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的體制、空間和……可視性

2021-01-07 中華網文化頻道

一周書記

國內的西方藝術史研究整體上仍然處於譯介階段,距離建設自己的西方美術史研究話語體系、與國際學術界開展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更是仍有很大差距。雖然我們需要反思和打破「西方中心論」,但更需要的是把西方美術的歷史脈絡與相關專門議題的研究做得更深入、更細緻。

讀到中央美院教授李軍的新著《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令人有欣喜之感。該書以作者在義大利、巴黎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採集的大量一手資料為基礎,圍繞著博物館、教堂、藝術史、可視性和圖像等核心概念,以及博物館是一部「可視的藝術史」這個核心命題,以細膩的圖像分析和充分的個案討論,嘗試在現代博物館體制、現代藝術史敘事與前現代的教堂體制和空間布局之間建構起充滿問題意識的因果聯繫。

在對藝術史體制本身的產生歷史的思考中,需要把今天稱為「藝術史學科」的一套知識體制還原到它所以產生的歷史脈絡中闡述和討論。該書主要集中在這樣的問題群落中:第一,博物館。什麼是博物館?博物館是如何起源的?第二,藝術史。什麼是藝術史?誰發明了藝術史?藝術史與博物館有什麼關係?什麼是藝術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第三,可視性。這部藝術史為什麼是可視的?它與視覺有什麼關係?與空間有什麼關係,與前現代的文化體制(例如教堂)又有什麼關係?第四,圖像。藝術史研究圖像,博物館展陳圖像;「可視的藝術史」既是圖像的呈現者,本身又構成一種圖像,具有悠久的圖像傳統。那麼,什麼是圖像和圖像的自主性?圖像在表現內容的同時又如何表現自己?(「導論」)書中不少章節是在曾經發表的單篇論文基礎上增補而成,從中可以發現作者的問題意識有一個逐步積累和深入挖掘的過程,整個研究最後形成了一種跨媒介、跨文化的藝術史研究性質。當然,每當提到跨媒介、跨文化這些「大詞」時,我總是容易存有某種警惕之心,因為有太多這樣的「研究成果」總是溼淋淋的——輕易「跨文化」而摻雜的水分太多。而李軍是「在歷史和邏輯的語境中,以一系列的個案研究,來具體、審慎和多向性地發現和追蹤這些跨媒介的聯繫」;他所引證的歷史文獻、研究前沿成果和對實地考察的細緻分析帶來了很多乾貨。

關於博物館與「可視的藝術史」的關係,作者從對貝爾·羅貝爾創作的《羅浮宮大畫廊》和班傑明·奇克斯的《1810年拿破崙大婚大畫廊即景》的細緻解讀中發現這樣的歷史信息和深層邏輯:大畫廊的管理者試圖通過同一題材畫作的共時性陳列,即通過不同畫家在風格、樣式、題材和構圖上的同異關係,來具體地給出一部「可視的藝術史」;而這部正在形成之中的「可視的藝術史」的深層邏輯是:只有通過突破和否定才能在藝術史上佔據一席之地,而同時也必然成為新的後來者所欲趕超的對象。另外,在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一種以「進步」為核心的藝術史觀與民族主義敘事結合起來,以博物館收藏的空間布局為核心,形成有利於主體民族的歷史目的論敘事。就這樣,「一部在空間上『可視的藝術史』,實際上蘊含著一種隱匿不見的獨特的歷史觀和時間敘事。」(第8-14頁)

