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清歡
首發:皓然成長
ID: growing-power
1
《奇葩說》曾有一個辯題:我不合群,需要改嗎?
作為一個不合群的人,我也經常問自己。
在群體社會裡,關係網被視為人生最重要的資本之一。建立良性、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是一個永遠有價值的話題。
所以,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做人一定要合群,人緣好才有好前途。
可越長大越發現,「合群」在很多時候,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明明想在畢業時多一份資質,所以拼命讀書,卻發現全宿舍只有你一個人沒去K歌、看電影,為了合群,你放棄了學習。
明明在事業上有野心,卻發現身邊的同事用異樣的眼光看你,為了合群,你只能裝作很「佛系」。
明明你所處的群體,無論是思維模式、還是行為習慣上都與你的成長目標格格不入,為了「合群」,你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換來一堆無效社交。
我們總是太把「合群」當回事,認為合群能帶給我們更好的人緣與機遇,事實卻是,那些低質量的合群,除了能證明我們多認識了幾個人外,幾乎不會帶給我們額外的收穫。
錯把人群當人脈,這恐怕是合群最大的騙局。
2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了合群,你做過什麼傻事。
下面是網友舉的例子:
◆加了好多群,不說話。
◆看別人看的劇,玩別人玩的遊戲。
◆強行自己喜歡上別人喜歡的東西。
◆違心地講別人壞話
……
人是群體動物,害怕被群體排斥的孤獨感,便會強迫自己融入一個原本並不想融入的群體。
可強行融入的結果,往往是更孤獨了。
自從有了微信,我經常被莫名其妙拉入某個群,很多時候我內心是拒絕的,可是我不好意思退出,怕朋友說我不好相處。
於是我就長期在各種群裡「潛水」。可是,越「潛水」,我就越覺得自己與他們不在同一個世界。
終於有一天,我不想再被這種「偽合群」困擾,一口氣全退了出來,頓時覺得整個人都輕鬆了很多。
有個叫《一禪小和尚》的小動畫,小和尚看師傅總是一個人下棋,便問師傅:「師傅,你怎麼老是一個人玩,你這是不合群。」
師傅的回答深得我心:「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獨,合群就會變成內心的孤獨。」
如果合群變成一種強求的事,最後留給自己的只有刻意迎合的疲倦與孤獨。
3
黃執中是辯論界大神級的人物。
據辯手介紹,黃執中合作性特別強,每個辯題都為隊員詳細刨析、全心全力地為團隊付出。但節目一錄完、工作一結束,隊員們要請他聚餐,他多半是不去的。
他是個不合群的典範,但絲毫不影響大家對他的尊敬,因為他用充分協作換取了自己不合群的空間。
而黃執中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能有自成一派的風格,則是歷經幾千場辯論的積累,這些,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完成的事情。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一點就少一點。這就是為什麼,有時越優秀的人越是表現得不夠合群。
「合群」是要付出大量時間成本的,減去不合理消耗,我們的時間才更值錢。
那些不合群的人,其實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他們減去無效社交,將節省的精力用在有效的自我提升上。將低質量的合群,變成了高質量的獨處。
就像武俠小說裡,真正的高手都會時不時的「閉關」,用完全的獨處來整合所學、突破目前的境界,而他們,往往是一個門派真正的「底氣」。
只有精簡,才能精進。
4
合群與不合群,都有積極面和消極面。
在《奇葩說》那場關於合群的辯論中,正反雙方唇槍舌劍,但都提到了同一個詞:「更好的自己。」
正方一辨楊奇涵說自己年少時自視甚高,非常不合群,但因為喜歡上一個姑娘,就追著姑娘參加了國學培訓班、語文培訓班,雖然最後沒能和姑娘好,但他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興趣所在。
因為見到了更優秀的群體,他摒棄了曾經的狹隘。他能找到一種「可能性」:一種會把自己帶向更高眼界、更高認知、成為更好自己的「可能性」。
他舉的例子很接地氣,但有一個前提:他所合的群,都是優秀的。
是的,值得融入的群體,都是有價值的。
如果我們找到了這樣的群體,自然是要與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前進。但如果三觀不合、追求各異,這樣的群合了也是浪費時間,那不合又有何妨?
在這個高度開放的時代,合群並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我們也無需在沒價值的群體裡浪費生命,讓合群成為一場自我消耗。
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滋養自我上,才是理智的選擇。
不要再被一些大談人脈的成功學騙了,合群不等於人緣,也不等於人脈。人脈的基礎,永遠是你的實力,人緣的基礎,永遠是你的人格。
不合群,沒什麼大不了。
那些過度合群的人,才是真正被社會拋棄的人。
作者簡介:
許清歡,皓然成長籤約作者。聚焦認知正能量,與你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