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不立政治才能和身體素質更好的恭親王為皇帝,而是選擇鹹豐?

2020-12-17 農家家常事

恭親王奕訢身體素質的確是要比鹹豐奕詝要強得多。據清史記載,鹹豐小時候曾得過天花,雖痊癒,但卻還是落下了後遺症,不但臉上長滿麻子,身體也變得有些羸弱,成了一個病秧子。除此,鹹豐還是皇子時,在南苑狩獵,因追逐野獸不甚跌入馬下,雖得上駟院正骨醫士全力救治,但腿腳還是落下殘疾,致使行動出現不便。

然而,相比鹹豐羸弱且殘疾的身軀,奕訢的身體那可是槓槓的,不但是儀表堂堂,且文武雙全,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百家經典,詩文,也善武功騎射。

但是,若要說政治才能,鹹豐奕詝與恭親王奕訢卻是不相上下,兩者並沒有太過懸殊的差距。先說鹹豐,他身體雖不咋地,可政治才能雖不算好,但也不算差,中規中矩。鹹豐即位之初,頗有振作之心,銳意圖治,為了讓這艘航行了二百餘年已滿是窟窿的大清巨艦能夠繼續前行,而不至於在此時沉沒,鹹豐是殫精竭慮,據《清文宗實錄》記載,鹹豐即位之初是十分勤政,每天都有許多諭旨從皇宮發出。

鑑於「東南糜爛,天下岌岌。朝廷懷恐懼之意而出之以端簡,百官懾於大難之驟興,瞻顧卻立」之危機,鹹豐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提拔了敢於任事的肅順,罷斥了道光朝貪位保榮二十一年的穆彰阿,處決了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

肅順掌權後,以鐵腕手段整肅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問題,嚴厲打擊官員貪汙腐敗、瀆職失職之罪行,特別是他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朝此後幾十年間的官場風氣,尤其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的改善。

除此,鹹豐還重用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漢族官員,給予他們地方實權,讓他們助清廷平定叛亂,而正是因為這些漢族官員的存在,本已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才能一瘸一拐地繼續向前走過半個多世紀。

可以這麼說,清朝能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之後,依舊統治中國半個多世紀,鹹豐功不可沒。然而,鹹豐雖有心中興清朝,但他的政治才能卻不足以讓其可以完成這一宏願,此時清朝所面臨之局勢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能挽回。政治才能中等偏下的鹹豐能讓清朝這艘已破敗不堪的巨艦不沉,這已實屬極限。

鹹豐改革力度雖遠超嘉慶、道光二朝,但他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的性格,讓他的改革註定觸摸不到清朝最為核心的問題,除了在腐敗問題上,鹹豐稍微下定了決心去整治,國庫空虧,民生凋敝,兵將腐朽等問題,鹹豐是連碰都不敢碰,更別說改革。事實上,要想讓清朝中興,這些問題都必須得到解決,若不解決,鹹豐縱容有朱元璋那般勤政,大清也不會中興,即使有,也只是「同治中興」那般假中興,捅破一點,就會原形畢露。

再說奕訢,咋看起來,小時候,奕訢的政治才能似乎是要比鹹豐皇帝高,畢竟當時奕訢之所以能成為皇位強有力的競爭者,靠的就是他的「天資穎異」!但是,從清史的記載來看,從政後的奕訢,他的種種表現,並沒有讓人看出,他的政治才能要高於鹹豐皇帝。

對於權力的渴望,讓奕訢是絲毫不顧忌國家利益,為了讓列強支持自己執掌清朝中樞,是想盡辦法的諂媚於西方列強,將國家利益讓與他們,以此獲得他們的支持。

為獲得英國的支持,奕訢先是同意委派李泰國和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把中國的海關管理大權拱手交由英國人掌控。而後,為了讓英國可以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對於英國,奕訢是毫無底線地討好。1863年,清廷從英國購買的艦船開往中國,此時被奕訢委託前往英國購買軍艦的李泰國私許英國對該艦隊有完全指揮權,事後奕?知曉,不但沒有抵制,還準備接受英國這一無理要求,甘受外人挾制。要知道,這件事一旦被確立,就意味著這支新艦隊由清廷出錢供養,但卻歸英國侵略者指揮、控制。這等賣主求榮之舉,天下為之譁然,連曾國藩、李鴻章都感不滿,為此是強烈反對。

