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國批准了第一艘下一代護衛艦FFG(X)的建造,同時這型艦艇也被賦予了FFG-62的舷號和星座(Constellation)的艦名。作為較早關注FFG(X)的進展,同時應該也是最早提出義大利芬卡提裡造船廠的方案是最適合美軍新護衛艦項目的國內媒體,此刻我們心中毫無波瀾。但不知是12億美元的造價過於唬人,還是這個原本屬於航母的艦名(小鷹級2號艦)過於唬人。一時間該型艦「名叫護衛實為驅逐」、「戰力堪比052D」之類的神論也開始層出不窮,這些觀點也誤導了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星座號這個名字最早源於18世紀,沿襲至今已經是第5代。最早的星座號是一艘38炮五等護航艦,由於當時美國並沒有什麼成文的命名規則,只是按照習慣將其與同時期的護航艦以con開頭的與美國有一定關係的單詞命名。這一批護航艦的艦名包括國會(congress)、邦聯(confederacy)、憲法(constitution)、信賴(confiance)等等,星座(constellation)也僅僅是翻字典翻出來的。後來這個艦名還被命名過戰列巡洋艦(列剋星頓級,最後取消了)和航母。
這一代星座號的名字之所以被按在了護衛艦上,也是美軍現在輕型艦艇命名的混亂造成的。像比護衛艦還Low的瀕海戰鬥艦裡,就有獨立這種航空母艦的曾用名,也有威奇塔、奧馬哈、印第安納波利斯這樣的巡洋艦曾用名。可以說,這次FFG-62被命名為星座純粹就是「輪到她了」,並沒有什麼別的意思,我們也沒必要望文生義。
世界各國對於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的定義各自源自不同的分類體系,十分混亂。簡單來說,中、美主要是以戰力對這三類艦艇進行區分的,最大最強的叫巡洋艦,最小最弱的叫護衛艦,中間的叫驅逐艦。英國採用功能分類法,不管船是大是小,只要是有相當強悍的防空能力的,都叫驅逐艦。不能防空,只能反潛的,就叫做護衛艦。而歐洲大陸上的法國、義大利兩個海軍強國則完全沒有驅逐艦的概念,一定噸位以上的大型作戰艦艇統稱護衛艦(其實稱作護航艦更合適,這和歐洲的老傳統有關)。
因此,在不同的分類體系下,此護衛艦非彼護衛艦,是完全不可以一概而論的。更不存在誰用護衛艦挑大梁誰就「軍力萎縮」的問題。比如法意的地平線級,在法國和義大利國內都被稱作護衛艦,但在北約標準的分類體系下,就會被強行叫做驅逐艦。當然,類似的例子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比如英美兩國最早管納粹德國的德意志級裝甲艦叫袖珍戰列艦,管正牌的戰列艦沙恩霍斯特級叫戰列巡洋艦,美國至今還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叫做飛彈巡洋艦等等。但不管這些艦艇叫什麼,都不可能改變艦艇在各自國家海軍中的實際定位和作戰能力。
了解了美國的艦艇分類體系,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星座級在美國海軍中的定位——和它的前輩佩裡級一樣,就是哪裡需要往哪搬的勤務艦。後者在美國一共建造了55艘,除了4艘澳大利亞海軍的訂單以外,其餘的全部為美軍自用。而在1994~2015年,這51艘佩裡全部相繼退役之後,由於後繼乏人,美軍的勤務艦數量出現了巨大的空缺。一時間,美軍只能使用伯克級這種相對高大上的艦艇來承擔原本該有佩裡級承擔的勤務。這難免會導致艦艇在勤時間邊長,艦員輪班壓力增大,會影響艦艇的壽命和操作的安全性。
最初,美軍提出的替代方案是瀕海戰鬥艦,這種看起來很美但用起來很糟的艦艇一共批准了38艘,即使其性能能夠實現對佩裡級1:1的替換,數量依舊不足。加之瀕海戰鬥艦的性能實在過於差勁,重新設計建造一級性能強於瀕海戰鬥艦而造價低於伯克的勤務艦是可以同時滿足對勤務艦數量和質量需求的選擇,這就是星座級的誕生背景和20艘的預計採購數量的由來。
