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光帝傳位給恭親王,腐朽的大清能發生根本轉變嗎?

2020-12-09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刀筆知識局 ,ID:DB_zsj】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冷熱軍事史

金戈鐵馬、炮聲隆隆,權力角逐、文明興衰。

NO.898 - 如果傳位恭親王

作者:音樂傳真 / 編輯:冷小軍

1846年道光帝已經6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決定皇位繼承人,不能再拖了。頭痛的是,傳位給四阿哥奕詝還是六阿哥奕呢?他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平庸的四阿哥而不是聰慧的六阿哥,斷送了清朝可能振作的機會。

道光為什麼這麼做?如果真的傳位六阿哥,是不是能改寫晚清歷史,中國近代史也少一些屈辱呢?

道光帝

清朝的皇位繼承制度

清以前,皇位繼承主要是傳統的 「嫡長子繼承制」,即只有正宮皇后所生皇子(稱嫡子)才能繼承皇位,嫡子多人則老大為太子,皇后無子則後宮嬪妃所生皇子中的皇長子將榮登大寶,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這個制度嚴格有序,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杜絕了非分之想(皇帝無子需由近支皇族承繼那是另一回事),但缺點也很明顯:如長子愚昧,幼子聰慧,但皇位只能笨蛋長子繼承,對國和家都不利,所以就有了老二李世民滅親、老四朱棣謀反之事,但那只是特例。

明成祖朱棣

清朝是少數民族入關,受傳統影響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皇位繼承制——「唯賢以立」的秘密立儲。

就是諸皇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上書房讀書,互相競爭,皇帝暗中觀察決定繼承人,不公布,而是寫好傳位詔書一份封存在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離地9米),一份隨身攜帶,皇帝死後由朝廷重臣拆看兩份核對無誤後執行。

這大大拓寬了選材範圍,但也有缺陷,因為選擇權只在皇帝一人,誰最優秀?這太主觀,缺乏明確的標準,而眾皇子在他面前都會拼命討好,顯示優點而掩飾缺點,更增加了判斷的難度。同時為防止大臣與皇子勾結,這事皇帝還不能和人商量,只能獨斷。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

偏偏道光在清朝12帝中資質最愚魯,最不識人,歷史給我們開了個玩笑。

爭奪皇位

道光共有九子,一、二、三子早殤, 七、八、九子年幼,符合資格的只有四、五、六子。老五性格粗疏不為道光所喜,過繼給無後的惇親王,宣布了五阿哥已被剔除在外,剩下的就是當時十五歲的四阿哥和十四歲的六阿哥了。四阿哥平庸老成,六阿哥聰慧機敏,道光也知道,但他最終被蒙蔽了,因為四阿哥有一位好師傅。

杜受田

原來每位皇子讀書都有一位專門的師傅,四阿哥師傅叫杜受田,老謀深算,他知道四阿哥才識武功都遠不如六阿哥,唯有智取才有一線生機,所以私下教了四阿哥許多高招,《清史稿》中兩個著名例子說明了當時皇位爭奪的激烈。

其一:道光帶眾皇子圍獵,六阿哥所獲最多,四阿哥卻一無所獲,甚至未發一矢,道光問為何?四阿哥答曰:「時方春和,鳥獸孳育,不忍傷生命以幹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競爭也。」帝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

其二:道光衰病,召二人入對,考察以定儲位,六阿哥師傅教導:「皇上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則對四阿哥說:「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唯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四阿哥巧取了皇位,但道光在傳位詔書中特封六阿哥為親王,這在清朝歷史上只此一例。說明他也知道六阿哥能力強,但仁孝一向為清帝王所標榜,昏聵的道光不知道此時世界已不是太平盛世,雄才大略尚不知能否應對,何況仁孝?

