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2020-12-03 啃書的貓超

說起《西遊記》這部小說,你可能不會陌生。《西遊記》裡有一位「唐僧」,想來你肯定知道。《西遊記》中的「唐僧」,讓人感覺有些迂腐和絮叨,並且似乎沒啥真本事。但其實,「唐僧」這個人物的原型,可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厲害角色。

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

或許你會奇怪,為何玄奘會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呢?這是因為,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才得了這樣的尊稱。而他作為法相宗的創始人和佛經譯者,則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在世人看來,玄奘法師這一生絢麗卻也短暫,並且還充滿了傳奇色彩。但你讀了今天的故事,或許會對這位「中華民族的脊梁」(魯迅語),有一番不一樣的認識。

01 出身儒學世家,卻迫於生活而出家

玄奘法師俗姓陳,乃東漢名臣陳寔後代。玄奘的祖父,在北齊時出任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博覽群書,專心治學,為人正直,被遠近鄉鄰所敬重、愛戴。

隋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玄奘降生。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為他取名「禕」,意為「美好」。可見,玄奘的父親對他抱有極高的期望。

玄奘尚年幼時,就跟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但後來由於父親去世,家道中落,生活困苦,玄奘的二哥陳素便來到洛陽淨土寺出家,法號長捷。玄奘十一二歲時,跟隨長捷法師住在淨土寺,學習佛教經論。據說,在眾多的佛教經論裡,玄奘最有心得的便是《妙法蓮華經》和《維摩詰經》。

二十歲那年,玄奘正式受戒,這之後跟隨景法師學習《大般涅槃經》,跟從嚴法師學習《攝論》。經過短短幾年的刻苦學習,玄奘就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內容複述給別人聽,不僅融入了諸多個人見解,並且還講得非常詳盡,因而也博得眾人的欽佩。

玄奘聰穎好學,極具進取心。他不滿足於目前取得的成績,心想著,不如走訪大江南北,遍尋名師,說不定能夠在佛學方面進行更為精深的鑽研。

在四處遊學的那些年,玄奘靠著過人的毅力積累下大量的佛學知識。但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佛教各學派的學說都存在歧義,這讓他心中大為困惑。為了掃清困惑,就決定前往天竺求學。

於是,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漫漫長路。而唐僧取經的這一壯舉,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文學題材。

02 漫漫西行路,拳拳求法心

在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路上,發生過許多故事,有些見於史料記載,有些則流傳於民間。這些故事讓玄奘西行之路變得更加曲折,但同時也豐富了玄奘法師的見聞。

玄奘法師西去取經途經的地方,多是敬奉佛法、禮敬僧人之地。比如說,現今吐魯番一帶,在唐朝時名為高昌。高昌王室向來信奉佛教,聽說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取經求法必將路過此地,高昌王和王妃以及其他王室成員,早早便在城中等候著了。

這天,夜色已經很深了。高昌王遠遠地就望見有星星點點的亮光。原來是幾個人高舉著火把,正緩緩向前行走。直到這些人走到面前,高昌王才看清楚,在這些人之中有位身材高大的僧人,舉止言行,皆與眾不同。

高昌國王心底深深一震,便恭敬地說道:「莫非這位就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吧。」

玄奘法師施禮之後回了一聲「正是」,隨後便在高昌王的引領下和眾人簇擁中,緩步走進宮殿。此後幾天,高昌王一直與玄奘法師探索佛學問題,而玄奘法師則被高昌王室禮敬佛法的虔誠所感動。於是,玄奘便答應高昌王的請求,為高昌城裡的僧俗信眾講經傳法。

消息傳出後,大半個城的百姓都湧來聽法。待玄奘講完佛法之後,那些前來聽講的人無不歡喜。

高昌王見此情景,便懇請玄奘法師留下來,並許給他尊貴與殊榮。

玄奘卻說:「我不顧惜自己的性命,千裡迢迢地前去天竺求取佛法,為的就是能夠讓一切眾生脫離痛苦,如今您一定要讓我留在貴地,我求法的心願不能實現,這豈不是使一切眾生永無解脫之日了嗎?」

高昌王聽完玄奘的一番話後深受感動,他準備了許多錢財,以供玄奘西行路上使用。可是玄奘卻分文未收,只是說:「能遇到您這樣奉行佛法、愛護臣民的國君,這是佛法之幸,是此地百姓之幸。」

