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佛陀授記憍陳如,為何五百弟子皆同一名號(50)

2020-12-17 經典悅讀

不住相見,是不住五蘊相見。讀過《楞嚴經》的人知道,五蘊相見來自於五種妄想。即:色蘊來自于堅固妄想、受蘊來自於虛明妄想、想蘊來自於融通妄想、行蘊來自於幽隱妄想、識蘊來自於罔象虛無顛倒妄想。

眾生是五種妄想眾緣和合而產生的幻相。救度眾生就是滅掉這種幻相。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聽到釋迦牟尼佛對富樓那的授記後,法會中的一千二百位證得阿羅漢的心自在者,作念道:「我們得到了從未曾有的歡喜。若是世尊亦能給我們各個授記,如那些大弟子們一樣,我等不亦暢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記。】

佛陀觀知到這一千二百阿羅漢的心念,於是對摩訶迦葉說:「這一千二百阿羅漢,我今日當按他們現前的次第給他們授無上正等正覺記。」

摩訶迦葉,這位尊者我們多次在佛經中見到。他因滅法塵而入圓通,佛弟子中被譽為「頭陀第一」。尊者如今仍在雲南雞足山中,遵佛所囑,待彌陀菩薩降世時,付佛法藏。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憍陳如,意譯為最初解,即最初開悟的人。《金剛經》中割截忍辱仙人身體的惡王就是他的前生。《楞嚴經》中他是證得妙音密圓,滅掉聲塵而獲得圓通的。

這裡釋迦牟尼佛授記說:「在此大眾中,我的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後,能證得佛果,佛號普明,具足如來十號。」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冕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其餘五百羅漢,如,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冕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等,皆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他們全是同一佛號,皆為普明。」

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這三迦葉是三兄弟,曾為崇奉火的婆羅門。長兄優樓頻螺迦葉在木瓜林修行,是佛最先度化的一個外道首領。他的弟弟伽耶迦葉在象頭山修行,那提迦葉在那提河畔修行。他們後來一起隨兄長皈依佛陀,包括他們的一千個外道弟子。

迦留陀夷:根據《佛學大辭典》,他是悉達多太子在王宮時的老師。後出家為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根據《增一阿含經》所述,佛制過午不食的戒律因他而來。

「迦留陀夷」譯意為大粗黑,黑曜等。據說,這位尊者容顏粗黑,又放黑色光澤。他一日夜行乞食時,那家孕婦在閃電中乍見到他,以為是鬼神,導致驚怖而墮胎。後聽說他是佛弟子,這婦人才敢發聲惡罵。佛知道這件事後,即制定了過午不食的戒律。從這個戒律的產生,我們再次看到了佛陀的慈悲。

優陀夷:此名翻譯為日出現,即該尊者是在日出時出生的。

阿冕樓馱:又作阿那樓馱。是如意、無貧的意思。尊者是甘露飯王之子,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楞嚴經》中他是通過眼根,旋見尋元而獲得圓通的。在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他被譽為「天眼第一」。

離婆多:此位尊者是舍利弗的弟弟,他因父母祈禱離婆多星而得生,故而取了此名。他常坐禪入定,心無錯亂,為「坐禪第一」。

一日深夜他在定中見到二鬼爭屍而食,由此乃思維人身的虛幻。後來他到了佛所,聽聞了人身由四大假和合的道理,遂出家入道。

劫賓那:此名意譯為「房宿」,據說因其父母祈禱房星而感得此子,故得此名。他精通天文歷數,能知星宿,為眾僧中第一。

關於房宿,還有一個說法是,如來預知其成道的因緣,化現成老比丘而住宿在他僧房內為他說法,劫賓那當即在此夜得道。

薄拘羅:又作薄拘盧,意譯為「善容」,為色貌端正的意思。根據《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薄拘盧品》,他曾因施醫贈藥的功德而得福。《增一阿含經》贊尊者云:「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薄羅比丘是」。

周陀:根據《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此乃比丘名。嘉祥法華義疏九曰:「周陀者,翻為不樂,又雲小路。」法華玄贊八曰:「周陀,此雲蛇奴。」

莎伽陀:根據《翻譯名義集 - 宋·普潤法雲 》,莎伽陀,或者說的是槃陀伽,此為小路邊生的意思。又翻為繼道,以其弟生繼於路邊,故名繼道。

這裡介紹了諸位尊者,是為了與諸位尊者結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

這時候,世尊以偈言的方式重新宣說了上面的授記。

他說:「憍陳如比丘當見了無量佛後,過阿僧祗劫,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此佛常放大光明,具足一切神通,名字遍聞十方法界,令一切眾生之所尊敬。他常常演說無上菩提道,故而名號為普明。」

「普明」者,普放大明,令一切聞法者心明眼亮,願求無上佛道。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鹹升妙樓閣,遊諸十方國,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

