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何寶強:做有生命的茶

2021-01-16 文藏

「何寶強」在普洱茶圈子裡是一個響亮的名字。

北京茶博會短暫的拜訪裡,就有不少茶友慕名而來,請他籤名,合影,探討做茶種種。

何寶強自幼習茶,茶識淵博,對普洱茶有很高的造詣。最初在廣東省外貿公司做茶葉審評員,負責原料採購環節。1984年,他21歲,被派駐鐵觀音產地福建安溪,一幹就是8年。

到了安溪,何寶強拜當地林姓制茶大家族一位茶人為師。何寶強說,林師傅一開始並不教他如何制茶做茶,而是要求他熟悉當地的氣候水土、歷史典故、人文習俗等。

他漸漸明白,一款茶製作生產出來,不光代表了日月,也是一個茶人對節令氣候的理解和掌控運用。他說,一款好茶,應苦而不澀,苦而回甘。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追求利潤,臺灣等部分外地茶商和資金開始湧入福建安溪茶產區,極大促進了安溪鐵觀音等烏龍茶品牌被大眾熟知。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化肥、農藥、各種添加劑的大量使用。

何寶強說,作為一個傳統茶人,工業化生產方式太急功近利,自己感覺很不適應。於是,他和林師傅開始向西遷移,來到了雲南。

初來幾年裡,他和師傅跑遍了臨滄、瀾滄、景東,以及鄰近的印度、緬甸、寮國、越南等茶產區。就像當初初到福建一樣,何寶強在雲南各地重新開始熟悉當地的氣候水土,歷史典故,人文習俗等。

幾年後,林師傅說,去勐海吧,那裡有地球上最好的雨露、陽光、土壤等茶葉種植條件。另外,與那裡多民族茶人如何融合一起,也是一個新的挑戰。

何寶強到大山裡去尋茶,進入班章頗費周折,先是坐飛機、乘班車再轉手扶拖拉機、摩託車。耗費一天才能到班章村。

班章村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族有逐水而居的習俗,因茶能夠做藥解毒解渴,在房前屋後均有種植茶樹的習慣,故茶成為了哈尼族圖騰。但常因天災人禍等原因集體搬寨子,到新寨子只帶走茶種開始新的生活。這裡的絕大多數的村民一輩子沒有下過縣城。

何寶強留了下來,走村訪寨,精研融合當地布朗族、哈尼族、傣族等茶人茶藝,不斷形成自己新的特色。

茶博會上,何寶強反覆強調茶人要做有生命的茶,這樣茶是活的,活茶,益氣、生津、回甘。

他指著牆上赫然寫著幾行大字,告訴茶友,今大福普洱茶講求氣、津、甘為茶之魂。空靈、纏綿、淳厚、純淨、氣韻深長,是今大福普洱茶魅力所在。

何寶強介紹,今大福旗下所有產品均以原產地高品質普洱茶芽為原料,嚴把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從殺青、揉捻、曬乾、分揀、拼配、蒸壓,到成型力求將每道工序做到極致,追求產品天然、健康、原生態。

為了達到茶的高品質,時至今日,今大福一直堅持手工制茶,拒絕機器。

何寶強自己算了一筆帳,採一頓鮮葉需要60人,加工也需要60人 才加工成250斤的毛茶(即半成品);如果用機器,只需要四個人就能完成,但出來的茶,普遍喝著澀嘴,放老了,自然度低。

做有生命的的茶,一點馬虎不得。

如今班章寨村規民約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外帶一片鮮葉入寨。如果誰敢違背,不但會被逐出寨子,他家的茶樹也會被挖掉。

何寶強說,雲南尤其是勐海,具備了良好的溫差、日照、雨露、土壤、海拔等茶葉種植條件,古茶樹是勐海最好的資源。

何寶強的茶樹基地位於布朗山深處,數百年前為班章寨子所有,汽車需要在極其狹窄顛簸的泥地公路上顛簸30多公裡才能抵達。

與其他茶園不同的是,何寶強的茶園除了「萬徑人蹤滅,空山聞鳥鳴」外,森林上空山鷹盤旋,低空蜜蜂飛舞,空氣中不時飄過一絲絲菌香。

在雲南農業大學茶學系副教授高峻的指導下,他的茶園按照「返生態」生產模式,堅持不用農藥化肥外,不種植轉基因作物,避免對動植物「非自然」幹預,以保證產品品質。

茶園良好的生態引來老鷹,放養的蜜蜂能幫助監測茶園及森林環境安全。同時,引入茶皇菇、大球桿菇在茶樹下種植,既在天然野生環境下培養出高質量的食用菌類,還有效幫助改善提升茶園土壤質量。

