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通、人通、財通、更能有助於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記者今天上午從市衛生健康委獲悉,作為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重慶現有25個區縣試點醫共體「三通」建設,2019年,這25個試點區縣基層診療人次增幅明顯,基層診療量佔比平均值57.44%,高於全市平均水平6.72個百分點。
市衛生健康委基層處處長胡彬介紹,「三通中的「醫通」包括暢通上下轉診渠道,實現轉診無障礙;統籌醫共體內醫學影像、檢查檢驗、病理診斷和消毒供應等中心建設,形成「基層檢查、醫院診斷」的服務格局,實現區域內遠程影像、心電、會診結果互認,有效避免重複檢查;定期開展對口技術支援,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以榮昌為例,榮昌將轄區內27個醫療衛生單位組建為一個整合型醫共體,下設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2個總院系統,21家基層醫療機構作為分院加入2個總院系統,村衛生室一併納入當地醫療機構所在的醫共體總院。為保證醫療質量同質化,2家總院制定了統一的質量控制標準。
破除橫向編制壁壘,實現「人通」。醫共體統籌使用編制,實施「縣聘鄉用」「鄉聘村用」,並建立「能上能下」用人機制等。強化激勵措施,嚴格落實醫生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必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代職1年的規定,在基層掛職、代職期間,選派人員在原單位的身份不變,待遇不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職、提職、評優、評先,使優質人才資源能夠下沉。
在「財通」上,試點區縣建立兩個「資金池」,一個「資金池」是按一定比例提取醫共體內各成員單位醫療服務收入,整合財政補助資金,建立「發展資金池」,統籌用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醫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專科建設等支出,另一個「資金池」是按照「上下級醫療機構各出資一點,區縣政府補助一點」的原則,建立區縣級技術服務協作「資金池」,統籌用於人員上派下掛所需費用,區縣級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遠程診斷、會診、藥學服務等費用。
「我們堅持重點突破,強化區縣域醫共體醫療、醫保、醫藥「三聯動,增強了醫共體建設能力!」。胡彬處長介紹,以基層首診66個病種為基礎,搭建醫共體信息平臺,及時開展遠程查房、會診,實現牽頭醫院針對基層首診病種短板實施精準幫扶;鼓勵牽頭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設聯合病房,共建特色專科,開展安寧療護,推進醫養深度融合。另外,強化醫療與醫保之間的聯動,協調統一醫共體的醫保目錄尤其是慢病目錄,突破醫保支付「瓶頸」,並建立醫共體門診藥房與社會藥店聯動保障供應機制。
據介紹,在區縣域醫共體「三通」建設中,我市還以隊伍、管理、服務、績效、信息融合為重點,促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深度融合。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