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華文化智慧,延續經典非遺傳承,走進榆中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2020-12-19 瀟湘晨報

近日記者獲悉,在我市榆中縣有一處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習所充滿了驚喜與神奇。走進展廳,入眼的不僅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天壇祈年殿以及蘭州臥橋、蘭州老城樓,環顧四周後便已深深的感受到,這裡更承載著兩代人對古建築全部的瞻望和信仰。

在榆中縣,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丁武明創辦了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習所,這是一座夾在縣城高樓中的仿古木構四合院,一樓和二樓都有展廳,展廳裡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天壇祈年殿、嘉峪關城樓、嶽陽樓、蘭州臥橋、蘭州老城樓 …… 這些都是丁武明大師生前完成的心血之作。這些模型的飛簷翹角、明柱抱廈,別具一格,精緻到每一層的窗戶都可以推開。

古人在籌劃建造建築物時,首先要搭建模型作為建築的參照本,稱其為 " 扎小樣 ",這些 " 小樣 " 並不是簡單的搭積而成,裡面包含的 " 榫卯 "" 升起 "" 側腳 " 技術,可以讓木質建築更加穩固持久。這裡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體現了古老的力學知識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榆中古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是一座極其豐富的文化寶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發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而榆中古建築模型的製作,據考亦有百餘年的歷史,它與興隆山的古建築有密切的聯繫,見縣誌介紹,興隆山在晚清時期大規模的古建築維修和拓建,這時期朱家灣有位木匠朱宗良參加了興隆山的建設施工,之後利用農閒時節在家中製作了大量的以興隆山為建築的模型,以便遊客觀賞。

(圖由省文旅廳提供)

朱宗良以家族和師徒為傳承脈絡,把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給了他的兒子朱萊禮,朱萊禮又傳給了他的徒弟金生仁、陳正寬、丁待明,他們又通過師徒關係傳給了馮祖先、錢學儀。第五代傳承人丁武明(已故)是由錢學儀以師徒為傳承方式發展到今天。

古建築是木工技術和建築藝術的結晶,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在我國,古建築製作工藝源遠流長,也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做模型不僅要考慮外觀和比例,還要考慮各個歷史時期的風格,製作要避免雷同。榆中古建築模型作為一種完美藝術,主要體現在造型美,又體現在建築的總體輪廓,建築模型各個部分相互之間的比例關係,建築模型的體量、色彩、裝飾等方面。由這許多方面而形成建築模型的不同風格,或莊嚴雄偉,或小巧玲瓏,或神秘恐怖,或明朗輕快,從而使建築模型也顯得同樣豐富多彩。

精準度要求極高的榆中古建築模型的工藝流程頗為繁雜,大致如下:繪製圖譜和拍攝原建築物照片,挑選製作材料,主要以市場上優質上等的油松、核桃木、白楊木、高粱秸稈、現代裝飾材料為主;以萬能膠、木膠、鐵釘、油漆等為輔助材料製作而成。製作工具有車床、鋸子、刨子、鑿子、刻刀、鑽子、砂紙、鋼絲鋸等;按比例加工模型的各個零部件,如:梁架、垂柱、鬥拱、掛落、欄杆、雀替、掌拱、門窗等,一般零部件按五至六次工序完成;組合安裝。經過開鉚、打眼,使用粘合劑等手段和材料,將製作好的各零部件組裝成一個完整的模型;彩繪:一般情況不需要彩繪,有時根據古建築平塗重彩的手段和方法,對模型進行彩繪。

