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獲悉,在我市榆中縣有一處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習所充滿了驚喜與神奇。走進展廳,入眼的不僅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天壇祈年殿以及蘭州臥橋、蘭州老城樓,環顧四周後便已深深的感受到,這裡更承載著兩代人對古建築全部的瞻望和信仰。
在榆中縣,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丁武明創辦了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習所,這是一座夾在縣城高樓中的仿古木構四合院,一樓和二樓都有展廳,展廳裡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天壇祈年殿、嘉峪關城樓、嶽陽樓、蘭州臥橋、蘭州老城樓 …… 這些都是丁武明大師生前完成的心血之作。這些模型的飛簷翹角、明柱抱廈,別具一格,精緻到每一層的窗戶都可以推開。
古人在籌劃建造建築物時,首先要搭建模型作為建築的參照本,稱其為 " 扎小樣 ",這些 " 小樣 " 並不是簡單的搭積而成,裡面包含的 " 榫卯 "" 升起 "" 側腳 " 技術,可以讓木質建築更加穩固持久。這裡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體現了古老的力學知識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榆中古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是一座極其豐富的文化寶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發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而榆中古建築模型的製作,據考亦有百餘年的歷史,它與興隆山的古建築有密切的聯繫,見縣誌介紹,興隆山在晚清時期大規模的古建築維修和拓建,這時期朱家灣有位木匠朱宗良參加了興隆山的建設施工,之後利用農閒時節在家中製作了大量的以興隆山為建築的模型,以便遊客觀賞。
(圖由省文旅廳提供)
朱宗良以家族和師徒為傳承脈絡,把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給了他的兒子朱萊禮,朱萊禮又傳給了他的徒弟金生仁、陳正寬、丁待明,他們又通過師徒關係傳給了馮祖先、錢學儀。第五代傳承人丁武明(已故)是由錢學儀以師徒為傳承方式發展到今天。
古建築是木工技術和建築藝術的結晶,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在我國,古建築製作工藝源遠流長,也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做模型不僅要考慮外觀和比例,還要考慮各個歷史時期的風格,製作要避免雷同。榆中古建築模型作為一種完美藝術,主要體現在造型美,又體現在建築的總體輪廓,建築模型各個部分相互之間的比例關係,建築模型的體量、色彩、裝飾等方面。由這許多方面而形成建築模型的不同風格,或莊嚴雄偉,或小巧玲瓏,或神秘恐怖,或明朗輕快,從而使建築模型也顯得同樣豐富多彩。
精準度要求極高的榆中古建築模型的工藝流程頗為繁雜,大致如下:繪製圖譜和拍攝原建築物照片,挑選製作材料,主要以市場上優質上等的油松、核桃木、白楊木、高粱秸稈、現代裝飾材料為主;以萬能膠、木膠、鐵釘、油漆等為輔助材料製作而成。製作工具有車床、鋸子、刨子、鑿子、刻刀、鑽子、砂紙、鋼絲鋸等;按比例加工模型的各個零部件,如:梁架、垂柱、鬥拱、掛落、欄杆、雀替、掌拱、門窗等,一般零部件按五至六次工序完成;組合安裝。經過開鉚、打眼,使用粘合劑等手段和材料,將製作好的各零部件組裝成一個完整的模型;彩繪:一般情況不需要彩繪,有時根據古建築平塗重彩的手段和方法,對模型進行彩繪。
如今,傳習所裡的一草一木、一梁一柱都是原生態的樣子,可它的主人卻已經換成了一張年輕的面孔,他便是丁武明的長子丁沙金。丁沙金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斧鑿,一起接過來的還有他父親未竟的事業和工匠夢,兩代人對古建築全部的瞻望和信仰在一脈相傳中延續。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責任編輯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崔凌雲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