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你怎麼看美帝的新護衛艦,6000噸的排水量就32個垂髮,這明顯有點少啊。但除了火力差點別的啥都有,這東西在美軍中是怎麼個定位呢?單打獨鬥打不過,編隊裡打雜還顯得有點太屈才了。
32個垂髮不少了。同級別的那些歐洲護衛艦,多的其實也就48個垂髮,少的也就32個,大家也沒抱怨太少嘛。像現代那麼大的傢伙防空飛彈也就44發,也還不是一樣過日子?
圖:要說武器少,德國F125護衛艦滿排7100噸連個飛彈垂髮都沒有……
不要用幾十年前的老眼光看問題,往軍艦上不斷堆武器,是80年代的玩法。我們是因為沒平臺用,52D才堆了64個飛彈。你看後面出了055,那麼大的噸位不也才堆了112個垂髮麼,比小得多的提康德羅加還少,其實空間擠一擠還是有的,但用戶都覺得不需要,設計師就不自我增加工作量了。
圖:中標的法意FREMM護衛艦為基礎的方案,放大版本的054A。
這是因為現代軍艦複雜度提升了,各方面要求也增加,所以單純堆疊發射架也沒意義了。而且美國新護衛艦那個直升機甲板很嚇人的,重型直升機都能操作,打通的大機庫靈活性和保養能力也吊錘伯克的兩個分離小機庫,這也是需要佔據噸位和空間的。
圖:參與競標的獨立級改進方案。美軍要求新型護衛艦承擔兩大任務,一是在衝突期間,支持艦隊的水下和水面作戰能力,在衝突環境中能夠單獨執行任務,擴展艦隊的戰術傳感器網絡,並操作和維護無人機和無人水下航行器;二是參與非戰爭行動,減輕大型水面艦艇執行日常巡邏任務的壓力。該艦要考慮海軍的「分布式海上行動」(DMO)概念,擴展己方的傳感器和武器作戰範圍,增加艦隊整體的戰術態勢感知能力,並擾亂敵方偵察監視行動。
圖:FFGX護衛艦的要求從瀕海戰鬥艦改進要求就可以看出端倪:因為強調大國衝突,所以要強調反潛以及偵察能力;因為要維護世界海權,而伯克級驅逐艦太貴,所以要強調廉價。兩條結合起來,基本就是個歐洲通用型護衛艦,所以用FREMM很正常。
問:堂主,為何能造出性價比極高的遊戲手機,但是造不出性價比高的重型戰鬥機。如最近的iqooneo3,配備了驍龍865、usf3.1、144hz高刷新屏幕,為何它的銷量趕不上配置都不如他的華為mate30?後者好在什麼地方,難道只有品牌溢價嗎?引申到軍事問題,能不能造出具有推重比為10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高性能有源相控制雷達、好的隱身性能,但是造價只有殲-20、F-35和F-22戰鬥機70%的高性價比戰鬥機?就像小米能拼出好的手機,為何拼不出好的重型戰鬥機?
手機並不是只有CPU等幾大件,防水密封也是錢,鏡頭模組也是錢,射頻系統也是錢,盯著幾個最簡單最大路貨的部件,是米式對比法,因為比其他的比不過啊……
圖:一個手機拆開好多零件,每一個都要錢的。
MATE30第一條,他是射頻功能最強的,射頻功率組件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天線也最多,那他的信號就比這些只能追求運算速度的手機強得多,手機第一核心還是打電話和上網速度嘛,這些也得加錢啊。誰也不想王者開黑,切人時,往塔下切,對吧?
第二他是真-旗艦級,防水功能就得懟上,而在防水佔據空間、影響散熱的情況下,還能堆出來大電池容量和散熱性能,這就是內部設計和工藝製造水平高了。
圖:所以啊,不充錢你怎麼能變強呢?該買的皮膚還是要買。
飛機也是一樣的,不是說堆就行的,你要堆你也得有這本事。高性能有源雷達、高級電戰系統都要佔飛機的空間,還有散熱需求、電磁兼容,你要堆進去還能用還不太重,那就得燒很多錢。這些能力堆進去飛行性能還能保持,這才是真功夫。
圖:陣風與蘇-30。陣風在這麼小的機體內堆積更完善、更強大的功能,自然要求每個零部件都更小巧而強大,這難道不需要多花錢嗎?哪怕是人體,同等重量肌肉實現更大的力量,這是舉重等競技項目夢寐以求的事情。
圖:蘇-27的發動機艙大框,焊接起來的東西。而F-15是一整塊鈦合金掏出來的框架,價格是蘇-27的幾倍,但重量就是輕。
哪怕手機這種簡單的設備,要堆疊起來都不容易,像小米9堆疊還不如P30PRO,結果電池就血崩了,遊戲手機更是放棄了重量指標追求運算能力。飛機要能跟小米9一樣砍油,跟IQOO一樣不怕重,那設計起來就簡單了,價格也低,但是這樣你會感覺差人一截,華為手機能崛起,真的不只是因為大家愛國。
圖:結構不怕超重、性能不怕超差、費用不怕超標、研製不怕超期,這就是印度的LCA了,連印度本國空軍都不想要。
問:記得堂主說過德國AGM才是未來自行火炮的發展方向,而且AGM在技術上比PzH2000先進一代。但總感覺不要說PzH2000,哪怕AGM也還是全面不如XM2001十字軍戰士(包括XM2002供彈車在內),難道真的是這樣?
