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翁同龢含恨離去:光緒如果是半個乾隆爺,不是要天翻地覆嗎

2020-12-24 文藏

《晚清侍衛追憶錄》的作者富察建功祖上為鑲藍旗人,外祖和外曾祖擔任內廷侍衛,他幼年跟祖父一起生活從而熟知祖上當侍衛的經歷。

《晚清侍衛追憶錄》 網絡圖片

帝師翁同龢常從景運門這兒出出進進,那老頭常是對新來侍衛不滿意,誰向他索要門籍牌兒,他都會因此大喊大叫,總說耽誤他「正事兒」,特別在「戊戌」變法之前那些日子,他的確串遍了所有能出入的門戶,他一著急即是滿口亂七八糟的江南語言,有時是一句也聽不懂。這時阿瑪(按,滿語,意為父親)常不由得尋思,怎麼叫個南蠻子給光緒爺當師傅?

光緒帝 網絡圖片

不料,等到戊戌年的「公車變法」開始,大家卻道:「那根死牛筋衝撞了萬歲爺,結果先將他給貶成庶民。」難道這翁師傅過於拿自己當回事了?沒過多久,從景運門一個叫索稚諾的護軍章京那兒得知,翁爺上輩也聞名我朝,是倔出名了的鹹豐帝師翁心存。據說,皇上曾幾回將他關起來思過,但從不悔改。鹹豐爺實在沒轍,總是關了放,放了關的,以致得了綽號就叫做「關師傅」。

翁同龢

聽索稚諾說,翁同龢走之前,還因為與光緒爺嘔氣,將御案上的文房四寶摔爛,險些將萬歲爺傷著。萬歲爺大怒,死活要砍翁帝師腦瓜子,但老佛爺不同意,師即父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沒有弒君,無死罪。

索稚諾是送翁師傅回江南故籍的領班,饒是千叮嚀萬囑咐的叫他別說出去,但這位索稚諾實在是個滿嘴跑舌頭的人,還是私下傳了個遍。

明定國是詔

說是老翁一路都在磨嘰,想著萬歲爺不等他到家,定會下旨再請他回去,到了地方死活不進家門。直到半夜,還在同索稚諾在村口坐等消息,翁師傅本來不過是花白頭髮,一宿竟變得雪白。弄得索稚諾心裡實在難過。

每聊起「蠻子師傅」,我老是覺得怪不是味兒。翁師傅在的時候雖對老幾位大呼大喊慣了,卻並不招人討厭。咱大清的風水越來越薄,越來越沒前景,我琢磨也許正在這兒。我滿洲畢竟沒有幾千年的根底,要不是將中原的所有都借鑑過來用,人家老說咱是「吃生米兒,吞血絲兒」。可惜了翁帝師,也可惜咱光緒爺。

慈禧照片

自戊戌當年,龍體久恙欠安,因病退移駕至西苑瀛臺後,一陣陣風傳的,開始我還當個笑話,但後來實在樂不起來,想起老翁的倔強,叫我等多少有一點悲涼。假若他真是個忠臣,走了固然可惜。假若皇上大度,也要給他個說法。難道光不殺他就可以啦?

