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中,帝師翁同龢為何被罷官?沒別的,就恭親王臨終一句話

2020-12-14 騰訊網

戊戌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就在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的第4天,翁同龢被罷回籍。

說起翁同龢人生的轉折點,還得從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那天說起。

那一天,是光緒皇帝下詔變法的第四天;那一天,是翁師傅六十九歲的生日;那一天,久旱而初雨,「簾外雨潺潺」,是個好兆頭。

然而,令翁同龢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天卻成為他人生軌跡發生大逆轉的日子。

像往常一樣,翁同龢和其他軍機大臣早早地來到頤和園朝房外等候召見。沒多久,中官太監即傳諸大臣入見,但正當翁同龢也要起身時,奉旨太監卻又交代了一句:

「翁大人留步!」

此言即出,其他大臣不免面面相覷,翁同龢更是備感詫異,但也只能看著其他大臣魚貫而入,自己仍等候在原地。

據其當晚日記:

「同人入,餘獨坐聽雨,檢點官事五匣,交蘇拉英海。」

獨坐聽雨原本是雅致休憩之事,但在宦海沉浮數十年的翁同龢已經隱隱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天威不測,或許即將要發生什麼大事。

果然,在被召見的大臣退出後,御前太監向翁同龢宣讀了一份上諭:

據四月二十七日內閣奉硃諭: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至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富行走有年,不忍遂加嚴遣。翁同穌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上諭讀罷,翁同龢有如五雷轟頂,陷於茫然失措之中。而在當天,清廷還宣布兩項人事調整:

一、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迅速來京陛見,原福州將軍裕祿即行來京。

二、協辦大學士兼總理衙門大臣榮祿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可以看出,這兩項人事調整與翁同龢開缺回籍相輔相成,其擔任的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總理衙門大臣、戶部尚書均被開缺,由王文韶等人分別接任。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一天正午,翁同龢向慈禧太后請安時,後者還關心地問了一句:「遠來飯否」,並讓翁「且下去飯」。而第二天,即有「開缺」之諭。

很顯然,就在這一天的下午,光緒皇帝已經和慈禧太后達成一致:將翁同龢趕出朝廷。最起碼,慈禧太后並未對此表示異議。

被開缺後,因為次日還需謝恩,翁同龢當夜仍留宿頤和園。據其日記,剛毅、錢應溥、廖壽恆三位軍機大臣都來與其長談許久,大意是開導他不要太過難過吧!

從光緒二年(1876年)開蒙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毓慶宮書房裁撤,翁同龢做光緒的師傅一做就是22年之久。期間,除請病假和回鄉修墓外,翁同龢幾乎沒有離開過光緒,兩人感情很深,說是情同父子,亦不為過。

然而,宣布變法僅4天,翁同龢即被驅逐回籍,這又是為何呢?

關於這個問題,通常的說法是慈禧太后為阻擾變法而剪除光緒皇帝的羽翼,由此將翁同龢趕走。如梁啓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說的:

「自四月初十以後,皇上日與翁同龢謀改革之事,西太后日與榮祿謀廢立之事。四月廿三日皇上下詔誓行改革,廿五日下詔命康有為等於廿八日覲見,而廿七日西後忽將出一硃諭強令皇上宣布……皇上見此詔,戰慄變色,無可如何。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頓失也。」

再如蘇繼祖在《清廷戊戌朝變記》中說的:「皇上奉此諭後,驚魂萬裡,涕淚千行,竟日不食,左右近臣告人曰:『可笑皇上必叫老翁下了鎮物了。』」

類似的記載給人的印象是,是慈禧太后強迫光緒皇帝將翁師傅罷斥回籍,意在削弱光緒的力量,為之後的政變預埋伏筆。

也有人說,翁同龢被罷黜,和恭親王奕訢臨終前的遺言有關。當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恭親王奕訢因病去世。

臨終前,前去探望的光緒皇帝問:「朝中人物,誰堪大用?」

恭親王以李鴻章、張之洞、榮祿對。

光緒又問:「翁同龢如何?」

聽了這話,恭親王掙扎著起身,並大聲道:「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也!」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奕訢臨終前說的這段話,恐怕給光緒和慈禧太后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也為翁同龢的被罷埋下了伏筆。