高昌王聽後更是感慨萬千,他一邊叮囑玄奘法師路上保重,一邊又懇請他取經回來,再路過高昌城時務必多留幾日,為城中百姓講說大乘佛法,使更多的人能得聞佛法,開啟智慧。

03 身在天竺,享盡榮耀

據說,玄奘每到一處,必定拜謁當地的佛教聖跡,必定打掃每一座佛塔。經過艱難的跋涉,他終於來到了目的地——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能夠在這裡進修佛學,是眾多出家人的畢生心願。

玄奘來到那爛陀寺之後,得到了戒賢大師的賞識。他跟隨戒賢大師學習了很多經論,並且在戒賢的鼓勵下,遊歷了天竺各地。也是在戒賢大師的鼓勵下,玄奘在那爛陀寺講授《攝大乘記》、《唯識抉擇論》,還與各宗派的論師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作為一個外來的僧人,玄奘在辯論時從不曾流露出絲毫懼色。他以深厚的佛學素養和出色的辯才,而受到天竺各地人們的禮敬與崇拜。

僅舉一個例子,你就知道玄奘在天竺受到怎樣的禮遇:

在曲女城舉行的六千人無遮辯論大會上,玄奘法師以《會宗》、《制惡見》中的觀點作為論題,與其他僧人展開了為期十八天的論辯,結果竟無人能駁倒他!玄奘法師經此一事而聞名,受到僧俗人士的一致推崇,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從這兩個稱呼中,我們不難見出,玄奘法師在天竺所享有的尊榮。

這還不算完。經過數年鑽研後的玄奘,在由戒日王操辦的無遮法會上,獲得了印度第一高僧的美名,連戒日王都向他恭敬禮拜。

只是,玄奘並沒有把這些尊榮放在心頭。既然當初發下誓願,待自己學成之後要回到故土傳播大乘教法,那麼,又何必執著於這些異鄉的尊榮?

玄奘在天竺修學佛法十七年,為的就是能夠有朝一日回到東土大唐,弘揚佛法,救度眾生。學成後的玄奘,一刻都不想耽誤了。他向戒日王請求回到大唐弘法利生,可是戒日王哪裡肯放走這樣難得的佛學人才呢?

於是,戒日王請玄奘法師主持了一場為期七十五天的布施法會,並承諾布施法會結束後,就讓玄奘踏上返還之路。可是,法會結束後,戒日王仍然沒有讓玄奘回國的意思。玄奘經過再三請求,才獲得允準。

為表示對佛法的尊崇,戒日王命人用大白象載著佛像、佛經以及各種供品跟隨玄奘法師一道回國。聽說玄奘法師即將返回大唐,印度各地的僧俗信眾幾乎都來為他送行。

玄奘再次踏上了漫漫長路。只不過,這一次他的內心更多了一份踏實,並更加堅定自己弘法度眾的信願。

04 西行歸來,開啟弘法事業

踏上歸途之後,玄奘法師星夜兼程,不肯稍做逗留。在越過蔥嶺之後,玄奘便遣人給唐朝國君太宗李世民送去了返程書信。

貞觀十九年正月的一天,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師終於回到長安了!

玄奘法師回到長安之後,把從天竺帶來的佛經佛像等物,用車送往弘福寺供養,京城中的百姓、僧人,乃至朝廷士人也前去參拜。在佛經佛像送往弘福寺的的途中,空中還出現了殊勝瑞相:耀眼的太陽周圍,聚集了好多彩色雲朵,煞是美麗。

人們都說,這樣的天象,萬般祥瑞。

唐高宗顯慶五年初,玄奘法師開始翻譯《大般若經》,一直到龍塑三年才完成,全經共600卷。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之後,玄奘法師便一直感覺身體不適,不久之後便圓寂了。這一年,他才六十二歲。

玄奘法師這一生,可謂是極富傳奇色彩。他西行取經求法,加強了中印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歸國之後,又翻譯出大量佛教經論,為中國佛學的研究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們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在吳承恩的筆下變成了《西遊記》。但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玄奘法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等地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珍貴文獻材料。

玄奘法師不僅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創建了漢地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一千多年之後,魯迅先生在談到玄奘法師時,稱其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這樣的稱號,玄奘法師,受之無愧。

