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遊記》這部小說,你可能不會陌生。《西遊記》裡有一位「唐僧」,想來你肯定知道。《西遊記》中的「唐僧」,讓人感覺有些迂腐和絮叨,並且似乎沒啥真本事。但其實,「唐僧」這個人物的原型,可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厲害角色。
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
或許你會奇怪,為何玄奘會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呢?這是因為,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才得了這樣的尊稱。而他作為法相宗的創始人和佛經譯者,則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在世人看來,玄奘法師這一生絢麗卻也短暫,並且還充滿了傳奇色彩。但你讀了今天的故事,或許會對這位「中華民族的脊梁」(魯迅語),有一番不一樣的認識。
01 出身儒學世家,卻迫於生活而出家
玄奘法師俗姓陳,乃東漢名臣陳寔後代。玄奘的祖父,在北齊時出任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博覽群書,專心治學,為人正直,被遠近鄉鄰所敬重、愛戴。
隋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玄奘降生。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為他取名「禕」,意為「美好」。可見,玄奘的父親對他抱有極高的期望。
玄奘尚年幼時,就跟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但後來由於父親去世,家道中落,生活困苦,玄奘的二哥陳素便來到洛陽淨土寺出家,法號長捷。玄奘十一二歲時,跟隨長捷法師住在淨土寺,學習佛教經論。據說,在眾多的佛教經論裡,玄奘最有心得的便是《妙法蓮華經》和《維摩詰經》。
二十歲那年,玄奘正式受戒,這之後跟隨景法師學習《大般涅槃經》,跟從嚴法師學習《攝論》。經過短短幾年的刻苦學習,玄奘就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內容複述給別人聽,不僅融入了諸多個人見解,並且還講得非常詳盡,因而也博得眾人的欽佩。
玄奘聰穎好學,極具進取心。他不滿足於目前取得的成績,心想著,不如走訪大江南北,遍尋名師,說不定能夠在佛學方面進行更為精深的鑽研。
在四處遊學的那些年,玄奘靠著過人的毅力積累下大量的佛學知識。但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佛教各學派的學說都存在歧義,這讓他心中大為困惑。為了掃清困惑,就決定前往天竺求學。
於是,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漫漫長路。而唐僧取經的這一壯舉,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文學題材。
02 漫漫西行路,拳拳求法心
在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路上,發生過許多故事,有些見於史料記載,有些則流傳於民間。這些故事讓玄奘西行之路變得更加曲折,但同時也豐富了玄奘法師的見聞。
玄奘法師西去取經途經的地方,多是敬奉佛法、禮敬僧人之地。比如說,現今吐魯番一帶,在唐朝時名為高昌。高昌王室向來信奉佛教,聽說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取經求法必將路過此地,高昌王和王妃以及其他王室成員,早早便在城中等候著了。
這天,夜色已經很深了。高昌王遠遠地就望見有星星點點的亮光。原來是幾個人高舉著火把,正緩緩向前行走。直到這些人走到面前,高昌王才看清楚,在這些人之中有位身材高大的僧人,舉止言行,皆與眾不同。
高昌國王心底深深一震,便恭敬地說道:「莫非這位就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吧。」
玄奘法師施禮之後回了一聲「正是」,隨後便在高昌王的引領下和眾人簇擁中,緩步走進宮殿。此後幾天,高昌王一直與玄奘法師探索佛學問題,而玄奘法師則被高昌王室禮敬佛法的虔誠所感動。於是,玄奘便答應高昌王的請求,為高昌城裡的僧俗信眾講經傳法。
消息傳出後,大半個城的百姓都湧來聽法。待玄奘講完佛法之後,那些前來聽講的人無不歡喜。
高昌王見此情景,便懇請玄奘法師留下來,並許給他尊貴與殊榮。
玄奘卻說:「我不顧惜自己的性命,千裡迢迢地前去天竺求取佛法,為的就是能夠讓一切眾生脫離痛苦,如今您一定要讓我留在貴地,我求法的心願不能實現,這豈不是使一切眾生永無解脫之日了嗎?」
