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哥溥儁當過三天保慶皇帝?並沒有,那只是民間以訛傳訛的謠言

2021-01-18 猴格

一直以來,網絡上都流傳著大清保慶帝的謠言,傳播者聲稱,在清朝十二帝之外,還有一個在位僅三天的皇帝,他就是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保慶帝溥儁(音俊)。

但縱觀史冊,也找不到溥儁登基為帝的記載,因為,這個所謂保慶帝就是個徹頭徹尾的謠言,溥儁只是過繼給穆宗同治帝的嗣皇子而已,連皇太子的名分都沒有混上,扯什麼三天保慶帝?

01,溥儁其人

大阿哥愛新覺羅溥儁(1885-1942),是端郡王載漪(音乙)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蒙古阿拉善親王貢桑珠爾默特之女博爾濟吉特氏,此處劃個重點,溥儁母親是蒙古貴女,可不是坊間謠傳的什麼慈禧太后侄女。

溥儁在血統上,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孫子,惇勤親王奕誴的孫子,端郡王載漪的兒子;但是,在宗法上,他既是嘉慶帝第三子惇恪親王綿愷的曾孫,又是綿愷親弟瑞懷親王綿忻的曾孫。

可能會有人迷惑,怎麼溥儁的身世這麼複雜呢?其實也沒什麼,只是因為他的父親、祖父都被過繼出去的原因。

道光帝旻寧的三弟惇恪親王綿愷,在道光十八年(1838)十二月初四薨逝,綿愷的獨(嫡)子奕纘,早在道光元年(1821)七月初四就夭折,被追封多羅貝勒。

於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初五,道光帝就把皇五子奕誴過繼給死去的弟弟綿愷,襲封惇郡王。

雖然奕誴出繼宗室,但依舊享受皇子待遇,進入鹹豐朝後因為犯錯,在鹹豐五年(1855)三月二十一被降為貝勒。不過隨即就在六年(1856)的正月初一,就被加恩賞還惇郡王的爵位,還在十年(1860)正月初一加恩晉封親王。

就在奕誴晉封親王四天後,正月初五,鹹豐帝傳諭把奕誴的第二子載漪,過繼給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初四薨逝的瑞敏郡王奕誌(道光帝四弟瑞親王綿忻之子)為嗣,並在同年六月初八讓載漪降襲貝勒。

由於載漪很善於站隊,在帝後PK中為後黨吶喊助威,就成為慈禧太后身邊的骨幹人員,還在光緒二十年(1894)正月初一晉封瑞郡王,因為述旨時被誤寫成端郡王,就被將錯就錯,成為端郡王。

所以,奕誴因為過繼成了三叔綿愷的嗣子(承繼子),載漪也因為過繼成了堂叔奕誌的嗣子,是以溥儁在過繼給同治帝之前,就屬於瑞王系的子孫,但因為溥儁被立為大阿哥,在宗法上又成為鹹豐帝奕詝的孫子、同治帝載淳的嗣子。

02,溥儁入繼的前情

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6月11日)至八月初六(9月21日)百日維新失敗。八月初六日,重新掌控大局的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懇請慈恩訓政,帝黨迅速瓦解。

八月初八(9月23日),慈禧太后在勤政殿舉行訓政禮,27歲的光緒帝正式成為「階下囚」。

八月初十(9月25日),老慈禧用光緒帝的名義傳諭內閣,說自己身體屢有不適,命各省保薦精通醫理之人。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八月。壬午朔。丁亥6(9.21)○諭內閣: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幾。兢業之餘。時虞叢脞。恭溯同治年閒以來。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宏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三籲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節。著各該衙門敬謹豫備。外記注 ○己丑8(9.23)秋分○率王大臣等詣勤政殿。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前行禮。○辛卯10(9.25)○諭內閣:朕躬自四月以來。屢有不適。調治日久。尚無大效。京外如有精通醫理之人。即著內外臣工切實保薦候旨。其現在外省者。即日馳送來京。毋稍延緩。外記注(光緒實錄卷426)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道皇帝「為自己延請名醫」的詔書,頓時引起中外各界的猜疑,朝廷內外都在竊竊私語、議論紛紛。

