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上了一扇門的同時,往往會打開了一扇窗。受疫情影響,既有的全球供應鏈遭受嚴重衝擊,但同時,新的供應鏈正在加快構建。
其中,中歐班列作為國際物流陸路運輸骨幹,在跨境貿易中大放異彩。10月16日,今年第1200列「齊魯號」歐亞班列從濟南董家貨運集結中心駛出。至此,「齊魯號」歐亞班列提前兩個半月完成年度開行目標,同比增長46.3%。
商務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共計開行5122列,同比增長36%;運送貨物46.1萬標箱,同比增長41%,連續4個月屢創新高。7月和8月,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再創單月新高,分別開行1232列和1247列,全年有望突破1萬列開行目標。眼下的中歐班列不僅成為各國抗疫的「命運紐帶」,更是穩定中歐產業鏈、供應鏈的「鋼鐵駝隊」。
放在城市層面,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陸向通道或將重塑城市競爭力。
對內陸城市而言,想成為物流樞紐,除了機場貨運能力的建設和爭奪,時間短、成本低的鐵路物流更值得依仗。目前,打通了陸向跨境大通道的中歐班列,讓內陸城市晉升開放高地成為可能。
對沿海城市來說,陸向通道是能令海運長板更長的關鍵。擁有北方地區最大港口的青島,在海向通道上資源稟賦優渥,航運物流有著突出優勢,與東北亞的輻射連接關係較強。但在陸向通道上,由於鐵路交通基建相對薄弱,青島對腹地的輻射連接反而不足,中歐班列仍處於起步階段。
當下,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內陸城市有了更多崛起的機遇,沿海港口城市想要保持領先,必須在海向通道的優勢基礎上,尋找伸向腹地的新通道。
作為黃河流域九省區的經濟出海口,青島有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雙節點城市,青島被賦予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著力推動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的國之重任。
手握一把好牌,關鍵是怎麼出牌。青島要當好「雙節點」,必須補齊陸向通道的短板,讓海向通道的長板更長,讓青島與沿黃九省區城市的聯繫合作更緊密,與上合組織國家的聯通的渠道更多元更便利。
聯則通,通則興。目前,山東港口青島港已在西安、鄭州、蘭州、臨汾等黃河流域城市設立內陸港,由海向陸、瞄向廣闊的內陸腹地,逐步構建起輻射沿黃、國際互聯互通的海鐵聯運物流大通道。
一場關於陸向通道的破圈運動在青島席捲而來……
1、對城市的價值
中歐班列,是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等條件開行,往來於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貨櫃國際鐵路聯運班列。
疫情期間,中歐班列開行量逆勢上揚,今年前7個月共開行6354列,同比增長41%,累計運送近萬噸抗疫物資,成為歐亞大陸之間的「生命之路」。
作為鐵路運輸,中歐班列比航空成本低,比海運效率更高,而且安全、準時、受自然環境影響也小。所以,與其說它是疫情之下的替代方案,不如說疫情讓它的價值被重新發現。
早有城市率先發現並享受到了中歐班列的價值。
2017年6月,中歐(青島)國際班列在中鐵貨櫃青島中心站首發,班列共載有41個貨櫃,貨源主要包括膠州當地的機械裝備、輪胎橡膠、家電等產品,以及煙臺地區的日用品、河南的建材、耐火材料等。22天後,它抵達目的地莫斯科,運行時間比海運節省約30天。
不止於此。
十幾年前,當時的IT巨頭惠普經歷了漫長的猶豫和考量:要不要把生產基地放在非沿海城市重慶?
面對機遇,重慶極力爭取。於是,重慶官員和惠普高層一起舉著地圖,大致畫了條從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的線路,我國首條中歐班列——「渝新歐」呼之欲出。
在當時的鐵道部(今天的國鐵集團),以及多部委的支持下,2011年春天,首趟運載著惠普電子產品的「渝新歐」班列,抵達德國杜伊斯堡。
後來的重慶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再後來,重慶逐漸形成5000億元級別的電子信息產業,超過該市傳統的汽摩和機械製造產業,成為其第一大支柱產業,至今依舊是。
這一成就,顯示了一條穩定、便捷、不算太貴的出口物流路徑,對於產業集聚、發展的作用,以及對於一個城市的價值。
9年間,中歐班列開行得到國內城市的持續推動。目前,我國已有62個城市和歐洲15個國家的51個城市聯通,累計開行中歐班列2.4萬列,被譽為「一帶一路」上的「鋼鐵駱駝」。越來越多的國內城市看到了這條經濟走廊帶來的機遇,企業依據中歐班列布局生產,更是為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活力與動力。
2、城市之爭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中歐班列的意義更加凸顯。它是陸向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城市實現「雙循環」的重要通道,也是樞紐節點城市輻射周邊、集聚發展的重要工具。
於是,中歐班列成為城市競爭的新著力點。2019年,西安開行2133列,成都開行1551列,重慶超1500列,烏魯木齊、齊魯號(山東多地)、鄭州的開行列數都超過了1000列。
目前,西安仍在提速。從7月1日起,中歐班列「長安號」推出了每天開行4班的「公共班列」;重慶市政府加強與四川省口岸物流主管部門的聯繫,推動兩地中歐班列政策銜接、資源共享等方面合作事項;2020年鄭州要初步確立國際交通樞紐門戶地位,中歐班列(鄭州)年開行1100班次,本地貨物佔比達到18%。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億元,支持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烏魯木齊等5個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開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2億雖然不多,卻將城市間關於中歐班列的競爭推向了新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歐班列開行過千列的城市排名中,亦有青島的貢獻。2017年開始,包括青島在內的山東多個城市陸續開通中歐班列。次年10月,山東實現了濟南、青島、淄博、臨沂等全省中歐班列資源整合,統一命名為「齊魯號」。2019年,整合後的中歐班列全面發威,全省開行數量躍居全國第四,佔全國開行總量的12%。今年以來,「齊魯號」歐亞班列保持蓬勃發展的勢頭,已開行1200列,同比增長46.3%。
