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皇帝生母,不明不白殞命圓明園,為何正史只有十二個字記載

2020-12-18 奇有此理

導語:聰明美貌的年輕皇后蹊蹺死去,為何朝廷不披露死因。請看《鹹豐皇帝生母,不明不白殞命圓明園,為何正史只有十二個字》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名鼎鼎的年份。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座橫亙於古代與近代之間的黑色時間界碑。這一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西方侵略者的炮艦從中國的南方海防門戶一直打到北方海防門戶。這一年,是封建中國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轉折點。

這年正月,皇宮大內還發生了一起重要事件:年輕美貌的皇后鈕祜祿氏突然死了。皇后死得非常蹊蹺。但對發生在宮闈深處的這一事件,人們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渾然不知。

對於皇后鈕祜祿氏死亡的記載,《清史稿》僅十二字:「二十年正月壬寅,崩,年三十三。」既未交代具體死因,也沒交代死亡地點。

章開沅先生主編的《清通鑑》記載:「壬寅(十一日),皇后鈕祜祿氏病逝。」這一記載雖交代了鈕祜祿氏系因病死亡,但沒有交代皇后患何惡疾,年紀輕輕的為什麼一轉眼就死了。

對皇后鈕祜祿氏猝然去世事件,原始清史料均語焉不詳。將傳世的官史串起來,可以勾勒出皇后死亡前後的大體情形: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初六,紫禁城照例瀰漫著新年的歡樂氣氛。這時,突然傳出皇后生病的消息,道光帝陪著六十五歲的皇太后前去探望。五天後的深夜,也就是十一日(2月13日)子夜兩點左右,皇后暴崩。聞訊,道光帝立即前去看視。八點左右,皇帝親自陪同老太后前往祭奠。道光帝下旨:著惠親王綿愉、總管內務府大臣裕誠、禮部尚書奎照、工部尚書廖鴻荃總理喪儀。不久,道光帝為皇后親定諡號:孝全皇后。至於皇后為什麼得病,得的什麼病,一概被遮掩得嚴嚴實實。

後之死亡,顯得神神秘秘。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有首《清宮詞》描寫了皇后鈕祜祿氏之死,隱約透出了其鮮為人知的死因。這與官史所記大不相同。這首詞說:

如意多因少小憐,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

這首詞告訴人們,皇后鈕祜祿氏之死,與筵席上的鴆毒有關。這首詞還有一條注釋,提供了另外一些耐人尋味的信息。注釋的大意如下:道光十三年(1833年),鈕祜祿氏被冊封為皇貴妃,統攝六宮。第二年,位居中宮,當上了皇后,過了數年暴亡,此事頗為隱秘。當時,道光帝繼母孝和皇太后仍健在,家法森嚴,道光帝不敢違拗她的懿旨,因而特諡之為「全」。道光帝由於痛悼孝全皇后離他而去,所以不冊立其他妃嬪所生皇子為皇位繼承人,決意冊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因為他系孝全皇后所生,而且在尚活著的諸位皇子中最為年長。

這條注釋告訴人們,孝全皇后之死,又與孝和皇太后有關:很可能是孝全皇后違背了家法,孝和皇太后站出來執行家法,逼她走上死亡之路。至於皇后究竟違背了哪條家法,為何連皇帝也無法保全自己寵愛的女人,注釋沒有詳細說明,只是含糊其辭地說:「事多隱秘。」

歷朝歷代宮廷裡發生的一些事件,由於不光彩,不雅氣,放不到桌面上,往往被官方所著正史所隱去。這也難怪,正史往往是在統治者點頭同意後才付梓存世的,他們不願張揚的醜聞,是不會載入皇皇正史的。如《清宮詞》所述,孝全皇后之死與筵席上的鴆毒有關,系孝和皇太后執行家法的結果,這純屬皇家醜聞,也只有稗史、詞曲得以披露一二了。魯迅先生曾稱讚野史中保存有歷史的真實,可補正史之不足,此語實在深刻。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孝全皇后身邊宮女成群,這樣一位人物,極不正常的暴死,不可能沒人目睹、沒人耳聞。按照清制,秀女一般十四至十六歲進宮,如果沒被皇上看中或寵幸,未能進入答應、常在、貴人、嬪、妃等皇帝小妾行列,通常二十五歲就可以出宮嫁人。綜合與此事件相關的史料,根據一些筆記、秘史披露的內幕,可以勾勒出孝全皇后暴死的全貌:

