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 「無用之用」如何量化

2021-01-13 科學網
美育納入「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 「無用之用」如何量化

 

■本報記者 陳彬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至2020年,要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美育教育由此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就在《意見》出臺前不到一個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雙一流」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並在隨後短短的幾年間改變了我國的高等教育格局。

時隔五年,「美育」與「雙一流」再次「碰撞」到一起。

12月14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發布關於《深化改革 創新引領 推進學校美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文件,指出要推動將美育工作與效果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和「雙一流」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中。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美育只能算是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一個環節。將美育納入「雙一流」評價體系,其背後有何深意,對於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發展機遇與功利化隱憂

在《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對於 「美育」與「雙一流」的此次「碰撞」,美育教育領域的受訪者普遍持歡迎態度。畢竟,此前在我國高教整體育人體系中,美育的地位並不算突出。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北航藝術館館長蔡勁松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所說,我國高校過去對於美育工作的重視往往更多停留在紙面上。「文件上很重視,然而在實際操作層面,不管是相關投入還是政策舉措,其實都很不夠。」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2015年《意見》下發後,國家層面對於學校的美育工作愈加重視。尤其近兩年,這一現象更加明顯。比如在2019年4月,教育部便發布了《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更是首次提出將美育工作及其效果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而此次教育部所發布的材料,更像是對此前下發意見的落實。

蔡勁松表示,這代表著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後,美育教育已經在國家層面被重新重視了起來。對於高校的美育教育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然而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有人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比如在受訪時,天津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馮公讓便坦言,自己很能理解有關部門希望提升高校美育教育的良好初衷,但同時他也有些擔心,這份初衷是否會在後續的工作中「變味」。

「如果我們觀察一下某些美學和藝術教育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如德國、瑞典等國,會發現它們的美育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非功利性,即更多的是憑藉濃厚的藝術氛圍影響學生,而不是要達到什麼『標準』。」馮公讓說,如果將美育納入「雙一流」評價指標體系中,不可避免地就要給美育設定標準,這就很容易讓美育教育產生功利化傾向。

「重要的是,美育該如何評價?」馮公讓問道。

美育的最大價值

對於此次政策調整對高校美育可能帶來的影響,東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霍楷告訴《中國科學報》,隨著這一文件的出臺,高校一定會有所動作。「比如開設美育一流課程、擴充美育教育的師資,美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可能也會作一些改革。總之,高校一定會在這方面加強投入。」

然而談及這些,馮公讓總是心生感慨。

作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馮公讓不久前剛剛得知,美育中考已在國內9個省份試點,明年起美育中考試點地區將擴大,未來高考甚至可能也要納入美育。

「從本質上說,中高考納入美育和美育進入『雙一流』評價標準是一致的,都是將其納入到某個考評體系中。」馮公讓說,這當然體現了相關主管部門對於美育工作的重視,但我們似乎也陷入了一種「重視某件事情,就必須將其納入考核體系」的怪圈。

然而,美育的一大特徵便是很難做一個具體的量化評價。

蔡勁松也表示,美育如何評價是需要探討和研究的。美育水平的高低不能片面地以開設多少門課程,開辦多少場展覽、音樂會或獲得多少獎勵衡量,美育的需求導向、資源配置、過程評價及其作為「無用之用」的價值,更值得重視。

「美育可以分為『道』『術』兩個層次。前者包括哲學視域中的美學,探討美的本質,將人及其審美活動作為對象,延伸至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生活美學、人格涵養等範疇。這些也是『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奠基性內容。」蔡勁松告訴記者,之所以有人在看一件藝術作品時會覺得看不懂,是因為他無意間將自己與美之間拉上了一個屏障。而審美教育就是要通過多種途徑,提供濃鬱的美育公共空間、審美氛圍和藝術場,讓學生親近美、體驗美,受到美的滋養和情感激勵。

至於後者,則是要將美育作為一個體系,如在通識教育體系中加強藝術素養教育板塊,豐富課程的類型、數量及質量。在這方面,蔡勁松認為目前還需要增加大量藝術實踐類課程或項目。

迄今為止,蔡勁松同時擔任院長的北航高研院所屬「知行文科實驗班」已有七屆畢業生。該班每屆都要排一場畢業大戲,而且每次排演的劇目都是莎士比亞的經典話劇。畢業大戲已作為零學分必修環節列入文實班培養計劃。在蔡勁松看來,學生集體改編和自導、自演戲劇藝術作品,這段特殊的經歷已成為他們珍貴的藝術體驗與情感記憶,戲劇之美將伴隨他們一生。這就是美育最大的價值。

但是,在「雙一流」的評價體系中,此類課程與實踐的價值應該如何測評?

