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從「李約瑟之問」說起

2020-12-22 科學網

李約瑟

■孫小淳

今年是李約瑟(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誕辰120周年。本報特選取科學網博客上兩篇相關文章以饗讀者。

「李約瑟之問」提出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科技史學者試圖通過追溯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或尋找答案,或提出質疑。由「李約瑟之問」引發了「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學」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然而,我們做科技史研究的意義並非為了爭辯這個問題的結果。

如果我們把李約瑟的反問題「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轉換為正問題「為什麼中國文明在把人類對自然界的知識應用於人的實際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就可以從更多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去討論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文明。在我看來,社會文化人類學領域的「列維—史特勞斯之謎」恰好可以作為我們深入研究與理解中國古代科學文明的一個背書。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1908—2009)在《野性的思維》一書中提出了他的「新石器時代之謎」: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發明(農業、制陶、紡織、動物馴化等)奠定了新石器以來人類文明的基礎,為什麼人類文明在「新石器革命」和近代科學革命之間會有幾千年的停滯期,宛如兩次高地抬升之間的漫長的平臺?

他自己對此作出的解釋是存在兩種不同的科學思維方式:一種是用感性的方式理解感性的世界,即「具體性的科學」;另一種是用比較抽象的概念的方式理解世界,是近代科學的方式。在「新石器革命」以來的漫長時期,「具體性的科學」發揮著主導的作用,是文明的基礎。把這個人類學問題放在中國古代文明的語境中討論,與李約瑟的正問題不謀而合,為科技史研究帶來新的啟發。

中國的史前文明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揭示出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世界。漫長的史前文明積累了大量的生產和生活經驗,演變為實用知識的體系。

夏商周時代以來,特別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5世紀,中國在把對自然界的知識應用於人類社會實際需要上做得頗有成效。

在這個漫長的階段裡,雖然中國的文明沒有發生突變,就好像列維—史特勞斯所說的兩個高地抬升之間的那塊平臺,但其實,中國古代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滿足了對於秩序的要求,整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與自然處於流動的和諧狀態。

中國古代的科學知識體系與現代科學存在著不兼容的地方,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的經驗和知識完全沒有意義;中國古代構造科學知識的思維與建構現代科學知識的思維有所區別,但這也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科學的思維就毫無價值。

我們在做中國古代科學研究時不應該局限於跟現代科學的比較,用現代科學的標尺衡量過去的知識。知識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生產出來,其內涵與特徵與價值觀、哲學思想和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

中國古代的知識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中國古代的知識體系如何應用於上至國家治理,下至百姓衣食住行這些人類活動的各個層面?這正是值得我們不斷追問、通過研究去尋找答案的問題。

我們心懷「列維—史特勞斯之謎」,深入到中國古代的社會實踐和具體的歷史情景中去,做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和科技考古研究的意義也不言自明、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

人類文明的進程在歷史的洪流中滾滾向前,但無論我們在哪個點回望,車轍都不會只有唯一的一道,一如通往華山之巔的道路不止一條,且每條路自有精妙之處。

從「李約瑟之問」到「列維—史特勞斯之謎」,不變的是背後蘊含著的歷史的好奇之心,我們應該帶著這份好奇真正地回到過去研究文明的歷史、面向未來思考文明的進程。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需要一個「文明轉向」。

http://blog.sciencenet.cn/u/mxcsunxy

《中國科學報》 (2020-12-17 第8版 博客)