「他的國土很清淨,菩薩皆勇猛精進。皆能升上佛法的妙樓閣,以不住相見的無上供具奉獻給諸佛。當作完這樣的無上供養後,他們心中懷有大歡喜,就有這樣的神通道力,須臾之間就回到自性本國。」

諸佛果地的境界與其因地有關。

憍陳如比丘因地以聲塵而獲得圓通,其國土菩薩於自性真覺中「鹹升妙樓閣」,即見到一切法的性相如一,空有不二。他們「遊諸十方國」,明了一切五蘊國土,不過是虛妄的幻化。

菩薩們照見一切法,覺悟到一切法的空相,即是「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

真覺見真塵,無分別中諸菩薩即能「須臾還本國」。

比如,即使是在目前的地球環境,行者懂得了楞嚴、法華的義理,亦會偶爾有「須臾還本國」的那一剎那。只不過這一剎那覺悟的時間太短暫,力量太微弱。但是,隨著對經教的領悟加深,修行的深入,覺悟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力量會越來越大,最後由量變產生質的飛躍。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法滅天人憂。】

「普明佛佛壽六萬劫,正法住世十二萬劫,像法為二十四萬劫。法滅後天人都感到憂慮。」

在菩薩修行的道路上,有佛住世,有佛經住世,就好比修行有了指路的明燈。法滅如同明燈滅,沒有明燈的指引,黑暗摸索中天人皆感到憂慮。

比如,此生沒有遇到佛法前,我很畏懼生死。曾經外道典籍也看了一些,卻不能滅掉我對生死的恐懼。直到遇到了《楞嚴經》,才明了生死的真相,這種恐懼才漸漸消失。

由此推之,如果將來法滅時,世間沒有了《楞嚴經》,人道、天道的眾生當如何才能解除其憂慮呢?

這裡特別提到「法滅天人憂」,沒有提到三惡道。這是因為:

第一,修行是需要一定的福報的。惡道眾生太苦了,苦得無法修行。就好比現在的人世間,有的人雖然心裡想修行,但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打攪,總是沒有時間。

第二,在人、天兩道,佛法都滅了,惡道就更加沒有覺悟的指望了。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這五百比丘,將次第作佛,名號同為普明,他們依次第轉而授記說:「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其所化之世間,亦如我今日的世間一樣。國土的嚴淨,以及種種神通力,菩薩以及聲聞眾,正法、像法,以及佛壽的長短,都和上面所說的一樣。」

五百尊佛同一名號,是因為往昔因地修行因緣大致相同。

而從度眾生角度講,一個國土的眾生覺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或許經過了五百尊佛的教化,此國土眾生才有了一個質變。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迦葉,你已經知道了五百位自在者的授記。其餘的聲聞眾,亦都是這樣的,雖然他們不在這個法會上,你還是應當為他們宣說,告訴他們得到授記的這件事情。」

哪些聲聞眾不在此會呢?還記得法華會開始時,離開的五千比丘嗎?

雖然他們離開了法華會,但佛陀的授記中還是有他們,而且佛陀還令迦葉尊者轉告他們。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50)