多年以後我才有結論,那便是翁帝師告老還鄉時說的:「光緒爺不糊塗嗎?若光緒爺真明白世上的事情,何至龍困瀛臺?受制於人?哪怕他是半個乾隆爺,不是也要天翻地覆嗎?」

我最後得出結論:「帝師沒說錯。」

內容整編自: 富察建功《侍衛眼中的翁同龢 》《紫禁城》 2011年6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一代帝師翁同龢,68歲生日時,竟被光緒和慈禧免職
    這說的是光緒的帝師翁同龢(he),這是個人物,學富五車,從小學習好得很,什麼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遠遠不如,這是1856年的狀元郎。那個年代,能當上狀元,何其難,翁同龢就做到了。 狀元郎總是被皇親國戚們多看兩眼,因為安排好了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梁。1865年,翁同龢開始了帝師生涯,他的第一位學生,就是同治皇帝。
  • 光緒做了34年的傀儡,不值得同情?帝師翁同龢:皇帝性格令人恐懼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臺病死,時年38歲。2008年,科學家們終於弄清光緒皇帝死因,死於砒霜中毒。長久以來,人們對光緒皇帝充滿同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光緒皇帝4歲開始就成為了傀儡,他一直想有一番作為,奈何大權被慈禧太后牢牢掌控。
  • 冬天裡的一把扇子,讓帝師翁同龢知道了天威難測!
    冬天裡的一把扇子,讓帝師翁同龢知道了天威難測!《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回了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一下子把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推上了風口浪尖。民眾普遍認為,這場戰爭的失敗李鴻章要承擔全部責任,全國各地都爆發了聲討李鴻章的遊行示威,朝廷內部的一些頑固守舊派大臣整天的跪在宮門前死諫,要求罷免李鴻章,慈禧太后漸漸的受不了壓力,她將李鴻章罷官,讓他到北京的一處古剎避避風頭,實則是在暗中保護他。這場戰爭失敗後,讓慈禧太后終於看清了帝師翁同龢的真實面目,這個人因為與李鴻章有間隙,利用自己職務之便處處與李鴻章為難。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通過晚清重臣帝師翁同龢的結局,再看李鴻章給我們的啟示
    上篇文章把晚清的2個大牛人左宗棠和張之洞和李鴻章擱一塊做個對比。今天再說個人物就是就是翁同龢。翁同龢這個人在晚清的政治史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為啥?因為清代皇室一直有一個傳統,非常尊重帝師。只要你給皇帝當過老師,那什麼事都高看一眼,犯了錯也是網開一面。
  •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是真的是一個老頑固嗎?
    我們一直常能在歷史文獻中看到,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想要開展洋務運動的時候,大臣翁同龢出來表示反對和排斥,並且經常會刁難北洋水師。我們都知道翁同龢是兩代帝師,但一直覺得他是一個迂腐固執的老人,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 戊戌年中,帝師翁同龢為何被罷官?沒別的,就恭親王臨終一句話
    戊戌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就在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的第4天,翁同龢被罷回籍。說起翁同龢人生的轉折點,還得從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那天說起。那一天,是光緒皇帝下詔變法的第四天;那一天,是翁師傅六十九歲的生日;那一天,久旱而初雨,「簾外雨潺潺」,是個好兆頭。
  • 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與宋四家馳騁者
    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翁同龢晚年曾說「寫大字,始悟萬法不離回腕納懷,此外皆歧途。」所作行書,筆力沉鬱,氣度恢宏,別具雍容肅穆之致。
  • 翁同龢自認理財非他所長,那麼他擔任戶部尚書一職是否勝任?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估計很多人都看過,這裡面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的政治角逐是一大看點。他們一個是主和派,一個是主戰派,而具體反映在政務上,就是財政撥款上。翁同龢其實論資歷、功業都不如李鴻章,本來也不在一個量級上。可翁同龢憑著兩朝帝師的身份,在光緒帝親政以後,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不僅在軍機處行走,而且還是擔任戶部尚書。
  • 北洋水師的掘墓人,二代帝師翁同龢,他為什麼處處與李鴻章作對?
    氣得李鴻章直罵娘,那麼翁同龢為什麼要處處跟李鴻章作對呢?三、其實他們是有淵源的:剛才翁同龢提到「中堂上馬殺賊,下馬也殺賊呀」,這句話是有典故的。曾國藩實在看不下去了,忍無可忍,參了這個翁同書一本,而這份奏摺,就是出自李鴻章之手。當時朝廷給翁同書判的是斬立決,消息傳到他老爹翁心存耳中,竟然把老頭子給活活氣死了。而翁心存此時是同治帝的老師,帝師都被氣死了,慈禧太后也就心軟了一下,把斬立決改成了流放,翁同書被流放不久就死了,這讓翁同龢懷恨在心。
  • 翁同龢憑戶部尚書一職就能給李鴻章穿小鞋?從制度上來講十分困難
    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可以給李鴻章穿小鞋不給北洋海軍撥款嗎?這是近日一位讀者提出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但涉及到李鴻章與翁同龢的個人恩怨,而且還涉及到清代體制的問題,所以筆者藉此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先來看翁、李矛盾產生的根源。
  • 同治帝死因揭秘:翁同龢日記,揭露真相,竟和她有關?
    同治帝在位時期並不是一事無成,唯一讓世人銘記的是同治帝做了件事以至彪炳史冊——作為皇帝接見外國使者。在宮廷之中,多數情況下,事設機密,很難搞清真相,就如同同治帝的死因一般。據《翁同龢日記》中記載,同治帝在同治十三年駕崩於北京紫禁城中,享年19歲,但是有眾多疑點,以至世人還在相互猜疑,眾說紛紜。
  • 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如果說,在此之前,翁同龢只是從御醫的脈案和處方中了解皇帝的病情,那麼,這次是他親眼所見病中的皇帝。他看到了「花極稠密」的真相,看到了皇帝「天顏溫蒣」「目光微露」的虛弱憔悴樣子,看到了兩宮太后秉燭觀察的焦慮神態。這一切在他心頭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以致當天「徹夜不得寐」。翁同龢與諸大臣退出東暖閣後,又被傳入覲。
  • 中國最早的英語熱,竟是光緒帶動的,連王府都辦英語輔導班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已經不可能了,只有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才能迎頭趕上早就大踏步向前發展的西方列強,而光緒皇帝也開始了他的外語學習之路。同年,在「帝師」翁同龢的日記中也記載著光緒學習外語的情況,他寫道:「聞欲通泰西字義,此何意也。」意思是說,光緒跟他表達過想要學習英文。京師同文館中學習外語的中國學生二、追求「進步」的光緒儘管翁同龢對光緒學習英文一事的強烈興趣十分不解,但也無法阻攔,至此確定光緒開始學習英語的時間最早不會超過1891年。
  • 翁同龢和李鴻章為何處處交惡,一段家族世仇有關,但不應牽扯國事
    一方面是日本的從中阻撓,另一方面在朝廷上又遭到翁同龢的鉗制。 根據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
  • 102歲翁萬戈辭世:翁同龢五世孫,去年曾捐古畫給上博
    翁同龢也是晚清重要的書法家。翁萬戈先生藏翁同龢墨跡很多。他還藏有翁同龢自用印約四十餘方。翁先生所藏的印章中有不少出自清末著名篆刻家(如吳昌碩、金城、王冰鐵等)刀下,印石也相當精美。2000年4月28日,在海外隱秘收藏半個多世紀的常熟「翁氏藏書」因之終於回到上海圖書館,計有80種、542冊,其中宋刻本11種、元刻本4種、明刻本12種、清刻本26種、名家抄稿本27種。百餘年來許多國內學術界想望而不知其存否的孤本秘籍,在翁氏藏書中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