隨著光緒二十五年(1899)二月之後,朝廷又開始公布光緒帝的脈案,抄送給各省督撫,渲染皇帝的病情日漸嚴重,更是衍生出各種版本的謠言。

有人說皇上被囚禁,有人說皇上已經遜位,還有人說皇上早在戊戌政變後一天就上吊自盡,甚至有人說皇上已經被太后毒死,就連外國的媒體也跟風而上、言之鑿鑿的說光緒帝已經遇害,英國代理上海總領事白利南就繞過駐華公使電報英國外交大臣說皇帝已死、新黨失敗、太后當政。

在喧囂的謠言下,有識之士們也都明白慈禧太后的套路,無非是先聲稱皇帝病危,然後再悄悄弄死他,之後另立新君。

一時之間,國內各界紛紛發聲,請求太后保護好皇帝,兩江總督劉坤一直接致電朝廷表示對皇帝病情的關心、以及對皇帝安危的擔心。

各國駐華公使也嚴厲照會總理衙門,如果皇帝在這個時候死亡,中國將會面臨西洋各國共同帶來的不利局面。同時,各國軍隊也開始以保護使館的名義陸續開往北京。

面對如此境況,以慈禧為首的後黨只能妥協,派慶親王奕劻約見英國公使竇納樂通告英方,說皇帝近來的健康大為增進。但竇納樂並不相信奕劻的說辭,提出要外國醫生給皇帝看病,並籤署健康證明書才相信。

為了解除西方國家進兵北京的威脅,慈禧只能同意外國醫生進宮看診,法國醫生戴瑟維進宮為光緒帝看病後,表示皇帝只是微恙,並沒有生命危險,更不是垂危狀態。

不久,光緒帝又親自接見日本駐華公使矢野,他也表示皇帝的精神狀態良好,根本不像有病的樣子。

如此一來,慈禧太后企圖用病危廢棄光緒帝的理由就站不住腳,但她絕對無法容忍光緒帝在她面前繼續蹦達。

可能會有人覺得,慈禧大權在握,廢掉皇帝還不簡單?還真沒有那麼簡單,戊戌政變之後,就有後黨福建監察御史黃桂鋆、工科給事中張仲炘奏上密折說:皇上得罪祖宗,當廢。

儘管慈禧對光緒這個外甥兼侄子厭煩到極點,有意廢帝,但人家光緒帝本身並沒有犯錯,又不吃喝嫖賭抽,又不沉溺酒色,還積極謀求變法維新圖強,又上進又勤奮,君主形象這麼好,如果貿然廢黜,不但不合祖宗家法,恐怕也難堵悠悠眾口,所以才只能迂迴的報病,如今卻連報病也不能夠,真是太令人生氣了。

而比慈禧太后還容不下光緒帝的,是後黨骨幹成員,畢竟光緒帝年輕,按照常理推測,老慈禧肯定是活不過小光緒的,如果慈禧駕崩,光緒帝勢必要恢復實權,那時候才是後黨的末日呢!

所以,後黨骨幹們為了避免有末日來臨那一天,只能現在就把光緒帝踩到不能翻身,既然廢立不行,那就把他架空,另立一個皇權代言人。

榮祿率先向慈禧太后提出為光緒帝過繼一個孩子,再兼祧同治帝,但已經視光緒為眼中釘的慈禧,並不完全同意榮祿的方案,她只願意給親兒子同治帝過繼。

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二十四(1900年1月24日),慈禧召集近支王公貝勒、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南上書房翰林、部院尚書在儀鸞殿會議,以光緒帝病弱無子為由,選擇多羅端郡王載漪第二子、15歲的溥儁承繼為穆宗毅皇帝之子,稱大阿哥。

03,闢謠溥儁當了三天保慶帝

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二十四,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頒布詔命,封載漪的兒子溥儁為皇子,以錦統緒。

