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憑戶部尚書一職就能給李鴻章穿小鞋?從制度上來講十分困難

2020-12-22 左都御史

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可以給李鴻章穿小鞋不給北洋海軍撥款嗎?這是近日一位讀者提出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但涉及到李鴻章與翁同龢的個人恩怨,而且還涉及到清代體制的問題,所以筆者藉此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先來看翁、李矛盾產生的根源。

翁、李兩家的關係其實還真不一般。了解清史的讀者大致都知道李鴻章與曾國藩有師生之誼,但很少有人知道,李鴻章還有另外一位師傅,即房師,叫孫鏘鳴。這個孫鏘鳴又是翁同龢父親翁心存的學生,換言之,翁心存就是李鴻章的太師傅。

事實上,在翰林院的幾年時間裡,李鴻章受翁心存的照顧頗多。就是後來李鴻章組建淮軍崛起於江蘇的時候,以翁心存為代表的江蘇士紳也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

清代官場之上,尤重師生之情,李家與翁家本來可以互為援引。可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們兩家的關係惡化,並導致翁同龢、李鴻章二人成為冤家。

事情發生在同治元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上奏清廷,彈劾翁同龢的兄長翁同書於定遠失守後棄壽州。恰巧的是,李鴻章當時在曾國藩營中擔任文書,這份奏摺就是他親自起草的。其內容可謂文採飛揚,字字珠璣,隨後朝廷下令,翁同書革職發遣新疆。

按常理,翁同書也是屬於罪有應得,朝廷並沒有冤枉他。可翁同龢卻認為李鴻章不該出面寫奏摺,因為不管怎們說,翁家畢竟對李鴻章有恩,此舉實屬忘恩負義,因此,翁同龢記下了這筆帳,而且在其後的數十年中一直耿耿於懷。

那麼,翁同龢是不是就真的就小肚雞腸,想找機會報這一箭之仇呢?

這個還真難說,因為李鴻章自同治元年以後,其仕途大進,很快升任江蘇巡撫,位列封疆,並在其後的數年中收復甦州、常州等重鎮,佔據了江南的膏腴之地。

鎮壓太平天國以後,李鴻章又揮師北上剿捻軍,建立了赫赫戰功,官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又晉文華殿大學士。這個時候,即便翁同龢有心報復,想來也是力不從心。同治一朝,李鴻章的風頭始終蓋過翁同龢。

翁同龢的發跡主要還是在光緒八年擔任軍機大臣和戶部尚書,這個時候他有了資本與李鴻章相抗衡。從不少史料的記載來看,翁同龢擔任戶部尚書期間,曾多次擠兌李鴻章,不給北洋海軍撥款,導致北洋水師無力購買新艦和彈藥。

以筆者的推斷來看,翁同龢肯定是有有意刁難李鴻章的成分。但戶部尚書真的就可以為難李鴻章嗎?答案是:十分有限。

這個問題就要從清代的體制方面來說了。戶部尚書掌國家度支,手握財政大權。按清制,國家的各項開支,都要戶部進行統籌分配,然後調撥款項,而且還有履行報銷這一重要程序,支出與帳目不符就要面臨彈劾。

換句話說,就是各省的開支如果沒有得到戶部的批准,那麼一文錢也拿不到,而戶部尚書就是這個籤字蓋章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翁同龢是有這個權力的。

不過李鴻章不是一般的封疆大吏,我們都知道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卻很少有人知道,從光緒初年開始,他的淮軍就是國家的防軍,即正規軍,替代了原有八旗和綠營。

而北洋水師從法律的角度而言,是屬於朝廷的,而非李鴻章的私人軍隊,他隸屬海軍衙門,這個衙門的負責人便是醇親王奕譞,李鴻章也是海軍衙門的幫辦大臣。因此,李鴻章不僅是封疆大吏,而且也屬於京官系統。

