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奠基人,一生都是傳奇的西域高僧: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文/舒放
鳩摩羅什,漢傳佛教四大翻譯家之首,作為千年以來的「傳奇人物」,這位西域高僧的諸多事跡都被後人津津樂道。然而,我們看似對他很熟悉,但並不一定真正了解。為什麼會這樣說?就是因為他的傳奇光芒,尤其是看似「不負如來不負卿」的經歷掩蓋了無數細節。
今天我們就透過耀眼光芒,還原一個真實的鳩摩羅什。
關于姓名
鳩摩羅什,有的書上會簡稱羅什。這樣的簡稱讓人以為他姓鳩摩、名羅什。就和《天龍八部》裡那個開始很壞,後來幡然醒悟,終成一代高僧的鳩摩智。而實際上,鳩摩羅是他的姓,什是他的名。證據自然有很多,比如鳩摩羅就是古天竺的一個姓氏。不過我們可以不那麼複雜,簡簡單單地來:鳩摩羅什的父親叫鳩摩羅琰(炎)。
關於身世
鳩摩羅什出身於天竺相國之家,按照當時的傳統,他原本可以繼承相位——不過,這條路從他父親開始就掐斷了。鳩摩羅琰是天竺國老宰相達多的長子,結果他沒有繼承相位,而是到了龜茲國當了國師,又娶了長公主(國王的妹妹)為妻。作為不按常理出牌未繼承相位的鳩摩羅琰,等有了長子鳩摩羅什之後,卻想兒子能按常理出牌,繼承他的國師之位。
鳩摩羅什可以說是沒有辜負父親對「國師」一職的期望,儘管所呈現的來的,和父親預想的大相庭徑。他在龜茲、後涼、後秦三度出任國師。還有一點,鳩摩羅琰可能不曾想到:鳩摩羅什也娶了龜茲國的公主為妻。說是破戒也好,說是愛情也罷,這是鳩摩羅什的第一位妻子。不錯,他還有一位妻子,是抵達長安之後。
關於「國籍」
凡由鳩摩羅什所翻譯的佛經封面上,他的姓名之前都會標註以【姚秦】,自然這是鳩摩羅什的國籍了。說起來沒錯,而且鳩摩羅什最後也圓寂於姚秦的國都長安,在以中原王朝為正統的史家眼裡,以長安為首都的姚秦自然是最為正統。不過鳩摩羅什所處的年代,是一個亂世,各種短命王朝(割據政權)更迭,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他近七十年的生涯當中,只有最後的十二年是在長安度過的。
有一個人對鳩摩羅什的一生至關重要。這個人叫呂光。呂光原是前秦(苻秦)的一員大將,受皇帝苻堅之命攻焉耆,他順帶著把龜茲也滅了,並將鳩摩羅什劫至涼州。為什麼要劫持鳩摩羅什,後面會提到。涼州就是現在武威市,那時候叫姑臧,呂光是腦後長反骨的人,但頭腦並不只凸顯那塊骨頭,他很有謀略。呂光一直將鳩摩羅什當作手裡的一張牌,憑這張牌他一直在涼州磨蹭,不肯前往長安。
後來,姚萇殺了苻堅,開始了後秦(也就是姚秦)時代。呂光這下沒有了顧慮,就建立自己的政權「大涼」,史稱後涼。涼(西涼,南涼,北涼、前涼、後涼)是讓我們這些後人頭疼欲裂的國號之一,差不多和慕容復一心想復國的「大燕」有一拼。沒有了前秦,自然也不用送鳩摩羅什前往長安,就這樣鳩摩羅什在涼州達十七年。
沒有前秦還有後秦——秦二世姚興(不是那個大秦的胡亥)攻伐後涼,大涼國破,姚興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鳩摩羅什一生最輝煌的時刻開始了。
他是人間至尊寶
熟悉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藏語裡有「仁波切」一詞,多用於稱呼活佛。乃至很多人以為這是活佛一詞所對應的藏語,其實不然。仁波切是「珍寶」之意,可以用來稱呼人,且不局限於活佛,也可以稱呼物。從翻譯角度而言,「至尊寶」最為貼切。不過這個稱呼似乎專屬《大話西遊》了。鳩摩羅什是名副其實的至尊寶。
當時的西域,小國林立,而且和現在不同,那時候西域是梵境佛國。為大乘佛教興旺之地。鳩摩羅什是整個西域諸國公認的大乘佛學領袖,每次講法,各國國王俯身,他踩著國王的後背登臺,而國王莫不以此為榮幸。這是中原王朝要搶他的原因,也是呂光當他是手中一張王牌的原因。
漢傳佛教奠基人、八大宗派之祖
鳩摩羅什被迎請至長安後,後秦皇帝姚興建草堂寺供養,草堂寺遂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國立佛經譯場。也是我國佛教三大譯場中存在時間最長和規模最大的譯場。
鳩摩羅什在草堂寺率眾翻譯佛經標誌著佛教中國化的開始。由此,漢傳佛教因不同因緣和方便起見而形成八宗。所以鳩摩羅什是漢傳佛教奠基人,八大宗派實際上的共同始祖。
八宗之一的「三論宗」,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部論典創宗,這三部經典正是鳩摩羅什所翻譯,所以他被三論宗尊為創派始祖。草堂寺也被尊為三論宗祖庭之一(另一祖庭為南京棲霞寺)。
漢語非母語的漢語言學家
鳩摩羅什通曉經藏、律藏、論藏,故被尊為三藏法師。從出身而言,鳩摩羅什是天竺相門之後,龜茲公主之子,梵文或龜茲文是他的母語,事實上他也確是精通梵文。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卻是佛經漢譯,是舉世公認的大翻譯家。在這個身份之下掩蓋了另外一個被我們忽略的身份——漢語言學家。這和現代的漢學家不同。想來有點匪夷所思,他對漢語的掌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舌舍利之謎
在草堂寺翻譯佛經、傳法十二年後,鳩摩羅什完成了此生的使命。在即將圓寂時,鳩摩羅什對眾弟子們說:若平生所傳佛法無誤,我的身體焚化後,口舌不爛。
果然,一代佛學巨匠鳩摩羅什的肉身荼毗後,舌頭化成舍利,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三藏法師舌舍利子。草堂寺有鳩摩羅什的舍利塔,而他的舌舍利,其弟子遵其遺囑,供奉在他度過十七年之久的涼州,即現在武威市鳩摩羅什寺內的舌舍利塔內。
鳩摩羅什為什麼要讓弟子將舌舍利移至涼州?這個謎可能無解,也可能原本就不是一個謎。
何謂不負如來不負卿?
一代高僧,西域大乘佛教領袖前後兩次娶妻並育有二子,尤其第二次是在長安時,奉旨率眾翻譯佛經,所從者眾,所以座下弟子居然想爭相模仿。鳩摩羅什在他們面前顯露神通,將一把針吞下:你們能做到,大可以娶妻,否則還望執守戒律。
戒與不戒,或如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裡所述的「不可不戒」,這其中的尺度和玄奧絕非凡夫我輩可以勘破。一千四百年後,那位年輕的雪域之王徘徊在雪地,吟唱著「曾慮多情毀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時,肯定不曾想到在兩百多年後,一位叫曾緘的詩人會將他的這種心緒延展成一句「不負如來不負卿」;並從此被人們認為是他的原作。
也許他更不會想到,這句充滿古典漢語美感的句子會飛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時空,成為前輩同修鳩摩羅什被人津津樂道的「皆大歡喜」。
世上安得雙全法?答案已經不重要了。
#佛教文化#