從這時候起,端王府的小阿哥溥儁,就成為大清國的皇子,先帝同治帝的嗣皇子,今上光緒帝的侄兒,未來明確要繼位的皇子。

光緒二十五年1899己亥。十二月。甲戌朔○丁酉24。硃諭:朕衝齡入承大統。仰承皇太后垂簾聽政。殷勤教誨。巨細無遺。迨親政後。正際時艱。亟思振奮圖強。敬報慈恩。即以仰副穆宗毅皇帝付託之重。乃自上年以來。氣體違和。庶政殷繁。時虞叢脞。惟念宗社至重。前已籲懇皇太后訓政。一年有餘。朕躬總未康復。郊壇宗廟諸大祀。不克親行。值茲時事艱難。仰見深宮宵旰憂勞。不遑暇逸。撫躬循省。寢食難安。敬溯祖宗締造之艱難。深恐勿克負荷。且入繼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乃朕痼疾在躬。艱於誕育。以致穆宗毅皇帝嗣續無人。統系所關。至為重大。憂思及此。無地自容。諸病何能望愈。因再叩懇聖慈。就近於宗室中慎簡賢良。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為將來大統之畀。再四懇求。始蒙俯允。以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繼承穆宗毅皇帝為子。欽承懿旨。欣幸莫名。謹敬仰遵慈訓。封載漪之子為皇子。以綿統緒。將此通諭知之。○諭內閣:明年正月初一日。大高殿奉先殿壽皇殿三處。著派大阿哥溥儁恭代行禮。○又諭:大阿哥正當典學之年。嗣後大內著在弘德殿讀書。駐蹕西苑。著在萬善殿讀書。派崇綺充師傅授讀。並派徐桐常川照料。(光緒實錄卷457)

同一天,慈禧還以光緒帝的名義傳諭內閣,明年正月初一元旦(1900年1月31日),新年大高殿、奉先殿、壽皇殿行禮致祭,派大阿哥溥儁代替皇帝去行禮(此處劃重點)。

因為當時太后並沒有掩飾自己的廢立之心,就算皇帝的安危得到確認,坊間流言也並沒有消停,宮中之人也傳播著各種小道消息。

就在臘月二十四朝廷商議給同治帝過繼的事情時,詔書還沒有下達,內廷蘇拉且昌就傳出「今日要換皇上」的最新流言。

這個流言傳到坊間後愈演愈烈,就像帶上翅膀一樣,飛向全國各地,流言在傳播的過程中最後已經演變成:明年元旦大阿哥溥儁就舉行登基大典,年號都選好了,就是「保慶」!

當時賦閒在家的前帝師翁同龢也聽到這個消息,由於臨近除夕,航船、報紙都停運停發,老翁得不到最新消息,「不知朝廷措施何事也」,心急如焚得年都沒過好。

一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正月初三(2月2日),翁同龢才得到去年二十四日內廷集議是為同治帝立嗣的消息,還在日記中寫到「是日恭聞硃諭,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穆廟皇嗣。」

溥儁只是被立為同治帝的嗣子,並沒有在元旦繼位當了三天保慶帝,就算是他真有繼位那一天,也得等光緒帝駕崩後,才輪到他,為什麼呢?

因為當初光緒帝繼位時,朝廷就說過以後繼位的皇帝只能是同治帝的嗣子,說白了,光緒帝就是朝廷為同治帝找的代孕工具,不管光緒帝生多少個兒子,那個繼位的皇子,就是法定的同治帝嗣子。

當然,也不能人光緒帝前腳給堂哥兼嗣兄同治帝生了一個兒子,後腳就把工具人踢開,工具人也太悲劇了吧,所以,當時的兩宮太后就下詔說,光緒帝誕生皇子後,選擇一個賢良的娃在他死後繼位,這個繼位的嗣皇帝就是同治帝的嗣子。

所以說,即便溥儁此時被立為同治帝的嗣子,也算是未來的嗣皇帝,但他必須得等光緒帝死時,按照流程冊立太子繼位,才能變成真正的嗣皇帝。

光緒二十六年時,光緒帝活得好好的,還在準備三十整壽的事情,溥儁怎麼可能會登基為保慶帝呢?那不過是坊間無知村夫的流言罷了。

何況,本來安排大阿哥溥儁在新年元旦致祭大高殿、奉先殿、壽皇殿的事,也並沒有成行,因為那一天祭奉先殿的是怡親王溥靜,並不是原定的溥儁,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變動,由於史料缺乏就不得而知了。