相關焦點

  • 2020 絲路之光,文字和聲影中的玄奘法師
    往大了說,他是一帶一路的文化交往中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而又濃墨重彩的一頁,是時代的寵兒;往小了說,他是隨遇而安卻心智堅定的上師,感性與理性相交融的人生導師。《大唐西域記》由玄奘口述,辯機撰寫的。說到辯機也是個角色,天資最高的徒弟,卻因與公主私通而被腰斬。此書因為不要給版權費,有N多版本售賣,我家的是介個樣滴。手頭這個版比較簡潔,厚度不大,讀起來還比較舒服。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每天辛苦賺錢是為了什麼?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常暘法師:多數人盲目的賺錢,總認為自己會過得幸福,家庭也會越來越好。其實我們要問一問,我們賺錢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大家都會說為了幸福,但是有很多人為了賺錢,卻丟失了幸福。我們每個人都要清醒,追求快樂是我們的正產品,名利它是副產品。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一)唐三藏中的「三藏」在佛家中有著特殊意義稱呼的演變是玄奘變成「三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改變,在成為「玄奘」之前他是如何稱呼的?為何玄奘被稱為「三藏」?了解其中稱呼改編的過程對我們理解玄奘變為「三藏」的過程至關重要。
  • 佛教:「三藏法師」唐玄奘
    玄奘天賦既高,又刻苦認真,再加上為人老成持重,因此,眾人在聽了法師講經之後,若覺得還需作進一步探討時,就常常請玄奘升座複述。玄奘雖然年幼,但解析經理無有不通,淨土寺僧眾重其學功,美其風儀,對他十分欽佩。至隋朝煬帝大業末年,國內到處兵荒馬亂,人民流離失所,一片饑饉混亂。
  • 歷史不可胡編亂造,唐僧玄奘法師的拜把子兄弟到底是誰?
    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現在哈密略作停頓,直至高昌國。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現在的新疆吐魯番縣境內,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
  • 大唐玄奘——佛性佛法堪佛心
    643年東歸後,玄奘受到唐玄宗親自接見,受命主持大慈恩寺,設立譯經院,翻譯取回的經書,並奉旨著書《大唐西域記》12卷,由弟子辯機執筆。648年,當《瑜伽師地論》翻譯完畢,唐太宗李世民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 《西遊記》中唐三藏是玄奘大師嗎?關於玄奘大師,這些您不可不知
    你不可不知的玄奘大師《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就是玄奘大師嗎?玄奘大師為何想至印度求法?玄奘大師留學印度主修的科目是什麼呢?關於玄奘大師,這些您不可不知。儘管書中取材的人物—玄奘法師,其本身對佛教的貢獻及對後代的影響,遠遠大於隱身於紙本小說那虛擬世界裡,流傳千年的文弱形象。真實世界中的「唐三藏」,是中國隋唐時期的高僧玄奘法師。隋、唐二代,在帝王的大力護持下,佛教走過了一段輝煌蓬勃的時期。此間,佛教譯經與講學的風氣興盛,玄奘即在如此佛教氛圍濃厚的時代背景下出生、成長、出家、修學,進而走上西行印度,直探佛教根源之旅。
  • 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並不是中國人,他是南北朝時期的人,當時的秦王苻堅為了把鳩摩羅什請過來,出動了二十萬大軍,消滅了沿途的兩個國家,才達成所願,放眼世界,這種事情也是非常罕見的,也只有我們國家這樣深厚的萬花,才會幹出這樣氣派的事情,僅僅是為了迎請一位學者,而且他還是一位出家的法師。
  • 觀音菩薩《心經》共7個版本,玄奘法師譯本,去掉頭尾更易傳播
    觀音菩薩首位翻譯《心經》的是姚秦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在翻譯《心經》的時候,也把開頭與結尾去除,這樣在玄奘法師再次翻譯的時候,也秉承了鳩摩羅什法師的習慣,沒有加上開頭與結尾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是在402~412年間翻譯的《心經》,玄奘法師是在649年翻譯《心經》,因此玄奘法師比鳩摩羅什法師晚譯《心經》200多年。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而後的人生,大體上可以分作兩段:前一段是取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和尚混在「隨豐就食」的逃荒民眾中離開京城長安,沿著河西走廊,西行遊學求法。當時,他是偷越國境出去的,並不像《西遊記》中所講的,受到皇帝的禮遇,「備下御酒,發放通關文牒,送至關外」。取經路上,玄奘「乘危遠邁,策杖孤徵」,歷盡艱難險阻,經過古代中亞和南亞地區大小一百多個國家,最後到達了印度。