目前,「齊魯號」城市間線路已增至36條,可直達14個國家42個城市,構建起東聯日韓、西接歐亞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青島是「齊魯號」的主力軍:今年前9個月,「齊魯號」歐亞班列開行276列,同比增長8.2%,其中中亞班列去程246列,返程18列,中歐班列(白俄)去程12列,佔全省的24%。
作為擁有優良港口、海向通道暢達的城市,青島在國際物流貿易的陸向通道構建上如此賣力,用意十分清楚。
3、打通出境的陸向通道
道路相通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青島孜孜以求。
作為港口城市,青島在海向通道擁有絕對優勢:青島是黃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歐亞大陸橋東部重要端點,與日韓隔海相望,具有貫通東西、連接南北、面向太平洋的區位戰略優勢,和北方地區最大的港口。全市176條貨櫃航線、54條海鐵貨櫃班列通達世界700多個港口。
但是,青島並不甘心「一條腿」走路。多年來,青島陸續開通中歐班列、中亞班列、中蒙班列、中韓快線、東協專列等多條國際班列,著力打通出境的陸向通道。
青島還藉助海向通道優勢,大力發展海鐵聯運,有效延長自己的物流大通道。目前,青島已經搭建起連接日韓、東南亞、中亞、中歐和中蒙的過境物流通道,基本形成了「東接日韓亞太、西聯中亞歐洲、南通東協南亞、北達蒙俄大陸」的國際多式聯運大通道,成為中亞及上合組織國家面向日韓亞太市場的「出海口」,日韓商品進入中亞內陸市場的國際海鐵聯運貿易物流綜合樞紐。
事實上,青島作為東亞太平洋西岸海陸銜接條件最好的城市,不僅具有構建「一帶一路」國際多式聯運主通道的優勢,更握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宣布,中國政府支持在青島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旨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拓展國際物流、現代貿易、雙向投資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領域合作,更好發揮青島在「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強我國同上合組織國家互聯互通,著力推動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
顯然,青島不是普通的沿海城市,而是資源稟賦優渥、承載國之重任的「雙節點」城市。境外,青島要貫通東西、連接陸海,那麼就必須補齊陸向通道的短板。青島只有向西把黃河流域的通道打通,才能從陸上連接上合組織國家、中亞、歐洲,真正讓東西互濟起來、陸海聯動起來。
4、輻射內陸腹地
境內,陸向通道對青島的價值和意義更甚。
當下,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內陸城市有了更多崛起的機遇,沿海城市要融入新發展格局,勢必要與更多內陸城市協同合作,陸向通道至關重要。
中國的國內大循環,必然是跨越南北、東西互濟的循環。青島既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是黃河流域九省區的經濟出海口,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既是內外循環的「雙節點」城市,又是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的「雙節點」城市,在推動國內大循環中,必將也必須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中,山東半島城市群充當龍頭,而青島是龍頭的龍頭。但一直以來,青島這個龍頭昂得並不是那麼高,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其對廣袤的內陸腹地輻射還不夠。
意識到這一點的青島正在破圈。
隨著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規劃和建設,以青島為起點向北連通東北、向南連通長三角的新一代高速列車通道,已經納入山東省綜合交通布局優化提升方案。
通過鐵路基建的布局,青島的雄心展露無疑——對內要與京津冀、沿黃流域、東北三省形成發展互動;對外要面向東北亞、聯通日韓,成為面向世界開放、整合全球資源要素的新高地。
除了基建,青島與內陸城市的分工合作也越來越緊密。
在「大循環」「雙循環」的新格局下,由海向陸、瞄向廣闊的內陸腹地,已成為當下港口布局的重要動向。青島的176條貨櫃航線、54條海鐵聯運貨櫃班列和19個內陸港實現了航運物流網與陸域物流網的有效銜接。其中,國際班列有6條,國內班列通達西安、鄭州、洛陽、成都、庫爾勒、寧夏等地,基本形成覆蓋山東、輻射沿黃、直達中亞東協的海鐵聯運物流大通道。
受益於國際互聯互通的海鐵聯運物流大通道,青島更是把「出海口」搬到了沿黃內陸城市「家門口」。目前,山東港口青島港已在西安、鄭州、蘭州、臨汾等黃河流域城市設立內陸港。
未來,還將有更多班列和內陸港開通。在2020·青島·陸海聯動研討會上,青島攜手沿黃九省(區)省會(首府)城市與膠東經濟圈五市共同籤署東西互濟陸海聯動合作倡議,相約共建海港和內陸港聯動合作體系,共築東西開放國際物流大通道、推進重大開放平臺共建共享,推動沿黃九省(區)城市共享開放發展紅利。
正如沿黃九省(區)所達成的共識,黃河流域城市間的互聯互通是國內循環非常重要的戰略舉措,包括產業鏈的重構、各地的優勢互補,未來大有作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青島會帶來怎樣的驚喜,我們翹首以待!
作者|長亭 策劃|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