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身體素質的確是要比鹹豐奕詝要強得多。據清史記載,鹹豐小時候曾得過天花,雖痊癒,但卻還是落下了後遺症,不但臉上長滿麻子,身體也變得有些羸弱,成了一個病秧子。除此,鹹豐還是皇子時,在南苑狩獵,因追逐野獸不甚跌入馬下,雖得上駟院正骨醫士全力救治,但腿腳還是落下殘疾,致使行動出現不便。
然而,相比鹹豐羸弱且殘疾的身軀,奕訢的身體那可是槓槓的,不但是儀表堂堂,且文武雙全,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百家經典,詩文,也善武功騎射。
但是,若要說政治才能,鹹豐奕詝與恭親王奕訢卻是不相上下,兩者並沒有太過懸殊的差距。先說鹹豐,他身體雖不咋地,可政治才能雖不算好,但也不算差,中規中矩。鹹豐即位之初,頗有振作之心,銳意圖治,為了讓這艘航行了二百餘年已滿是窟窿的大清巨艦能夠繼續前行,而不至於在此時沉沒,鹹豐是殫精竭慮,據《清文宗實錄》記載,鹹豐即位之初是十分勤政,每天都有許多諭旨從皇宮發出。
鑑於「東南糜爛,天下岌岌。朝廷懷恐懼之意而出之以端簡,百官懾於大難之驟興,瞻顧卻立」之危機,鹹豐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提拔了敢於任事的肅順,罷斥了道光朝貪位保榮二十一年的穆彰阿,處決了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
肅順掌權後,以鐵腕手段整肅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問題,嚴厲打擊官員貪汙腐敗、瀆職失職之罪行,特別是他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朝此後幾十年間的官場風氣,尤其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的改善。
除此,鹹豐還重用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漢族官員,給予他們地方實權,讓他們助清廷平定叛亂,而正是因為這些漢族官員的存在,本已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才能一瘸一拐地繼續向前走過半個多世紀。
可以這麼說,清朝能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之後,依舊統治中國半個多世紀,鹹豐功不可沒。然而,鹹豐雖有心中興清朝,但他的政治才能卻不足以讓其可以完成這一宏願,此時清朝所面臨之局勢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能挽回。政治才能中等偏下的鹹豐能讓清朝這艘已破敗不堪的巨艦不沉,這已實屬極限。
鹹豐改革力度雖遠超嘉慶、道光二朝,但他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的性格,讓他的改革註定觸摸不到清朝最為核心的問題,除了在腐敗問題上,鹹豐稍微下定了決心去整治,國庫空虧,民生凋敝,兵將腐朽等問題,鹹豐是連碰都不敢碰,更別說改革。事實上,要想讓清朝中興,這些問題都必須得到解決,若不解決,鹹豐縱容有朱元璋那般勤政,大清也不會中興,即使有,也只是「同治中興」那般假中興,捅破一點,就會原形畢露。
再說奕訢,咋看起來,小時候,奕訢的政治才能似乎是要比鹹豐皇帝高,畢竟當時奕訢之所以能成為皇位強有力的競爭者,靠的就是他的「天資穎異」!但是,從清史的記載來看,從政後的奕訢,他的種種表現,並沒有讓人看出,他的政治才能要高於鹹豐皇帝。
對於權力的渴望,讓奕訢是絲毫不顧忌國家利益,為了讓列強支持自己執掌清朝中樞,是想盡辦法的諂媚於西方列強,將國家利益讓與他們,以此獲得他們的支持。