溥儁只是在正月十四宣宗道光帝忌辰時,代替光緒帝去奉先殿行禮而已,此後就被安排於正月二十七入學讀書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春正月甲辰朔。祭奉先殿。遣怡親王溥靜恭代行禮。 ○遣官祭太廟後殿。上詣寧壽宮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前行慶賀禮。王公百官於皇極門外行禮。○御乾清宮受賀。○詣儀鸞殿。問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安。至壬申皆如之。○戊申5。諭內閣:前經降旨令崇綺充大阿哥師傅。在內授讀。並派徐桐常川照料。現在大阿哥典學伊始。讀書課程。關係緊要。著責成徐桐、崇綺、選擇品學兼優二三員。據實保奏。候旨閒用。○庚戌7。○諭內閣:大阿哥於正月二十七日申刻入學讀書。  ○丁巳14。宣宗成皇帝忌辰。祭奉先殿。遣大阿哥溥儁恭代行禮。遣官祭慕陵。 ○癸亥20。上御勤政殿。日斯巴尼亞國使臣葛絡幹、英國使臣竇納樂、德國使臣克林德、美國使臣康格、俄國使臣格爾思、和國使臣克羅伯、義國使臣薩爾瓦葛、比國使臣賈爾牒、法國護理使臣唐端、日本參贊石井菊次郎覲見。(光緒實錄卷458)

而流言中被廢的光緒帝,不但在正月初一那天御乾清宮受賀,還在正月二十御勤政殿,接見各國使臣,單從光緒帝這些行程看,他也不存在被退位的情況,所以,被立為同治帝嗣子的溥儁,當了三天保慶帝的傳聞,只是謠言而已。

04,溥儁當保慶帝謠言的來源

猴格查閱溥儁當了三天保慶帝謠言的來源,一共找到兩條接近謠言的說辭,一個來自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一個來自《景善日記》。

先說《崇陵傳信錄》,內廷蘇拉傳播的「今日換皇上矣」的流言,就是出自惲毓鼎的記載,但老惲自己在文中已經闢謠了,說儀鸞殿集議並不是謀廢立,而是確定立溥儁為大阿哥的事。

次日朝罷,榮相請獨對,問太后曰:「傳聞將有廢立事信乎?」太后曰:「事且露,奈何?」榮曰:「無妨也。上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宗室近支子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承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太后沉吟久之曰:「汝言是也。」遂於二十四日召集近支王貝勒、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南上兩書房、翰林部院尚書於儀鸞殿,上下驚傳將廢立。內廷蘇拉且昌言曰:「今日換皇上矣。」迨詔下,乃立溥儁為大阿哥也。(惲毓鼎崇陵傳信錄)

所以,《崇陵傳信錄》還不能算是溥儁當了三天保慶帝謠言的主要依據,充其量就是為流言添磚加瓦的輔助者。

再來說說這個由歪果仁偽造的《景善日記》,據《景善日記》記載,光緒二十六年的正月元旦,本該是大阿哥溥儁即位的日子,但不果行,也就是說,溥儁即位的事到底還是沒成行。

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元旦。予今年七十八歲,諸子欺予耳聾,無所不為,皆不肯向上學好,予家風墮矣。······今年有閏八月,人人皆謂不祥之兆。蓋以前每逢閏八月,則是年必有變故也。新帝本定於今曰即位,但不果行。餘子恩鈴告予,新年大高殿奉先殿致祭,皆系大阿哥恭代。大阿哥年十四歲,人甚聰俊,性情粗暴,致祭時,由煤山步行至殿。(景善日記)

不管成功繼位與否,但明確的說大阿哥溥儁、要在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元旦即位的,拋開坊間演義小說,猴格只看到《景善日記》的記載。

這裡就要談談《景善日記》真偽的問題了,雖然景善的確是大清國的高官,並死於庚子國難,但問題是,據學者考證,這個所謂的《景善日記》,並不是景善本人所寫,而是自稱是慈禧太后的英倫情人、來自英國的漢學家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巴恪思、巴克斯)偽造的。

因為白克浩斯並不真正了解清朝的典制,所以才在假託景善名義編造出來的《景善日記》裡出現很多紕漏。

比如景善的好友剛毅什麼時候去的涿州、保定,什麼時候回京,這些都是剛毅親自告知或者派人告知景善的,如果日記是景善本人所寫,絕不可能會出現這樣簡單的日期錯誤。

還有日記中對清朝制度、掌故以及宮殿名稱的錯誤記載,以及景善的行文習慣,都無不表明該日記是持有者白克浩斯偽造的,而不是歷任翰林院侍讀、內閣侍讀學士、戶、工、禮、吏等部侍郎景善自己寫的。

