在他家電視櫃和餐廳櫥柜上,還擺放著一些造型逼真、美輪美奐的微型古建築模型,有雍和宮牌樓、美國華盛頓中國城牌樓、蘭州陸都花園飛雲閣、古韻十足的六角亭等等,不少模型還塗上了大紅色和墨綠色,將中國古代建築中最莊嚴高貴之美,展露無遺。

【期待】

希望 " 老手藝 " 發揚光大

這兩年,田夢華的古建築模型越做越大,越做越多,他乾脆將個人工作室從地下室搬到了老宅子。

據悉,田夢華的兒子多年前已子承父業,做起了古建築行業,只是沒時間如田夢華一樣,潛心製作古建築模型。

每每看到這些精雕細琢的古建築模型,田夢華都會心生感慨," 中國古代建築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和文化載體,每當站在古建築前,都會深深感受到這是一種遠古與現實的對話,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關注古建築,並喜歡上古建築。"

近段時間,田夢華每天早 7 點至 11 點,下午 2 點至 6 點都在個人工作室製作古建築模型,他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到場交流學習。" 我希望將製作古建築模型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觸摸到中國古建築的博大精深,魅力所在。" 田夢華表示願意義務教授這門技藝。

【來源:燕趙晚報ZAKER石家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聊城沙鎮一村民痴迷木製模型 用微縮古建築留住城市記憶
    經過他一番精雕細刻,精緻拼接,就變成了一件件古韻古色的微縮木製模型。17年來,修士高用各式木料精心製作了山陝會館、光嶽樓、獅子樓、東方明珠等近200件知名建築和城市地標的微縮木質模型。「建築是一種文化,也是城市寶貴的記憶,我希望能用這種方式將它們珍藏。」修士高說。走進修士高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沙鎮鎮沙南東村的家中,記者頓時被擺在客廳裡的一個個古建築模型吸引。
  • 南京男博士痴迷古建築模型 上淘寶用心打造「中國版樂高」
    浙江姑娘高醒星投了反對票,意外刺激男友李瑞琪開出一家淘寶店,主打自主設計的中國古建築拼接模型。用李瑞琪的話來說,經營這家店的小目標是打造出「中國版樂高」,「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出去!」 高醒星和李瑞琪是校友,都在南京理工大學主修工業設計,前者碩士畢業,後者博士在讀。趕在今年國慶節前,倆人閉關研究1個月推出了新品——一套標準的三進式四合院。
  • 七旬老人痴迷製作中國古建模型
    故宮角樓、飛雲樓、雍和宮牌樓……七旬老人痴迷製作中國古建模型故宮角樓、飛雲樓、雍和宮牌樓……因為痴迷古代建築,石家莊市民田夢華憑著自己的一雙巧手,把我國知名古代建築都「搬」進了自己的家中。田夢華今年72歲,親手製作了這些古代建築模型,件件精緻逼真,令人讚嘆稱奇。
  • 日照老漁民痴迷造「軍艦」 10多年打造三十餘個模型
    這是郭長海自己在牆上刻的自己做的詩大眾網日照9月日訊(記者 鄭雲歌 實習記者 鄒慧)日照市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兩城街道肖家村,有一位名叫郭長海的「網紅」老漁民,今年60歲的他痴迷造「軍艦」十年有餘。郭長海只上到小學三年級,24歲下海,26歲就當上了船長。2005年,快50歲的他賣掉了心愛的漁船,告別了漁業捕撈行業,但是他對大海的熱愛確並未停止。
  • 番禺手工匠人10年打造近兩千餘條「小龍舟」
    在龍舟文化熱帶動下,一種用於展示與觀賞的微型龍舟製作也熱了起來,成為廣州龍舟文化的生動載體。10年前,上漖村手工匠人盧志棠開始製作「小龍舟」,至今已打造了近兩千條小龍舟,這些微型龍舟遠銷海外,闖下一片市場。
  • 痴迷船模製作62年 揚州古稀老人想為運河留下「帆影」
    孟儉 攝這幾天,78歲老人麻連登的朋友圈火了,他發了一個自己參與製作的遼寧號航母大型模型的照片,引發了揚城航模愛好者的關注。「我痴迷船模62年,16歲時就開始了。」麻連登說,除了軍艦船模,他還一直致力於古帆船的複製,曾複製過瓜洲絲網船。
  • 微型直升飛機電子模型
    在B站看到一段使用簡單的電子器件製作直升飛機模型的視頻,體會到一個心靈手巧充滿想像和喜悅的電子工程師是如何變腐朽為神奇的過程
  • 榫卯裡的古建——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當你看見古建築時,或許你會驚嘆於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榫卯結構之間不用一釘,整個建築基本只有木質與石質材料。遠看似飛鴻,欲要飛起,近看似金雀,昂首欲鳴。古建,經歷了幾千年之後,演變成了具有完美的外形與複雜的內部結構。那麼,如何製作古建模型?了解之後,也便不難。首先,準備圖紙。
  • 番禺區這個村製作的30釐米微型龍舟,遠銷海內外
    在龍舟文化熱帶動下,一種用於展示與觀賞的微型龍舟製作也熱了起來,成為廣州龍舟文化的生動載體。10年前,上漖村手工匠人盧志棠開始製作「小龍舟」,至今已打造了約兩千條小龍舟,這些微型龍舟遠銷海外,闖出了一片大市場。
  • 日本藝術家用微型模型製造場景 打造小人王國
