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
■孫小淳
今年是李約瑟(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誕辰120周年。本報特選取科學網博客上兩篇相關文章以饗讀者。
「李約瑟之問」提出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科技史學者試圖通過追溯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或尋找答案,或提出質疑。由「李約瑟之問」引發了「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學」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然而,我們做科技史研究的意義並非為了爭辯這個問題的結果。
如果我們把李約瑟的反問題「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轉換為正問題「為什麼中國文明在把人類對自然界的知識應用於人的實際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就可以從更多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去討論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文明。在我看來,社會文化人類學領域的「列維—史特勞斯之謎」恰好可以作為我們深入研究與理解中國古代科學文明的一個背書。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1908—2009)在《野性的思維》一書中提出了他的「新石器時代之謎」: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發明(農業、制陶、紡織、動物馴化等)奠定了新石器以來人類文明的基礎,為什麼人類文明在「新石器革命」和近代科學革命之間會有幾千年的停滯期,宛如兩次高地抬升之間的漫長的平臺?
他自己對此作出的解釋是存在兩種不同的科學思維方式:一種是用感性的方式理解感性的世界,即「具體性的科學」;另一種是用比較抽象的概念的方式理解世界,是近代科學的方式。在「新石器革命」以來的漫長時期,「具體性的科學」發揮著主導的作用,是文明的基礎。把這個人類學問題放在中國古代文明的語境中討論,與李約瑟的正問題不謀而合,為科技史研究帶來新的啟發。
中國的史前文明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揭示出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世界。漫長的史前文明積累了大量的生產和生活經驗,演變為實用知識的體系。
夏商周時代以來,特別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5世紀,中國在把對自然界的知識應用於人類社會實際需要上做得頗有成效。
在這個漫長的階段裡,雖然中國的文明沒有發生突變,就好像列維—史特勞斯所說的兩個高地抬升之間的那塊平臺,但其實,中國古代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滿足了對於秩序的要求,整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與自然處於流動的和諧狀態。
中國古代的科學知識體系與現代科學存在著不兼容的地方,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的經驗和知識完全沒有意義;中國古代構造科學知識的思維與建構現代科學知識的思維有所區別,但這也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科學的思維就毫無價值。
我們在做中國古代科學研究時不應該局限於跟現代科學的比較,用現代科學的標尺衡量過去的知識。知識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生產出來,其內涵與特徵與價值觀、哲學思想和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
中國古代的知識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中國古代的知識體系如何應用於上至國家治理,下至百姓衣食住行這些人類活動的各個層面?這正是值得我們不斷追問、通過研究去尋找答案的問題。
我們心懷「列維—史特勞斯之謎」,深入到中國古代的社會實踐和具體的歷史情景中去,做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和科技考古研究的意義也不言自明、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
人類文明的進程在歷史的洪流中滾滾向前,但無論我們在哪個點回望,車轍都不會只有唯一的一道,一如通往華山之巔的道路不止一條,且每條路自有精妙之處。
從「李約瑟之問」到「列維—史特勞斯之謎」,不變的是背後蘊含著的歷史的好奇之心,我們應該帶著這份好奇真正地回到過去研究文明的歷史、面向未來思考文明的進程。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需要一個「文明轉向」。
http://blog.sciencenet.cn/u/mxcsunxy
《中國科學報》 (2020-12-17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