北洋水師的軍費向來是李鴻章具奏,然後交由海軍衙門和軍機處商定的,戶部沒有決策權,只有執行權。何況北洋海軍事關重大,慈禧才是最終的決策者,翁同龢雖是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但其影響力十分有限。

當然,影響力有限不代表就沒有。從甲午戰爭的前幾年情況來看,北洋海軍獲得的撥款確實幾乎為零。一來是要為慈禧修頤和園,二來是那幾年全國的災情不斷,戶部銀根緊縮,翁同龢藉此機會減殺北洋海軍的軍費,其理由自然也上得了臺面。

只不過,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找了個「戶部不撥款」的理由搪塞,而翁同龢也有苦衷,他自不敢說是為了修頤和園而耽誤了北洋海軍的軍費,因此這個高帽也就自然而然地戴在了他的頭上。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翁、李之間的關係,不難發現,他們之間固然有恩怨,但這種恩怨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政見的不同。因為他們所代表的是帝黨和後黨的利益。說得具體一點,其實就是主戰與主和。

翁、李的政見不同,皆是出自國家利益,政見不一,就不能形成合力,這就是歷史的遺憾,也是大清的不幸,民族的不幸。

相關焦點

  • 翁同龢自認理財非他所長,那麼他擔任戶部尚書一職是否勝任?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估計很多人都看過,這裡面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的政治角逐是一大看點。他們一個是主和派,一個是主戰派,而具體反映在政務上,就是財政撥款上。翁同龢其實論資歷、功業都不如李鴻章,本來也不在一個量級上。可翁同龢憑著兩朝帝師的身份,在光緒帝親政以後,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不僅在軍機處行走,而且還是擔任戶部尚書。
  • 北洋水師的掘墓人,二代帝師翁同龢,他為什麼處處與李鴻章作對?
    就這樣,閻敬銘當場被擼了職,隨後慈禧換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兼戶部尚書,這下子換李鴻章著急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系列7:身為二代帝師的翁同龢,為什麼處處跟李鴻章作對,坑死北洋水師?一、慈禧一發怒,光緒帝也嚇得跪倒在地,他的道行還是太淺,拿著請停修園子的奏摺,嘴上說支持修園子,以為能影響慈禧皇太后,他想得太簡單了。而這個閻敬銘,想必也是光緒帝指使他進諫的,希望能讓慈禧太后迷途知返,可惜,他還是失策了。
  • 翁同龢和李鴻章為何處處交惡,一段家族世仇有關,但不應牽扯國事
    但是李鴻章在和智利接洽購買時,卻是困難重重。一方面是日本的從中阻撓,另一方面在朝廷上又遭到翁同龢的鉗制。在這次購買軍艦中,翁同龢為何反對李鴻章?甚至在晚清政壇,李鴻章和翁同龢處處交惡。 根據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
  • 通過晚清重臣帝師翁同龢的結局,再看李鴻章給我們的啟示
    上篇文章把晚清的2個大牛人左宗棠和張之洞和李鴻章擱一塊做個對比。今天再說個人物就是就是翁同龢。翁同龢這個人在晚清的政治史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為啥?因為清代皇室一直有一個傳統,非常尊重帝師。只要你給皇帝當過老師,那什麼事都高看一眼,犯了錯也是網開一面。
  •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是真的是一個老頑固嗎?
    我們一直常能在歷史文獻中看到,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想要開展洋務運動的時候,大臣翁同龢出來表示反對和排斥,並且經常會刁難北洋水師。我們都知道翁同龢是兩代帝師,但一直覺得他是一個迂腐固執的老人,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 戊戌年中,帝師翁同龢為何被罷官?沒別的,就恭親王臨終一句話
    果然,在被召見的大臣退出後,御前太監向翁同龢宣讀了一份上諭:據四月二十七日內閣奉硃諭: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至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富行走有年,不忍遂加嚴遣。翁同穌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 清朝第一奏摺導致甲午海戰失敗,李鴻章得到了兩副對聯和兩個綽號