痛苦的四阿哥

四阿哥登基(即鹹豐皇帝),笑了沒兩天他哭了,因為他發現面對的不是一片錦繡河山而是道光留下來的一個巨大的爛攤子,滿目瘡痍,八面起火,四處冒煙。

即位第一年(1851年),廣西就爆發了中國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地方官根本無法抵擋,1853年攻取南京,與清廷分庭抗禮。

太平天國

鹹豐一點高招沒有,只有按老辦法大兵佂剿,但八旗綠營早已腐敗不堪,徒耗錢糧,結果損兵折將。他又效仿嘉慶平白蓮教的辦法大辦地方團練,也是聊勝於無。

不過在他匆忙任命的全國45名團練大臣中出了個奇人——湖南曾國藩。他居然靠一己之力辦了一支新軍,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湘軍。湘軍戰鬥力強悍竟然與太平軍精銳互有勝負,很快收復名城武昌。

鹹豐卻即看不出湘軍的巨大潛力,更不識人,沒有提拔與激勵,竟然聽信謠言怕曾造反,對其打擊和冷落。曾心灰意冷,湘軍也浮浮沉沉,直到鹹豐信任的正規軍江南大營被太平軍徹底擊潰,實在無人可用才勉強任命曾國藩總督兩江,全面指揮對太平軍作戰,但時間已過去七年。

與此同時,外患也來了!

原來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朝)迫使清廷籤署不平等條約後,英法等列強迫切希望以此進入中國內地,擴大貿易多佔便宜多賺錢。清廷戰敗後卻並沒有警醒振作,而是得過且過。外交只責成兩廣總督辦理,中央政府置身事外。

面對洋人的進一步要求,地方督撫要麼推諉,要麼拒絕,總之不辦事。雙方矛盾不斷累積,夷人急了就武力威脅。但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打時時間已到了鹹豐朝。

鹹豐帝

鹹豐此時被太平天國搞得焦頭爛額,再對付更強大的西方列強結果就是慘敗!內憂外患讓才能平平的皇帝厭倦政務,寄情聲色,身體很快垮掉,30歲的大好年華便龍馭上賓了。

客觀地說,對外戰爭的失敗在於道光的不思振作,鹹豐是背鍋,責任不大。他的問題在於被迫籤訂《天津條約》後,戰事已經結束,何以又有後來的再戰再敗?以至北京失陷、火燒圓明園、逃亡熱河,更令人痛心的《北京條約》?

火燒圓明園

因為《天津條約》有一條讓鹹豐無法忍受!但卻不是對國家傷害最大的賠款、減稅、片面最惠國等問題,這些他並不在乎,他完全不能接受的是條約中符合國際慣例的一條——「公使駐京」,公使駐京就要面見皇帝遞交國書。

這在今天看來是極普通的外交禮儀。怕什麼?是洋人見皇帝不肯磕頭!只願行見西方君主一樣的三鞠躬禮。這在以天朝上國自居,視英法如化外夷狄的鹹豐看來簡直是奇恥大辱,三千年來皇帝面前無不跪之臣,難道到我這就免了?朕顏面何存?死後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

所以此時外交的重點就是不許洋人進京見面,協議不行就不惜一戰。他錯在此時還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已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康熙來了都不敢說能行,何況是他?

六阿哥行嗎?

六阿哥(即恭親王)當然不如康熙,但筆者認為他是愛新覺羅皇族自乾隆以後最出色的人才了。在鹹豐一朝,他沒機會表現,短暫的軍機處工作也很快被鹹豐罷免,只在鹹豐逃亡熱河後被臨時任命負責在北京與英法聯軍的和局,雖說是城下之盟但京師很快恢復平靜,和談順利完成都初顯他才幹不凡。

恭親王真正掌權是在鹹豐死後六歲的同治即位時,他與慈禧太后聯手發動「北京政變」奪權以後,慈禧「垂簾聽政」他任「議政王」兼首席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

面對內憂外患,他的應對十分出色,對曾國藩等湘淮軍將領並不因一朝天子一朝臣予以罷斥,反而任命曾管轄蘇贛皖浙四省軍事,巡撫提鎮以下皆歸節制。這可是清初欽命「大將軍」的職權,向來非滿族親貴不能擔任,而第一次給了漢人(吳三桂以後),可見恭親王的魄力。使得曾國藩等能夠全力以赴很快鎮壓了太平軍,捻軍、西北叛亂也次第平復。

