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段)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這時世尊告訴舍利弗說:我今天對天界眾生、人類眾生、「沙門」、「婆羅門」等大眾說我成佛後如何教化眾生的事。這裡說的「沙門」意譯為勤息,止息,原為古印度的宗教名稱,不分外道或佛教,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後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意義略同於和尚。指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痴三毒的修行人。貪嗔痴三毒是眾生最根本的煩惱,它能毒害眾生法身慧命,所以叫做三毒,也就是眾生的迷惑心,有了迷惑心,就會依惑造業、隨業受報。佛陀發心修道,就是為了斷除三毒煩惱,所謂妄惑斷盡、智慧圓滿,就能成佛。所以佛教徒被稱為沙門、「佛」稱為大沙門。
什麼是「婆羅門」呢?婆羅門是古印度祭司貴族,這類人主要掌握神權,佔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導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婆羅門僧侶常常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級森嚴,把人分為四個種性,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最高」的教士和學者、剎帝利是僅次於婆羅門而掌管國家政權的王族、貴族和軍政官員、吠舍是「下位」農夫和客商及貧民、首陀羅是「最低的」農奴和奴隸。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4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公元四世紀以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經「商羯羅」改革,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印度教。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合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這新舊二教統稱為印度教。
世尊說:我對天界眾生、人類眾生、沙門、婆羅門,還有法會的大眾們,說我過去曾在兩萬億佛所,修「無上道」。什麼是無上道呢?「無上道」含義有七,即:1、身無上:指法身高大無可限量,故名身無上。2、受持無上:受持最上戒定慧三學,故名受持無上。3、具足無上:具足福德功德,故名具足無上。4、智慧無上:得一切種智,故名智慧無上。5、布施無上:成就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故名布施無上。6、解脫無上:解脫生死煩惱、解脫一切知見,故名解脫無上。7、行無上:修行四攝六度、十波羅蜜法,故名行無上。
世尊對舍利弗說:我修無上道時,你舍利弗是我的學生,我就常教化於你,當時的你還沒有開悟,猶如在長夜的黑暗中,隨我修學,我就用方便法逐步開導於你,所以你今生才能生在我釋迦牟尼的佛法中。舍利弗!我往昔教你要立大志、發大願成就佛道,你現在是全都忘了,還自稱,我已得了四果羅漢,得到涅槃了,這四果羅漢的涅槃只是解脫了分段生死,並未得到大自在,所以我今天說兩萬億佛前的事,就是要喚醒你的記憶,使你知道自己以前曾發過要成佛道的大願,你有大乘根器,就不要滿足於小乘之果。
世尊說:關於如何才能成佛?是我今天要為諸多聲聞大眾們所說的大乘經,名《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就是教小乘人如何成佛的重要法寶,也是教菩薩的究竟法,得十方諸佛所護念。舍利弗!你能受持《法華經》,現在就可得佛授記,佛授記你將在未來世,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劫數,供養若干千萬億佛,世世都信奉持受正法,具足菩薩六度萬行之道,就成佛了。你成佛後的名號叫:「華光如來」。 成佛後都具有十大功德名號,稱為如來十號,即:
一、如來:音譯多陀阿伽陀、意譯無有虛妄,名如來。如來之義有三、即:法身、報身、應身。《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轉法輪論》說: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成實論》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成了佛的人,已俱足這法、化、報三身,得大自在。
二、應供:音譯阿羅漢、意為應受到人天的供養。指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故名應供。
三、正遍知:音譯三藐三佛陀、意為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正遍知又名正等覺,義為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以一切法平等,開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又名正等覺。
四、明行足:具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名「明」;身口意業,正真清淨,以自願力修六度萬行,福德智慧滿足,名「行足」。「明行足」的意思就是「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意三善業全部圓滿具足。
五、善逝:善逝又稱「妙去」、跟「如來」相對,去而不去、不去而去,名為善去「善逝」。是以一切智為根本,行八正道以無量智慧,斷諸惑業,妙出世間,而入涅槃,故號善逝。
六、世間解、無上士:「世間解」指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知世間生滅及出世間之道,對世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了解,名世間解。無上士:意為最上、無與相等。如:諸法中、涅槃無上;九法界中、佛為無上。無上士者,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善於調理他心、名調御丈夫。佛大慈大智,以大丈夫力用,種種語言、種種方便,而說種種諸法,調御修行人,令離垢染,使往涅槃,故號調御丈夫。
八、天人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其解脫煩惱。天人師不僅是四眾之師,也是「天界眾生、魔王、外道、帝釋、梵天、龍王」等眾生之師。使其盡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佛門弟子,故號天人師。
九、佛:佛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義。知見三世一切諸法,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
十、世尊:福慧二德圓滿,名世尊。世尊以智慧等善法,破眾生貪嗔痴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所有眾生,全都尊重,故號世尊。
以上是所有成佛者所應得到的如來功德十號。佛說舍利弗成佛後,具足以上十個果號,國土名「離垢國」,國土平正,沒有坡坡坎坎,街道市容非常清潔、非常乾淨,莊飾也很華麗,國泰民安,天界眾生和人類眾生都很興盛。以流雲溢彩、美侖美煥、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的琉璃為地,有「八交道」。「八交道」指通向「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的八條交通主幹道,各道路兩邊的人行道,以黃金為繩,就是用黃金繩作的護欄,作為界線。此處八交道比喻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人行道旁各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寶石」成就的七寶行樹,常開花結果,花香果甜。此七寶比喻七覺支。這是世尊在講《法華經》時,第一個為舍利弗授記成佛的大概情況,非常殊勝,令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