    對聯裡的宰相,指的就是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司農指的就是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常熟人翁同龢。一個是手握重兵的清朝第一實權將帥,一個是在朝中一言九鼎的「帝師」,這一文一武是怎麼成了一對烏眼雞的呢?這咱們得從那道天下第一奏摺說起。
  • 一代帝師翁同龢,68歲生日時,竟被光緒和慈禧免職
    這說的是光緒的帝師翁同龢(he),這是個人物,學富五車,從小學習好得很,什麼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遠遠不如,這是1856年的狀元郎。那個年代,能當上狀元,何其難,翁同龢就做到了。 狀元郎總是被皇親國戚們多看兩眼,因為安排好了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梁。1865年,翁同龢開始了帝師生涯,他的第一位學生,就是同治皇帝。
  • 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清朝的官職體系中,六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於隋朝時期,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三省六部制,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上千年都沒有變過,那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又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 是誰將北洋水師逼上絕路?
    然而,後來我才知道,小說中翁同龢高大上的形象,跟歷史中的翁同龢判若兩人。可以說,作為朝廷重臣,兩朝帝師,學問文章肯定是舉世公認的大師,但他總是愛惜羽毛,不敢擔當,誤盡天下蒼生。 一、主戰的真實動機1894年,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大清敗局已定。
  • 冬天裡的一把扇子,讓帝師翁同龢知道了天威難測!
    我們大家都知道,清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這個王朝的歷史上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機鐵甲艦大海戰。這場戰爭以中國的全面失敗而告終,日本聯合艦隊趁機攻佔了威海衛北洋水師海軍基地,並且佔領多處陸上重要據點。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制度的腐敗是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這三個歷史節點,無不因為清王朝制度的腐敗而把它推向覆滅的深淵。一、甲午戰敗甲午戰爭之前,很少有人會認為清王朝會戰敗,更少有人能料到它的一敗塗地。清王朝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三倍,軍事實力二者相當。為了慈禧的60大壽,為了耗資巨大的頤和園工程,李鴻章眼睜睜地看著日本海軍超越北洋水師。戶部尚書翁同龢為個人恩怨,甲午戰爭前六年未撥一兩銀子給北洋水師。有人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人敵日本一國,焉能不敗。兩國交戰,如何成了一人敵一國?腐敗,制度腐敗是唯一的原因。
  • 帝師翁同龢:皇帝性格令人恐懼
    對於光緒皇帝的了解,帝師翁同龢最有發言權。翁同龢,早年高中狀元,歷任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和光緒皇帝關係非常好,小時候光緒皇帝害怕打雷,每次雷雨天氣就躲入他的懷裡。擔任帝師沒多久,翁同龢就對光緒皇帝產生了恐懼心理。當時的光緒皇帝動不動就發脾氣,經常亂摔東西,故意找太監宮女茬子,甚至有自殘的傾向。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並非袁世凱而是李鴻章!
    一、馬三俊在劇中是虛擬的人物,但歷史上也是有原型的,其父馬瑞辰曾被太平軍殺害,臨死前大喊:「吾命二子團練鄉兵,今仲子死,少子從軍,吾豈降賊者耶?」可知馬三俊為少子,因太平軍和他有國讎家恨,所以憤而殺敵,但在周瑜城戰死,時三十五歲。在《走向共和》中,馬三俊搖身一變成了李鴻章身邊的貼身保鏢,也是李鴻章曾經淮軍部下,曾立下汗馬功勞。
  • 李鴻章初次訪美,看到高樓大廈沒有驚訝,而是說了句話,讓人心酸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慘遭全敗,追究起來李鴻章是有極大責任的,但當時的朝廷內部,慈禧太后奢靡花費、眾大臣將北洋海軍視為李鴻章「私軍」,不斷在慈禧的面前挑撥、戶部尚書翁同龢仇視李鴻章,剋扣經費以至於海軍艦艇老化......這些內部的腐敗多少影響了李鴻章的心態,讓李鴻章背全部責任倒也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