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彬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至2020年,要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美育教育由此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就在《意見》出臺前不到一個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雙一流」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並在隨後短短的幾年間改變了我國的高等教育格局。
時隔五年,「美育」與「雙一流」再次「碰撞」到一起。
12月14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發布關於《深化改革 創新引領 推進學校美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文件,指出要推動將美育工作與效果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和「雙一流」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中。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美育只能算是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一個環節。將美育納入「雙一流」評價體系,其背後有何深意,對於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發展機遇與功利化隱憂
在《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對於 「美育」與「雙一流」的此次「碰撞」,美育教育領域的受訪者普遍持歡迎態度。畢竟,此前在我國高教整體育人體系中,美育的地位並不算突出。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北航藝術館館長蔡勁松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所說,我國高校過去對於美育工作的重視往往更多停留在紙面上。「文件上很重視,然而在實際操作層面,不管是相關投入還是政策舉措,其實都很不夠。」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2015年《意見》下發後,國家層面對於學校的美育工作愈加重視。尤其近兩年,這一現象更加明顯。比如在2019年4月,教育部便發布了《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更是首次提出將美育工作及其效果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而此次教育部所發布的材料,更像是對此前下發意見的落實。
蔡勁松表示,這代表著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後,美育教育已經在國家層面被重新重視了起來。對於高校的美育教育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然而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有人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比如在受訪時,天津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馮公讓便坦言,自己很能理解有關部門希望提升高校美育教育的良好初衷,但同時他也有些擔心,這份初衷是否會在後續的工作中「變味」。
「如果我們觀察一下某些美學和藝術教育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如德國、瑞典等國,會發現它們的美育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非功利性,即更多的是憑藉濃厚的藝術氛圍影響學生,而不是要達到什麼『標準』。」馮公讓說,如果將美育納入「雙一流」評價指標體系中,不可避免地就要給美育設定標準,這就很容易讓美育教育產生功利化傾向。
「重要的是,美育該如何評價?」馮公讓問道。
美育的最大價值
對於此次政策調整對高校美育可能帶來的影響,東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霍楷告訴《中國科學報》,隨著這一文件的出臺,高校一定會有所動作。「比如開設美育一流課程、擴充美育教育的師資,美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可能也會作一些改革。總之,高校一定會在這方面加強投入。」
然而談及這些,馮公讓總是心生感慨。
作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馮公讓不久前剛剛得知,美育中考已在國內9個省份試點,明年起美育中考試點地區將擴大,未來高考甚至可能也要納入美育。
「從本質上說,中高考納入美育和美育進入『雙一流』評價標準是一致的,都是將其納入到某個考評體系中。」馮公讓說,這當然體現了相關主管部門對於美育工作的重視,但我們似乎也陷入了一種「重視某件事情,就必須將其納入考核體系」的怪圈。
然而,美育的一大特徵便是很難做一個具體的量化評價。
蔡勁松也表示,美育如何評價是需要探討和研究的。美育水平的高低不能片面地以開設多少門課程,開辦多少場展覽、音樂會或獲得多少獎勵衡量,美育的需求導向、資源配置、過程評價及其作為「無用之用」的價值,更值得重視。
「美育可以分為『道』『術』兩個層次。前者包括哲學視域中的美學,探討美的本質,將人及其審美活動作為對象,延伸至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生活美學、人格涵養等範疇。這些也是『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奠基性內容。」蔡勁松告訴記者,之所以有人在看一件藝術作品時會覺得看不懂,是因為他無意間將自己與美之間拉上了一個屏障。而審美教育就是要通過多種途徑,提供濃鬱的美育公共空間、審美氛圍和藝術場,讓學生親近美、體驗美,受到美的滋養和情感激勵。
至於後者,則是要將美育作為一個體系,如在通識教育體系中加強藝術素養教育板塊,豐富課程的類型、數量及質量。在這方面,蔡勁松認為目前還需要增加大量藝術實踐類課程或項目。
迄今為止,蔡勁松同時擔任院長的北航高研院所屬「知行文科實驗班」已有七屆畢業生。該班每屆都要排一場畢業大戲,而且每次排演的劇目都是莎士比亞的經典話劇。畢業大戲已作為零學分必修環節列入文實班培養計劃。在蔡勁松看來,學生集體改編和自導、自演戲劇藝術作品,這段特殊的經歷已成為他們珍貴的藝術體驗與情感記憶,戲劇之美將伴隨他們一生。這就是美育最大的價值。
但是,在「雙一流」的評價體系中,此類課程與實踐的價值應該如何測評?
期待充分融合
馮公讓在受訪時強調,對於將美育納入「雙一流」體系,自己當然是樂見其成的。畢竟這會帶動校方對美育的進一步重視,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美育的軟硬體基礎。但他更希望看到的是,美育教育能夠衝破評價體系的束縛,甚至不限於美育課程,而是變成高校在育人過程中的「全體性」行為。
身為音樂老師的他談起自己在授課時的一件往事。
「在音樂課上,每次講起『泛音』的概念,我總是舉不出很好的實例進行說明,直到某次在網上看到一位哈佛大學教授講解『基音』和『泛音』的關係。」馮公讓說,他此前從未在一堂關於聲音的課程中,如此深刻地體會到聲音的美感。此後,每當再次為學生講解「泛音」,他都會將這堂課的視頻放給學生。
只是,這位哈佛教授是一位物理學教授,這也是一堂物理學課程。
「需要注意,『美育』與『藝術教育』並不是一個概念。」馮公讓說,藝術教育只能算是美育中的一個部分,而其他任何課程其實都可以帶領學生領略各自學科之美,並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對美的鑑賞能力。
然而,在目前高校教師的考評體系下,如何能使教師有精力和意願鑽研這種課程之美呢?
霍楷也表示,美育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只能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某些載體之中。「比如課程、教材、師資等,但在目前的課程體系下,這種融合併不充分。」
作為長期關注大學文化和大學藝術教育的學者,蔡勁松覺得審美教育首先需要潛移默化且重在讓美浸潤心靈。但與此同時,美育還必須要耐得住寂寞。「這不是增加一兩門課程就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長期的投入,需要體系化的設計和機制創新,以及校內資源與社會美育資源長期互動。」蔡勁松說。但面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各種需求與趨勢,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環境中,將美育進行最優化配置,把審美教育與學生人格塑造結合起來,依然是一個難題。
「好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未來如何進一步探索,還需要認真思考。」蔡勁松說。
《中國科學報》 (2020-12-22 第6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