略為不足的是作者沒有論及在這部「可視的藝術史」形成過程中,還隱含有強烈的政治因素;上面提到的啟蒙運動影響,在羅浮宮博物館開館前關於藝術品陳列方式的爭論中有明顯體現。開始時藝術品是按照形式感、色彩表現等審美因素混雜排列,即所謂兼收並蓄的方案。但反對者認為要考慮在展覽陳列方式上具有面向大眾的教育功能,要做得更為「系統化」以便使普通市民能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他們還通過以革命的原則——讓公眾參加到國民生活的一切方面——來界定自己的立場的方式,使分歧帶有了政治色彩,把擁護兼收並蓄方案的人打成「精英主義」。於是才有了在1801年按照流派和風格的發展重新布置、開放的這個展覽,也就是書中重點分析的《羅浮宮大畫廊》中的情景。但這個新的展覽方式的「政治正確性」同樣出現問題,因為它包括了大量的宗教形象和皇室肖像。支持者辯解說,它們作為藝術風格和歷史的例證,經過「系統地」整理後,這些反面作品的圖像已經變得中性化了(「Museum」,The Dictionary of Art,Edited by Jane Turner,Vol.22,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6;引自廣東美術館主辦《美術館》總第二期,2002年,李行遠譯)。雖然書中提到瑞士人麥歇爾於1784年就提出要根據「年代順序或大師傳承」以及「畫派」來陳列以便形成一部「可視的藝術史」;在羅浮宮誕生前,歐洲各地也有一些博物館開始嘗試對藝術作品進行新的分類(第4頁注釋[6]),但很顯然,在法國大革命中產生的博物館體制與可視的藝術史中間,政治因素的影響是很具體的和關鍵性的。

藝術史不僅是可視的,而且具有自己的史觀和編撰體制。該書另一個重要核心議題是論證瓦薩裡獨特的藝術史觀在相當程度上來源於教堂的實際空間布局,具體是通過追溯它與文藝復興時期「最後審判」的宗教圖像和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圖像布局的聯繫,以及追溯它與中世紀晚期《方濟各生平》祭壇畫的關係,進而在義大利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教堂的整體空間關係與圖像布局中,發現一種緣於深刻的歷史神學變革(約阿希姆主義)而產生的獨特的空間變局及其「視覺文化」。在這裡可以看到政治意識形態與圖像布局及可視性的內在關係早在中世紀後期的教堂中便已赫然存在,第十四章論述十三世紀阿西西聖方濟各教堂圖像製作中的神學變革時,對神學政治與圖像與可視性之間的關係做出了縝密的分析。作者並不認為瓦薩裡的藝術史模式與神學存在必然的和直接的影響關係,而是力圖揭示神學和藝術在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的一種獨特的方濟各會教堂空間構造之中的相會,「神學與藝術共同建構了一種空間化的視覺文化傳統;而藝術史則從中看到自己的基本敘事框架。最終,在羅浮宮那樣的『普遍性博物館』的收藏策略和展覽陳列中,藝術史敘事重返空間,形成了一部『可視的藝術史』」(294頁)。至此,現代藝術史的體制、空間和可視性的關係已經初步呈現。如果說在這幅歷史圖景中還有什麼重要的視角有待補充和延伸的話,那就是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史、社會經濟史和生活史的視角,就像彼得·伯克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化與社會》中所體現的那種藝術社會史視角。