恭親王

外交方面,北京求和時恭王還是第一次和洋人打交道,於世界局勢如鹹豐一樣茫然無知,但他很快能舉一反三,顯出極高的悟性,好學精神和接受新事物的勇氣,知道對方不是蠻夷,必須按平等國家對待,遂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交部前身)專辦外交,在中國近代外交史具有重要意義。

後來舉凡新式洋務如關稅、鐵路、電報、礦物、傳教等等幾乎都歸總理衙門管轄,成為「洋務運動」的領率機構。還創立同文館,選拔年輕人學習外語,此舉遭到頑固守舊派的冷嘲熱諷,恭王(早被罵為「鬼子六」)與之鬥智鬥勇,堅決執行。

恭王府

這些新舉措包括他倡導的洋務運動雖然還有不少問題,但畢竟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對近代國防、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小結

綜上可見,恭王的執政能力遠在鹹豐之上,而且他上面還有慈禧垂簾聽政、大權獨攬,令其抱負嚴重受限,取得的成就也大打折扣

慈禧

假如恭王當初繼承皇位就大不同了,中國的近代化可能提早十年以上,中法、甲午戰爭的慘敗或可避免。他或許無法挽救清王朝最終覆滅的命運,但可以少受些屈辱(圓明園應該能保住吧),為國家多保留一些元氣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刀筆知識局 ,ID:DB_zsj】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相關焦點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
  • 大清鐵帽子王之恩封四王的傳奇色彩
    今天我們在這談一談大清鐵帽子王中恩封四王的傳奇故事。看過清史和清朝古裝劇宮廷劇的都知道,大清有鐵帽子王共十二位,其中功封開國親王八位,中後期受朝廷恩封又有四位。那麼鐵帽子王中的恩封四王都有誰?恩封四王都做出了怎樣的傑出貢獻才能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
  • 大清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
    鐵帽子王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是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甚至無需降等!清朝歷史上一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因開而封」即在清國開國之初立下顯著戰功。四位「因固而封」指在清朝中後期因穩固大清江山而收到恩封。
  • 道光皇帝駕崩前留下遺詔,第六子封親王,賜號為「恭」,有何深意
    再則那嫡長子很可能也並非賢能,只不過投個好胎,就能做皇帝,而其餘賢能有為的皇子卻只能被猜忌、被掌控,誰又能服氣?所以,清朝統治者都在積極尋找一個能解決皇位爭端的好辦法,於是" 秘密立儲 制度"應運而生。 何謂"秘密立儲"?
  • 道光帝後宮:萬凰之王嬪妃原型,真實歷史並沒有劇中那樣勾心鬥角
    嘉慶帝逝世後,皇二子旻寧繼位,也就是道光皇帝,他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電視劇《萬凰之王》便是發生在道光帝後宮中的宮鬥故事。道光帝先後有四位皇后,分別為: 孝穆成皇后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是道光皇帝的原配,也是道光帝為皇子時的嫡福晉,可惜她的一生非常短暫,僅27歲時便離開了人世,還沒有為道光皇帝誕下子嗣。可是道光皇帝在她死後還是很懷念她,追封她為孝穆皇后。
  • 恭親王的照片與帝國的命運