看道光帝年屆六十了,仍沒有確定皇位繼承人。對此,皇后鈕祜祿氏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一位年近花甲的皇帝,一位已經坐了近二十年金鑾殿的皇帝,這麼長時間還不確定皇位繼承人,確實很不正常。

清王朝除開國之主努爾哈赤和第一位皇帝皇太極,按照當時確定的擇立繼位人原則,生前未指定繼位人之外,其他皇帝確立繼位人時自身年齡都比道光帝小得多。順治帝福臨,年近二十三周歲時指定繼位人;康熙帝玄燁第一次冊立皇太子時,才二十一周歲;雍正帝胤禛創秘密建儲制度並確定繼位人時,年近四十五周歲;乾隆帝弘曆第一次確定繼位人時,年僅二十五周歲;嘉慶帝顒琰秘密確定繼位人時,三十八周歲。近六十歲的年齡,對一位政事紛繁、妻妾成群的皇帝來說,已經是不低的壽數了。在他之前,只有康熙帝、乾隆帝活過了六十歲,清太祖、崇德帝、順治帝、雍正帝、嘉慶帝五位最高統治者,都沒有活過六十周歲。

道光帝遲遲不確定皇太子,並非因為皇子年齡太小。活著的皇子中,就數皇后鈕祜祿氏所生皇子奕詝年齡最大。他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初九日,在紫禁城承乾宮呱呱墜地。在他出生之前,道光帝已經有了三個兒子。不幸的是,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長子奕緯,先後於道光七年(1827年)、九年(1829年)、十一年死去。皇長子奕緯在奕詝出生前兩個月死去,虛齡二十四歲。到道光十九(1839年)年,皇四子奕詝已滿八周歲,按當時的習慣計齡方法,已經到了九歲。在這個年齡,順治帝已當了三年皇帝,康熙帝也已坐了兩年金鑾殿了。康熙帝初次冊立的皇太子胤礽,年齡僅一周歲多一點;乾隆帝首次秘密確定的皇太子永璉,年僅六周歲。

道光帝在確立繼位人問題上的遲疑不決,表明他還沒有下定決心,還沒有在諸皇子中選定一個稱心如意的接班人。

是在皇位繼承人的爭奪上,讓作為皇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鋌而走險嗎?請看下一篇《道光朝皇位爭奪戰,她的「畫蛇添足」,讓兒子差點與皇位失之交臂》