錄入編輯:王建亮

相關焦點

  • 繪畫不能丟失「可視性」
    原標題:繪畫不能丟失「可視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人把審美問題看成是一個非常複雜和專業的問題。這種認識,是將審美知識與審美情趣混為一談的矯情。為什麼說是矯情?故作姿態而已。
  • 可視性,供應鏈數位化轉型的關鍵
    儘管不同技術的作用褒貶不一,但任何推動數位化轉型項目的關鍵都在於供應鏈的可視性。如果你無法從端到端「看到」整個供應鏈,便很難實現改進以及自動化。一項由Capgemini Consulting和Infor進行的數位化轉型調查顯示,94%的受訪高管認為供應鏈可視性是關鍵驅動因素。可視性可以有很多含義,但最關鍵的是能夠從規劃、生產、物流到最終交付和付款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視性。
  • 李公明︱一周書記:走向跨越與交融的……藝術史研究
    >是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以專著形式的結集,正如作者在導論和後記中所介紹的,該書的寫作孕育於《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的完成過程中,然後從博物館與藝術史的論域轉向歐亞大陸間東西方的跨文化、跨媒介互動的藝術史論域。
  • 為什麼企業部署雲需實現可視性?
    各種雲環境的安全性與數據可視性的隱患,與隨之而來的擔憂隨著雲技術日益普及不斷攀升。但將現有數據與應用遷移至雲端只是第一步,IT專家面臨的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實現全面而完整的雲部署可視性。應對殭屍網絡,可視性即控制以往經驗表明,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可以破壞網際網路,或者至少擊潰目標伺服器,正如同去年全球最大型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之一 Dyn所遭遇的攻擊一樣。現在,各企業都在擔心諸如Mirai或者最近發現的Reaper之類的殭屍網絡。
  • 供應鏈可視性是從需求到執行的端到端視角
    供應鏈的可視性將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應用需求,通過研究供應鏈的可視性,可以幫助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行業平臺找到平臺功能發展方向。供應鏈的可視性包括四個方面:需求側、計劃、公司內部、供應鏈執行。需求側:需求是促發供應鏈事件的引擎,所以需求的可視性是最重要的。需求側的可視性包括:需求預測的可視性,需求交付的可視性和客戶狀態的可視性。
  • 數據中心自動化與網絡可視性的作用
    任何機器學習引擎都要求輸入良好的數據,因此網絡需要全面的可視性工具,以提供高質量的數據,以便從機器學習引擎中獲取價值。所有網絡都是不同的,因此機器學習算法需要先實施大量的基線和學習才能產生好的建議,所有這些都需要網絡數據,即提供網絡可視性解決方案輸入的相同數據。
  • 博科發布SLX 9850下一代路由器,可視性Dev-Ops成為標配
    由於雲服務、視頻直播、物聯網和移動連接以指數方式增長,企業必須確保他們目前部署的基礎設施可以支持未來流量的大幅增長。同時,由於網絡運營複雜性繼續增加,更高的可視性和自動化對於實現業務敏捷性至關重要。Brocade SLX 9850路由解決方案的主要優勢·普遍的網絡可視性。Brocade SLX Insight Architecture提供新的網絡監測與故障排除方法,更快速、更輕鬆、更經濟地獲得網絡運營和自動化所需的全面實時可視性。
  • 講座|王鐵華:看見園林—藝術史中的園林、圖像和觀念
    講座|王鐵華:看見園林—藝術史中的園林、圖像和觀念 2020-11-15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思科加強網絡可視性,實現更智能的自動化
    思科基於意圖的網絡產品組合增加多項新功能,實現更強大的控制性、安全性和可視性 新聞摘要: ●通過直觀、自動化的策略輕鬆進行網絡分段,並確保網絡安全。 ●思科DNA中心和思科DNA Spaces為物聯網終端提供更完整的可視性。 ●思科SD-WAN通過與思科Umbrella集成,幫助客戶向SASE(安全訪問服務邊緣)體系架構演進。 2020年6月18日,北京—Cisco Live Digital—今日,思科宣布推出新的基於意圖的網絡解決方案,旨在幫助客戶優化業務及網絡運營。
  • 「建築界」日本兒童室內遊泳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視性的設計
    建築師的主要設計意圖是創造一個遊泳池,不僅工作人員可以監控孩子們,而且家長和其他所有人都在裡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視性的設計,MASA建築師在日本的kaizuka市實現了一個新的室內遊泳池。該項目誕生於該市決定將遊泳課程外包給一家專門從事室內課程的私人公司.他們專注於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安全,同時防止與室外遊泳池相關的風險.考慮到這一點,建築師的主要設計意圖是創造一個遊泳池,不僅工作人員可以監控孩子們,而且家長和其他所有人都在裡面。
  • 未來組織大會:可視性、集成性——釘釘賦能企業數位化轉型