為獲得英國的支持,奕訢先是同意委派李泰國和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把中國的海關管理大權拱手交由英國人掌控。而後,為了讓英國可以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對於英國,奕訢是毫無底線地討好。1863年,清廷從英國購買的艦船開往中國,此時被奕訢委託前往英國購買軍艦的李泰國私許英國對該艦隊有完全指揮權,事後奕?知曉,不但沒有抵制,還準備接受英國這一無理要求,甘受外人挾制。要知道,這件事一旦被確立,就意味著這支新艦隊由清廷出錢供養,但卻歸英國侵略者指揮、控制。這等賣主求榮之舉,天下為之譁然,連曾國藩、李鴻章都感不滿,為此是強烈反對。
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清廷最終下詔令遣散船員,只需留下船艦即可。可是此時英國卻無理取鬧,堅持「既不用其人,則船炮亦應繳還本國」,還向清廷索取賠款,這就等於是我花錢給你買東西,之後我不但東西得還給你,買貨的錢不給我,我還得給再賠錢給你。按理說,這等近乎屈辱的條件,清廷應該誓死不從,但是奕?卻答應了,為了不讓英國人放棄支持自己,他居然就這樣答應了,不但退還船隻,還向英國賠禮賠款。
我們應該慶幸,還好道光是選擇鹹豐當皇帝,鹹豐雖對列強也是軟弱不堪,但至少不會向恭親王這般諂媚,甚至是無底線。想想看,若是讓恭親王這般人做大清的統治者,中國將失去多少利益,損失多少疆土和財富。
當然,現在的我們都是以事後諸葛亮的姿態來看待鹹豐和恭親王二人,事實上在他們二人還皆是皇子時,在任何人看來,包括道光,恭親王奕訢的身體素質和政治才能都要遠超鹹豐皇帝奕詝。可為何最後,道光還是選擇奕詝為皇帝,拋棄了奕訢呢?
首先,鹹豐皇帝雖文武皆不如奕訢,卻有一點比奕訢強,那就是他很孝順,即使這孝順可能是裝出來的,但在道光和外人眼裡,他就是孝順!據《清朝野史大觀》等記載,道光末年,道光重病臥床,準備召見奕詝、奕訢入對。此時奕詝、奕訢在入宮前都分別請教了自己的老師,奕訢的老師告訴他,要盡力在道光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於是在道光皇帝召見時,奕訢便大談治國方略。而奕詝的老師杜受田知道奕詝的見識與口才皆不如奕訢,便教奕詝:在道光自言老病,問他治國方略時,就跪在地下磕頭痛哭,一句話都不要說,以表孺慕之誠。奕詝照辦,果然大獲成功。
要知道,清代皇帝對於儲君的品格是很看重的,嘉慶、道光能在眾兄弟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仁孝。因此,在道光看來,仁孝是儲君應該所要具備的重要的品格,顯然奕訢並不具備,他的才能固然不錯,但鹹豐與他比起來也並沒有相差很多,這個差距在眾臣的輔佐下,也定然能被彌補。可仁孝這個品格並不是靠後天就能養成的,作為皇帝,只有身懷仁孝,天下才不會亂,才能可以在後天彌補,但品格卻不行。
在道光看來,讓一個仁孝至純,但才能不足的皇子登基,遠比讓一個雖有才能,但卻無仁孝之心的皇子登基好。前者登基,祖宗江山固然有可能走不到更為繁榮的局面,但至少不會丟。後者登基,祖宗江山固然有中興的機會,但同樣也存在傾覆的威脅。道光不想冒險,由此,寧願選擇鹹豐,也不願冒險去選奕訢(事實上道光做對了,若讓奕訢即位,大清會亡得更快)。
其次,道光選鹹豐,也有愛屋吉屋的意思。鹹豐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是道光最為寵愛的妃子,14歲進宮,15歲由嬪升妃,16歲升貴妃,25歲成為攝六宮事的皇貴妃,26歲成為一國之母,這樣的升遷速度歷代少有,16歲在無子嗣的情況下,就能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貴妃存在,就憑這點,就足以看出孝全成皇后是有多受寵。
由此,在愛屋及烏下,道光顯然更傾向於將皇位傳給鹹豐,畢竟他是自己最深愛的女子的子嗣。鹹豐能在儲君之爭中贏得最終勝利,其一得益於他有一個深受道光寵愛的母親;其二他有著奕訢所不具備的仁孝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