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舍利弗得成佛授記

2020-12-10 劉祖清369

(第四十六段)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這時世尊告訴舍利弗說:我今天對天界眾生、人類眾生、「沙門」、「婆羅門」等大眾說我成佛後如何教化眾生的事。這裡說的「沙門」意譯為勤息,止息,原為古印度的宗教名稱,不分外道或佛教,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後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意義略同於和尚。指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痴三毒的修行人。貪嗔痴三毒是眾生最根本的煩惱,它能毒害眾生法身慧命,所以叫做三毒,也就是眾生的迷惑心,有了迷惑心,就會依惑造業、隨業受報。佛陀發心修道,就是為了斷除三毒煩惱,所謂妄惑斷盡、智慧圓滿,就能成佛。所以佛教徒被稱為沙門、「佛」稱為大沙門。

什麼是「婆羅門」呢?婆羅門是古印度祭司貴族,這類人主要掌握神權,佔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導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婆羅門僧侶常常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級森嚴,把人分為四個種性,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最高」的教士和學者、剎帝利是僅次於婆羅門而掌管國家政權的王族、貴族和軍政官員、吠舍是「下位」農夫和客商及貧民、首陀羅是「最低的」農奴和奴隸。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4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公元四世紀以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經「商羯羅」改革,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印度教。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合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這新舊二教統稱為印度教。

世尊說:我對天界眾生、人類眾生、沙門、婆羅門,還有法會的大眾們,說我過去曾在兩萬億佛所,修「無上道」。什麼是無上道呢?「無上道」含義有七,即:1、身無上:指法身高大無可限量,故名身無上。2、受持無上:受持最上戒定慧三學,故名受持無上。3、具足無上:具足福德功德,故名具足無上。4、智慧無上:得一切種智,故名智慧無上。5、布施無上:成就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故名布施無上。6、解脫無上:解脫生死煩惱、解脫一切知見,故名解脫無上。7、行無上:修行四攝六度、十波羅蜜法,故名行無上。

世尊對舍利弗說:我修無上道時,你舍利弗是我的學生,我就常教化於你,當時的你還沒有開悟,猶如在長夜的黑暗中,隨我修學,我就用方便法逐步開導於你,所以你今生才能生在我釋迦牟尼的佛法中。舍利弗!我往昔教你要立大志、發大願成就佛道,你現在是全都忘了,還自稱,我已得了四果羅漢,得到涅槃了,這四果羅漢的涅槃只是解脫了分段生死,並未得到大自在,所以我今天說兩萬億佛前的事,就是要喚醒你的記憶,使你知道自己以前曾發過要成佛道的大願,你有大乘根器,就不要滿足於小乘之果。

世尊說:關於如何才能成佛?是我今天要為諸多聲聞大眾們所說的大乘經,名《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就是教小乘人如何成佛的重要法寶,也是教菩薩的究竟法,得十方諸佛所護念。舍利弗!你能受持《法華經》,現在就可得佛授記,佛授記你將在未來世,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劫數,供養若干千萬億佛,世世都信奉持受正法,具足菩薩六度萬行之道,就成佛了。你成佛後的名號叫:「華光如來」。 成佛後都具有十大功德名號,稱為如來十號,即:

一、如來:音譯多陀阿伽陀、意譯無有虛妄,名如來。如來之義有三、即:法身、報身、應身。《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轉法輪論》說: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成實論》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成了佛的人,已俱足這法、化、報三身,得大自在。

二、應供:音譯阿羅漢、意為應受到人天的供養。指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故名應供。

三、正遍知:音譯三藐三佛陀、意為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正遍知又名正等覺,義為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以一切法平等,開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又名正等覺。

四、明行足:具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名「明」;身口意業,正真清淨,以自願力修六度萬行,福德智慧滿足,名「行足」。「明行足」的意思就是「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意三善業全部圓滿具足。

五、善逝:善逝又稱「妙去」、跟「如來」相對,去而不去、不去而去,名為善去「善逝」。是以一切智為根本,行八正道以無量智慧,斷諸惑業,妙出世間,而入涅槃,故號善逝。

六、世間解、無上士:「世間解」指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知世間生滅及出世間之道,對世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了解,名世間解。無上士:意為最上、無與相等。如:諸法中、涅槃無上;九法界中、佛為無上。無上士者,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善於調理他心、名調御丈夫。佛大慈大智,以大丈夫力用,種種語言、種種方便,而說種種諸法,調御修行人,令離垢染,使往涅槃,故號調御丈夫。

