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
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
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
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
有關看過正史的小夥伴們對鹹豐皇帝的印象應該是很一般的,曾經學富五車的曾國藩,在我們眼中看似聖人的曾國藩在鹹豐皇帝的治理下卻不受重用,以至於到後來的時候,在鹹豐帝去世之後。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
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
在封建傳統禮教的思想下,往往是長幼有序,而那當時的情況是鹹豐帝由於,提早出生,鹹豐比恭親王早出生,所以更具有名義上的先天優勢。當然我們的道光皇帝也不是單純看長幼有序的理念來選擇下一任繼承人。道光皇帝起初也想讓恭親王作為下一任皇帝,奈何天不隨人願。道光皇帝被鹹豐的一片孝心所感動,所以將皇位傳給了鹹豐帝。鹹豐的老師是一位情商極高的學者,鹹豐的老師知道,鹹豐想要贏得高位,引起道光帝的喜愛,又無法超越恭親王的才能,就只能有一個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孝道來感化道光帝。
鹹豐成為皇帝。
於是在道光帝出行時,鹹豐經常會在身邊噓寒問暖。在道光帝去世前,鹹豐和恭親王都在道光帝的身側,道光帝選擇下一任繼承人,便問了他兩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恭親王由於財富五車而且樣樣精通,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的雄才偉略。鹹豐卻顯得非常的孝順,在父親身邊噓寒問暖,並沒有滔滔不絕的講理論知識。鹹豐的如此這般座位,深深的贏得了道光皇帝的喜愛,所以道光皇帝將重任傳給了鹹豐,而在臨去世前,這道聖旨不僅下放到鹹豐的手上,還有另外一道聖旨同時下放就是皇六子成為恭親王。
奕訢成為恭親王。
奕訢雖然成為名義上的恭親王,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也藉由自己的勢力挑起了大梁,幫助慈禧太后和同治帝。在封建古代有著諸多禮教的束縛,慈禧太后雖然重用了鹹豐帝,在世時看不上的諸多重臣,也提拔了和晚清四大名臣,這些名臣卻在私底下和恭親王私交甚好。這讓慈禧太后怎麼能安心的吃飽睡好,所以後來慈禧太后藉由各種藉口,讓恭親王一度閒置在家。
恭親王60大壽,只有6人到訪。
恭親王在家裡悠閒的過了10年,這10年間,歲月緩緩而過,恭親王在家裡置辦了60大壽的宴會,門庭卻依舊冷冷清清,到訪的人也就6人而已,這其中的緣由想必眾人都心知肚明。恭親王這滿腹學問卻在王府中日益消沉,在眾人眼中富麗堂皇的王府,卻蕭條得冷清。
結語:
都說歷史沒有如果,恭親王錯失了皇上的寶座,當恭親王有能力將皇位佔為己有時,他卻選擇了像韓信一樣願意去承擔一切。願意承擔一切的後果,卻換來功高蓋主後的冷冷清清。很多人記住了同治帝的弱小,想起了鹹豐帝的不作為,光緒帝的一生才華卻無一展現,卻很少能記住曾經的恭親王也有著非凡的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