相關焦點

  • 冬天裡的一把扇子,讓帝師翁同龢知道了天威難測!
    冬天裡的一把扇子,讓帝師翁同龢知道了天威難測!《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回了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一下子把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推上了風口浪尖。民眾普遍認為,這場戰爭的失敗李鴻章要承擔全部責任,全國各地都爆發了聲討李鴻章的遊行示威,朝廷內部的一些頑固守舊派大臣整天的跪在宮門前死諫,要求罷免李鴻章,慈禧太后漸漸的受不了壓力,她將李鴻章罷官,讓他到北京的一處古剎避避風頭,實則是在暗中保護他。這場戰爭失敗後,讓慈禧太后終於看清了帝師翁同龢的真實面目,這個人因為與李鴻章有間隙,利用自己職務之便處處與李鴻章為難。
  • 一代帝師翁同龢,68歲生日時,竟被光緒和慈禧免職
    這說的是光緒的帝師翁同龢(he),這是個人物,學富五車,從小學習好得很,什麼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遠遠不如,這是1856年的狀元郎。那個年代,能當上狀元,何其難,翁同龢就做到了。 狀元郎總是被皇親國戚們多看兩眼,因為安排好了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梁。1865年,翁同龢開始了帝師生涯,他的第一位學生,就是同治皇帝。
  • 帝師翁同龢含恨離去:光緒如果是半個乾隆爺,不是要天翻地覆嗎
    《晚清侍衛追憶錄》 網絡圖片帝師翁同龢常從景運門這兒出出進進,那老頭常是對新來侍衛不滿意,誰向他索要門籍牌兒,他都會因此大喊大叫,總說耽誤他「正事兒」,特別在「戊戌」變法之前那些日子難道這翁師傅過於拿自己當回事了?沒過多久,從景運門一個叫索稚諾的護軍章京那兒得知,翁爺上輩也聞名我朝,是倔出名了的鹹豐帝師翁心存。據說,皇上曾幾回將他關起來思過,但從不悔改。鹹豐爺實在沒轍,總是關了放,放了關的,以致得了綽號就叫做「關師傅」。
  • 通過晚清重臣帝師翁同龢的結局,再看李鴻章給我們的啟示
    今天再說個人物就是就是翁同龢。翁同龢這個人在晚清的政治史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為啥?因為清代皇室一直有一個傳統,非常尊重帝師。只要你給皇帝當過老師,那什麼事都高看一眼,犯了錯也是網開一面。翁同龢家是帝師世家,他爹翁心存就是帝師;而他自己不僅是個狀元,而且是光緒、同治兩任皇帝的帝師,所以你看他那個位置,皇上家的教書先生,那牛壞了。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光緒做了34年的傀儡,不值得同情?帝師翁同龢:皇帝性格令人恐懼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臺病死,時年38歲。2008年,科學家們終於弄清光緒皇帝死因,死於砒霜中毒。長久以來,人們對光緒皇帝充滿同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光緒皇帝4歲開始就成為了傀儡,他一直想有一番作為,奈何大權被慈禧太后牢牢掌控。
  • 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如果說,在此之前,翁同龢只是從御醫的脈案和處方中了解皇帝的病情,那麼,這次是他親眼所見病中的皇帝。他看到了「花極稠密」的真相,看到了皇帝「天顏溫蒣」「目光微露」的虛弱憔悴樣子,看到了兩宮太后秉燭觀察的焦慮神態。這一切在他心頭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以致當天「徹夜不得寐」。翁同龢與諸大臣退出東暖閣後,又被傳入覲。
  • 北洋水師的掘墓人,二代帝師翁同龢,他為什麼處處與李鴻章作對?
    李鴻章宣傳了二十年的日本威脅論,翁同龢早就聽膩了,根本不屑一顧,同時說了一句話:「那是你北洋的事,你找我幹嘛?」氣得李鴻章直罵娘,那麼翁同龢為什麼要處處跟李鴻章作對呢?曾國藩實在看不下去了,忍無可忍,參了這個翁同書一本,而這份奏摺,就是出自李鴻章之手。當時朝廷給翁同書判的是斬立決,消息傳到他老爹翁心存耳中,竟然把老頭子給活活氣死了。而翁心存此時是同治帝的老師,帝師都被氣死了,慈禧太后也就心軟了一下,把斬立決改成了流放,翁同書被流放不久就死了,這讓翁同龢懷恨在心。
  • 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與宋四家馳騁者
    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翁同龢晚年曾說「寫大字,始悟萬法不離回腕納懷,此外皆歧途。」所作行書,筆力沉鬱,氣度恢宏,別具雍容肅穆之致。