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清廷最終下詔令遣散船員,只需留下船艦即可。可是此時英國卻無理取鬧,堅持「既不用其人,則船炮亦應繳還本國」,還向清廷索取賠款,這就等於是我花錢給你買東西,之後我不但東西得還給你,買貨的錢不給我,我還得給再賠錢給你。按理說,這等近乎屈辱的條件,清廷應該誓死不從,但是奕?卻答應了,為了不讓英國人放棄支持自己,他居然就這樣答應了,不但退還船隻,還向英國賠禮賠款。

我們應該慶幸,還好道光是選擇鹹豐當皇帝,鹹豐雖對列強也是軟弱不堪,但至少不會向恭親王這般諂媚,甚至是無底線。想想看,若是讓恭親王這般人做大清的統治者,中國將失去多少利益,損失多少疆土和財富。

當然,現在的我們都是以事後諸葛亮的姿態來看待鹹豐和恭親王二人,事實上在他們二人還皆是皇子時,在任何人看來,包括道光,恭親王奕訢的身體素質和政治才能都要遠超鹹豐皇帝奕詝。可為何最後,道光還是選擇奕詝為皇帝,拋棄了奕訢呢?

首先,鹹豐皇帝雖文武皆不如奕訢,卻有一點比奕訢強,那就是他很孝順,即使這孝順可能是裝出來的,但在道光和外人眼裡,他就是孝順!據《清朝野史大觀》等記載,道光末年,道光重病臥床,準備召見奕詝、奕訢入對。此時奕詝、奕訢在入宮前都分別請教了自己的老師,奕訢的老師告訴他,要盡力在道光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於是在道光皇帝召見時,奕訢便大談治國方略。而奕詝的老師杜受田知道奕詝的見識與口才皆不如奕訢,便教奕詝:在道光自言老病,問他治國方略時,就跪在地下磕頭痛哭,一句話都不要說,以表孺慕之誠。奕詝照辦,果然大獲成功。

要知道,清代皇帝對於儲君的品格是很看重的,嘉慶、道光能在眾兄弟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仁孝。因此,在道光看來,仁孝是儲君應該所要具備的重要的品格,顯然奕訢並不具備,他的才能固然不錯,但鹹豐與他比起來也並沒有相差很多,這個差距在眾臣的輔佐下,也定然能被彌補。可仁孝這個品格並不是靠後天就能養成的,作為皇帝,只有身懷仁孝,天下才不會亂,才能可以在後天彌補,但品格卻不行。

在道光看來,讓一個仁孝至純,但才能不足的皇子登基,遠比讓一個雖有才能,但卻無仁孝之心的皇子登基好。前者登基,祖宗江山固然有可能走不到更為繁榮的局面,但至少不會丟。後者登基,祖宗江山固然有中興的機會,但同樣也存在傾覆的威脅。道光不想冒險,由此,寧願選擇鹹豐,也不願冒險去選奕訢(事實上道光做對了,若讓奕訢即位,大清會亡得更快)。

其次,道光選鹹豐,也有愛屋吉屋的意思。鹹豐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是道光最為寵愛的妃子,14歲進宮,15歲由嬪升妃,16歲升貴妃,25歲成為攝六宮事的皇貴妃,26歲成為一國之母,這樣的升遷速度歷代少有,16歲在無子嗣的情況下,就能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貴妃存在,就憑這點,就足以看出孝全成皇后是有多受寵。

由此,在愛屋及烏下,道光顯然更傾向於將皇位傳給鹹豐,畢竟他是自己最深愛的女子的子嗣。鹹豐能在儲君之爭中贏得最終勝利,其一得益於他有一個深受道光寵愛的母親;其二他有著奕訢所不具備的仁孝的品格。