其實,白克浩斯在滿洲教師的協助下偽造的這本《景善日記》,別說想忽悠中國學者,就算拿回國哄騙其他歪果仁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畢竟認真求知的人有很多。

《景善日記》合刊到《慈禧外紀》中於1910年發行後,的確是風行一時,甚至一版再版,讓白克浩斯出盡風頭賺了不少錢。

到了1924年,荷蘭漢學家戴文達把《景善日記》重新翻譯並發行單行本後,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英國公使朱爾典、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賴德烈對《景善日記》的真偽紛紛表示懷疑。

1936年,在上海從事新聞工作的英國人劉逸生就曾發文質疑《景善日記》的真偽;1937年,荷蘭人戴文達也發表文章,改變之前認為日記是景善本人所作的意見;1940年,程明洲更是吸收前人的重要論據,對《景善日記》進行深入研究,最後得出《景善日記》的確是偽造的結論。

雖然《景善日記》被學界證明是偽造的,但話又回來,作為自媒體前輩的白克浩斯,無疑是成功的,簡直堪稱清末民初自媒體界的超級大咖,不但會杜撰瞎編,還善於營銷。

他不但偽造《景善日記》,還偽造李蓮英日記,並自稱是外國的榮祿,宣稱和慈禧太后有私情,有很多慈禧太后給他的私人信件,但別人追看原件,抱歉,都賣了,賣給誰了?忘記了。攤手。

他還吹噓認識民國總統徐世昌,美國鈔票公司的中國代表賀爾就是通過他籤訂印製中國鈔票的合同,合同上還有徐世昌的印鑑呢!後來呢,就被證明,他吹噓的所謂合同和印鑑,也全是他偽造的,這人厲不厲害?

《景善日記》就是這個有眼光的投機者,在中國人的協助下,搜集當時的坊間傳言炮製出來的,所謂溥儁在元旦登基就是謠言之一,而溥儁當了三天的保慶帝,更是光緒二十六年曾盛行一時的最大的合成式的謠言。

05,猴格說

溥儁當了三天保慶帝的所謂謠言,其實真的很好證偽的,你就算不信官方史料,也可以看當時人的私人筆記啥的。

更何況,溥儁登基的事,早在清末就被證明是流言,除了那些博人眼球的演義小說,譬如惜花樓主的《皇清秘史》,李伯通的《西太后豔史演義》等等會去採用這些無根謠言,正經史家誰會相信?

我擬立端郡王之子溥俊承繼穆宗為嗣,立為大阿哥。一俟明年元旦,再請今上遜位。(皇清秘史)慈禧也就拿定主意,除面諭在京臣工外,又分電各省督撫,定於明年改元,冊立大阿哥即皇帝位。(西太后豔史演義)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如今的網絡上,居然還有那麼多的網文去瞎胡扯什麼三天保慶帝,什麼大清在位最短的皇帝溥儁,真讓人懷疑這些傳播謠言的人。

你就算不看《清實錄》或者時人的日記、譬如翁同龢日記等等,也可以去翻翻《清史稿》,瞅瞅《庚子國變記》、《戊壬錄》之類啊?

怎麼就能輕易的採用小說家之言呢?難道以為自己會憑著瞎編亂造,成為第二個成功的白克浩斯?但就算白克浩斯,也被當時的學界和媒體界扒皮了呀!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后妃八卦方向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過,關注還請謹慎,多看看猴格主頁後,再考慮關不關注哈!