如今,傳習所裡的一草一木、一梁一柱都是原生態的樣子,可它的主人卻已經換成了一張年輕的面孔,他便是丁武明的長子丁沙金。丁沙金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斧鑿,一起接過來的還有他父親未竟的事業和工匠夢,兩代人對古建築全部的瞻望和信仰在一脈相傳中延續。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責任編輯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崔凌雲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凝聚中華文化智慧 延續經典非遺傳承 走進榆中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在榆中縣,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丁武明創辦了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習所,這是一座夾在縣城高樓中的仿古木構四合院,一樓和二樓都有展廳,展廳裡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天壇祈年殿、嘉峪關城樓、嶽陽樓、蘭州臥橋、蘭州老城樓……這些都是丁武明大師生前完成的心血之作。這些模型的飛簷翹角、明柱抱廈,別具一格,精緻到每一層的窗戶都可以推開。
  • 這場比賽會「拼」你就贏了——探訪榆中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就是以大紅色鬥拱為造型,表現出了 " 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 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那麼究竟在古建築中鬥拱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其中又有什麼奧秘呢?"先拼的是正心瓜拱,緊接著就要開始放單昂,然後正心瓜拱旁邊是兩個槽身子。"在榆中縣城南關橋頭的一座仿古木建四合院裡一場特殊的拼鬥拱比賽正熱火地進行著。
  • 這個地方的古建築模型,能精緻到讓你尖叫
    這裡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體現了古老的力學知識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榆中古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是一座極其豐富的文化寶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發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 【雲端賞非遺12】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比例微縮顯「精巧」
    【雲端賞非遺12】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比例微縮顯「精巧」 雲賞非遺 直播大賽上網友「遊山西讀歷史」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 著名古建築天壇祈年殿製作模型入藏國博
    人民網北京10月16日電  由中國紫檀博物館製作的藝術珍品——著名古建築天壇祈年殿製作模型日前正式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收藏。 這件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著名古建築天壇祈年殿製作模型,是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於20世紀90年代聘請故宮趙崇茂、樸學林、王仲傑等老專家多次到現場勘察設計,選用珍貴的緬甸柚木,由幾十名高級技術工人耗時三年多純手工製作的,並手工貼了三層24K99金箔,通體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 天水面點製作技藝走進中城街道
    12月11日下午,秦州區文化館組織開展「遇見非遺——天水面點製作技藝走進中城街道」活動。活動中,國家二級烹飪技師、中國烹飪名師、中華「金廚獎」獲得者、甘肅省註冊烹飪大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偉為大家現場講授了天水面點的製作技藝。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精神,開啟拾遺之旅,體驗眉山糖畫技藝
    作者:張昊,郭旭為響應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號召,7月13日四川農業大學機電學院拾遺團隊再次出發,與外教Dr.Hassan(漢森博士)一起來到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探究糖畫製作的奧秘,跟隨傳承人孫世龍一起體驗了糖畫的製作技藝。
  • 泉州普及宣傳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
    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3日電 (陳麗卿 吳楠 丁瑜鴻)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價值內涵,近日,泉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黎明職業大學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基地等單位聯合舉辦系列活動,普及宣傳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普及宣傳活動走進泉州第六中學。
  • 【閔行之美——非遺】香囊製作技藝、古船微縮複製技藝
    【閔行之美——非遺】香囊製作技藝、古船微縮複製技藝 2020-10-09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薌城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進校園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多彩活動覆蓋縣區 非遺種子在校園落地生根 「這個怎麼剪才不會斷?」「木偶為什麼不聽我使喚呢?」「看我繡得好看不?」近日,剪紙、木偶、漳繡、漳州木版年畫、棉花畫等漳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南靖縣高新園區中心小學,現場為學生展示「非遺」項目的製作,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圍觀,親手體驗起來。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 保定旅發看曲陽:北嶽廟傳承本土非遺特色、為文化自信固源
    作為此次旅發大會的重點觀摩項目,北嶽廟依託古北嶽文化及非遺傳統文化,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對北嶽廟景區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  2006年,修德寺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北嶽廟提升工程投資210萬元,梳理、修繕了北嶽廟內碑刻、石雕、壁畫等文化遺產,提升文物展示布設水平。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學校將陶技藝、陶文化、陶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符合行業標準和產業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育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和中華文明的弘揚者。一、實施基礎1、區位優勢。宜興以「紫砂」為代表的產業和文化資源,對學校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2、平臺優勢。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和人文歷史資源,學校創建了高水平、高規格的非遺傳承平臺,學校現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紫砂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點。3、師資優勢。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當天,「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紫茶小學,粵劇大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戲曲盛宴。「別看古代的燈長得像個燈籠,做起來還挺複雜的呢。」在蓬江區棠下鎮沙富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博文上了一節特殊的手工課。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
  • 中堂微記錄3.1米龍舟模型亮相!製作技藝「驚四座」
    日前,中堂鎮舉行非遺傳承人龍舟民俗文化公開課,廣東省非遺項目龍舟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馮沛朝分享了龍舟製作的秘訣。南方+拍攝了這堂原汁原味的龍舟民俗文化公開課,讓廣大市民感受這條3.1米龍舟模型是如此驚豔四座的。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了解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課堂過後,學生們親手為泥公仔填彩,體驗泥公仔製作技藝。該活動為「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品牌在2016年開展的首場活動。  本次活動以市非遺展示廳為平臺,以學生走進非遺展廳為活動形式,學生結合展廳參觀、知識問答、代表性傳承人授課等三部分內容進行學習。擔任現場教導的「非遺」傳承人林暖欽今年已過古稀之年,他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從業近60年。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 崇外街道工會俱樂部舉辦「傳承中華經典美食」交流活動
    為進一步體驗優秀傳統文化,日前,崇外街道工會俱樂部聯合統戰工作站、樓宇黨群服務站和易喜新世界百貨黨支部、工會,組織公司全體黨員、工會會員代表,開展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經典美食,舌尖到心靈的文化之旅」專題交流研討會,為2020年的寒冬增添的濃濃暖意。
  • 砥礪前行 海澱文藝薪火傳承 非遺傳承點亮海澱
    如12月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晨興音樂廳舉辦第十六屆海澱文化季系列活動「經典詠流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詠唱會」,活動以詩歌朗誦和合唱相結合的形式,邀請朗誦表演藝術家和優秀合唱團隊以詩言志,以歌詠言,為廣大觀眾奉獻上一場如詩如畫的視覺和聽覺盛宴。大家一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讓經典音樂和文學作品廣為流傳。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6日電 (記者 宋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近日,中國青年網走進「甘熙故居」,探訪江蘇省南京市「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程實踐案例。「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