相關焦點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在封建傳統禮教的思想下,往往是長幼有序,而那當時的情況是鹹豐帝由於,提早出生,鹹豐比恭親王早出生,所以更具有名義上的先天優勢。
  • 道光皇帝駕崩前留下遺詔,第六子封親王,賜號為「恭」,有何深意
    道光皇帝 駕崩前留下遺詔,第六子封親王,賜號為"恭",有何深意 我們看清宮劇時,常常就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老皇帝駕崩後,大臣們常常會從"正大光明"的匾額之後取出先皇遺詔,看到遺詔中所書的"皇X子立為皇太子",於是就誕生下一代新皇。
  • 鹹豐明明能力不如恭親王,為什麼能夠繼承帝位?
    鹹豐明明能力不如恭親王,為什麼能夠繼承帝位?從實際情況來看,恭親王奕的實力更強,條件更優越。奕的母親是靜皇貴妃,在皇后去世的情況下,她是後宮的總管,地位非常高。靜皇貴妃不僅待人溫和、知書達理,而且對待其他皇子也非常好。
  • 如果道光帝傳位給恭親王,腐朽的大清能發生根本轉變嗎?
    NO.898 - 如果傳位恭親王作者:音樂傳真 / 編輯:冷小軍1846年道光帝已經6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決定皇位繼承人,不能再拖了。頭痛的是,傳位給四阿哥奕詝還是六阿哥奕呢?他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平庸的四阿哥而不是聰慧的六阿哥,斷送了清朝可能振作的機會。
  • 恭親王的照片與帝國的命運
    英國司令格蘭特將軍在日記中留下了如下記載:「(攝影師比託先生)用偌大的鏡頭對準了臉色陰沉的恭親王胸口,這位皇帝的兄弟驚恐地抬起頭來,臉刷的一下變得慘白……以為他對面的這門樣式怪異的大炮會隨時把他的頭給轟掉——那架相機的模樣確實有點像一門上了膛的迫擊炮,準備將其炮彈射入他可憐的身體。
  • 鹹豐皇帝為何31歲就駕崩?只因這三個壞習慣,如今很多男人依然有
    看不透生命長短的,總是希望獲得某一藥物來維持生命,以達到長生不老;已經看透的,往往會以飲酒行樂來享受人生。可以說,兩種不同的態度,決定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選擇。英法聯軍侵華期間,鹹豐皇帝鬱悶不已,加之身體日漸虛弱,因而性情大變,開始「享受人生」。
  • 鹹豐原配孝德顯皇后,19歲芳華突然離世,專家:宮廷版的林黛玉
    說起這鹹豐皇帝的皇后,大家耳熟能詳的是慈安與慈禧二位,但是,無論是慈安,還是慈禧,都不是鹹豐的原配,鹹豐的原配是一個只活了19歲的女子,她姓薩克達氏,諡號為孝德顯皇后。
  • 鹹豐皇帝的原配妻並不是慈安太后,而是薩克達氏
    據有關資料顯示,她是庶出,嫡母為皇室宗親愛新覺羅氏,生母姜氏是小妾。鹹豐二年,她十八歲,選秀入宮,初封貞嬪,五月晉貞貴妃,十月立為皇后。慈安太后為人端莊美麗,溫和賢淑,在炎炎夏日也衣冠嚴整,沐浴時不讓奴婢伺候。慈禧太后入宮時被封為蘭貴人,而慈安太后被封貞嬪,剛起步時慈安太后就比慈禧太后強。清朝的後宮分為八個等級,分別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 京華物語丨鹹豐皇帝拋棄了北京城,同時也拋棄了圓明園
    《武陵春色》圓明園的興建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後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代皇帝經營了150多年,終毀於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大火。圓明園見證了清王朝政治經濟最鼎盛的時期,也見證了清王朝的迅速衰落。
  • 鹹豐皇帝為何會才31歲就駕崩?
    那得說到她背後的鹹豐皇帝。對於這位皇帝,我們的記憶似乎很少,而更多的則是回憶鹹豐年間的風雲變幻,戰爭和侵略。當鹹豐皇帝在歷史上匆匆逝去的時候,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謎團——為什麼他會早死。#一代宗師,一位「孝」竟讓他脫穎而出道光帝並不缺皇子,雖嫡子早亡,卻仍有後嗣。
  • 鹹豐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贏一個慈禧
