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延長開學時間,這讓每個家庭的小孩都玩得不亦樂乎。在玩膩了所有玩具後,家裡的長者提議給小孩做兩個農村人小時候玩的陀螺玩。
說起陀螺,大家並不陌生,特別是對於農村人而言,它在我們小時候可是最主要的玩具之一。陀螺在我們貴州地區叫「地滾轉」,有的地方也叫「地滾牛」。陀螺不單是人們小時候玩的玩具,在現代的成年人中也有很多人還把玩陀螺當成一種休閒娛樂的方式。
陀螺的做法
陀螺的做法比較簡單,先找一根礦泉水瓶粗的圓形的木頭,拿把鋸子把木頭鋸一小截下來。再把鋸下來的木頭其中一頭削尖,在尖頭正中打入一根圓頭釘(陀螺的比例要協調才能轉得更穩),這樣主陀螺就做好了。
除了主陀螺,還要做一條打陀螺的鞭子。先砍一條一米左右長的竹棍,在一頭綁上一束棕葉就可以玩打陀螺了。
一個陀螺能否轉得更穩更久,直接取決於陀螺是否做得協調精細。只有陀螺做得協調精細,再加上熟練的操作鞭打才能轉得更遠更久,這也是陀螺比賽中獲勝的首要條件。
關於陀螺比賽
為什麼現代人會有人把玩陀螺當成一種休閒娛樂的方法呢?這還得從1995年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打陀螺被列為比賽項目開始,自此陀螺逐步由傳統兒童玩具到民間遊戲再到登上了中國民族體育競技的舞臺。至今,陀螺除了被學校學生當作兒童玩具,在全國各地還有很多民間陀螺組織機構經常性的進行打陀螺比賽。
陀螺比賽不同於普通的賽事活動,參賽者比的是自己做的陀螺的靈活度,不僅要讓它轉得又快又穩,還需要有巧妙地防守和精準地攻擊。對於運動員則要求動作快、力量大、技術穩,和傳統陀螺健身區別很大。
在規則來,平整無礙的地面上,比賽雙方分為攻和守,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拋擲自己的陀螺擊打守方的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比賽場區,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賽場區旋轉的時間更長則得分。
比賽用的陀螺為木質平頭陀螺,直徑約10釐米,高度為10至12釐米。攻方從男子六米線以外、女子五米線以外擊打旋放區裡的陀螺,陀螺直徑小,要碰撞到一起,還要碰撞得非常準,才能打出界,這是比賽的難點所在。
關於陀螺的故事,我們在上小學的課本上已經了解了不少。在一代人的記憶中,那些打陀螺的記憶還在留念在心中,而今天,我們再來體驗一遍。
不知道網友們會玩嗎?我指的是比賽那種哦!
來看過的朋友請點關注或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