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波蘭的社交網站上出現了一段引人注目的消息,波蘭一個此建築工人在一個棟即將拆遷的房屋的閣樓裡發現了一支用油布包裹二戰時期德軍使用的STG-44突擊步槍,在波蘭警方趕到現場後又在閣樓中發現了另外一個油布包裹的STG-44的兩個彈匣和子彈,警察們檢查槍械時拉動槍栓,驚奇地發現其槍機仍然可以正常運作,看來德國人的工藝和油布的確可靠。
STG-44突擊步槍,對輕武器稍有了解的朋友們一定都久聞其大名,在國內不少媒體的報導中,都把STG-44稱之為世界上第一款突擊步槍,嚴格上來講,這種說法沒有錯誤,因為在此之前,並沒有所謂「突擊步槍」這樣的名稱,而STG-44之所以被如此稱呼,是由當年希特勒對於其的命名衍生而來的,當年希特勒在了解到這種步槍後對其相當喜愛,並且由於其自動射擊能力而將其命名為Sturmgewehr44,「Sturmgewehr」,德語翻譯過來是「暴風雨式的步槍」德語中的「Sturm」翻譯為「暴風雨」,軍事術語則引申為「衝擊」、「突擊」,「突擊步槍」一名即由此誕生。
事實上,STG-44作為第一把將中口徑中間威力彈藥、手槍握把、自動射擊能力和快慢機結合起來的步槍,的確可以稱之為現在步槍的鼻祖,可以看到戰後發展的新一代自動步槍無一不是以此為標杆來進行設計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將這些技術特點結合,其原因是戰爭形態發生了變換,此時的戰爭已經從一戰期間相對靜態的陣地戰轉變為大量的城市攻防戰與野外運動作戰,而衝鋒鎗與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栓動步槍要麼三四百米開外的野戰只能幹瞪眼,要麼是需要大量火力投射量的城市戰中射速不足,並且沒有瞄準具,栓動步槍即使射程再打也難以命中四百米外的人體目標,那麼一把射程在三四百米、有自動射擊能力並且單兵但要攜帶量較大,能兼顧城市與野戰槍械需求就顯現了出來(其實在一戰末期即有需求)。
武器的研發是以需求為導向的,而以上文自動火力、中距離交戰並且可以滿足一定彈藥攜帶量的標準的話,在STG-44之前已經先後出現了俄國的費德洛夫 M1916與法國的利貝羅勒 1918,此二者分別使用了6.5×50mmSR彈藥和8×35mm彈藥,均符合中間交戰距離、自動火力與較大的單兵彈藥攜帶量的要求。
另外,雖說STG-44對後世輕武器影響很大,但是其與AK系列步槍絲毫沒有血緣關係,AK是一個u型機匣容納一切,後面槍託就是一塊木頭,而STG-44是上下機匣,復進簧伸進槍託,反倒是和STG-44長得一點也不像的AR系列步槍參考了STG-44不設設計特點。
在整整一代輕武器發展潮流之後,由於單兵護甲的日益普及和強大的防護性能,只能滿足中近距離交戰的小口徑和中口徑中間威力彈藥其動能已不足以帶來自購的殺傷力,今天的單兵武器似乎又向著中口徑全威力彈藥的的方向去發展了,在德國的STG-44開創一代先河後,如今德國的西格紹爾公司新一代單兵武器又變成了中口徑全威力彈,歷史的車輪似乎又要回到八十年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