相關焦點

  • 京華物語丨鹹豐皇帝拋棄了北京城,同時也拋棄了圓明園
    農曆八月初八,正值秋分,鹹豐皇帝凌晨時分便來到了圓明園的「鴻慈永祜」,向列祖列宗跪拜叩頭,然後在勤政殿召見了包括恭親王奕在內的五位王公大臣,決定由恭親王奕留在圓明園暫時主政,和英、法、美、俄談判,主持北京政局。鹹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的第七位皇帝,年號「鹹豐」。
  • 鹹豐皇帝最看好的兩個兒子,各有優勢,為什麼選擇奕詝繼承大統?
    導語:在我的上一篇文章《鹹豐皇帝生母,不明不白殞命圓明園,為何正史只有十二個字》中,我們了解了聰明美貌的年輕皇后蹊蹺死去,為何朝廷不披露死因。那麼,道光帝為什麼在確立繼位人問題上的遲疑不決,他心儀的能夠繼承大統的兒子又是哪一個呢?五十虛齡後,道光帝時來運轉,竟又生了六個兒子。
  • 鹹豐皇帝為何會才31歲就駕崩?
    在中國歷史上,女人很少掌權,而這位寵妃卻兩朝垂簾聽政,掌控國家大權,幾乎成了第二個「武則天」,那是誰賦予她的權力?那得說到她背後的鹹豐皇帝。對於這位皇帝,我們的記憶似乎很少,而更多的則是回憶鹹豐年間的風雲變幻,戰爭和侵略。
  •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身世之謎
    12月1日,流失海外160年的圓明園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至此,圓明園流失的十二尊獸首銅像已有七尊得以回歸中國。在圓明園東北部的長春園北側,有一座仿歐式園林,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等十餘座建築組成,時稱「水法」,其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特。
  • ...12月線上大拍 | 亞歷克斯·馬格勒舊藏清代鹹豐皇帝御筆波若...
    ▲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  鹹豐皇帝在位僅十一年。在鹹豐即位不久,於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鹹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接下來的火燒圓明園,天地會的起義註定在位僅僅十一年的鹹豐皇帝落寞的一生。國家的衰落動蕩,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鹹豐皇帝自已無暇翰墨,因此留下的墨寶很少。但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漢文化教育,使得他在書法方面具有一定的修養。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1860年9月,鹹豐皇帝為了消滅英法聯軍的囂張焰火,親派手中的王牌軍隊前去應戰。僧格林沁率領的上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英勇的廝殺。不幸的是,僧格林沁揮舞著馬刀的騎兵團,在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下不堪一擊。
  • 鹹豐皇帝為何31歲就駕崩?只因這三個壞習慣,如今很多男人依然有
    看不透生命長短的,總是希望獲得某一藥物來維持生命,以達到長生不老;已經看透的,往往會以飲酒行樂來享受人生。可以說,兩種不同的態度,決定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選擇。英法聯軍侵華期間,鹹豐皇帝鬱悶不已,加之身體日漸虛弱,因而性情大變,開始「享受人生」。
  • 鹹豐帝尊封奕訢生母為皇太后,真是回報養育之恩?看看奕訢的下場
    清鹹豐五年七月初一,已經患病數月並逐漸病入膏肓的道光皇帝後宮妃嬪、恭親王奕訢生母康慈皇貴太妃博爾濟吉特氏,被鹹豐皇帝以「侍奉皇考廿餘年,徽柔素著;撫育朕躬十五載,恩恤優加」為由,特旨尊封為康慈皇太后。而且,鹹豐皇帝還特意在尊封諭旨中予以了「福履無疆,長承愛日之暄」的尊封目的說明,也就是說,對於養母博爾濟吉特氏的尊封根本目的在於「衝喜」。注意,博爾濟吉特氏並非鹹豐皇帝生母,也並非前朝皇后,即使按照鹹豐皇帝的說法,對其有著長達十五年的養育之恩,也斷無尊封皇太后的先例和道理。
  • 鹹豐在位時,慈禧為何鬥不過慈安?
    在清文宗即鹹豐皇帝還是皇子時,慈安嫁入潛邸。慈安在鹹豐二年四月封貞嬪,五月晉貞貴妃,十月立為皇后。細細算來,慈安被冊立為皇后時,才不過十六歲。如此快的晉升速度、以如此小的年齡獲得如此高的權位,可見慈安不凡的能力。此外,在鹹豐皇帝的彌留之際,唯獨將皇后慈安召到身邊,授密旨一道,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特別是有可能「恃子不法」的慈禧的最高權力。
  • 如何勾住鹹豐皇帝的魂?
    一天,鹹豐皇帝擺駕圓明園,正在散步觀景,突然聽到有女子在唱江南小調,聲音婉轉動聽,曲調悠長悅耳。鹹豐皇帝心中感到驚奇,便向隨從太監詢問此人是誰,太監回答說是慈禧。鹹豐皇帝對唱曲的慈禧頓時來了興趣,將她召來身邊詢問,聞聲已是如痴如醉,見人更是不可自拔。慈禧是有備而來,打扮得清新俊秀,鹹豐皇帝甚是喜歡。
  • 道光不立政治才能和身體素質更好的恭親王為皇帝,而是選擇鹹豐?
    恭親王奕訢身體素質的確是要比鹹豐奕詝要強得多。據清史記載,鹹豐小時候曾得過天花,雖痊癒,但卻還是落下了後遺症,不但臉上長滿麻子,身體也變得有些羸弱,成了一個病秧子。除此,鹹豐還是皇子時,在南苑狩獵,因追逐野獸不甚跌入馬下,雖得上駟院正骨醫士全力救治,但腿腳還是落下殘疾,致使行動出現不便。