    日本藝術家 Tanaka Tatsuya利用身邊隨處可見的普通物品,打造了一個妙趣橫生的小人王國。據悉,Tanaka Tatsuya堅持用日常的物品打造微型模型創造場景,已經有四年時間,他的這個項目被稱為微型人生。(小編不禁想到動畫片《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 著名古建築天壇祈年殿製作模型入藏國博
    人民網北京10月16日電  由中國紫檀博物館製作的藝術珍品——著名古建築天壇祈年殿製作模型日前正式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收藏。 這件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著名古建築天壇祈年殿製作模型,是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於20世紀90年代聘請故宮趙崇茂、樸學林、王仲傑等老專家多次到現場勘察設計,選用珍貴的緬甸柚木,由幾十名高級技術工人耗時三年多純手工製作的,並手工貼了三層24K99金箔,通體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 190小時雕出微縮版寒山寺 七旬老翁全手工打造微縮古建築模型
    寒山寺、北寺塔、興福寺……一座座微縮古建築模型,通過精雕細琢,躍然呈現眼前,來自蘇州高新區滸墅關的吳連男,用自己的微雕技術,向世人詮釋了何為「匠心精神」。在去年底公布的第三批蘇州高新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中,吳連男創辦的紅木雕刻工作室憑藉「微縮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入選。
  • 《微型汽車模型》百勝將軍-協助拍攝
    微型汽車模型【第1幅圖】此作品由遼寧攝影愛好者尹先生在著名的淄博地區拍攝微型汽車模型【第2幅圖】此作品由廊坊攝影愛好者譚先生在著名的保定地區拍攝微型汽車模型【第3幅圖】此作品由許昌攝影愛好者廖先生在著名的合肥地區拍攝
  • 中國古建築樂高模型國慶限時展亮相上海樂高探索中心
    上海2016年9月26日電 /美通社/ -- 9月26日至10月7日,為期12天的中國古建築樂高模型限時展,在位於普陀區長風景畔廣場的上海樂高探索中心 (LEGOLAND® Discovery Center Shanghai) 震撼揭幕。
  • 這個地方的古建築模型,能精緻到讓你尖叫
    而榆中古建築模型的製作,據考亦有百餘年的歷史,它與興隆山的古建築有密切的聯繫,見縣誌介紹,興隆山在晚清時期大規模的古建築維修和拓建,這時期朱家灣有位木匠朱宗良參加了興隆山的建設施工,之後利用農閒時節在家中製作了大量的以興隆山為建築的模型,以便遊客觀賞。
  • 凝聚中華文化智慧 延續經典非遺傳承 走進榆中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走進展廳,入眼的不僅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天壇祈年殿以及蘭州臥橋、蘭州老城樓,環顧四周後便已深深的感受到,這裡更承載著兩代人對古建築全部的瞻望和信仰。榆中古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是一座極其豐富的文化寶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發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而榆中古建築模型的製作,據考亦有百餘年的歷史,它與興隆山的古建築有密切的聯繫,見縣誌介紹,興隆山在晚清時期大規模的古建築維修和拓建,這時期朱家灣有位木匠朱宗良參加了興隆山的建設施工,之後利用農閒時節在家中製作了大量的以興隆山為建築的模型,以便遊客觀賞。
  • 《微型汽車模型》神行太保-協助拍攝
    微型汽車模型【第1幅圖】此作品由邯鄲攝影愛好者班先生在著名的東莞地區拍攝微型汽車模型【第2幅圖】此作品由南通攝影愛好者雷先生在著名的上海地區拍攝微型汽車模型【第3幅圖】此作品由鄭州攝影愛好者邊先生在著名的汕頭地區拍攝
  • 凝聚中華文化智慧,延續經典非遺傳承,走進榆中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近日記者獲悉,在我市榆中縣有一處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習所充滿了驚喜與神奇。走進展廳,入眼的不僅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天壇祈年殿以及蘭州臥橋、蘭州老城樓,環顧四周後便已深深的感受到,這裡更承載著兩代人對古建築全部的瞻望和信仰。
  • 《微型機器人模型玩具》青眼虎-協助拍攝
    微型機器人模型玩具【第1幅圖】此作品由武漢攝影愛好者習先生在著名的泰州地區拍攝微型機器人模型玩具【第2幅圖】此作品由常州攝影愛好者宿先生在著名的舟山地區拍攝微型機器人模型玩具【第3幅圖】此作品由泉州攝影愛好者房先生在著名的蘇州地區拍攝
  • 古建築營造專家杜德貴:淺談古建築匠人匠藝、匠德的傳承與發展
    文/杜德貴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專家古建築營造專家 杜德貴一、古之何為「匠」《說文解字》中對「匠」的解釋是:人們對幹木活的人稱之為「匠」人(事實上僅建築匠人還包括石匠、泥瓦匠、麻繩匠、畫匠等,還有人們習慣上對七十二行手藝人也都稱之為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