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諮詢貧道收徒事宜,大多都是一些想法,對道教傳承及文化沒有一點了解。今寫一篇文章做些介紹。中國的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對中國社會有著很大影響。然而,道教很多哲理僅僅是對士大夫階層有影響,對於世俗社會,它太深奧玄妙,文化素養差的人是無法理解的,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它太遙遠,因而道教的這些哲學理論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階層產生影響。總的來說,道教在世俗文化中產生影響的則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觀念、宗教倫理信條以及儀式方法。
中國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倫理的影響十分嚴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問題非常嚴重,人們往往無法分辨什麼是道教的,什麼是佛教的。就如同中國的神仙譜系一樣,佛道兩家都在大量收錄民間著名人物進入他們所謂的神譜,如關雲長,佛教封他為伽藍佛,道教則尊他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大帝。但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他們如何去收錄神仙,完整神仙譜系,他們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眾去信仰他們,去崇拜他們。引導人們向善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風俗習慣只是俗文化的表層結構,而它的深層架構應該是在這些習慣裡所潛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人們在種種行為上表現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卻表現出濃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維方式。這種對宗教的狂熱迷信壓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對鬼神的敬畏感,對倫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們的壓抑感更加強盛。而通過各種神聖的宗教儀式又淨化了人們的內心,宣洩了狂躁的情感。於是人們又重歸於平靜。這樣,社會安定了,人的創造性與個性意識卻消失了。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固統治就是來源於儒釋道等的文化對中國眾多人民的影響,而一部中國封建史同樣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五萬餘人,民間正一火居道士三十餘萬。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餘座。道教別名道家,黃老,老氏,玄門,道門。基本教義:尊道貴德,天人合一,敬天嗣祖,濟世利人,正己度人。重要神仙:三清,五老,六御,鬥姆,三官,福祿壽,財神,藥神,月神,祖天師,呂祖,媽祖。現存主要派別,全真,茅山,靈寶,正一,淨明。
一、道教的文化源起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前179—前141)以 「清靜無為」之學治理天下,與民修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儘量不加幹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世稱「人君南面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黃老學大約產生於戰國中期的齊國。除上述「人君南面之術」外,還有陰陽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又崇信神仙。這時,方士們便更以黃帝附和神仙學說,開始將神仙學與黃老學相結合,言神仙者都託名黃帝。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陰方士於土中得寶鼎獻於帝,謂黃帝當年亦得寶鼎,廣事封禪,常與神會;又言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又言黃帝且戰且學仙,然後與神通,最後騎龍上天。漢武帝聽後十分羨慕,感嘆不已地說:「嗟呼!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屐耳!」(《資治通鑑·漢紀十二》)這時,帝王臣子業已把黃帝奉之為神明。到東漢,人們除繼續推崇黃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據《後漢書—楚王英》記載:「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佛陀),齋戒祭祀」。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給楚王英詔書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永平年間(58—75)作過重泉令和元和年間(84—86)作過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聖母碑》中贊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判,窺清濁之未分。」這時,已將老子尊為「道」的化身。至東漢桓帝時(147—167),神仙學和黃老學相結合已正式形成黃老道。《後漢書·王渙傳》記載:「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次年,又「親祀老子於濯龍(宮),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後漢書·祭祀志》)這時,老子已成為崇高的最高神靈。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系,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
二、道教的術