相關焦點

  • 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溥儀?非也,這位皇帝在位僅3天
    若是說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末代皇帝溥儀了,這位皇帝從1909年即位,到1912年清朝滅亡,總共做了三年的皇帝。其實還有一位皇帝不為人們所知,這位皇帝在位僅有三天便被迫退位,也可以說清朝不是十二位皇帝,而是十三位皇帝。
  • 戊戌變法之後,慈禧本想讓他當皇帝,可惜他突然被摔壞了腦袋
    晚清時期的中國,被慈禧搞得天下大亂,於是有些仁人志士想變法改變國運,比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可惜康有為只是嘴巴能說,實際能力很差,戊戌變法很快就失敗了,前後才經歷了103天,康有為逃到海外,而最苦的還是光緒帝,他被慈禧太后給囚禁了。
  • 清朝十二帝外其實還有個皇帝,在位時間僅3天,活到1942年才去世
    而被慈禧安了皇帝身份的人,正是惠徵的曾外孫,慈禧二弟葉赫那拉·桂祥的外孫,愛新覺羅·溥儁。 既然不聽話,那就找個聽話的取代他。於是,就有了愛新覺羅·溥儁的隆重登場。 溥儁出生於1885年,比光緒皇帝小14歲,光緒皇帝被軟禁那會他還是個13歲的孩子。但越是年紀小,慈禧就越放心,至於溥儁的素質如何,不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溥儁完全是個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光知道吃喝聽曲兒、玩拳弄棒、愛看戲,還曾經帶太監跟人打架,結果自己這方大敗。
  • 十三年號,十二帝,另外的皇帝是被誰開除了呢?
    清朝第二位皇帝是皇太極,皇太極的清朝皇帝身份是沒有問題的。他改大金(後金)為大清,成為真正的清朝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清朝入關實現由北方政權到大一統王朝的奠基人。他的廟號是太宗,一方面是皇太極沒能突破遼東防線實現入關,沒有成為「祖」的功。
  • 康熙朝九子奪嫡中,四阿哥當上皇帝,那其他人的結局呢?
    所謂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 堂堂天朝皇帝怎麼就被毒死了?
    定論是有了,只是僅僅把砒霜視為光緒帝的「死因」未免皮相之談。堂堂天朝的皇帝,怎麼就被人下毒致死了呢?光緒不是平常人物,宮廷也不是尋常地點,在那深宮禁地,縱有殺人動機者,未必有作案的條件,縱有作案條件者,未必有弒君的膽量,而三者皆備者,實所剩無幾。
  • 皇帝的弟弟和侄子誰更優先繼承大統?
    個人認為,皇帝在沒有皇嗣的情況下王朝處在相對平穩安定的情況下,侄子繼位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是處於戰亂或是緊急狀態時弟弟繼位的可能性大一些,但並不是絕對,這與其所處的時代,朝局的變化和背後的政治力量有很大關係。不管是皇帝的弟弟還是皇帝的侄子繼承皇位,都是要有嚴格的前提條件的。
  • 《雍正王朝》中,康熙為什麼要讓十四阿哥做大將軍王?
    康熙皇帝在收到西北大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後,召來了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商量解決的對策,同時準備在這二人之中選出一位作為大將軍王,領兵前往西北出徵,康熙皇帝的這一舉動引發了朝中大臣們的猜測,朝中大臣紛紛猜測此次的大將軍王,一定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 來看望因十三阿哥被罰跪的若曦,十四阿哥笑著離開,四阿哥哭著走
    若曦想要幫綠蕪也想十三阿哥有個伴,所以她就一直在求皇上。可是皇帝生氣了,若曦被罰跪在雨裡。這是康熙對若曦的懲罰,也是對眾位阿哥是試探,他們對若曦的態度決定了他們是不是十三阿哥一派的人,所以康熙讓若曦一直跪著,他在背後看著眾人的做法。拋開這些,十四阿哥和四阿哥在看望若曦的時候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十四阿哥笑著離開,四阿哥哭著走,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 若曦和八阿哥在談戀愛,四阿哥為什麼會誤會她喜歡十四阿哥呢?
    在《步步驚心》中,若曦最初的心動之人是八阿哥,後來她一直談戀愛的人也是八阿哥,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四阿哥卻一直都以為若曦喜歡的人是十四阿哥。若曦和十四的關係是要好,但是他們之間也僅僅只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為何四阿哥會誤會呢?
  • 溥儀當皇帝前,慈禧選中的是另一人,為何後來變了