高昌王聽完玄奘的一番話後深受感動,他準備了許多錢財,以供玄奘西行路上使用。可是玄奘卻分文未收,只是說:「能遇到您這樣奉行佛法、愛護臣民的國君,這是佛法之幸,是此地百姓之幸。」
高昌王聽後更是感慨萬千,他一邊叮囑玄奘法師路上保重,一邊又懇請他取經回來,再路過高昌城時務必多留幾日,為城中百姓講說大乘佛法,使更多的人能得聞佛法,開啟智慧。
03 身在天竺,享盡榮耀
據說,玄奘每到一處,必定拜謁當地的佛教聖跡,必定打掃每一座佛塔。經過艱難的跋涉,他終於來到了目的地——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能夠在這裡進修佛學,是眾多出家人的畢生心願。
玄奘來到那爛陀寺之後,得到了戒賢大師的賞識。他跟隨戒賢大師學習了很多經論,並且在戒賢的鼓勵下,遊歷了天竺各地。也是在戒賢大師的鼓勵下,玄奘在那爛陀寺講授《攝大乘記》、《唯識抉擇論》,還與各宗派的論師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作為一個外來的僧人,玄奘在辯論時從不曾流露出絲毫懼色。他以深厚的佛學素養和出色的辯才,而受到天竺各地人們的禮敬與崇拜。
僅舉一個例子,你就知道玄奘在天竺受到怎樣的禮遇:
在曲女城舉行的六千人無遮辯論大會上,玄奘法師以《會宗》、《制惡見》中的觀點作為論題,與其他僧人展開了為期十八天的論辯,結果竟無人能駁倒他!玄奘法師經此一事而聞名,受到僧俗人士的一致推崇,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從這兩個稱呼中,我們不難見出,玄奘法師在天竺所享有的尊榮。
這還不算完。經過數年鑽研後的玄奘,在由戒日王操辦的無遮法會上,獲得了印度第一高僧的美名,連戒日王都向他恭敬禮拜。
只是,玄奘並沒有把這些尊榮放在心頭。既然當初發下誓願,待自己學成之後要回到故土傳播大乘教法,那麼,又何必執著於這些異鄉的尊榮?
玄奘在天竺修學佛法十七年,為的就是能夠有朝一日回到東土大唐,弘揚佛法,救度眾生。學成後的玄奘,一刻都不想耽誤了。他向戒日王請求回到大唐弘法利生,可是戒日王哪裡肯放走這樣難得的佛學人才呢?
於是,戒日王請玄奘法師主持了一場為期七十五天的布施法會,並承諾布施法會結束後,就讓玄奘踏上返還之路。可是,法會結束後,戒日王仍然沒有讓玄奘回國的意思。玄奘經過再三請求,才獲得允準。
為表示對佛法的尊崇,戒日王命人用大白象載著佛像、佛經以及各種供品跟隨玄奘法師一道回國。聽說玄奘法師即將返回大唐,印度各地的僧俗信眾幾乎都來為他送行。
玄奘再次踏上了漫漫長路。只不過,這一次他的內心更多了一份踏實,並更加堅定自己弘法度眾的信願。
04 西行歸來,開啟弘法事業
踏上歸途之後,玄奘法師星夜兼程,不肯稍做逗留。在越過蔥嶺之後,玄奘便遣人給唐朝國君太宗李世民送去了返程書信。
貞觀十九年正月的一天,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師終於回到長安了!
玄奘法師回到長安之後,把從天竺帶來的佛經佛像等物,用車送往弘福寺供養,京城中的百姓、僧人,乃至朝廷士人也前去參拜。在佛經佛像送往弘福寺的的途中,空中還出現了殊勝瑞相:耀眼的太陽周圍,聚集了好多彩色雲朵,煞是美麗。
人們都說,這樣的天象,萬般祥瑞。
唐高宗顯慶五年初,玄奘法師開始翻譯《大般若經》,一直到龍塑三年才完成,全經共600卷。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之後,玄奘法師便一直感覺身體不適,不久之後便圓寂了。這一年,他才六十二歲。
玄奘法師這一生,可謂是極富傳奇色彩。他西行取經求法,加強了中印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歸國之後,又翻譯出大量佛教經論,為中國佛學的研究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們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在吳承恩的筆下變成了《西遊記》。但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玄奘法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等地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珍貴文獻材料。
玄奘法師不僅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創建了漢地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一千多年之後,魯迅先生在談到玄奘法師時,稱其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這樣的稱號,玄奘法師,受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