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流失海外160年的圓明園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至此,圓明園流失的十二尊獸首銅像已有七尊得以回歸中國。在圓明園東北部的長春園北側,有一座仿歐式園林,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等十餘座建築組成,時稱「水法」,其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特。這是乾隆皇帝專為自己頤養天年而建造的園林,由歐洲傳教士、義大利人郎世寧主持設計,法國人蔣友仁監修,清廷匠師建造。
據《圓明園變遷史探微》載:清乾隆三年(1738年),弘曆初次駐蹕圓明園,命在宮廷畫院任職的義大利傳教士、畫師郎世寧等繪製《圓明園全圖》。從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便「大動土木,幾無寧歲」。
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一天,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勤政殿裡觀看法國傳教士進獻的貢品,其中有路易十四贈送的《法國最漂亮的建築景觀》畫冊。乾隆帝「見一噴水機之畫圖,即徵教士郎世寧為之解說,且詢朝廷中,是否有三數歐人,能作一與此相類似之機……於是大眾全注目於神父蔣友仁。彼遂致力於此工作,旋即謁見清帝。」
蔣友仁於乾隆九年(1744年)來到中國。「當其在歐洲,研究物理時,彼曾解釋、模仿並模擬各種引水機械,當時從事於此,蓋為學術之精研,或冀生活之改進。」很快,郎世寧就把蔣友仁引薦給了乾隆皇帝。「清帝大為喜悅,藹然與彼交談,極示恩寵之意。」
不久,「水法」模型做成,「彼(蔣友仁)所呈獻之第一件,極合清帝之心意,清帝命人將其送至私室,以便暇時熟觀諦審。因此決意建築一歐式之宮殿,親自於花園中,擇定地址,且命教士郎世寧而神父蔣友仁協力合作,繪一結構大略之總圖。」也就是說,乾隆把歐洲建築風格與中國情趣結合起來,由郎世寧、蔣友仁設計指導,宮廷匠師建造。
為了早日建成西洋樓,乾隆帝還傳下旨意:「凡彼(蔣友仁)調遣工人所為之事,均須遵照實行。」「一切舊制舊規,悉予解除,聽予蔣氏自由」。乾隆不但在物質上給予大力支持,在技術上也提出了很多建議。施工期間,他多次到現場察看工程進展情況,提出意見。
因「工作之種種,皆屬新試,故進行頗為遲緩,直至(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秋末,引水機器,及噴水機之第一架,方始完成。」「蔣友仁設計監造之第一座水法,在長春園北端第一座歐式建築諧奇趣前建成。乾隆見而大悅。長春園中之其他歐式建築及水法之興建約始於此時。」
「諧奇趣」水法建成後,乾隆又親自在長春園中擇地,令郎世寧和蔣友仁再添建幾處水法,「海晏堂」為其中之一。
「海晏堂」是西洋樓內體積最大的一棟建築,由正樓和工字蓄水樓組成。正樓朝西,上下各十一間,樓門左右有疊落式噴水槽,階下為一大型扇形噴水池,池正中是一個高約兩米的蛤蜊石雕,南北兩側呈「八」字形排列著十二生肖人身獸頭銅像,南邊分別為子鼠、寅虎、辰龍、午馬、申猴、戌狗;北邊分別為醜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雞、亥豬。每晝夜十二個時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輪流噴水,正午時,十二銅像口中同時噴射泉水。這些獸首銅像融東西方文化於一身,俗稱「水力鍾」。《教士書札》記為:「以十二獸類分別代表一日十二個時辰,每二小時之內,有一獸,口中湧射噴泉,他獸繼之,輪流如此,周而復始。」
乾隆皇帝仔細觀賞了這座水法後,龍顏大悅,將它賜名為「海晏堂」。「海晏」 取意「河清海晏,國泰民安」,典出唐鄭錫《日中有王字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河,即黃河;晏,平靜。「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平浪靜。此語用以比喻天下太平,寓意平和、吉祥。
其實,最初設計這一組噴泉時,郎世寧設計的方案是設置十二座具有西方特色的裸體女性雕塑。模型製作好了之後,呈請乾隆皇帝御覽。乾隆一見,甚是不悅,這裸體女性雕塑有悖於中國人的倫理道德,便勒令重新設計。郎世寧在宮廷供職多年,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於是將裸體女性雕塑改為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十二生肖造型,即以青銅鑄成十二個生肖的頭像,然後安放在坐著的人身上,中西合璧。其頭部為寫實風格造型,鑄工精細,獸首上的褶皺和絨毛等細微之處,都清晰逼真。鑄造獸首所選用的材料為當時清廷精煉的紅銅,外表色澤深沉、內蘊精光,古樸而厚重。
水法用磚石砌成高臺,高臺上修有貯水池,供應周圍噴泉用水。貯水池周圍用錫板包嚴,防止滲漏,故稱「錫海」。貯水是用「龍尾車」(靠機械原理將水位提高的一種水車)向上輸送至「錫海」,然後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經過銅管流向噴泉。遺憾的是,設計「水法」的蔣友仁於乾隆三十九(1774年)十月病逝,宮內未留下此技傳人,沒有人能夠修整、使用「龍尾車」。每逢皇帝遊園,只好勞累小太監汗流浹背提水上樓,當皇帝駕臨,再開水閘放水,以造噴泉之景。待皇帝離去,噴泉就沒水了。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西洋樓也未能倖免。據《西方人眼中的圓明園》所載《亞樂園先生回憶錄》一文稱:「十二星獸(十二尊生肖獸首銅像)的奇怪外形使鹹豐的母親很感興趣,她便指使人把這些東西拆下來存入國庫,於庚申之亂年間(1860年)失蹤。」
百年之後,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海晏堂」牛、猴、虎、豬、鼠、兔、馬七尊獸首銅像通過不同方式回歸中國,而龍、蛇、羊、雞和狗五尊獸首至今下落不明。
責任編輯:張元(E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