期待充分融合

馮公讓在受訪時強調,對於將美育納入「雙一流」體系,自己當然是樂見其成的。畢竟這會帶動校方對美育的進一步重視,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美育的軟硬體基礎。但他更希望看到的是,美育教育能夠衝破評價體系的束縛,甚至不限於美育課程,而是變成高校在育人過程中的「全體性」行為。

身為音樂老師的他談起自己在授課時的一件往事。

「在音樂課上,每次講起『泛音』的概念,我總是舉不出很好的實例進行說明,直到某次在網上看到一位哈佛大學教授講解『基音』和『泛音』的關係。」馮公讓說,他此前從未在一堂關於聲音的課程中,如此深刻地體會到聲音的美感。此後,每當再次為學生講解「泛音」,他都會將這堂課的視頻放給學生。

只是,這位哈佛教授是一位物理學教授,這也是一堂物理學課程。

「需要注意,『美育』與『藝術教育』並不是一個概念。」馮公讓說,藝術教育只能算是美育中的一個部分,而其他任何課程其實都可以帶領學生領略各自學科之美,並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對美的鑑賞能力。

然而,在目前高校教師的考評體系下,如何能使教師有精力和意願鑽研這種課程之美呢?

霍楷也表示,美育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只能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某些載體之中。「比如課程、教材、師資等,但在目前的課程體系下,這種融合併不充分。」

作為長期關注大學文化和大學藝術教育的學者,蔡勁松覺得審美教育首先需要潛移默化且重在讓美浸潤心靈。但與此同時,美育還必須要耐得住寂寞。「這不是增加一兩門課程就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長期的投入,需要體系化的設計和機制創新,以及校內資源與社會美育資源長期互動。」蔡勁松說。但面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各種需求與趨勢,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環境中,將美育進行最優化配置,把審美教育與學生人格塑造結合起來,依然是一個難題。