圖:美國80年代研製的十字軍戰士155自行榴彈炮,可見其冷卻水管。該炮採用1500馬力柴油機,具備與主戰坦克相當的戰術機動性,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同步行動,這是以前的火炮做不到的。
十字軍戰士的參數是要更高的,射速高很多,但是技術上並不比AGM更強。AGM是要求在中型底盤上就能用,所以像水冷炮管這樣的就不搞了,搞了也塞不下。畢竟十字軍那是五十幾噸結果都還搞不定的大怪獸,而AGM最輕20幾噸就行,甚至六輪卡車都能馱著走。
圖:普通卡車底盤的AGM炮塔。
武器設計很多時候是要取捨,不可能指著一個指標硬懟,畢竟運輸性、機動性、價格也同樣是指標,並不存在誰高貴的問題。
十字軍更要命的是他失敗了,最早想液體發射藥,搞了很久液體發射藥搞不定,才被迫降低射速要求搞模塊化裝藥自動裝填。這時候射速比AGM其實就沒多大優勢了,而且根本搞不定模塊化裝藥才完蛋。
圖:十字軍戰士的MACS模塊化發射藥的要求
模塊化裝藥尤其是可以自動分藥自動裝填的單模裝藥,是十字軍下馬以後大家才算搞定,而且還是德國人搞定的,美國人也是最近幾年才搞完給M109A7用。
十字軍核心問題就是他根本沒法用,所以理論上再強都毫無意義,美國人指標太高扯著蛋了,畢竟模塊發射藥最先進的德國在PZH2000上,都是直接藥包手動裝填先湊數。
圖:2002年拉姆斯菲爾德宣布十字軍戰士下馬,因為美軍要轉型搞全球反恐戰爭,而這種重型自行火炮太笨重了,同時下馬的還有RAH-66科曼奇偵察直升機。
問:堂主,俄羅斯停止發展122毫米榴彈炮了,據說是認為啃不動現代工事,那為什麼我國還要保留做旅級支援火力,這夠用嗎?
停止發展和保留也不矛盾,就像59坦克,幾十年前都知道只是燒火棍了,不也還留著用了這麼多年麼。畢竟誰家裡都沒印鈔機,額我錯了,政府還真有印鈔機……
不過就算有印鈔機,錢也不能亂印嘛,而且很多地方比這個輕型火炮優先級更高。
堂主之前好像也說過這個問題,較為平坦地區作戰部隊蘇聯是122+152,北約是全155結構,這主要是雙方機械化力量差距導致的。一個是蘇聯人的運輸力量扛不動全155結構,一個是雙方的武器設計都是基於自己的機械化力量來的。
圖:蘇俄2C19M1型152自行榴彈炮戰鬥全重43噸,而122自行榴彈炮只要20噸就夠了。
蘇聯裝甲車全是薄皮,122毫米炮彈的彈片都可以擊穿BMP的裝甲,而美國哪怕是M113那也相當結實了,得155毫米炮彈的彈片才能穿透。蘇聯人想著美國人應該都是跟自己一樣的薄皮,所以122湊合得了,而美國人想著蘇聯人說不定裝甲比自己還強,那得155才能伺候得了,所以才這麼搞下來了。等到蘇聯解體,俄軍部隊規模縮減十倍,152多得不得了,部隊裡面152都塞不下,122自然就放棄了。
圖:2017年俄軍摩步旅編制,壓制火炮是36門152榴彈炮、24門120迫榴炮、18門122火箭炮。
我們的155出來太晚,產量也一直上不去,部隊規模又大,所以只能部分122湊數。不過軍改以後,加上新的155車載出來了,再過十年左右是很可能會取代大部分122的。
圖:某學員臆測的機步師編制。我軍長期採用軍師團體制,以軍為基本戰役單位,其下每一級都要有不同的武器,這在軍旅制後仍然得到沿襲。如果旅一級就普遍配備155榴彈炮,那麼軍一級單獨編列大量155炮兵營的意義何在呢?為了維持編制規模就得維持等級制度,於是旅一級就得用122。要改變這個局面,需要很長時間。
圖:我國07式122自行榴彈炮,可以採用步戰車底盤改裝,而常見155榴彈炮用坦克底盤改裝,這就是二者重量差異導致的。其他條件不變時,155炮及炮彈的重量是122炮的一倍多。
問:堂主你好,有人說45型的相控陣放得高, 因為地球曲率的影響而看得遠,就說45的先進性高,比052D要好。想反駁他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講,請堂主能給個解釋可以嗎//堂主,英國的45型驅逐艦怎麼樣,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驅逐艦嗎?