相關焦點

  • 五百羅漢為何不在婆娑世界宣講《法華經》,世間人真有如此不堪嗎
    今天我們學習《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本品主要內容有: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等二萬菩薩大眾以及已得授記的五百羅漢眾、八千有學無學等、還有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都於佛前發願,在如來滅度後於十方世界奉持、演說《法華經》,佛陀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授記未來當得成佛。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授記大迦旃延成佛【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
  • 《法華經》「提婆達多」得佛授記成佛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兄弟,為人機智聰明,富有才幹。出家後,卻一直懷有野心,至佛陀晚年,還做出了出佛身血與破僧的惡行。但在《法華經》中卻有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的記載。有個阿私仙人,他四處遊歷,想找位「法器」來傳承大乘經典。
  • 法華經:佛給迦葉尊者的成佛授記,光德國土其事如何(35)
    前面迦葉尊者以貧子認父記說了他的信解過程。既然真正信解了自己當作佛,佛在這裡給尊者做了授記。尊者未來的佛國是什麼樣子的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佛陀說完了藥草喻後,對大眾宣布說:「我的弟子大迦葉,在未來世,當奉養覲見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以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後,於最後身得成為佛,佛號為光明,具足如來十號,國土名為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 《法華經》舍利弗得成佛授記
    佛陀發心修道,就是為了斷除三毒煩惱,所謂妄惑斷盡、智慧圓滿,就能成佛。所以佛教徒被稱為沙門、「佛」稱為大沙門。什麼是「婆羅門」呢?婆羅門是古印度祭司貴族,這類人主要掌握神權,佔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導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婆羅門僧侶常常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
  • 佛法小知識16:為何《法華經》中說阿羅漢仍有我慢心?
    佛法認為凡夫如果能降服貪嗔痴慢疑就可以離苦得樂、證得阿羅漢果,但是,在《法華經》中卻有「五百阿羅漢仍有我慢心」的記載,為何會出現這種矛盾的說法呢?我慢是傲慢、自傲、自高自大、瞧不起人的意思,是困擾普通人的「五毒」之一。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舍利弗領悟到了一切法的頂相,佛陀授記他未來作佛。繼續邊讀邊讀《法華經》【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給五百羅漢授記完畢後,現在該授記誰了呢?根據法的有無,佛弟子可分為有學者和無學者。有學者是指三果以及以下的聖者。因為「有」相沒有斷盡,故稱有學。其修學時尚有法在心。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當佛陀授記完五百弟子時,阿難和羅喉羅也動心了,他們想:「我們每每也是這樣想的,假設我們也能得到成佛授記,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暢快的事嗎?」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佛在此《法華經》中說,富樓那未來將在娑婆國土成佛。那麼,無量阿僧祗劫後的娑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
  • 四十二章經 是佛陀對眾生學佛的四十二個勸誡
    是佛陀對眾生的四十二個苦口婆心的學佛勸誡。熟讀四十二章經,不斷理解四十二章經,將對佛法、禪修、覺悟、解脫、涅槃成佛有個全面、簡明的了解和認識。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後,這樣認為,一個人能夠安住在甚深的大禪定當中,降伏自己內心的貪嗔痴諸魔,脫離內心的貪慾和痛苦,時刻保持在寧靜之中是最好的。
  • 佛教中的「授記」,只有佛陀才有資格說嗎?看完恍然大悟
    第四個就是授記,指佛對下面的弟子之未來修證果位所作的印記,通俗地說就是經典中所記載的佛陀明確告訴弟子何時可以成佛等的經文。這個授記唯有佛能授記,其他人不能授記的。現在我們好多地方也有人給弟子授記,「我授記你怎麼樣」,鬧笑話!十地菩薩都不能授記,大阿羅漢那更不能授記,唯有佛才能授記,為什麼?
  •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
    天台宗判《法華經》為第五時之「圓教」,可見對於此經的重視。據天台宗說:佛陀成道即講《華嚴》;由於境界太高,無人受持。這是釋迦牟尼的特殊因緣所致:因為超速成佛,人間福報尚未滿足;於是,只能從「掃盲」開始:到鹿苑講四諦、緣起、實相等基礎課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經四十餘年慢慢調教,到「法華」一會,才將真正意趣全盤託出:過去所說都是方便,唯有人人成佛才是佛教本懷。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第一百二十六段)【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
  • 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著名建築師:舍利弗尊者
    使其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和目犍連一起帶領二百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了佛陀。(二)著名的建築師舍利弗不僅精通四吠陀、奧義書和佛學,還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喬薩羅國舍衛城的須達多長者,用金磚布地買下祇陀太子的花園,給佛陀建造一所說法的精舍。要求派一位設計和管理施工的人,佛陀即派舍利弗去擔負此項重任。
  • 法華經:真正的佛法是解結,佛陀談五千人離開的原因(16)
    在《法華經》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偈頌。第九優波提舍,譯為論義,即對佛陀所說之教法,加以註解或衍義,使其義理更加顯明。比如,經中問答,亦是論議一類。【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 佛教常識:佛經中「授記」是什麼意思?初學佛者一定要看
    「授記」,又叫授覺、授記、計別等等。十二部經裡面有其中的一類就叫授記,九部經裡面也有一類也叫授記,當然只是分法不一樣而已。授記本身是區別分析發展的意思,本來是指分析各種各樣的教法,然後把它講出來。但是發生了一些意義上,或者是功用上的變化,最後就引申為弟子所證的果。或者是佛弟子們死了之後往生何處,到最後就專門用來指佛對弟子們未來是證果。或者是成佛名號的預言之說,我們就把它叫「授記」。比如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面是得蒙授記的,彌勒佛在釋迦牟尼佛身前也是得授記的,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那裡也是得蒙授記的。
  • 《華法經》佛未弘法先授記舍利弗,是否美好的願景才是前進的動力
    我過去曾跟從佛陀聽聞過此稀有之法,又看到各位菩薩多蒙佛授記作佛,如我等二乘弟子卻沒有獲得佛陀的授記,心中覺得十分悲傷,錯失如來無量難測的智慧見地。我經常獨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或者靜坐,或者經行漫步,常常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們這些弟子同樣得入如來的智慧法性,為何如來佛以小乘法來度化我們呢,這都要歸咎於我們的根性不夠,並非因為世尊的偏心。為什麼如此呢?
  • 不可思議,佛陀入滅時,迦葉弟子同時做了七個夢!
    《太子瑞應本起經》記載,佛陀出道前,迦葉已是譽滿古印度諸國的大沙門,拜火教領袖,著名的五通大仙人,身邊有五百授業弟子。而彼時佛陀傳法兩年,僧團不過50人。顯然,佛出道前,迦葉已是修行沙門第一人!)迦葉皈依後,他並沒有跟其餘弟子一樣,追隨佛陀左右聽經聞法,而是遵從早已被佛陀放棄的「頭陀苦行」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