八、天人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其解脫煩惱。天人師不僅是四眾之師,也是「天界眾生、魔王、外道、帝釋、梵天、龍王」等眾生之師。使其盡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佛門弟子,故號天人師。

九、佛:佛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義。知見三世一切諸法,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

十、世尊:福慧二德圓滿,名世尊。世尊以智慧等善法,破眾生貪嗔痴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所有眾生,全都尊重,故號世尊。

以上是所有成佛者所應得到的如來功德十號。佛說舍利弗成佛後,具足以上十個果號,國土名「離垢國」,國土平正,沒有坡坡坎坎,街道市容非常清潔、非常乾淨,莊飾也很華麗,國泰民安,天界眾生和人類眾生都很興盛。以流雲溢彩、美侖美煥、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的琉璃為地,有「八交道」。「八交道」指通向「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的八條交通主幹道,各道路兩邊的人行道,以黃金為繩,就是用黃金繩作的護欄,作為界線。此處八交道比喻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人行道旁各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寶石」成就的七寶行樹,常開花結果,花香果甜。此七寶比喻七覺支。這是世尊在講《法華經》時,第一個為舍利弗授記成佛的大概情況,非常殊勝,令人羨慕。

相關焦點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這樣解讀四聖諦就是成佛法門。舍利弗領悟到了一切法的頂相,佛陀授記他未來作佛。繼續邊讀邊讀《法華經》【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
  • 《法華經》「提婆達多」得佛授記成佛
    但在《法華經》中卻有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的記載。有個阿私仙人,他四處遊歷,想找位「法器」來傳承大乘經典。這天經過一個大國,看到國王親自打大鼓向人民大聲宣布:「現在國家交由太子管理,我要到四方求法。提婆達多因過去曾經助佛修道,並以宣說《法華經》的無上功德,得佛授記,無量劫後,提婆達多將善根成熟,精進修行而成無上佛道,佛號天王。(《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 佛教常識:佛經中「授記」是什麼意思?初學佛者一定要看
    或者是成佛名號的預言之說,我們就把它叫「授記」。比如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面是得蒙授記的,彌勒佛在釋迦牟尼佛身前也是得授記的,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那裡也是得蒙授記的。授記在諸佛成道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法華經》第二卷上講了,舍利弗等聲聞弟子都蒙佛授記,乃至是第四卷,佛甚至為提婆達多授記,乃至在《法華經》上面為龍女授記。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有人問:舍利弗未來成佛後,會受到國土中人天眾生的幹擾而隨時墮落人天道嗎?顯然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會受到過去業種幹擾的是凡夫,聖者已經證得無生法忍,過去的業習種子不會再起現行,怎麼會墮落呢?聖者尚且如此,更何況究竟覺悟的佛呢?如何理解無生法忍?就好比凡夫看平面鏡和哈哈鏡。
  • 法華經:佛給迦葉尊者的成佛授記,光德國土其事如何(35)
    前面迦葉尊者以貧子認父記說了他的信解過程。既然真正信解了自己當作佛,佛在這裡給尊者做了授記。尊者未來的佛國是什麼樣子的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從那時起,他常行供養佛的舍利、燃燈、為佛像裝金等佛事,感得自身在生生世世中常有紫金光聚,因為身光熾盛,又稱為飲光尊者。他於種種佛事中積功累德,最後堪破種種佛事的幻象,由法塵而悟入圓通。由於這樣的因緣,尊者未來世的佛號、國土號皆與「光」有關。又因為常行種種佛事,莊嚴三寶,因此他成佛的劫,名為大莊嚴。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第一百二十六段)【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