  • 不畏生死渡化眾生的玄奘究竟長啥樣?從西夏壁畫中找到答案
    真正的唐僧俗姓陳,名諱,是唐代洛州緱氏人(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法名玄奘(公元600年——公元664年)。唐僧並不是《西遊記》中那位善惡不分,膽小怕事,懦弱的取經和尚,而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國內「良心」寺廟,已有1400年歷史,供奉著玄奘法師頂骨舍利!
    國內「良心」寺廟,已有1400年歷史,供奉著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佛教文化傳入我國後,我們國內各城市也建立起來了,大小佛教寺院用於宣傳佛教文化,一些寺院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保留至今,改為一些旅遊勝地,並免費對遊客開放,因此每年也都有許多遊客前去祈福參拜。
  • 心經,原來是玄奘西天取經時的護身咒語!
    有如此想法,說明還未明白所謂眾生與世間的囚徒關係。佛是上師,是幫助眾生遠離煩惱的指導,但真正做出決定和行為,是人自己。而佛如何作為一盞長明燈,懸於頭頂不滅。自然是凝練顯達的佛經,作為佛意的體現,在一字一語中,重塑人們的精神。般若經系列卷疊浩繁,其中,作為廣為流傳和熟知的佛教經典——《心經》提綱挈領,言簡義豐。
  • 玄奘:因《西遊記》而家喻戶曉的唐僧,後來卻很落寞,原因為何?
    但是,父親在玄奘10歲時便去世了,在生活無以為繼的情況下,他13歲時削髮在洛陽淨土寺當了和尚,這時候還是隋煬帝在位,所以也可以說,玄奘是一名「隋僧」。在成都我住的小區邊上有一片草坪,中間一座小涼亭邊立有一塊近人所立石碑,上面寫有這地方以前曾是一座頗有規模的寺院,當年玄奘法師曾來此講經,後毀於戰火云云。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時期的高僧玄奘法師,不過,玄奘法師前往天竺(今古印度)取經,可沒有《西遊記》中唐僧這般風光,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他前往天竺,玄奘法師是自己偷偷溜走的。玄奘法師帶著經文回到大唐,更沒有唐太宗的親自出城迎接,玄奘法師還要上書皇帝赦免自己偷渡之罪,後面更是多次被唐太宗和唐高宗要求丟下翻譯經文的工作來朝中做官,只是被玄奘法師堅決拒絕。玄奘法師,俗家名陳禕(yī),洛州緱氏縣(河南洛陽偃師市東南)人。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玄奘西行線路圖。(3)玄奘年少時師從多位高僧,接觸多部梵語經典:早年玄奘就接觸過許多佛教經典,有些梵語基礎。玄奘家學淵源深厚,父親是位大儒,所以從小就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幼年時,玄奘跟隨父親學習《孝經》等儒家典籍,父親去世後,二兄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即長捷法師。
  • 給自己一個夢想,砥礪前行,不懼艱難
    無論這個世界對你怎麼樣,請自己給自己一個信心,請自己給自己一個夢想;請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朝著目標,砥礪前行,不懼艱難。人生處處有磨難,沒有哪一個人活著時時處處一帆風順,沒有那一個人活著萬事如意,活著就是一種修行,在你遇到艱難困苦時,在你遇到痛苦,煎熬與掙扎時,給自己一個夢想,之後朝著那個美好的方向砥礪前行。自己應該明白,沒有拼搏,不去努力,就不要說運氣不好;沒有專心一致,不去竭盡全力,就不要抱怨命運不濟。
  • 大唐「外交官」玄奘和王玄策——千年印度的恩與痛
    可大多數人們並不了解歷史上真正的唐僧即玄奘法師,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在唐貞觀二年(628年)開始西行,17年後滿載而歸,並寫下《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今天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為各國學者所重視。其中印度的歷史學家表示:「如果沒有玄奘, 重建印度歷史幾乎是不可能的」,可見其書的珍貴性和重要性。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俗名「陳煒」,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奴」,是河南洛陽洛洲人。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也是唯識宗的創始者。玄奘大師於公元600年出生在今洛陽偃師陳河村的玄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