「好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未來如何進一步探索,還需要認真思考。」蔡勁松說。

《中國科學報》 (2020-12-22 第6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世界上本來就有許多無用的東西,無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見的。 正如莊子所說: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櫟樹因為無用,而成為神樹,幸福地生活了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橄樹因為有用,而成為刀下之鬼,年復一年地遭受到無情的砍伐。這便是有用帶來的不幸,無用帶來的幸運。
  • 莊子《人間世》:無用之用是大用,無用之美是大美
    莊子在《人間世》中說:世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無用之美才是大美。而何為無用之用,何為無用之美?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名叫石的木匠來到齊國,路遇一顆奇特的參天大樹被人圍觀,但石木匠卻一眼也不瞧就走了。
  • 觀點|體會「無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觀點|體會「無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王犁 2020-11-10 08:03 來源:澎湃新聞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李雙林
    找個己土多之人、少聚、找個大很多的?答:這些問題,都不重要,不要多想。既然研究哲學,應該把這些轉為智慧,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之上。要明白,未來心不可得的道理。所以不要去想以後如何,因為你想的都不會實現。人生建議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就比如每天的念經,在很多人看來是無用的,因為不管怎麼念,都無法解決溫飽問題,飯還是要吃的,錢還是要去賺的。但很多看似無用的事情,往往才是大用,正因為這些無用,才讓我們做回了自己,也才能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 無用之美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有一天,他和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看見一株粗百尺,高數千丈,直指雲霄的大樹聳立在大溪旁。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弟子也恍然大悟,點頭不已。 大千世界,不同的標準之下有不同的價值。 作為人,我們不能總是以「有用和利益」來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 天生萬物,各有不同,不單為取悅人而存在。
  • 大道大美源於無用之用
    古人認為,辨證才能解道,陰陽互補才能接近道的本體,認識道的本性,一切分別都源自人心,既無法持久也不能依靠,以有限的相對去追求無限的絕對需要智慧,而智慧就是一種無用之用的大美。美感是主觀的,但也有普遍性,無用之美可以分享,大美的普遍性體現在審美心理的分享性。美感不依賴概念,但美的事物讓人產生快感,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理的局限性和邏輯思維的排他性,難以容納彼此對立的觀念,然而有種辯證觀點,把事物性質的對立歸結為人心的構造,即事物本性在認識層面存在對立,而其本體並無對立之分。認識的局限性源於視角,無視角的認識是不存在的。
  • 老子的上善若水,莊子的無用之用,王陽明的心即理:成就了郭子儀
    老子用水喻道揭示人生當用水的精神經營,莊子用一棵樹說明無用之大用,王陽明用巖中花樹說明心即是理。悟透其中道理的人,就打開了幸福人生的大門。唐朝名將郭子儀起伏跌宕、功成名就的一生,更是詮釋了這些智慧。也正是因為這些智慧,才成就了郭子儀的一生。
  • 直播丨商湯科技:如何做模型量化,訓練極低比特網絡
    一、課程信息主題:如何做模型量化,訓練極低比特網絡時間:4月9日(周四)20:00-21:00from=leiphonecolumn_mooc0408二、分享提綱1、如何訓練極低比特(<4bit)的網絡2、如何訓練高效的二值化網絡3、如何用量化技術來加速模型訓練
  • 什麼是量化投資?如何做到程序化交易?
    所謂量化投資是將投資環節標準化的交易方式,主要包括選股、買入、賣出三個環節,而真正的量化投資是完全自動化交易,不需要人為參與,投資者只要監管程序是否正常運行,參數設置是否合理,指標選擇是否在既定目標範圍內。
  • OKR文化:用SMART原則量化目標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說過這樣的話「企業管理需要一個管理原則。這一原則能夠讓個人充分發揮特長、擔負責任,凝聚共同的願景和保持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起團隊合作和集體協作,並能協調個人目標與共同利益。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是唯一能做到這一點的管理原則。」
  • 科學網—從「李約瑟之問」說起
    本報特選取科學網博客上兩篇相關文章以饗讀者。 「李約瑟之問」提出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科技史學者試圖通過追溯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或尋找答案,或提出質疑。由「李約瑟之問」引發了「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學」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然而,我們做科技史研究的意義並非為了爭辯這個問題的結果。
  • 復旦上醫抗疫主題原創話劇《山河無恙》開演—新聞—科學網
    復旦上醫注重用好抗疫這本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將抗疫力量化作育人力量,引導醫學生帶頭學習和弘揚偉大抗疫精神,進一步堅定職業理想,立志在投身健康中國建設、服務人民健康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無用之美-現代生活
    現代人講究功能、效率,對於一件物品、事物首先考慮的是對自己有什麼用,做一件事之前先衡量可以產生多少效益。缺乏對生活的熱愛,一切物化的結果就是難以提高審美意趣,變成了標準流程下的人,喜歡的物品往往並不是內心真的喜歡,而是廣告推廣或者名牌效應。
  • 量化超額回撤之怪象
    來源於智匯量化,作者許靖源 作者:許靖源 導言 「 11月以來,近一個月以來的股票量化行業超額收益回撤,相比起去年,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 量化四大天王之明汯裘慧明:量化市場離飽和還遠得很
    量化四大天王之明汯裘慧明:我們600億了為啥還要募資?量化市場離飽和還遠得很|聰明投資者國內市場對量化存在諸多誤區今天我主要講一下量化投資。我在海外量化做了十一、二年,回到國內又做了6年,相對來講,國內跟海外的量化有很大的不同。
  • ...分享研討活動 探討「無用之用和青年成長」和「當代藝術與電影...
    適逢「五·四」百年和建國70周年,藝術學院結合學科特點和專業特色,以「凝聚北大魂 共築中國夢」為主題,從「無用之用與青年成長」和當代藝術與電影的碰撞」的角度,於近期就電影《女他》舉行了兩場交流活動。「無用之用與青年成長」《女他》創作分享交流會、「當代藝術與電影的碰撞——定格動畫作品《女他》研討會」先後在藝術學院紅六樓215舉行,分別由藝術學院本科生聯合黨支部、博士生聯合黨支部承辦。活動主嘉賓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2009級本科、2013級碩士生,青年電影導演周聖崴。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這些散在的語句,只能作為輔助記錄的語句而已,如何可能走向另一種新的文學,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讓我們重新走進這些散在的語句之中,它們被挑選出來,也並不那麼全面,只是供輔助之用。也許有些完全無用,甚至可能還偏題了。
  • 2020年世紀證券·麗海弘金量化私募論壇暨前海金帆獎量化私募大賽...
    2020年11月1日,2020前海金帆獎量化私募大賽正式開賽,大賽由前海深港量化聯盟主辦,世紀證券承辦,私募排排網、麗海弘金等特別支持,旨在發揮前海深港量化聯盟的影響力,依託聯盟的種子基金和世紀證券的優勢資源,通過麗海弘金智能交易服務平臺,用金融科技為私募賦能,遴選市場上優秀的量化私募基金管理人,協助中小私募機構做大規模同時提升品牌知名度。
  • 夜讀|以無用之事,修自在之心
    夜讀|以無用之事,修自在之心 03:54夜讀|以無用之事,修自在之心03:55來自新華社客戶端主播|吳煒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生活似乎要靠「有用」的事情,才能有意義;但讓生活變得有趣可愛的,卻是那些所謂「沒用」的事情。身邊有位好友,周末時總是很難約她出門。有一次去她家裡,才知道原來她一直在搗鼓自己的陽臺,空間不大,花鳥魚蟲卻應有盡有。
  • 無用之美的設計
    在進行家居的裝修設計時,我們難免被一些看似漂亮卻毫無作用的家居用「障眼法」所迷住。 所以儘可能的避免無用之美的設計,不僅將空間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而且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避免了被閒置已久的無用設計要被拆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