中國古代戰亂頻繁,優秀文化傳承不易多有散失,在貧道看來道家五術更多的是一些古人智慧的結晶,優秀文化的傳承,道教吸收糅合而成。 五術是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龐大複雜的玄學(秦漢前稱方術也稱巫巫術、同西方說法)系統的最主要的分類,一般認為包括山(道家)、醫、命、相、卜五類。術者,道(道指的是天道,也可理解為自然之道)之用也。乃是上古先民藉助自然之道,達到各種目的。玄門「五術」,所謂五術,就是「山、醫、命、相、卜」這五學問。它是以先民自渡渡人為目標的學問,自然之道與術相輔相成,以術法衛身,以玄功成山、醫、命、相、卜真。以為理論指導思想,研究人、天和宇宙的一門獨具特色的技術。五術與玄學陰陽、八卦、五行相伴為伍,命、卜、醫、相常用來濟世渡人,以成就三千功行,山術實為道術(修道可成仙),就是研究超脫天道的一種方法。
山
所謂「山」,即道家修煉法。就是通過服餌、丹法、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超脫身心的一種學問。藉助於自然界,天體宇宙的能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道家常說的奪天地、改造化。 食餌——是利用補藥、丹藥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服餌——是通過服食特定的草木金石類藥物,讓身心淨化,乃至身體不腐,延生保命,神升上界。
丹法——是運用道家三元丹法,攝取宇宙能量(真一之氣),以運化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由量變到質變,達到脫胎換骨,超凡入聖。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武術——是以習練各種內家武術,打通十二經脈,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調動靈界的能量,避邪鎮煞、趨吉避兇等的一種方術。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丹道、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醫
所謂「醫」,是利用方藥、針灸、推拿,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此醫實包括所有民族醫藥。
方藥——是利用各種藥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
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絡、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調節人體生物電,來治療疾病的方術。
推拿----運用一定的手法,作用於人體表的特定穴位,運動患者肢體,藉以調節人體的臟腑功能,改變患部的生理病理過程,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
靈治——古代中醫就有祝由十三科,利用符咒來調治身心的疾病,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調節人體生物電,生物場,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藥、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命
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分析宇宙自然日月對人體的影響,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方法有三種:「紫微鬥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七政四餘)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
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兇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相
所謂「相」,就是觀其形而知其義之法。一般大的分為三大類:一為相天(天相),二為相地(風水),三為相人。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
相人——又分為氣、面、骨、腳與手五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形狀與氣色以及骨骼形狀而了知人吉兇、病理的一種方法。
相宅——也就是以觀察陽宅的坐向以及建造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兇的一種術。
相墓——也就是陰宅風水,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陰庇的一種術。
相天——根據日月星辰的位置以及各種風雲變換,作出解釋,來預測人世間的各種事物的一種術。
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兇的一種方法。
卜
所謂「卜」,它包括卜和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佔卜的種類又可分為「易佔」及「三式佔」(奇門,太乙,六壬,因佔卜時常用特製的等等式盤 。)
佔卜——所謂佔卜,是以陰陽、五行、八卦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兇的方法。
奇門——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布局、布鬥、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運用於古代軍事。
太乙——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氣數、歷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六壬-主要著作以《大六壬大全》為代表,為三式之最,以佔測日用百事為主。
三、如何修行及修行的目的
養生駐顏
1、打開玄關,使人體於天體溝通合一
道家修煉「貴在從虛空中收積先天一氣於身中,然後以吾人之神與此氣配合煉養之,為時既久,則神氣合為一體,而大丹始成。」但先天一氣 「不在心腎,而在玄關一竅。」為什麼說先天一氣在玄關一竅呢?因玄關一竅乃溝通人體與天體的秘密機關,是人體場與宇宙場的契合點、啟開處,故尋著了這個天機妙竅,先天一氣也就在其中了。
