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金璞玉,方圭圓珠,雖性異質珠,皆國寶也。——白居易《除孔戣等官制》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在任何一個朝代,這句俗語一直未曾過時,就像清朝盛世乾隆皇帝不惜千金為古董,亂世末代皇帝溥儀為盤纏不惜賣國寶。
而從歷史的長流之中來看,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流失影響最廣泛的,莫過於兩次,一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另一次則是清末的溥儀時期,慘遭西方列強的掠奪與毀壞,而圓明園便是最為慘烈的案例。
這座被世人所矚目的殿堂,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寶庫,有著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之稱的世紀性建築,就連有著羅浮宮的法國作家雨果都讚不絕口地稱之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卻在1860年,清末時期被徹底性的毀滅。
世人為之感慨,後人為之憐惜,圓明園成為了眾多國人心中的遺憾與恨,但也正是由此,本屬於圓明園的一草一木,都變得更加珍貴,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十二獸首噴泉」便是如此。
被英法聯軍掠奪後流失海外,在「賭王」何鴻燊捐贈之後,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仍有著5個流失國外,流浪在外的孩子,逐漸的回歸母親的懷抱,本該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實情,但在何鴻燊先生捐贈了馬首之後,卻惹起了眾多質疑。
這第一方面的質疑,主要是對於文物原歸屬的爭議,因為這件本該是愛國性質的捐贈行為,被報出是「中國人賣給中國人」。
這樣說來,莫非馬首一直就在國內?而不是流失國外?我們其實先看一下何鴻燊先生買下馬首的拍賣經歷。在2007年,馬首本該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上拍,當時保護文物心切的何鴻燊先生,以6910萬的價格在開拍前提前高價拍下,而這時候,其實也才知道了馬首其實是在一位華人手中。
中國人賣給中國人,人們本是為了國寶能夠回歸祖國而欣喜,如今卻鬧了一個烏龍,因此惹起了眾多爭議。而也正因此,有著第二個方面的質疑,那就是「獸首」的價格是借用大眾的愛國心理被炒上去的嗎?
其實早在1989年,馬首、虎首跟牛首,都由當初臺灣省的一家收藏機構在倫敦拍下,之後又轉賣到了幾個民間收藏家手中,在這些年「獸首」一路上漲之後,也逐漸公開露面,逐漸回歸了祖國懷抱。
而對於圓明園獸首而言,其真正的藝術家價值,究竟與拍賣價值相符嗎?是不是被炒熱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其實給出了答案,他表示「圓明園十二獸首隻是見證圓明園被外國列強掠奪、焚毀的歷史見證,一上拍賣會就被稱為國寶,欠妥。特別是把外國人做的水龍頭稱為國寶,更是欠妥。」如此一來,本身價值不菲的獸首,卻被說成了只是水龍頭,一下再次惹起了爭議。
其實對於獸首而言,大眾的認知多半是與圓明園有關,而獸首本身也是清乾隆時期鑄造,是西方寫實雕塑下的產物,與中國雕塑藝術關係並不大,而其本身的作用也只是水龍頭,因此陳館長才稱之為水龍頭。
但相比同在圓明園中被掠奪走的國寶「虎鎣」,本是3000多年前的西周青銅器,當之無愧的國寶,但其拍賣價值僅僅是360萬。
與獸首的價值相比,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但如若說實際的藝術價值,獸首也無法與「虎鎣」相比,因此我們足以看出,有著眾多古董商人,利用著人們的民族情感,把獸首的價值炒熱,最終不得不付出天價才讓其回歸,而從中牟利。
不過慶幸的是,在文物回歸的道路上,我們一直在前進,近些年眾多流失海外的國寶也逐漸的回歸,但我們也不得不說,從陳館長的話中,我們更應該去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文物,不然就成為了眾多古董商人的工具,大家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