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19年12月19日,由中國發起的「國際茶日」提案歷時兩年之後,終獲聯合國大會通過,宣布將每年的5月21日設為「國際茶日」。
自此,一個由中國政府首次推動設立的嶄新的國際日就此誕生!——人民網
說起茶,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在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普遍和重要。
茶不僅僅只是一種解渴的飲品,而是以一種文化面貌,進入了我們的精神領域,人們講茶論茶,以茶待客、以茶論道。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跟茶與茶文化有關的書籍,如唐代陸羽的《茶經》、宋代黃儒的《品茶要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還有清代陸廷燦撰寫了的《續茶經》等。
但接下來要說的這部「茶書」,卻是一部與茶文化有關的長篇小說,因為此前從無這樣的先例,因此它被稱為是中國第一個反映茶文化的長篇小說系列。
它就是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包括《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三部。
01.十年一杯功夫茶
《茶人三部曲》的作者王旭烽,是國家一級作家,1955年2月生於浙江平湖,祖籍江蘇徐州,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系,曾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工作 ;現任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現擔任茶文化學院的學科帶頭人。
《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第一個反映茶文化的長篇小說系列,曾獲茅盾文學獎、國家八五計劃優秀長篇小說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全書以綠茶之都杭州的忘憂茶莊杭家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變化為主線,塑造了吳茶清、杭天醉、杭嘉和、趙寄客、沈綠愛、杭漢等各具不同社會意義人物形象,展現了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堅忍負重、蕩汙滌垢、流血犧牲仍掙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氣質和風神,寄寓著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堅毅精神和酷愛自由、嚮往光明的理想傾向。
《茶人三部曲》從1990年開始動筆,到1999年底定稿,整整用了10年的時間完成,可謂是十年一杯功夫茶。
第一部《南方有嘉木》已被拍成同名電視劇。
作為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前兩部),茅獎對它的評語是:
「茶的清香、血的蒸氣、新的碰撞、愛的糾纏,在作者清麗柔婉而勁力內斂的筆下交織;世紀風雲、杭城史影、茶葉興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帶,融於一爐,顯示了作者在當前尤為難得的嚴謹明達的史識和大規模描寫社會現象的腕力。」
2. 這是一本關於茶葉的專著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據古書記載,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我們中國人就開始跟茶打交道了。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是一部家族小說,也是一部茶葉的專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
據有人統計,王旭烽在這本書裡,描寫的茶葉種類多達31種,除了六大茶類紅、綠、黃、白、黑、烏龍以外,還涉及到花茶和地方特色茶,如紅棗茶、蔥油茶、三道茶、七家茶等。
從書中我們還可以知道,十大名茶的特色和優勢;西湖龍井茶其實有四個品種:獅峰、龍井、雲棲、虎跑,其中又以獅峰為最;紹興平水出產"珠茶",最初的英文叫"Hgson"(貢熙),意思是專門進貢給康熙的茶葉。
還有,這泡茶的水也是有講究的,「一要清、二要活、三要輕、四要甘、五要洌。」水的等級,多達20幾級呢。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在書中學到很多跟茶有關的歷史知識,如茶壺名牌「曼生壺」的由來,日本的茶道和茶文化,茶葉是如何從中國輸送到別的國家,等等。至於與茶有關的典故和人物,簡直是數不勝數。
因此,有人開玩笑說,讀通了這套書,基本上就拿到了「茶葉歷史知識方向的碩士學位」了。
3.茶與中國人的理想人格
在王旭烽看來,茶是最能代表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的。
「如果用一種植物來關照我們這個民族的話,沒有什麼比茶來得更為合適了。茶的內瀲、歷史悠久、生命力旺盛的特點很多地方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相關。」
確實,中國的茶文化,吸收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可以說是茶道的基石。中國人理想的人格象徵:寧靜、平和、達觀、堅韌等,與茶所體現的精神內核不謀而合。
書中的杭嘉和,是作者心中最理想的茶人形象,他和諧、達觀、積極而又堅韌,他曾說過一段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活不下去的時候,你什麼也不要想,你就想一想那些山裡的野茶。你知道野茶是怎麼活的?一點點的土,一點點的水,要吃沒吃,要喝沒喝,根一頭扎在薄土裡,那一點營養,讓它活不下去又死不了。做人做茶,做到這個分上,都是可憐啊。可是它不死,它把根長長地在地底下延伸,一直伸到它找到活路的時候。。。。。。」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就是一杯值得一品的好茶。
與君共飲之!
【end】
註:圖片源自網絡
我是立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讀書旅行茶,點擊關注,閱讀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