今大福在勐海縣的那卡基地,勐宋基地、班章村委會的班章基地、都擁有自己的茶園、古樹茶園、生態茶園。

因為創作出廣為茶友所知的班章生態普洱茶「班章大白菜」、「班章孔雀」系列,開創班章製作的先河,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經銷商和茶客粉絲絡繹不絕。

十多年前,班章大白菜系類、孔雀系列剛開始面世時,由於原料成本遠遠高於市場上其他茶品,零售價格自然高出其他茶品幾倍。

作為班章茶的首創茶品,其濃強厚韻、特殊香氣吸引了很多懂得普洱茶美妙之處的客人,但更多的客人是持觀望暫不接受的態度,經過十年的陳化,大白菜及孔雀系列茶品的獨特香氣、醇厚茶湯、豐富變化、超強茶力逐漸徵服了客人。

市場給出的反應更加直接,十多年前,只是比大宗茶高几倍,現在被大家認識到價值之時已是高出其他茶品數倍乃至數十倍。

今大福生態茶業有限公司來自於雲南省勐海縣。做傳統地道的普洱茶,發掘最傳統的東西,攜山野氣韻,由厚重的歷史走來。

2012年初秋,何寶強為新茶廠取名今大福,或許是懷念過去那麼多年和兄弟一起在福今茶廠做茶的情結。

今大福,其意在福。福,是中國人深埋在血液和遺傳基因裡的一個嚮往。有人期待世間福,有人祈禱清福,有人向往來生福,於是,福,幾乎成了中國人的圖騰。

在秦磚漢瓦的舊墟遺蹟裡,偶爾能找到一種瓦當,上面以鳥蟲文篆刻著「永受嘉福」字樣,這款多見於西漢時期的瓦當文,意為「祈福」。在雲貴高原的雲深處,勐海的茶山蜿蜒起伏,猶如瑰麗的鳥蟲文,婆娑的古樹間光影浮動。

何寶強就在這樣類似桃花源的山野之間,做茶,堅守了31年。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歸【文藏】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百家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相關焦點