相關焦點

  • 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分別是什麼?為什麼至今仍發人深省?
    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帶領一群科學家,成功完成了「兩彈一星」工程,讓我國掌握了對抗強敵的國之利器。由於錢學森的突出貢獻,其本人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火箭之王」,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個標杆、一座豐碑。
  • 年近九十迎娶中國情婦的李約瑟,與中國有著怎樣的情緣
    一部共七卷三十四冊的劃時代鴻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將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以及鋼鐵冶煉技術、機械鐘錶、拱橋和鐵索橋、深井鑽探設備、水上航行用的明輪船、前桅帆、後桅帆、密封倉和尾舵等中國的諸多科學技術盡列其上,讓世界為之矚目,也讓西方人看到,中國不僅是有科學的,更是有著許許多多的「世界第一」。
  • 李約瑟之謎的疑惑:中國人真的缺乏科學精神嗎?
    在學術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問題--李約瑟之問,也叫李約瑟之謎。這是20世紀30年代由李約瑟提出的:為什麼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繁榮發達的中國?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中國人比起外國人,真的缺乏科學精神嗎?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這個問題純屬扯淡。中國人絕對不缺乏科學精神,尤其是比起西方。那麼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而是誕生在相對落後的西方呢?這個問題,細究起來其實很複雜,曾經有人從文化與人口方面給出過2個解釋,雖然都有著明顯的漏洞。
  • 萊布尼茨、李約瑟與朱熹
    李約瑟的「萊布尼茨—朱熹設想」視野恢弘,見地深刻,非常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然而,儘管李約瑟令人印象深刻地指出了萊布尼茨哲學與中國思想的契合之處,但這並不意味這兩者間一定存在著直接的影響。筆者認為,萊布尼茨獨特的有機論思想是獨立於朱熹理學發展出來的,這可從理論和歷史兩方面加以說明。
  • 到底是什麼,讓古代中國的科技充滿了「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李約瑟難題」,為什麼十七世紀以來,中國漸漸「落後」而歐洲卻疾速「進步」?為什麼近代科學不是從中國誕生?對於李約瑟之問的答案十分之多,幾乎每一個歷史學家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本篇文章我將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中國歷史的發展潮流中,自帶一種特殊的趨勢,那邊是集權化。不論是近代還是古代,這個趨勢都十分明顯,而集權化的政體模式,將整個所有的權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這未免會出現誤差。
  • 李約瑟之謎本質上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
    李約瑟之謎本質上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李約瑟之謎,由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之謎。"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 鮑文欣|思想史視域中的「李約瑟難題」
    僅就問題2而言,李約瑟當時的觀點並不突兀。真正富於刺激性的觀點在於問題1,並且它最初不是以「問題」,而是以「論斷」的形式出現的。此前討論的前提,大多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或科學不發達,李約瑟則指出: 古代之中國哲學頗合科學之理解,而後世繼續發揚之技術上發明與創穫,亦予舉世文化以深切有力之影響。
  • 國際友人李約瑟和艾黎隴上西行紀(圖)
    在按計劃考察了美國和印度的一些科學機構後,李約瑟一行於同年2月24日,乘坐美國軍用飛機,從印度加爾各答出發飛越喜馬拉雅山抵達雲南昆明,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為使中英科學合作館充分發揮作用,儘快了解中國大後方各科研和教育機構圖書儀器匱乏的真情實況,1943年至1944年間,李約瑟偕同秘書黃興宗等人長途跋涉,輾轉千裡,接連三次赴西南、西北、東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旅行,總行程達3萬英裡之遠。其中1943年8月7日至1944年1月21日,他不辭辛勞,長途跋涉,對甘肅進行了歷時五個多月的考察,是一次極有意義的科學考察活動,最遠一次抵達了甘肅的敦煌。
  • 近代中國落後之謎,破解「李約瑟難題」北大韓毓海先生奇書的啟示
    根據百度百科介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著名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了一個關於中國近代以來科學和工業革命發展相關思考的問題,其內容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 從大儒黃宗羲的《太極圖講義》看「李約瑟難題」
    著名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他所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一個疑問: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對人類的科技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李約瑟難題」其實也不是李約瑟一個人想過,歷史上很多人都想過這個問題。
  • 如果李約瑟來到螞蟻Z空間,他能解答「李約瑟難題」嗎?
    如果李約瑟來到2020年的杭州,如果他造訪西溪路上的螞蟻Z空間,他的「李約瑟難題」會否得到一個答案? 貳 世上沒有如果,李約瑟早已於1995年3月24日作古。他活了95歲,是真正的世紀老人。
  • 造成「李約瑟難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英國學者李約瑟(1900—1995年)在其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發問:「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個問題換言之即是「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了?」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 淺談「李約瑟難題」,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偉大的科學家?
    李約瑟和他的妻子而英國的科學家李約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一位美國學者把這個問題稱為「李約瑟難題」,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現代科學的萌芽是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或者其他的文明?
  • 1943年英國學者李約瑟考察甘肅,他鏡頭裡的中國人窮困不堪
    1、1943年,英國學者李約瑟沿川陝公路和甘新公路直抵敦煌,訪問了川陝甘各地並拍攝了許多照片。這些老照片對於研究當地的歷史地理和社會狀況,很有價值。圖為:李約瑟鏡頭裡的中國人2、敦煌,買水果。
  • 數學界的李約瑟難題:宋元數學高度發達,為何未能產生近代數學?
    前言 1976年,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一個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個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引發了後人無數解答和爭論。李約瑟難題有很多子問題,在數學界同樣適用。
  • 德克·卜德:中國文化的「異域之眼」
    1974—1977年應李約瑟邀請到劍橋大學從事與《中國科學技術史》有關的漢學研究。1985年獲得亞洲研究協會傑出學者獎。2003年在美國逝世。卜德的研究或探討近代文明與中國失之交臂的原因,或論證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及貢獻,或闡釋作者對中國文化的精闢見解。寫作的目的都是力圖把真實的中國介紹到美國,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的借鑑意義。
  • 別問,問就是:從一隻蝙蝠說起
    她直接扔了個通知給我,蘇寧《4月全員營銷PK動員令》。雖然沒有拼過命,但我願意為湖北胖三斤。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