看得遠有啥用?無非是對掠海目標從30幾公裡增加到40幾公裡,增加的這點距離還是屬於擴展點防禦範圍。
圖:英國45型驅逐艦,最高處小球就是桑普森相控陣雷達
到了擴展點防禦範圍又不是只有主雷達來幹這活了,中美都在桅頂搞了專門做擴展點防禦的雷達,就是用來應對掠海目標的,比起S波段的相控陣波長短轉速快,更適合這種任務。
圖:052C最高處小球是364低空補盲雷達,專門對付低空目標
主相控陣那麼大的陣面和功率,還是S波段,是為了遠距離探測搞出來的,近距離不需要這麼大功率,但是要求掃描速度要快,最好是精度更高的C和X波段。
圖:美國伯克3型計劃在第二層橫桅上裝SPQ-9B相控陣雷達,也是這個用途。
為了對付掠海目標,主相控陣放棄遠距離作戰任務那才是虧大了。主相控陣按照自己的節奏幹自己的活,近距離交給旋轉掃描速度快,波長更短的雷達,這才叫術業有專攻。
英國人其實是為了省錢,四面陣都捨不得買,只能買兩面,兩面要照顧360度只能旋轉,要旋轉那就只能頂腦門上去了,腦門增加那點高度沒用。
圖:我國054護衛艦也是主雷達在主桅杆頂部的布局,45型就是這個類型。主力防空艦用別人護衛艦的布局,這不叫好叫窮。
問:和15式噸位尺寸接近的應該是本子的10式,堂主能對比一下這兩款嗎?
這倆噸位差遠了,15也就30噸出頭的基本重量,10式那是超過40噸了,放到二戰就是T-34和IS-2的差距,那能一樣麼?
10隻是為了快速運輸問題減重,他還是要跟99A對抗的正經主戰坦克,只是主戰坦克裡面最輕的。日本的道路交通法很奇葩,哪怕是平板拖車的最大重量也只有六十幾噸,不像正常國家卡車五十幾噸,平板拖車長度大輪子多都是允許上百噸的。
自衛隊在政府裡面又是個小婢養的,惹不起交通部門,所以90運輸都得拆了炮塔,10式就是指望著不拆炮塔就能運而已。
圖:炮塔單獨運輸的90式
圖:只有少數路段可以整體運輸
而15是針對的南方鬆軟地面環境,就像東南亞國家還有用M41的一樣,是特殊地形優化的。在15作戰的地域也不用擔心遇到M1A2,所以他不需要太強的防護,可以把重量壓下來。
圖:15式的主要對手是越南的T-55之流,再說低點就是各色遊擊隊與軍閥武裝,美國人拿來對付他們的是斯特瑞克裝甲車而已。
到10能打仗的環境,15是打不過10的。但是到15作戰的環境,10的機動性就沒法混了,而且真要到10能打仗的環境我們直接就上99A了。
圖:自衛隊最沒用的裝備就是主戰坦克,真到了用它的時候,還不如投降呢。
迷你踢館
問:最近有報導蘇-57下一步要搞「電動」。從報導內容看,感覺非常不可思議!難道俄羅斯五代機居然還是像梟龍那種半電傳加機械的?早期蘇-27電子技術落後也就罷了,後來改進不大改飛控也說得過去。但是到了自吹的五代機也這麼low,是我理解錯誤嗎?