既然是在種種限制下搞出來的艦艇,美軍對星座級也施展了猶如黃仁勳對顯卡的精湛刀法。畢竟在十分錢一分貨的美國造船界,高性能和低價格是不可能兼得的。星座級採用的EASR雷達與伯克III型的AMDR雷達系出同源,但只有3個陣面,每個陣面的陣元數量也只有不到AMDR的四分之一(AMDR每個陣面有37個子陣面,EASR只有9個)。
具體到造價上,伯克III型一部AMDR雷達的造價就高達1.66億,而EASR則只有6000萬。再比如伯克III型的一套宙斯盾作戰系統(AEGIS weapon system)要價約1.33億,而星座級的一套閹割版的護衛艦作戰系統(FWS,Frigate weapon system,現在也叫COMBATSS-21)就只需要5100萬。
至於其他方面也是能省則省,比如一艘伯克級驅逐艦裝備了4臺LM2500燃氣輪機提供動力,最大航速高於30節,完全可以跟得上航母戰鬥群的行動(在熱帶無風環境下作戰時,航母經常需要開出28節的高航速來獲得足夠的甲板風)。而星座級則與其原型——義大利FREMM一樣,僅安裝了1臺LM2500。預計其最大航速僅為不低於26節,伴隨航母作戰有較大的壓力。
價格跳水帶來的自然是性能的跳水,以最樂觀的估計,即假設兩種雷達除了陣面以外完全一樣,僅僅靠更大的陣面和功率,AMDR對相同RCS的目標的探測距離就能比EASR遠40%以上。在搭載的武器上,伯克級可以搭載戰斧、LRASM(未來計劃)這樣的武器執行對面作戰,也可以搭載標準-3進行反導作戰。所有這些作戰功能都需要強大的作戰系統支撐,這也是為什麼伯克III需要正牌的宙斯盾系統,而星座級只需要FWS就夠了。
至於說星座級的地位、功能能和052D相媲美就更是無稽之談了。052D作為我國海軍的主力水面艦艇,不僅要有較強的單艦/小編隊作戰能力,更要在航母戰鬥群中發揮重要的護衛作用。這意味著其要有足夠快的速度,足夠強的自持力,足夠遠的防空反潛範圍。相比之下,雖然星座級也裝備了相控陣雷達和區域防空飛彈,但這歸根結底只是為了提升自身在單獨或以小編隊執行任務時的自衛能力的。好比佩裡級雖然也搭載了區域防空飛彈,但我們萬萬不能說她能和長灘級媲美一樣,因為哪怕是相同的武器在不同的艦體上能夠發揮出的作戰效能也是全然不同的。
當然,從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不管是英國的26型、法意的FREMM還是美國的星座級,這些原本以廉價、簡陋著稱的護衛艦都已經普及了相控陣雷達。在這背後是技術發展帶來的相控陣雷達成本的下降。如我們上文所說,星座級的一部EASR只要6000萬美元,單面旋轉的EASR更是只要3300萬美元(按照當前匯率折合2.2億人民幣),相對於動輒要幾億美元的艦艇造價來說,簡直九牛一毛。而只要稍微多花一些錢把之前的機掃雷達、頻掃雷達換成AESA,就能在探測距離、目標跟蹤數量、抗幹擾能力等諸多艦艇關鍵性能上取得大幅提升。在這種大背景下,護衛艦「神盾化」也是歷史的必然。
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密集而繁忙的航線,一日多過一日的海外利益。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我國海軍必須要裝備大量擁有較強遠洋作戰能力的護衛艦。目前,我國裝備數量最多,同時也是最先進的就是054A型護衛艦。平心而論放在十幾年前,這型護衛艦的水平確實不錯。優秀的船體設計、足夠的生活空間和源自俄羅斯現代級的防空系統,使其擁有了相當優秀的遠洋作戰能力和單艦作戰能力。一段時間內,054A型也成了我軍執行遠洋任務最多的艦艇和航母編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隨著歐美新一代護衛艦的陸續推出、服役,054A也在其大量服役的同時開始漸漸落伍。隨著052D、055的大量服役,其在航母打擊群中的位置也終究會逐漸消失。因此054A後繼型號的建設也勢在必行。而在建設新型護衛艦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放眼世界,放眼未來,建設一款更有生命力的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