歷代修煉家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從「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而所謂的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人體場與宇宙場正好契合、同步而必然發生的一種共振現象。如何才能使人體場與宇宙場契合、同步共振呢?一切有為法都是局限的,因為人體內環境和空間外環境都處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這種微觀上的變化極其微妙,十分複雜,根本無法全部弄清楚,也無法對它實行調控,至於人體內環境的變化與空間外環境的變化正好契合、同步、共振的時機,更不是後天意識能夠猜度的;我們能夠做到的和需要做到的,只能在宏觀上創造一種環境,進入一種狀態,調動自身各種機能相互作用,引導人體內環境與空間外環境相互作用,向著契合、同步、共振的方向變化發展,方能實現「天人合發」,啟開玄關一竅。為此,修行者每當夜深人靜之際,坐在或躺在床上,把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統統暫時拋開,除注意放鬆一下心神和形體外,其他不用任何方法,雜念來了也不管它,讓其自生自滅。如此時間一長,期間必然發生「猛然一覺,雜念全消」的境界,然後則趁勢進入這種境界。如果雜念又來了,同樣讓其自生自滅,「猛然一覺」又出現了,再趁勢進入。如此幾個反覆,即可進入清醒而無思的功態。也不知什麼時候,突然全身一震,渾身的經脈關竅均在大震中開合。這靜定中的突然一震,就是人體內環境變化與空間外環境變化正好契合、同步、共振在色身中的真實憑信,就是「天人合發「之機,玄關竅開之時。在全身突然一震的一瞬間,宇宙高能場從玄門進入人體低能場,這就是從虛空收積先天一氣。此時遍體酥軟麻木,異常清純怡悅,就是先天氣施化己身,燻蒸人體之靈驗。大震之後,又必然會發生丹田氣突,氣機作自動的周天運行之驗,而此時在功態中,不生一念,不加一意,靜觀元神作功即可。待氣機平息,真陽潛藏後再收功,安然入睡。
道教是一個注重於養生鍊形的宗教,其立足於「陰陽」與「五行」的理論基礎,試圖從天地之氣的交相變化中尋找到可以益壽延年的方術。「陰陽」與「五行」是中國文化中經常提及的基本概念,雖然每個人都明白字面的含義,但只有真正理解其內在韻味和無限延展的意義,才能領悟華夏文明的博大與精深。如果不清楚其含義,也難以理解道教對生命的認知態度。五行藏像,就是以存在於自然的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現象,對應人體肺、肝、腎、心、脾胃五種器官系統在人體內的功能以及相互關係: 肺為金,是將肺的呼吸等功能,比喻為金錢的交換功能。也可以理解為氧、鈣、鐵、鉀等礦物質在人體內的吸收轉化,比如我們吸入空氣,呼出二氧化碳等廢氣。脾為土,是將腸胃等消化排洩系統在人體系統的功能,比喻為如同土地在自然界的作用,提供養份,分解生物廢物,以便於重新循環利用。肝為木,是以草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來說明肝膽系統的化合、解毒等功能,草木從土壤中吸收各種養份,產生各種化合物被我們食用,豬、牛、羊等各種肉類,均可歸為食草木而生長的「木」。腎為水,是以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狀況及產生的自然現象,形象地說明水(液體)在體內的功能與作用。如雲雨霧露、江河湖海、清濁淤滯等等。並非僅僅指腎器官,更不是單純限於性功能。心為火,是以火的本質來說明腦及神經系統的能量消耗,以及維持人體運動等機能。
古人認為,精能化氣,精滿則氣壯,氣能生神,氣壯則神旺,神旺則身健,身健則少病,內則五臟敷華,外則皮膚潤澤,容顏光彩。全面地調整人的身心,使人永保青春活力,具有延緩衰老的功效。
修行的法門
1、認識本心,方可開悟
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達了清淨的境界,沒有雜念妄想,但是,見解不透徹,認為清淨才是道,認為不清淨則不是道法,於是,自己把自己給障礙住了,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對於不垢不淨的清靜自性沒有認識清楚,執著於空,執著於清淨,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徹大悟。
2、澄澈人性,回歸自然
人,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非自願,去更非本意,幾十年光景,稍縱即逝。因而,還是卸下面具,放下包袱,像畢希納所言:人啊,活得自然一點吧!我們應該像一朵雲,具有雲的飄逸,是否下雨總是那樣飄逸。
3、神奇卓異非道人,道人是平凡
學問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膚淺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做自己的榜樣。用文學上的話來描寫,一個人的一生呀,由最絢爛而歸於平淡,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這才是真正的成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煉,是一種認識。
4、不忘初心,一切都是最好的恩賜
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啟動就知道結果了,因裡頭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結果出來了才知道。所以修道人怕因,不輕易種因。比如兩個人講話意見不合,彼此態度開始不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情緒變化,不高興就擺出臉色,這一來就有了因,人家反應的結果當然不好。還有,跟人講話先皺眉頭,本來很好的事,人家也不願意聽了。你有時跟人開個玩笑,但後果怎樣有沒有想過?言者無心,可是聽者有意,別人不認為是玩笑。
5、定心,則萬物於我無礙
世界上各種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所謂止住。道法修持的方法雖多,總括起來只有一個法門,就是止與觀,使一個人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用通俗的說法,就是榮辱得失不放在心上,喜怒哀樂也不在臉上表露出來,能做到這點,凡人也能成道。
6、通,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夠超然於物外,超出了萬物的範圍以外,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的自在。那麼,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裡頭也告訴我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見到了「道」的道理,我們人可以「自化」,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功能。