    如圖1所示,具體來說,釘釘的使用滿足了企業基於移動場景的辦公和管理需求,其可視性和集成性的功能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構建多個方面的組織能力,從而助推企業內部管理和業務流程的數位化轉型。此外,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高層管理者支持、組織文化建設、員工認知和技能提升等企業內部管理情境的營造。
  • 視覺文化與藝術史的研究方法
    視覺文化和藝術史研究的方法,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各家哲學理論,尤其是方法論。從歷史上說,西方哲學雖然起自古希臘,但發展主流卻基本上在德國和法國,有德法兩大派系。在20世紀的諸多哲學思想和方法論中,現象學、存在主義、闡釋學、接受美學形成了一條發展主線,深刻影響了文學研究和藝術史研究,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同樣影響到視覺文化研究,為其方法提供了理論資源。
  • comScore向全球開放免費的可視性測量解決方案
    comScore Viewability是一款自助解決方案,通過直觀易用的用戶界面提供展示廣告和視頻廣告可視性基準指標,讓用戶能夠持續測量投放在各媒體和廣告聯盟的數字廣告。可視性指標的開放使用能夠提升廣告的信任度和透明度,並幫助客戶把關注重點轉向更有價值的廣告效果衡量指標,如對目標受眾的到達和頻次,以及對品牌權益、銷量或零售門店或其他經營場所客流量的增加。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派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狩野派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常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長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木挽町」創立者狩野尚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元信【103】
  •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新奇有趣藝術故事串起一部西方極簡藝術史
    這些新奇有趣的問題來自意公子《大話西方藝術史》,如果你是西方藝術史的入門者,相信這些問題一定會勾起你的興趣。更有意思的是,講故事的高手意公子,把這些問題用淺白風趣的語言,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藝術故事。你會發現,讀完了書裡的故事,你也就掌握了西方極簡藝術史,真的是一舉多得,事辦功倍呢。現在就跟著我一起,去看看這本書有意思的書吧。
  • 別克昂科拉,全新Evonik光幕技術,保證白天和夜晚的可視性
    別克全新一代昂科拉,和哥哥昂科拉GX比,小一號的弟弟就顯得呆萌多了。雖然保險槓也挺兇悍,但是總有種小奶貓的錯覺。展翼led大燈是全系標配,採用全新的Evonik光幕技術,保證了白天和夜晚的可視性。眼神沒有哥哥犀利,卻讓人有種用力狂吸的寵溺感。前臉的黑色塗裝採用一種新工藝,叫做鎢光電鍍的設計,讓車身變得更低、也更寬了。
  • 朱青生談藝術教育:大學為什麼需要藝術史?
    其實每個人對自我形象的判斷和呈現都不是自動地源於天然本性,如果沒有教育和培養,就會缺乏教養,就會被人瞧不起,儘管會有表面的模仿和掩飾,但還是會一不小心就露怯,因為一個人的氣質與風度是自己所處的文化和特殊的時代所賦予的一切感覺和知識的積澱和綜合,不同的文化和時代給人的感覺做了一些限定,也賦予了每個人自我學習、修養從而出類拔萃的機會,一個人其實就是一部 「藝術史」,人是生活在藝術史中的不自覺的個體。
  • 美術研究|好書推薦·專題:李軍《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
    本書是第一部以跨文化藝術史命名的專著。作者集十年之功,跨越東西,縱橫數萬裡,穿越美術、工藝、思想與文學等不同領域,以豐富的案例和細膩的圖像分析,集中探討歐亞大陸兩端中國與波斯、義大利諸國之間的藝術與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媒介競爭和跨媒介生成現象,具體演示了跨文化藝術史研究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 明白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你就能掌握互動設計的可視性
    在我們與一個產品互動時,最先表達的是一個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視性,而可視性要用四個基本原則來表現,他們分別是:示能,意符,映射和反饋。示能是一個產品之間與人的關係,它表達了產品特性和決定物品的預設用途之間的關係。比如一把椅子提供了支撐,所以可以被用來坐下。
  • 150年過去了 讀威爾·貢培茲的現代藝術史
    1983年頃,我在那裡頭一回見到基佛、費雪、施納柏數米見方的堂堂大件——那些年,誰的作品進入她那不大的空間,等於當天進入「世界」美術史。二現代藝術的所謂「世界」,不消說,即是歐美。各國大學圖書館和傳媒學院資料庫(可能包括中國),藏有BBC製作於1970年代的長篇電視系列《世界文明》,是以大眾傳媒講述藝術史的開山之作,推出後,行銷各國,我就在紐約第13頻道看了這份節目的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