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句話,是一個培訓機構在門口張貼在牆上的,說得殘酷而又現實,讓家長看了抓狂,也讓我深受觸動。
「您來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的是您孩子的競爭對手」。
這個培訓機構算是摸透了家長的心理,說的沒錯,但是,讓人內心就是不舒服,不舒服後怎麼辦?趕緊把孩子往培訓機構送吧。
某校高一新生入學,老師在班內統計暑假上輔導班的學生,結果,五十個人的班級,只有兩個人沒上過輔導班。
各位家長不要誤會,我絕不是勸大家一定要讓孩子去輔導班,而是針對這句扎心的話,和家長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家長會在這句話面前堅定了讓孩子去輔導機構的決心,問題是,下定了決心後,不同的家長會有不同的表現。
有的控制型的家長會用這句話來教訓孩子,「你看,人家都去了,你不去,怎麼和人家競爭?」。當孩子表現出不耐煩之後,家長便用自己的理直氣壯來讓孩子就範,因為家長堅信自己是對的。既然自己是對的,孩子反對自己,那孩子就是錯的,對待孩子的錯誤和任性決不能姑息遷就,於是,大人與孩子的矛盾衝突就來了。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在有的家長的觀念裡,當孩子與家長意見相左發生衝突時,就是兩個選擇——要麼就聽家長的,要麼就放任自流。
我們經常忘記了還有第三條道路,除去要麼聽你的,要麼聽我的,還有一個可能——我們可以一起商量到底什麼是最佳方案。
有的孩子雖然表面上被家長逼著去了輔導班,但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根本就沒有用心去學習,只是在混日子。對於家長來說,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親子關係沒搞好,孩子上輔導班花了錢還沒有預期的效果。
我知道,當我說家長與孩子商量最佳方案這個第三條道路時,有的家長肯定會反駁,商量怎麼能成?孩子就是懶,就是不願意學習,就是貪玩,如果與孩子商量,那肯定商量不成。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家長更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孩子懶不是原因,而是家長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結果。只有家長發自內心地承認了這個因果關係,下一步才能真正去改變。
怎麼改變?
先來看看來自教育專家的智慧之語: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命令,還是出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
答案不言而喻,問題是怎麼做到讓孩子基於愛戴和敬重而聽家長的?
這是一個太大的問題,需要長篇大論才能回答好。但是今天我講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家長要善於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這個詞,是我剛剛學到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家長就必須學會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
和情感引導相反的就是我們經常無視孩子的負面情緒,一旦孩子表現出消極的言行,我們就會武斷地打斷孩子。「你是男子漢了,這點事算什麼?」「你都這麼大了,還用家長來幫你嗎?」類似這樣的話語,就不是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絕對不是有的家長理解的那樣,是想方設法去哄孩子,而是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他的情感,讓孩子的情感和想法得到尊重。比如,孩子確實學習很累了,當我們提出要讓孩子上輔導班的時候,他內心肯定會有所牴觸,因為他想休息調整一下。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能夠意識到孩子的這種情感,體諒他、理解他,讓他感到溫暖,孩子可能就會反過來理解家長。
所以,在史蒂芬.柯維的《第三選擇》中,他提出,要先看到對方,對方才能看到你。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想讓對方理解你,你要先理解對方。
有的家庭中,最缺乏的就是同理心,家長不理解孩子,孩子不理解家長,一有相反意見,一談就崩,原因就在於大人和孩子都沒有認真傾聽過對方的心聲,尤其是家長沒有創設讓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
所以,情感引導,就是要在家長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釋放,然後把孩子的情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情感引導就是一個了解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當孩子有了痛苦,家長不是讓孩子控制住,顯出自己的堅強,而是要讓孩子學會面對痛苦,為此,家長就要用理解和同情的態度去回應孩子的痛苦。這個過程中,家長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同情,孩子以後才會同情家長和其他人。
在情感引導的基礎上,家長和孩子才能共同承擔責任,然後引導孩子下一步該怎麼做,激發孩子自己去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發揮自己的能動性。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家長和孩子的焦慮都會大大緩解,然後,我們就可以坦然面對這句扎心的話——無論你(輔導機構)培養誰,我都能沉著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