    英國司令格蘭特將軍在日記中留下了如下記載:「(攝影師比託先生)用偌大的鏡頭對準了臉色陰沉的恭親王胸口,這位皇帝的兄弟驚恐地抬起頭來,臉刷的一下變得慘白……以為他對面的這門樣式怪異的大炮會隨時把他的頭給轟掉——那架相機的模樣確實有點像一門上了膛的迫擊炮,準備將其炮彈射入他可憐的身體。
  • 鹹豐明明能力不如恭親王,為什麼能夠繼承帝位?
    鹹豐明明能力不如恭親王,為什麼能夠繼承帝位?從實際情況來看,恭親王奕的實力更強,條件更優越。奕的母親是靜皇貴妃,在皇后去世的情況下,她是後宮的總管,地位非常高。靜皇貴妃不僅待人溫和、知書達理,而且對待其他皇子也非常好。
  • 她從未進入大清後宮,卻被封為皇后,死後慈禧還要親自送葬
    提到鹹豐皇帝的皇后,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慈安與慈禧,然而,慈禧根本就沒有做過一天皇后,慈安也只是鹹豐的繼後,那麼,鹹豐的正牌皇后究竟是誰呢?她是一名從未進入過大清後宮的女子,即孝德顯皇后。
  • 中國最後一位恭親王:為奴二十年,後成為書法家,活到2016年
    愛新覺羅的姓氏能帶來了些什麼?若是在清王朝鼎盛時期,愛新覺羅的姓氏代表的無疑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在清朝覆滅之後,愛新覺羅的姓氏,什麼也不能帶來,更有甚至帶來的是波折頻出的生活。 在清朝滅亡之後,皇室貴族的奢華生活不再有,從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夕之間,跌落泥潭。
  • 道光不立政治才能和身體素質更好的恭親王為皇帝,而是選擇鹹豐?
    政治才能中等偏下的鹹豐能讓清朝這艘已破敗不堪的巨艦不沉,這已實屬極限。鹹豐改革力度雖遠超嘉慶、道光二朝,但他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的性格,讓他的改革註定觸摸不到清朝最為核心的問題,除了在腐敗問題上,鹹豐稍微下定了決心去整治,國庫空虧,民生凋敝,兵將腐朽等問題,鹹豐是連碰都不敢碰,更別說改革。
  • 大清以武功騎射為根本,何以道光帝即位後要停廢木蘭秋獮?
    道光帝在登基之前,曾多次隨其祖乾隆、其父嘉慶參與秋獮大典,深知其中甘苦。登基之初,大約是嘉慶帝去世不久,三年喪期未滿,無法北行秋獮之禮。服喪三年期滿後,道光在三年(1823)八月批示恭辦各項大差的經費時,曾經表示,秋獮之禮與恭謁祖陵、巡幸盛京等儀式應次第舉行,但究竟何時舉行,沒有說明。
  • 此人是爾晴的妹妹,嫁給令妃兒子,戴上大清鳳冠,還生下大清皇帝!
    在此前一年,永琰已經被秘立為皇儲,也就是說,如果不出意外,喜塔臘氏將來會戴上大清的鳳冠。 從現存的喜塔臘氏的畫像來看,她可以說是一位標緻的滿洲美女,不但相貌出眾,婚後與永琰也十分恩愛,先後生下了一子二女,唯一的兒子便是永琰的第二子旻寧,旻寧從小就被祖父乾隆和父親永琰喜愛,後來他還繼承了大清皇位,他便是道光帝。
  • 多爾袞是親王,吳三桂也是親王,兩人級別一樣嗎?
    多爾袞是親王,吳三桂也是親王,兩人級別一樣嗎?毫無疑問,多爾袞比吳三桂的官職大得多!多爾袞生前是攝政王,那時吳三桂還不是親王。多爾袞當時是億人之上,無人之下,他的攝政王之位無比牢固,並且一步步「進步」,從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如果多爾袞不是38歲薨逝,而是六七十,哪怕是四五十就去世時,多爾袞必然篡權奪位稱帝!多爾袞在稱帝的道路上奮勇向前時,吳三桂還只是藩王,吳三桂也在為了爵位奮勇前進。
  • 大清「洋欽差」外交奇事:他幫中國籤訂了首個對等條約
    1868年,就在蒲安臣駐華公使任期已滿即將回美國復命之際,歷史戲劇性地使他的外交生涯發生了轉折性變化——蒲安臣被清廷任命為「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賜大清國二品頂戴花翎,並受遣率清政府首個外交使團出使歐美各國,儼然成為中國朝廷的「欽差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