電動不是電傳,傳統飛控是有一個液壓總泵和液壓總管,各個舵機使用液壓總管提供的能量驅動舵面,而F-35取消也液壓總管,每個舵機配一個電機來驅動自己的液壓泵,搞分散式液壓系統。
圖:蘇-27的液壓驅動系統有兩套,就是為了防止一套失效全機完蛋
圖:液壓管線系統,這麼複雜的東西必然沉重而昂貴。
毛子想學F-35,不過以他們的電氣工業水平,搞得定這麼大功率的電網麼?
問:堂主,最近看了COD7,發現主角的年齡都有40甚至更高,這早就超出了普通士兵的服役年齡了吧,士兵的最佳服役年齡是什麼時候啊
COD7那是特種部隊,本身就是長期服役的職業兵,普通兵短期服役訓練水平跟這種職業兵沒法比,四十幾歲的僱傭精兵是很常見的。
對對抗性項目的運動員來說,27-32歲這五年是體能、技能結合最完美的時候。一線步兵的體能要求也比運動員低,所以可以再晚兩年。
問:堂主,我提了好多問題,只上牆沒有解答,今天這個問題希望你一定要解答一下。大家都說殲-20要換WS-15,假設用31F的為Block1,WS-10得算Block2吧?那WS-15得算Block3了。這三代要是一起服役,豈不是要用三套備件,很麻煩啊。還是說用WS-15直接把前邊那些都升級了,只留一代?
實際上F-100PW-200的F-16跟F-100PW-229的F-16,那發動機也不一樣,是要兩套備件的,更不要說還有F-110GE-100和F-110GE-129,這都四種發動機了。發動機升級很正常,各個部隊也不會混用的,都是相同發動機的部署在一個部隊。
圖:如果真有使用WS-10的殲-20,那就說明WS-15還要等至少6、7年才能服役,而AL-31F供應非常不穩定。那就悲劇了。
問:堂主,冷戰時期美國攻擊核潛艇到海參崴蹲點,那我們的054護衛艦在守在第一島鏈內,它的反潛能力靠譜嗎?尤其它還用柴油機做主機,換用燃氣輪機值不值?
造054的時候我們哪兒來的靠譜燃氣輪機,還得保量供應的?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而且柴油機加了減震系統後噪音不是問題,只是加速慢而已。
問:電視電影上看外國的跳傘運動員,直接就從機艙裡很瀟灑各種姿勢蹦出去,為什麼看我國傘兵跳傘姿勢是彎腰抱臂,而且身上連吊著一根繩子連接到頭上機艙裡的一根鋼絲繩呢。
跳傘運動員身上又不用背一大堆武器彈藥給養……
而且他們是為了跳的好看,傘兵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儘量跳更多人,還互相不碰撞衝突。
圖:跳傘運動員的訓練標準、能力都比傘兵強得多得多,自然想怎麼跳就怎麼跳。傘兵只求出艙快、安全,掛繩開傘可以確保一定會拉傘繩,免得有人緊張到這個都忘了,低空跳傘時可沒有後悔的機會。
問:前段時間是東方紅一號五十周年,聽說東方紅一號比蘇美日法四個國家的第一個衛星加起來都要重,這是真的嗎,是真的的話又能說明什麼?
確實更重,不過啥都說明不了,只是各家取捨不同而已。美國第一顆衛星才8.22公斤,功能比蘇聯70幾公斤的強得多,比東方紅一號也要強,帶了宇宙射線探測儀、溫度敏感器以及微流星撞擊探測器。
問:軍事演習中的步槍槍口上都會安裝一個附件,我知道那是發射空包彈用的,它叫什麼名字?電影裡面的槍械也會使用空包彈,為什麼就沒有這個東西呢,是電影裡的槍枝做過什麼改造和調整嗎?
那是空包彈助退器,主要是M16這樣的步槍用氣吹式原理,沒實彈的話流入槍機的火藥燃氣太少,需要擋住燃氣,提高壓力把部分燃氣逼進槍機裡面去。
圖:空包彈助退器的外觀與結構。
國內影視劇裡的槍枝根據有關部門規定,必須不具備發射能力,很多是死膛,或者封死槍管在上面打個小孔用來釋放空包彈的火光,這實際也是一種變相的助退器。不過即使是這種道具也是只有持證的武行演員才可以用,而且相關審批異常繁瑣,大多數劇組用的都是假槍,然後用電腦加特效。
問:親愛的堂主,我們的軍用重卡用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是從哪裡引進的,和99坦克的變速箱是同一來源嗎?
之前主要是奧地利斯太爾和德國道依茨,變速箱是德國ZF的,現在也在自己基礎上搞了一些新的技術,變速箱也引進了卡特皮勒的自動變速箱。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