  • 《華法經》佛未弘法先授記舍利弗,是否美好的願景才是前進的動力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妙法蓮華經》譬喻第三,這一文,佛陀為舍利弗描述了因聽聞此妙而證得佛果以及其佛國的殊勝意境。接經文,這時舍利弗極為歡喜,即站起身來,雙手合掌,雙目仰望凝視世尊,開口說道:今天我們從世尊這裡聽聞了如此微妙的法門,心中充滿喜悅之情,這是從前沒有出現過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過去曾跟從佛陀聽聞過此稀有之法,又看到各位菩薩多蒙佛授記作佛,如我等二乘弟子卻沒有獲得佛陀的授記,心中覺得十分悲傷,錯失如來無量難測的智慧見地。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然而,當時的舍利弗還沒有接觸到這樣的教導,他的開悟只是意識層面的身見開悟。他從逐漸滅除身見而得到身的輕安,最後證得身的涅槃,滅除了分段生死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從此就住在了意識思維層面,以為無上菩提路能夠通過意識思維而得。他一直以為佛說的無漏、涅槃,就是自己證得的這個「身無漏」、「身涅槃」。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他們入雪山,苦行精進,終於證得四禪五通。佛成道後,他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他長於辯才,善於分別義理,後來專門從事開演佛法、教化眾生,被譽為「說法第一」。佛在此《法華經》中說,富樓那未來將在娑婆國土成佛。那麼,無量阿僧祗劫後的娑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 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著名建築師:舍利弗尊者
    長青靈巖寺千佛殿羅漢:舍利弗尊者(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舍利弗尊者: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羅,舍利富多羅,舍利補怛羅。在施工過程中許多外道一致反對須達多建造精舍,供養佛陀,要求與舍利弗辯論。如果外道勝了,舍利弗離開舍衛城,工程停止。辯論結果,舍利弗戰勝所有的外道,紛紛要求舍利弗介紹,皈依佛陀,棄邪歸正,使佛陀在舍衛城的教化,奠定群眾基礎。(三)不退菩薩行傳說舍利弗於六十小劫前,行菩薩道,不但願意把所有的房屋,田園,財產等資財布施與人,甚至連身體、生命也願布施與人。
  • 《法華經》得見恆沙佛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若人在空閒,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歡喜。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佛說:如果想讓自己在學法的道路上舍離「懈怠心」,就應當聽聞《法華經》。這裡說的「懈怠心」是什麼意思呢?
  • 法華經:佛陀授記憍陳如,為何五百弟子皆同一名號(50)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聽到釋迦牟尼佛對富樓那的授記後,法會中的一千二百位證得阿羅漢的心自在者,作念道:「我們得到了從未曾有的歡喜。
  • 《法華經》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第三十三段)【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 法華經:真正的佛法是解結,佛陀談五千人離開的原因(16)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為這些人說小乘涅槃法,令他們證得小乘的人我空,以破除肉團身之分段生死。我設定這樣的方便法,是為了令眾生契入佛之智慧。以前之所以沒有跟你們明說你們都將成佛,是因為說的時機還沒有到。如今正逢其時,決定要為你們宣說大乘法。」如果說佛陀以前說的種種法門是畫龍,那麼,這裡講的《法華經》就是點睛。
  • 文殊菩薩是如何成佛的?
    《法華經》稱他是燃燈古佛(或說龍尊王佛)的化身,過去七佛常受他電話,故被譽為「七佛之師」。事實上,文殊師利與舍利弗尊者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記載:文殊菩薩將取大涅槃之際,佛向四眾弟子講述了文殊菩薩出生、學道的故事。
  • 《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天佑在漢傳佛教宗派中,天台宗是我國最先實現本土化的成熟宗派。天台宗判《法華經》為第五時之「圓教」,可見對於此經的重視。據天台宗說:佛陀成道即講《華嚴》;由於境界太高,無人受持。這是釋迦牟尼的特殊因緣所致:因為超速成佛,人間福報尚未滿足;於是,只能從「掃盲」開始:到鹿苑講四諦、緣起、實相等基礎課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經四十餘年慢慢調教,到「法華」一會,才將真正意趣全盤託出:過去所說都是方便,唯有人人成佛才是佛教本懷。
  • 五百羅漢為何不在婆娑世界宣講《法華經》,世間人真有如此不堪嗎
    今天我們學習《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本品主要內容有: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等二萬菩薩大眾以及已得授記的五百羅漢眾、八千有學無學等、還有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都於佛前發願,在如來滅度後於十方世界奉持、演說《法華經》,佛陀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授記未來當得成佛。
  • 《法華經》文殊答話說涅槃
    眾生若遇其光,可消除業障、得身心安樂。據《無上依經》卷下說:如來的白毫妙相是佛於因位時,見行善眾生修習「戒、定、慧」三學而稱揚讚嘆,所以就感得此相,表示已得除卻百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生死重罪之德。可見讚嘆善行的功德果報是何其的殊勝!
  • 《法華經》佛說華光如來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