  • 精神不朽,匠心永存:沉痛悼念班章大白菜創始人何寶強先生
    最初在廣東省外貿公司做茶葉審評員的何寶強,負責的原料採購;1984年,21歲的他拜福建林姓制茶人為師,從此便開啟了他的制茶人生。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了追求更生態的茶葉,來到雲南,遇見了勐海,走進了班章。
  • 英德紅茶的驕傲:茶人陳杖洲
    與茶而居,只做茶人陳杖洲這輩子沒有做過茶以外的任何行業。在他看來,姓名裡的那個「杖」字,似乎昭示了此生與茶樹、自然、土地剪不斷的命運聯繫。廣東省茶樹資源極為豐富,而在省內名優紅茶區,尤以英德紅茶遠近聞名。陳杖洲的祖輩,就世世代代居住在英德,與茶而居。
  • 在茶生活博覽會上,聽臺灣茶人聊聊「關於奉茶那些事」
    若保有對奇妙萬物的好奇心,無論在哪皆可旅行。點擊「關注」,和筆者仰望,一起探索身邊的「花鳥魚蟲、山嶺河流、星辰大海」吧!本期主題:請問你日常喜歡喝茶嗎?你有了解過「奉茶」嗎?讓我們一起去茶生活博覽會上,聽臺灣茶人聊聊吧!請問你平時喜歡喝茶嗎?
  • 茶人四境,如下文
    茶人四境,如下文:1、學茶人,初入茶門,勤喝茶,喝得一款好茶,夜不眠;2、品茶人,喝茶無數,口味頗叼,煮茶品泉,聊茶賞器;3、尋茶人,心中頓悟某事,入山中,進茶園,尋得妙茶,茶已入痴境;4、喝茶人,好茶嘗盡,人生亦短,粗茶淡飯。
  • 一起聊聊茶、茶人、茶服那些雅事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裡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閒適…禪茶三境界:1、看茶是茶,看水是水。眼睛裡看見什麼就是什麼。2、看茶不是茶,看水不是水。看茶感慨,看水嘆息。3、看茶還是茶,看水還是水。飽經滄桑,開悟生慧,任他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明月。
  • 「茶王之邀·愛隨茶香」中茶盟京津冀訪茶團雲南問茶
    雲南昆明茶葉行業協會會長劉益成,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雲南省道教協會會長廖東明道長,雲南昆明茶葉行業協會高級顧問、中國茶人發展聯盟高級顧問、滇茶國際十大功勳人物、燕趙茶壇三劍客之一的尹紀周,雲南昆明茶葉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葳盛茶業董事長、制茶匠人張明萶,昆明黑龍潭公園管委會主任陳越,中國茶人發展聯盟發起人趙曙光等上百人參加茶會。
  • 《茶人三部曲》:一部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中國第一部茶文化長篇小說
    但接下來要說的這部「茶書」,卻是一部與茶文化有關的長篇小說,因為此前從無這樣的先例,因此它被稱為是中國第一個反映茶文化的長篇小說系列。它就是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包括《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三部。
  • 首個「國際茶日」來讀首部茶文化小說《茶人三部曲》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5月2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首個「國際茶日」。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于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意義重大。而在此之前,在浙江文藝出版社的《茶人三部曲》和作者王旭烽就已經成為茶文化國際傳播的「使者」。
  • 茶傳媒報導:網紅都來萬杯展打卡,杯緣子大會勾起了茶人的好奇心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7月6日開始的萬杯展,已經持續了一周多,目前已經有上萬人參觀。(沒有來過的親,7月28日前還可以來打卡額)這個藏於北京百年勸業場的藝術展,不僅是杯子的大會,也變成了時尚達人和茶生活家的秀場。一周時間,大展內設小展,好戲不斷。
  • 行走的茶人,神與物遊,跟隨自己的心行走是快樂的
    大家好,我是茶人滿常覺,我的旅行方式很簡單,以前經常去國外,害怕語言不通會跟著團,後來索性自由行,走哪算哪,也不做攻略和路線規劃,甚至不設定時間,地球是圓的總能走到家。只要心裡有山有海,在哪都是旅行。你只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到別人呆膩的地方而已。某些時候不是非要去某個地方,才能證明你在旅行。有些事當下不需要答案。你看趙州和尚對往來之人皆曰「吃茶去」。你定定神看看茶湯落下,再被你拿起品啜,再放下的剎那,就是品飲者最美妙的時光,一度還很貪戀這個過程。
  • 中國茶走進安徽六安,尋訪六安瓜片茶傳承地——徽茶六安瓜片
    茶仙子篇鮑麗麗,她被人們親切地譽為「茶仙子」。茗約茶仙子品牌創始人,國家授予的中國茶文化推廣大使、中國唯一上海、米蘭兩屆世博會茶仙子、中國茶三大文明叢書《醒悟》《態度》《靜雅》作者。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一位如佳茗般清雅的東方女子,以茶安身立命,以美麗的傳播方式、怡人的科學視角、認真的工作態度,傳承一杯中國茶。《中國茶》原創短視頻 第一季 6月6日正式上線,茶仙子用鏡頭帶你觀看中國茶的故事,走進茶山、尋訪茶人、修煉茶心。向世界展示中國茶和中國的茶人。