  •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是真的是一個老頑固嗎?
    我們一直常能在歷史文獻中看到,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想要開展洋務運動的時候,大臣翁同龢出來表示反對和排斥,並且經常會刁難北洋水師。我們都知道翁同龢是兩代帝師,但一直覺得他是一個迂腐固執的老人,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 翁同龢和李鴻章為何處處交惡,一段家族世仇有關,但不應牽扯國事
    當時世界各國都認為晚清一旦購得這艘軍艦,勢必在甲午戰爭中,會贏得日本。但是李鴻章在和智利接洽購買時,卻是困難重重。一方面是日本的從中阻撓,另一方面在朝廷上又遭到翁同龢的鉗制。在這次購買軍艦中,翁同龢為何反對李鴻章?甚至在晚清政壇,李鴻章和翁同龢處處交惡。 根據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
  • 恭親王的照片與帝國的命運
    英國司令格蘭特將軍在日記中留下了如下記載:「(攝影師比託先生)用偌大的鏡頭對準了臉色陰沉的恭親王胸口,這位皇帝的兄弟驚恐地抬起頭來,臉刷的一下變得慘白……以為他對面的這門樣式怪異的大炮會隨時把他的頭給轟掉——那架相機的模樣確實有點像一門上了膛的迫擊炮,準備將其炮彈射入他可憐的身體。
  • 同治帝死因揭秘:翁同龢日記,揭露真相,竟和她有關?
    據《翁同龢日記》中記載,同治帝在同治十三年駕崩於北京紫禁城中,享年19歲,但是有眾多疑點,以至世人還在相互猜疑,眾說紛紜。風流皇帝死於花柳病?翁同龢是同治帝的漢文師傅之一,他寫的《日記》乃是親身經歷之事,具有歷史考證價值。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同治帝患病之事,在同治十三年十月十三日患病臥床。「連日聖體違和,預備召見者皆撤,廿一日西苑受涼,今日發疹。今日於養心殿見樞臣也。」
  • 翁同龢自認理財非他所長,那麼他擔任戶部尚書一職是否勝任?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估計很多人都看過,這裡面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的政治角逐是一大看點。他們一個是主和派,一個是主戰派,而具體反映在政務上,就是財政撥款上。翁同龢其實論資歷、功業都不如李鴻章,本來也不在一個量級上。可翁同龢憑著兩朝帝師的身份,在光緒帝親政以後,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不僅在軍機處行走,而且還是擔任戶部尚書。
  • 翁同龢憑戶部尚書一職就能給李鴻章穿小鞋?從制度上來講十分困難
    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可以給李鴻章穿小鞋不給北洋海軍撥款嗎?這是近日一位讀者提出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但涉及到李鴻章與翁同龢的個人恩怨,而且還涉及到清代體制的問題,所以筆者藉此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先來看翁、李矛盾產生的根源。
  • 102歲翁萬戈辭世:翁同龢五世孫,去年曾捐古畫給上博
    翁萬戈的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其中書畫、碑帖的收藏數量甚眾,精品也多。《藝苑掇英》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曾有專集選其精粹予以介紹。書法中的唐開元年間精寫本《靈飛六甲經》(世稱《靈飛經》四十三行本),是翁氏家藏書法中年代最早的精品之一(現已轉讓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一作品在晚明被發現後,被摹刻入石,後在清代又被多次翻刻,對清代小楷書法有很大的影響。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
  • 如果道光帝傳位給恭親王,腐朽的大清能發生根本轉變嗎?
    NO.898 - 如果傳位恭親王作者:音樂傳真 / 編輯:冷小軍1846年道光帝已經6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決定皇位繼承人,不能再拖了。頭痛的是,傳位給四阿哥奕詝還是六阿哥奕呢?他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平庸的四阿哥而不是聰慧的六阿哥,斷送了清朝可能振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