7、悟,不罔不殆
世上有兩種糊塗蟲,一種學而不思,一種思而不學。這兩種人,「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麼就是迂閏疏遠,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了,沒有用處。如此可以作學者,教教書,吹吹牛,不但學術界如此,別的圈子也是一樣,有學識,但沒有真思想,這就是不切實際的『罔』了。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學則殆』。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鍊,那也是非常危險的。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於自害害人。」
八、修心齊身 正己度人
個性都不是壞事,但沒有真正內涵的修養,就都會變成壞事,每個人的個性長處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剛,但不管哪種個性,孔子告訴我們,主要的自己要有內涵,有真正的修養,學問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然後徵服自己,把自己變過來。但要注意並不是完全變過來,否則就沒有個性,沒有「我」了,每個人要有超然獨立的「我」。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短處也是長處,長處與短處是一個東西,用之不當就是短處,用之中和就是長處,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九、修殘缺,就是人生
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假使講文學與哲學合流的境界,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體驗來的。又有兩句說:「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這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
四、傳承
現在受網絡、影視等影響,一些年輕人入道就幻想著想拜個「神仙」或者「大師」為師,拜師就可以學厲害的法術、神通,或者想修丹道的,就可以利用道家五術來發家致富賺大錢,拜師後就能打通任督二脈、大小周天的。貧道直接問他願意支付多少拜師費?宇宙有平衡法則,那有不需要任何付出就得到的因緣呢,試想一下,修行之人千千萬,比你先入門的,比你悟性好的、福澤深的、功德大的,大有人在,為何修成者寥寥無幾,自己有何德何能得此神仙眷顧?這些都不切實際,修行還是要腳踏實地,修好人道,再悟仙道,以道御術,以術弘道,以善養德,以德培道。方可窺天道,得以圓滿。最近有很多學道者甚至包括我自己的徒弟經常有問我:師父,什麼時候教我們畫符看風水呀?首先得跟大家普及一下道教用符咒、風水、法事處理事情的原理。道德經開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是指什麼?「道」指道理、規律。日升月落、晝夜交替是規律,春夏秋冬四季變換是規律,有陰有陽、有光有暗是規律,五行相生相剋也是規律,其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規律,就是萬物守恆,也叫能量守恆。我們知道汽車跑得快,它的動能是由汽油燃燒的熱能轉換的,勢能、動能、熱能等能量都可以相互轉換,沒有無緣無故的產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消失,任何事情都是等價交換的,這些是科學都能解釋通。還有一些無形的能量轉換就需要用宗教神學來解釋,有句話叫「破財消災」,怎麼解釋?你有錢了,可能會出去旅遊,旅遊途中容易發生事故,可能會出去喝酒,喝酒容易鬧事,或者損害身體健康等等,你失去了錢財,自然就失去了使用這筆錢財的欲望,安安心心的呆在家裡,什麼事都不會有,有時間陪家人、朋友了,可能還會收穫親情、友情,無形之中就消弭了一些禍事。你佔了一點便宜,你以為賺了,憑你的聰明賺的,沒有損失,其實失去了更多,在朋友心中,你是個愛佔便宜的人,以後有什麼好事都不會找你合作,失去了友誼,失去了信任,失去得更多。同樣,我們道教用符咒、風水、法事幫信眾處理事情,也是有代價交換的。用我們的功德、福報、乃至壽命、性命來交換。兩個人畫符,同一個師父同時間教一樣的法門,一個是道觀做了多年道士,一個只是愛好者,同時出師,你會覺得誰畫的符有效些?可能老道士畫的線條粗細不均、歪歪扭扭,另一個美術書法功底好,畫出來的符跟印刷的一樣漂亮、精美,你選誰的?相信你們都會選擇道觀道士,為什麼?首先道士是有功德在身,三寶護身的,放棄了繁華世界安逸享受,出家住觀清修,維護祖師爺的道場香火,使之能正常運營,起到宗教場所、度化人心的作用,這都是功德;其次道士特別是授過籙或者受過戒的道士,得天地人三界認可,有資格可以行法召將,賦予靈符靈力。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當道士要先做幾年苦力雜役的原因,都是在磨鍊性情、培養積累功德福報。行法書符時才有東西可交換,當然幫別人處理事情了也會有功徳回報的,處理得好,事主滿意,功大於過,而你又收了別人的錢財,功德就抵消了。處理不好,事主的願望沒達成或者有偏差,過大於功,有損自己福報,所以就算我們學會了後,也不要隨隨便便就去幫人處理事情,要量力而行,隨緣而行。有人會問,我們一直交換,會不會把功德交換完?答案是:會的。當功德福報不夠時就會用本人的氣運甚至壽命、性命來交換。做法事是有代價的,因果越大,代價越大,當您的功德福報不足以承受時,就會以壽命或者性命來交換。所以修持自身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民間的一些陰陽師、風水師最後不得善終的原因,只知道一味的索取、揮霍和消耗,不知道積累修持,當祖上餘蔭消耗完後就消耗自己的福報了。而正統的住觀道士,每天上香、磕頭甚至掃地,都有功德在裡面,損掉的福德就會慢慢的修持回來。民間有句話:功不足德來補,德不夠六親湊。這是民間關於法術的代償問題的俗語,你功力不足而使用了某厲害的法術,用什麼來代償呢,用你積累的人品,也就是你的福報,如果還不夠怎麼辦呢,用你家人的福報。這裡有個問題,就是你福報都代償了,你自身的福報就降低了,運勢就會低落,各種衰敗都會隨之而來。這就是為什麼道教徒拜師後要經過漫長時間的考核,師父覺得你心性、德行都合格後才會傳授法術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