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2020-12-19 一路伴你看天下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

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

鳩摩羅什並不是中國人,他是南北朝時期的人,當時的秦王苻堅為了把鳩摩羅什請過來,出動了二十萬大軍,消滅了沿途的兩個國家,才達成所願,放眼世界,這種事情也是非常罕見的,也只有我們國家這樣深厚的萬花,才會幹出這樣氣派的事情,僅僅是為了迎請一位學者,而且他還是一位出家的法師。

秦王苻堅派去迎接鳩摩羅什的將領姓呂,當他辛辛苦苦把鳩摩羅什接上返回到途中時,卻聽到了秦王苻堅失敗的消息,故國已經不在了。

這位呂姓將軍於是在甘肅一帶自立為王,稱為西涼國。鳩摩羅什於是就在西涼住了下來。後來,風雲變幻,西涼也亡國了,鳩摩羅什於是來到了長安。

鳩摩羅什經過了好多年才抵達長安,他與秦王苻堅派出去迎接他的軍隊朝夕相處,加之西涼國王對他十分器重,禮遇有加,鳩摩羅什又是個十分聰慧的人,他這時已經能夠很熟練地運用漢語了。

鳩摩羅什在長安也待了很多年,他在這裡幹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翻譯經書。

鳩摩羅什翻譯經書,並不是像現在的學者那樣,憑藉自己的理解來翻譯,而是當時的譯經院有很多的人。當翻譯佛經的時候,鳩摩羅什每講一句,都要由其他參加翻譯的人討論再討論,逐字逐句斟酌考量,有時候為了一個字或者一句話,往往會討論數天直至好幾個月,力求達到最精準的表達。

唐代玄奘法師的譯經院裡,據記載有三千人之多。這些人中,有出家的高僧,也有在家的學者,總之,集合了全國有智慧、有學識的人才到這裡,來參加翻譯佛經的事業,據說還有基督教的傳教士也位列其中,真是消除了教派和世俗的分隔,也是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

玄奘法師翻譯了很多的佛家經典,甚至把的經典也翻譯成了漢語,《摩尼竺天經》就是祅教的經典,而不是佛家的經典。

玄奘法師還把中國的經典《老子》翻譯成了梵文,並遣人送到了印度,只是這部梵文的《老子》在印度早已經遺失,並沒有流傳下來。其實很多印度的經典都沒有流傳到今天,反而我們國家還能找到保存的較好的譯本。

《心經》是很多人喜歡念誦的一部佛家經典,這部經被稱做大乘佛法教義的總綱,簡潔概要,言簡而意豐,詞寡而旨深。這部經書據說有七個譯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鳩摩羅什和唐玄奘法師的譯本。

鳩摩羅什法師,又稱做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法師,玄奘法師則被人們稱做唐三藏法師。

在鳩摩羅什的譯本中,這部經書的名稱叫做《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起首的一段,鳩摩羅什這樣翻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在玄奘法師的譯本中,這部經書的名稱叫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起首則是這樣翻譯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三藏法師,在佛家是指指精通經律論十二部佛法並能弘揚者。鳩摩羅什和玄奘都是當之無愧的。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