  • 在日本茶道中,最考驗茶人境界的是什麼?
    千利休(1522—1591),法名宗易,號拋笙齋,生於大永二年(1522),是日本戰國到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茶人。他被認為是侘茶的完成者、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也因其巨大的成就和影響力而被人們尊稱為「茶聖」,也曾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並稱茶道的「天下三宗匠」。
  • 喝茶有什麼好處?茶人帶你了解熟普洱茶的功效與作用
    喝茶有什麼好處?茶人帶你了解熟普洱茶的功效與作用。大家好,這裡是茶人談生活,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小編的文章,今天茶人談生活就為大家分享下熟普洱茶。什麼是熟普洱茶?喝茶熟普洱茶有什麼好處?在了解喝茶有什麼好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熟普洱茶。
  • 曾鎮南論《茶人三部曲》:茶煙血痕寫春秋
    其長篇小說《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茶煙血痕寫春秋——略論《茶人三部曲》曾鎮南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從1990年開始創作,到2000年出版第三部《築草為城》,歷時10年之久。小說筆觸遠及中國幾千年茶史之賾隱几微,探究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茶性、茶風、茶韻交融沾溉之底蘊,在中國茶業的興衰起落中,展示了中國茶人不屈不撓為振興茶業、強盛國力而苦心孤詣的卓絕努力。作品不避諱中國封建社會的遺毒和外來帝國主義侵略「奴化」百姓的歷史陰影,著重表現有血性、有毅力,維護民族尊嚴、具有強烈民族責任感的中國茶人的柔韌靈魂。杭天醉的軟弱和杭嘉和由軟弱而堅毅的變化就表現了作家於這兩方面的立意。
  • 作家王旭烽直播揭秘新版《茶人三部曲》:小說中的名字來自葬在南山...
    在中國茶謠館,作家王旭烽用這樣的一句開場白,開啟了一場一個半小時的直播。這個春天,她的《茶人三部曲》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新版。這厚厚的三卷本,勾畫出了中國茶人的命運,曾獲茅盾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茶的清香、血的蒸氣、新的碰撞、愛的糾纏,在王旭烽清麗柔婉而勁力內斂的筆下交織,世紀風雲、杭城史影及華茶的興衰過程在書中盡顯。
  • 技藝四川|何麗榮湔江制茶人
    2010年,走訪遊歷了全國,甚至走出國門,去過日本、英國等地到處尋茶的她,一心想在彭州給自己喜歡的茶安個家,又因自己是個鋼琴教師,除了喜歡泡杯茶練練琴,教教學生而外,根本不懂什麼經營之道,只記得小時候爸爸開茶店時每天都有好多人來店上喝茶,爸爸的吆喝聲,得意勁兒現在都讓人羨慕。
  • 適合女生長期喝的茶!選對這5種茶,生活素顏也好看
    適合女生長期喝的茶! 選對這5種茶,生活素顏也好看,若你不信,看了本文就知道。大家好,這裡是茶人談生活,非常感謝在百忙之中閱讀茶葉實體店經營的經驗分享的文章,今天茶人就為大家分享下適合女生長期喝的5種茶!
  • 愛喝茶的人都有茶癮,總結出四個特點,快來看看你有沒有被pink到
    俗話說得好,寧可食無肉,不可杯無茶,無肉使人瘦,無茶就使人俗了。愛喝茶的人都有茶癮,喝茶的癮,而且一旦上癮,就很難戒掉,與其說很難戒掉,不如說是在喝茶的彼此感受中,人茶合一,已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了。
  • 白居易|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面對這些精神打擊,白居易沒有頹廢,只是更加感到人生短促,世事無常,他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據《唐語林》記載:有一次盧尚書在河邊看到一葉扁舟徐徐而來,舟上坐著一個白衣老翁和一名和尚,船後安有小灶,一個僕人正在烹魚煮茗。白衣老翁與和尚舉杯對飲、談笑風生、飄然若仙翁。盧尚書視為高逸,十分仰慕,一打聽才知道是白居易與高僧佛光,正從建春門去香山粽舍。在晚年,白居易以詩酒琴茶自娛。他在《琴茶》一詩中寫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 壹叄茶室:站在茶人巔峰的五個悲催男人
    在中華文明的腳步裡,想要說清楚文人和茶的那些事,這是個大概念,著實不易。但有很多的茶人,以其超越常人的見地和執著,終於在中國茶的歷史上揮灑出重重的一筆又一筆,濃墨重彩,然而與之相對的確是他們如同玩笑一般的悲催一生……其中,就有這麼5位,曠古絕今,堪稱最悲催的5位「茶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