    然而實際在溥儀當皇帝前,慈禧選中的是另一人。那麼後來為何變了,成為溥儀登基呢?慈禧原本看中的人,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溥儁,而溥儁的生母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兒,是慈禧的親侄女。除了看中這一點之外,還有就是溥儁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除了吃喝玩樂,其餘什麼都不會。
  • 《雍正王朝》中為什麼沒有看到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呢?
    (九子奪嫡,不包括五六七三個阿哥)五阿哥胤祺,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說中其實出現過胤祺,就是康熙在朝堂上怒斥十四阿哥胤禵,並且憤怒地拔劍要殺他時,五阿哥胤祺跪著抱住康熙的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胤祺的性格。五阿哥胤祺,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那個宜妃。那部電視劇雖然虛構,但宜妃的受寵卻絕非虛構。宜妃是康熙最早的惠、宜、德、榮四大宮妃之一。
  • 《甄嬛傳》沒有甄嬛,四阿哥一樣能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
    《甄嬛傳》中最不受皇上待見的四阿哥,最後卻能登上大寶,很多人都覺得是甄嬛幫了他!先是在圓明園提點他自尊自強,後又收為養子出謀劃策!看上去沒有甄嬛,四阿哥是不可能當上皇上的,但是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有沒有甄嬛,四阿哥都是命定的皇上。因為他和他的老子爹一樣:聰明、勤奮、有野心!
  • 關於火影忍者的3個謠言,有翻譯錯誤也有以訛傳訛,不要再相信了
    關於火影忍者的3個謠言,有翻譯錯誤也有以訛傳訛,不要再相信了《火影忍者》帶給了我們很多很多的美好回憶,尤其是對於90後的朋友來說,這部動漫可這真的是從小學陪伴到我們大學畢業,因此對於火影自然是有特別的情懷的,哪怕是現如今的《博人傳》,不管我們怎樣吐槽
  • 雍正皇帝,冷麵刻薄磐石心腸,大家這樣評價勤勞而又愛民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這是康熙皇帝在位的第六十一年了。時年寒冬,天氣特別冷,宮內氣氛特別壓抑,這是否是改朝換代的氣息,自然有人往這裡想了,畢竟那個時候的康熙,已入遲暮之年。太子被廢已久,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儲君甄選,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因為沒有立太子之位,導致了九子奪嫡這樣的慘劇發生,而今到了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 《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真實意圖是什麼?
    康熙皇帝為什麼選擇十四阿哥做撫遠大將軍康熙皇帝選擇十四阿哥做撫遠大將軍,主要是看中了十四阿哥的能力。康熙皇帝想要平定西北的叛亂,就必須要選拔一個有能力的皇子擔任大將軍。三阿哥和四阿哥的身體條件都比較差,不適合做大將出徵。十三阿哥被圈禁了十年,也不可能帶領大軍出徵。
  • 葉瀾依復仇後,為何在四阿哥登基那日自盡?她所做正是甄嬛所想
    在後宮裡,葉瀾依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她的地位十分卑微,在被皇帝看上前,她只是一位圓明園馴馬女郎。葉瀾依卑微,但她對所有的人都冷若冰霜,更對皇帝冷若冰霜。怎麼了?因葉瀾依早已有了心。皇帝說得也很滑稽,他看上葉瀾依,並不是因為她的國色天香,而是因為皇帝看到了葉瀾依身上當年華妃的風採。當華妃在世時,皇帝對華妃的種種冷落與忌諱,導致華妃變成了一個妒忌、狠心的女人。其實華妃就是深愛皇上的那種,沒有功利色彩。但皇帝卻厭惡華妃。華妃死後,皇帝又在別的女人身上尋找華妃的影子。
  • 民間傳說的狸貓換太子:其實只是虛構事件,但卻和一可憐女子有關
    八賢王知道這件事兒影響太大,並且皇帝的家務事自己也不方便插手,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宦官把被替換的皇子帶到自己的王府裡,而後以自己兒子的名義撫養這個皇子。 若干年後,包公邂逅了流浪在民間的李妃,並為李妃查明真相,匯報給了皇帝宋仁宗,皇帝聽說生母受到如此迫害,震怒之下譴責劉太后,劉太后面對新皇帝的質問,居然被活活嚇死,而李妃則被宋仁宗認作母親,尊其為太后,就這樣,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到此結束。
  • 雍正王朝:鄔思道讚揚十三阿哥國士無雙,這句話背後有何深刻含義
    但唯有一個人是真性情,那就是十三阿哥。還記得鄔思道誇獎十三阿哥的那句話嗎?他對四阿哥說:十三阿哥真乃國士無雙!在我的印象當中,鄔思道唯一一次真心真意誇人就是這一次了,就算是對四阿哥,鄔思道也沒有過這麼高的評價,那麼,鄔思道到底是看中了十三阿哥哪一點呢?十三阿哥的真性情,首先體現在他對太子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