  • 鹹豐皇帝的原配妻並不是慈安太后,而是薩克達氏
    慈安太后是鹹豐皇帝的正宮皇后,而慈禧太后是西宮貴妃、大阿哥的生母。一般人都以為慈安太后就是鹹豐皇帝的結髮妻,年紀要比慈禧太后大,因為慈禧太后一直叫慈安太后姐姐。但事實上,慈安太后並非鹹豐皇帝的結髮妻,年紀還要比慈禧太后小兩歲。慈安太后姓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據有關資料顯示,她是庶出,嫡母為皇室宗親愛新覺羅氏,生母姜氏是小妾。
  • 體弱多病的麗妃,為何獨得鹹豐帝恩寵?她有的,慈禧、慈安都沒有
    和雛伶朱蓮芬的「男風」故事,圓明園的「四春之寵」,尤其是「宿慈禧所,數日不視朝」的故事,早就成為了後世廣為流傳的荒淫故事。那麼,麗妃為何能夠獨得荒淫帝王——鹹豐皇帝的恩寵呢?麗妃的獲寵之由其實,麗妃身上有一件慈安和慈禧都沒有的重要東西,正是這件東西才讓其獨得了鹹豐皇帝的恩寵!
  • 馬首回歸:為什麼圓明園十二獸首如此受關注
    160年前,圓明園慘遭焚掠,從此下落不明的馬首銅像,於12月1日正式回歸圓明園。西洋樓景區呈倒「T」形,東西總長約860米,西部南北寬300米,其餘寬只有65米,總佔地面積約100畝。西洋樓的面積在圓明園中所佔比例不到2%,屬於一個很小的局部。從位置角度來講,西洋樓也沒那麼重要,整個圓明園佔地大致是一個菜刀的形狀,西洋樓在菜刀把的位置,翻過西洋樓的院牆就出圓明園的地界兒了。西洋樓建成的時間也晚一些,那麼,當時乾隆皇帝為什麼要下令建造西洋樓呢?
  • 圓明園十二獸首的誕生與流落,一切,從乾隆的審美開始
    提起中國流落在外的文物,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圓明園的十二獸首,當然與此相對的還有各種愛國人士的慷慨解囊、海外富豪的善舉等。不過比較有趣的是,興許很多人並不曉得這十二生肖獸首的由來,準確地說,它們當初能出現在圓明園裡,還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結果。
  • ...軍為何燒毀了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專家:額爾金的日記揭開殘酷真相
    鹹豐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聯軍向北京城發起進攻,鹹豐皇帝倉皇逃到承德避暑山莊。10月6日傍晚,英法直撲圓明園。將珍寶洗劫一空後,為何處理高大的宮殿建築呢?大家都知道最終英法聯軍在園林裡大肆縱火,加上民國時期不斷有人盜取石料,使得這座奢華園林成為了一片廢墟。 可縱火也有一個過程。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後,聯軍統帥額爾金立即以在北京全城張貼了一張告示:「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之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
  • 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生母建30噸水晶屏,朱棣生母成歷史之謎
    觀音閣大石壁重約30噸,曾是朱棣為紀念生母而建。(李倫 攝影)(李倫 攝影)在江蘇省南京市下馬坊遺址公園內,有一塊來歷不凡的大石壁,據專家考證,大石壁曾是600年前明代永樂皇帝朱棣(dài)為紀念生母而建的觀音寺的遺物。觀音閣大石壁,原位於南京市寧杭公路小衛街段,2007年7月遷至下馬坊遺址公園內保護。觀音閣大石壁,1982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圓明園十二獸首身上的歷史訊息
    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將園中精品掠往海外,至今已經160年。最流行的說法是有近150多萬件圓明園文物流散在外,但由於缺乏記錄以及私人收藏的原因,統計圓明園文物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究竟有多少圓明園文物流散在外,如今依然是個謎。而海晏堂的十二獸首,在它們身上的歷史訊息,就是圓明園文物的一個縮影。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而今關於圓明園的故事最為代表性的應該是十二獸首的回歸,這些本為圓明園中的物品,被列強掠奪之後,散落世界各地,如今雖然已經有幸找回不少,但是還有不少仍無下落,成為許多人心裡之痛。尤其是當中國昔日之物件,卻被放在外國的拍賣行裡拍出高價,更是讓人們有著莫名的傷痛。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
  • 朕的圓明園,清王朝的一部興衰歷史
    圓明園的興建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後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代皇帝經營了150多年,終毀於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大火。圓明園的興建經歷了清王朝政治經濟最鼎盛時期,又見證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說一座圓明園就是一部清王朝的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