相關焦點

  • 觀音菩薩《心經》共7個版本,玄奘法師譯本,去掉頭尾更易傳播
    觀音菩薩首位翻譯《心經》的是姚秦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在翻譯《心經》的時候,也把開頭與結尾去除,這樣在玄奘法師再次翻譯的時候,也秉承了鳩摩羅什法師的習慣,沒有加上開頭與結尾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是在402~412年間翻譯的《心經》,玄奘法師是在649年翻譯《心經》,因此玄奘法師比鳩摩羅什法師晚譯《心經》200多年。
  • 漢傳佛教奠基人,一生都是傳奇的西域高僧: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漢傳佛教奠基人,一生都是傳奇的西域高僧: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文/舒放鳩摩羅什,漢傳佛教四大翻譯家之首,作為千年以來的「傳奇人物」,這位西域高僧的諸多事跡都被後人津津樂道。然而,我們看似對他很熟悉,但並不一定真正了解。為什麼會這樣說?就是因為他的傳奇光芒,尤其是看似「不負如來不負卿」的經歷掩蓋了無數細節。
  • 心經,原來是玄奘西天取經時的護身咒語!
    般若經系列卷疊浩繁,其中,作為廣為流傳和熟知的佛教經典——《心經》提綱挈領,言簡義豐。「般若」在佛陀入滅後的幾個世紀裡,佛教部派分裂合併異常活躍,「一切有部」作為其中一支力量脫穎而出。他們還提出一個主張:法體恆有。意思就是現實世界是由一系列法構的,給萬物一個總稱叫做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永恆存在的。
  • 唐僧為什麼叫「唐三藏」,三藏是對高僧的尊稱
    唐僧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主人公,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是洛陽人,少年出家。玄奘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發現已有的漢譯經文有些地方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會和其他經文在內容上有衝突。他決定前往西域取經,去佛教的發源地學習。玄奘獨自一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
  • 中國翻譯人物介紹
    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鳩摩羅什繼釋道安之後創立了一整套譯場制度,開集體翻譯、集體審校之先河。羅什傾向意譯,其譯經重視文質結合,既忠於原文的神情,讀起來妙趣盎然,能「以實出華」,傳達原經的文體美和修辭美。他反對前人譯經時用「格義」的方法,創立了一整套佛教術語。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一)唐三藏中的「三藏」在佛家中有著特殊意義稱呼的演變是玄奘變成「三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改變,在成為「玄奘」之前他是如何稱呼的?為何玄奘被稱為「三藏」?了解其中稱呼改編的過程對我們理解玄奘變為「三藏」的過程至關重要。
  • 唐僧和鳩摩羅什翻譯《金剛經》的故事
    為什麼把釋迦牟尼的學說稱作「經」?「經」在梵文裡是「sutra」,意思是用繩貫穿起來,所謂佛經,就是把釋迦牟尼的言論集中起來,用一條脈絡貫穿,可以永遠流傳下去。中文的「經」,指的是織物的縱線,有綿延的意思,引申為「常道」,就是一般的規律性的不變的道理。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西遊記》中的「唐僧」,讓人感覺有些迂腐和絮叨,並且似乎沒啥真本事。但其實,「唐僧」這個人物的原型,可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厲害角色。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或許你會奇怪,為何玄奘會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呢?這是因為,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才得了這樣的尊稱。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在翻譯的方式中,玄奘曾經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的翻譯方法,大力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此後,譯經家們大都以玄奘所立的定則為法式。後來,玄奘之前所譯被稱為舊譯,而玄奘之後所譯則被稱為新譯。(備註:此段記錄完全出自史料,只為忠實的反映玄奘大師的翻譯思想,不作為評判前人之意。)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俗名「陳煒」,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奴」,是河南洛陽洛洲人。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也是唯識宗的創始者。玄奘大師於公元600年出生在今洛陽偃師陳河村的玄奘寺。
  • 《心經》中是「般」還是「股」字?
    很多用心臨帖並解讀文意的朋友經常會問到我,為什麼《懷仁集王聖教序》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出本該是「般」字卻為什麼用了「股」字,不知所從了。這個問題,我很多年前曾與幾位老恩師有過請教。先生們也是各有見地,無非集字筆誤、梵音的不同譯音、古同音等等多解,並後世的趙孟、乾隆帝等都有「般」 、「股」混用的墨跡傳世。但除臨作外,大部分名家多以「般」字為統。玄奘法師《心經》家喻戶曉, 現存《心經》最早的譯本當屬鳩摩羅什的譯本,經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 大唐玄奘——佛性佛法堪佛心
    643年東歸後,玄奘受到唐玄宗親自接見,受命主持大慈恩寺,設立譯經院,翻譯取回的經書,並奉旨著書《大唐西域記》12卷,由弟子辯機執筆。648年,當《瑜伽師地論》翻譯完畢,唐太宗李世民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 《心經》中的咒語,為何不翻譯具體的含義
    周秋鵬《心經》是佛經中一部重要的經典,因為文字不多,很多人都會背誦。據說唐朝高僧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前,已經學會了《心經》,途中遇到種種磨難和危險時,經常安靜地默念《心經》,最終都能轉危為安。其中有一段咒語,內容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鳩摩羅什來中國共翻譯出多少部佛經經典?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鳩摩羅什前343年出生於西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高僧,中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意譯童壽。鳩摩羅什天生具有慧根,據說鳩摩羅什無師自通學會了梵文,五歲日頌千偈,七歲出家,九歲便能登壇講經,名聞西域,是名副其實的神童。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玄奘西行線路圖。其實大多數人只注意到玄奘的「唐代著名高僧」頭銜,而他語言上的天賦則完全被他的佛學光環掩蓋了。其實玄奘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四:玄奘是怎麼學習梵語的?說到佛經翻譯,小妹順帶就來講講唐代翻譯製度。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回到長安後,就把此後20年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翻譯佛經中。成果當然喜人:共翻譯74部,1335卷。
  • 《心經》解釋:抄寫心經回向給孩子有好處嗎
    《心經》是非常經典的經文,也是佛弟子必修的經文,修持《心經》的方式可以是抄寫,也可以是念誦,不管是念誦還是抄寫《心經》的好處都是很多的。能夠抄寫《心經》回向給孩子更是有巨大的好處。《心經》是從600卷《大般若經》中選出來的。
  • 佛教常說的三藏,你知道是哪三藏嗎?
    西遊記末學在這裡問各位讀者一個問題,大家知道為什麼取經的唐三藏叫唐三藏嗎?大家可能覺得,《西遊記》裡就是叫他唐三藏的,還能有什麼為什麼呢?那究竟為什麼書裡叫他唐三藏呢,且聽末學為大家解答。故鎮太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聖千靈。蘭心欣紫竹,蕙性愛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裡活觀音。——《西遊記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 「最遊記RELOADBLAST」公布兩則番宣CM,玄奘三藏和賽太歲篇
    「最遊記RELOADBLAST」公布兩則番宣CM,玄奘三藏和賽太歲篇 動漫 178ACG ▪ 2017-06-23 11:22:13
  • 佛陀在靈鷲山入法身境界,觀音解說、釋迦印證,《心經》誕生!
    玄奘法師所翻譯的《心經》,直奔主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把序品部分省掉了,因而很多人 不知道《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說的。觀世音菩薩,是釋迦佛陀的心,是報身佛的狀態,所以這部經裡有化身佛、報身佛、法身佛。 佛陀入法身的境界,由報身佛的觀世音菩薩講解,最後由化身佛的釋迦牟尼佛來印證。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回到長安後,他悉心翻譯佛學經典,共譯出《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重要經典75部,計1335卷,佔唐代翻譯佛經總量的一半以上。其間,他還把《道德經》《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把中華傳統文化介紹給了印度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