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扶持光緒帝即位,就是念在他是自己親妹妹的兒子,年紀小又容易掌控。可是隨著光緒長大,慈禧就面臨著要還政的問題。她一拖再拖,一直到光緒大婚,她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便宣布要還政給皇帝。
可慈禧怎麼可能心甘情願還政,加上光緒也十分忌憚她,甚至想奪得政權後,就要了慈禧的命。結果此事被慈禧得知,她先發制人,發動了戊戌政變,將光緒囚禁起來。
在這個時候,慈禧自然不能繼續讓光緒當皇帝,只能再找一個便於她控制的人出來。眾所周知,歷史上光緒過後,坐上皇位的是溥儀。然而實際在溥儀當皇帝前,慈禧選中的是另一人。那麼後來為何變了,成為溥儀登基呢?
慈禧原本看中的人,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溥儁,而溥儁的生母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兒,是慈禧的親侄女。除了看中這一點之外,還有就是溥儁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除了吃喝玩樂,其餘什麼都不會。
這樣的人,自然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皇帝的,但是對於慈禧來說,就是一個好的傀儡。於是,慈禧決定將溥儁過繼給同治帝,繼而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可以說,為了讓溥儁登基,慈禧是做足了準備。
然而,此事卻遭到朝中文武的反對。他們認為廢光緒帝本就不妥,而且溥儁憑什麼能坐上皇位。不僅是朝中有爭議,就連洋人也強烈反對,表示大清皇帝他們只認光緒一人。
慈禧本來就對洋人不滿,如今是大清自己廢立皇帝,哪輪得到這些外國人來指手畫腳,所以慈禧就想對付洋人。恰好,溥儁的父親載漪,原本以為兒子要當皇帝了,很是興奮。如今聽到這麼多人反對,心裡很不高興。
於是,載漪便向慈禧建議,聯合義和團去對付洋人,還把義和團吹得神乎其神,似乎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就打敗洋人。慈禧信以為真,便藉此機會,直接向各國發起戰書。載漪也被委以重任,參與到這次重大戰爭中。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義和團並沒有載漪說的那麼神,他們在洋槍洋炮面前,仍然是不堪一擊。就這樣,洋人一路勢如破竹,直到殺進北京城。眼見洋人打來,慈禧只好趕緊跑到西安逃難。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不得不向洋人求和,她頒布了《罪己詔》,並將所有責任,都推給參與義和團戰爭的大臣們。除此之外,朝廷還需找一個人出來背鍋。此事與光緒無關,自然不能找他。慈禧肯定不會說是自己的錯誤,於是,載漪和溥儁父子,就變成替罪羊。
就這樣,原本已經被冊立為皇太子的溥儁,就和他爹載漪一起,被慈禧流放新疆。《辛丑條約》籤訂後,洋人總算是退出了京城。不過經歷了這件事,慈禧不敢再輕易提廢立皇帝一事,也就是說,溥儁徹底失去了當皇帝的機會。
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病重。為了能讓自己繼續把持朝政,慈禧這才重新挑選「傀儡」。這一次,她便看中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並將其接進宮撫養。光緒去世後,慈禧正式扶持溥儀即位,是為宣統帝。
然而,慈禧心中仍想繼續把持朝政,可老天沒有再給她這個機會。就在光緒帝駕崩的第二天,慈禧就去世了。不過此時清朝已千瘡百孔,滅亡已是遲早的事。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