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是一個理科生,卻對科學技術實在不甚感興趣,所以很慚愧,關於李約瑟先生,以及他那部影響了整個國際社會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竟也是通過閱讀《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這本書才得以知曉,卻因為這一本傳記而對這個人以及他的著作開始產生強烈的興趣。
李約瑟是來自英國的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卻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部共七卷三十四冊的劃時代鴻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將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以及鋼鐵冶煉技術、機械鐘錶、拱橋和鐵索橋、深井鑽探設備、水上航行用的明輪船、前桅帆、後桅帆、密封倉和尾舵等中國的諸多科學技術盡列其上,讓世界為之矚目,也讓西方人看到,中國不僅是有科學的,更是有著許許多多的「世界第一」。
他用了將近六十年的時間來深入挖掘來自中國文明的科學與成就,在李約瑟的眼中,這一切對他有著巨大的新引力。
他曾在書中這樣寫道:「就技術的影響而言,在文藝復興之時和之前,中國佔據著一個強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國古代和中世紀的頑強的手工業者之賜遠遠大於受亞歷山大時代的技工、能言善辯的神學家之賜。」
英國作家西蒙溫契斯特的《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通過李約瑟和親友的日記、書信,以及各式著作與史料等記載,將李約瑟愛上中國的起因、背景與過程,字裡行間,一段段故事仿佛場景再現,一個風流又瘋狂的「中國迷」科學家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01瘋狂的科學家其實也是個風流才子
若說起李約瑟和中國緣分的開始,還要從他的中國情人魯桂珍開始,她後來成了李約瑟的第二任妻子,然而真正確立這一關係卻是在李約瑟年近九十的時候,在這之前的半個多世紀,她一直是以情人的角色陪伴在李約瑟身邊。
年輕時的李約瑟,絕對是一個風度翩翩佳公子,他早早接觸到科學技術,也痴迷於此,對他來說,同樣讓他感到痴迷的,除了科學技術之外,還有年輕漂亮的女孩子。
在認識魯桂珍的時候,李約瑟已娶妻桃樂茜(後李約瑟為其取中國名字為李大斐),1937年的夏天,從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畢業,來到英國劍橋留學的魯桂珍,與自己早就非常崇拜的李約瑟夫婦相識,並在李大斐指導下從事肌肉生化研究。
美麗聰慧的魯桂珍與英俊瀟灑的李約瑟之間互相吸引著,兩人很快建立了一種超乎友情的親密關係,對於這段婚外情,李大斐不僅知道,而且是接受的,她遵從與李約瑟之間的自由婚姻制度,與魯桂珍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她非常欣賞、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的中國女孩子,和諧的「三人行」的關係就此開始。
兩人感情迅速升溫,1939年魯桂珍離開劍橋赴美之後,李約瑟在贈書上直截了當地寫了「愛的女友」「倫敦相思」等詞語。
事實上,李約瑟的風流並不止於公開的中國情人這一件事,在他後來探訪中國的時候,還曾向途中遇到的心儀女子示好,甚至在魯桂珍去世後,自己也八十多歲高齡的時候,向3位女士求過婚。
02中國情人化為中國老師
魯桂珍的到來讓李約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甚至到了著迷的程度,他從將近四十歲時開始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越是學習便越是痴迷其中。
他的中國情人魯桂珍在這個時候就成了他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老師,他們白天在實驗室裡致力於科學研究,晚上就開始了「小課堂」,在工作上她是他的得力助手,在中文的學習上,魯桂珍更是一位合格的老師。
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之下,李約瑟的中文進步的非常的快,他甚至愛上了中國的書法,也可以用毛筆寫中國文字了。
與此同時,在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中國文化之後,李約瑟開始將興趣從生物學轉向中國古代科技史。
很快,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英國的姿態一開始是保持中立的,這讓李約瑟非常的憤怒,甚至公開要求英國政府能夠支持中國,他曾寫信給中國大使要到中國去工作。
後來李約瑟作為中英科學合作館的英方負責人來到中國,他走訪了很多地方進行考察,同時也收集了大量和中國古代科技相關的文獻,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最後完成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著寫。
03值得深思的李約瑟之問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舉出了「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範圍內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改變全世界對中國落後的刻板印象,。
但與此同時,他還發出了一個疑問,那便是後來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如果中國早就有那麼好的科學發展基礎,為什麼西方現代科學沒有出現在中國?」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曾經引起過廣泛的討論,而針對於這也問題李約瑟個人見解是:中國與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於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西方和中國雖然都曾經歷過封建主義社會,但那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
「如果中國人有歐美的具體環境,而不是處於一個廣大的、西面被沙漠切斷,北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叢林,東面是寬廣的海洋的這樣一個地區,那情況將會完全不同。那將是中國人,而不是歐洲人發明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歷史上偉大人物的名字將是中國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頓和哈維等人的名字。」
「不急不忙,不憂不懼」,中國已經覺醒,我們的成績與成就也再次受到世界的矚目,與此同時,我們當從過去的歷史中更好地思考現在,就像《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的譯者潘震澤所言,「歷史是由人寫就的,鑑往方能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