    這八個人分別是:和碩怡親王,時任宗人府宗令、領侍衛內大臣愛新覺羅·載垣;和碩鄭親王,時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步軍統領、御前大臣愛新覺羅·端華;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理藩院事愛新覺羅·肅順(鄭親王之弟);道光皇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時任領侍衛內大臣富察·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託和絡·穆蔭;軍機大臣、吏部侍郎匡源;鹹豐皇帝老師杜受田之子,任軍機大臣、工部侍郎杜翰
  • 她從未進入大清後宮,卻被封為皇后,死後慈禧還要親自送葬
    孝德顯皇后姓薩克達氏,是一名來自滿洲鑲藍旗的女子,薩克達氏是在道光二十七年的選秀中被指給皇四子奕詝(鹹豐)為嫡福晉的,當時奕詝已經被秘立為了皇儲,也就是說,道光帝是按照大清皇后的標準將薩克達氏選中的
  • 他培養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晚年卻被慈禧折騰不得安寢
    愛新覺羅-奕譞,父親是道光皇帝,哥哥是鹹豐皇帝,侄子是同治皇帝,兒子是光緒皇帝,孫子是宣統皇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溥儀。晚清三大鐵帽子王之一,一府兩皇帝,一朝攝政王,說的就是我們這裡的醇親王府!如此赫赫威名,身份顯貴的醇親王在暮年卻活得戰戰兢兢,甚至過世後仍被慈禧折騰得不得安寢。
  • 如何勾住鹹豐皇帝的魂?
    鹹豐皇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掌有實權的統治者皇帝,而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人物就是慈禧。公元1852年,鹹豐皇帝登基後將鈕祜祿氏立為皇后,同時為了充實後宮,開始優選天下秀女,而慈禧就是在這次選秀中入宮的,那時候慈禧叫蘭兒。
  • 鹹豐猝死之謎曝光!死因非常尷尬,專家:連史書都不好意思記載
    道光皇帝晚年在立儲問題上猶豫不決,道光皇帝深受傳統文化薰陶,對廢長立幼之說常有疑慮,按照年齡來說,皇四子應當繼承皇位,然而皇六子卻聰明伶俐,遇事情頗有見解,因此在立誰為繼承人的問題上,道光皇帝頗為糾結,最終道光皇帝決定在臨終前通過一場考試來解決繼承人的問題。
  • ...12月線上大拍 | 亞歷克斯·馬格勒舊藏清代鹹豐皇帝御筆波若...
    在鹹豐即位不久,於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鹹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接下來的火燒圓明園,天地會的起義註定在位僅僅十一年的鹹豐皇帝落寞的一生。國家的衰落動蕩,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鹹豐皇帝自已無暇翰墨,因此留下的墨寶很少。但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漢文化教育,使得他在書法方面具有一定的修養。
  • 鹹豐在位時,慈禧為何鬥不過慈安?
    此外,慈安的殺伐決斷與處世智慧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慈禧政治野心的擴張,制衡了慈禧的權力,在慈禧、恭親王、慈安這三名統治者的三角關係當中,慈安成為一個平衡點。慈安與鹹豐帝慈安的閨名暫無可考,只知是「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女」。眾所周知,鈕祜祿氏在清朝是大姓,她的父親穆揚阿身為右江道,是朝廷正四品官員。總體而言,慈安雖非名門望族,但也算得大家閨秀。
  • 大阿哥溥儁當過三天保慶皇帝?並沒有,那只是民間以訛傳訛的謠言
    道光帝旻寧的三弟惇恪親王綿愷,在道光十八年(1838)十二月初四薨逝,綿愷的獨(嫡)子奕纘,早在道光元年(1821)七月初四就夭折,被追封多羅貝勒。於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初五,道光帝就把皇五子奕誴過繼給死去的弟弟綿愷,襲封惇郡王。雖然奕誴出繼宗室,但依舊享受皇子待遇,進入鹹豐朝後因為犯錯,在鹹豐五年(1855)三月二十一被降為貝勒。
  • 鹹豐皇帝生母,不明不白殞命圓明園,為何正史只有十二個字記載
    導語:聰明美貌的年輕皇后蹊蹺死去,為何朝廷不披露死因。請看《鹹豐皇帝生母,不明不白殞命圓明園,為何正史只有十二個字》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名鼎鼎的年份。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座橫亙於古代與近代之間的黑色時間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